?

新文科導向下金融學課程思政的優化路徑研究

2022-03-23 07:14孟德鋒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關鍵詞:新文科金融科技金融學

孟德鋒

摘 要:新文科導向順應了金融科技行業的人才需求,在這一導向下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普遍存在價值引領上教師思政育人能力不強、思維培養上思政資源支撐不夠、技能提升上思政教學方式不當等問題。因此,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通過改進考核制度、提升教師的價值引領能力、規范資源開發、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培養以及完善思政教學等措施,促進學生金融技能提升。

關鍵詞:新文科;課程思政;金融科技;金融學

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三次工業革命之后,出現了以信息通信技術推動“萬物互聯”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推動了金融人才需求的轉變,從而導致高等教育掀起本科教育的“質量革命”。2019年,教育部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發展新文科。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表《新文科建設宣言》,進一步明確新文科的建設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對全面育人育才的引領作用。作為應用經濟學學科,金融學如何在新文科建設的導向下改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式方法,適應新發展階段金融人才需求變化,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新文科建設導向順應金融科技的人才新需求

金融科技對人才有新需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對金融人才提出了新需求。一是新金融風險凸顯價值理念需求。金融科技的技術屬性使金融風險類型和特征更加復雜,而且金融科技的試錯式創新中金錢至上、利益優先等思想會誤導個體的價值觀和信仰。因此,金融學課程需要明確金融風險變化特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新金融領域突出思維能力需求。金融服務的人群應該由高價值人群轉向所有群體,強調對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普惠性。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等改變了貨幣的運行機制,金融學課程需要添加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金融科技知識和能力。三是新金融生態提升復合技能需求。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個性化消費時代,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和競爭形成了新的金融生態。金融科技發展需要大量了解互聯網技術、熟悉大數據特點、掌握數據挖掘和算法的復合型金融人才。

新文科導向順應金融人才新需求。新文科導向突出提高質量、推進公平,順應金融科技對人才的需求。一是新文科建設強化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立德樹人是黨領導下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金融學課程思政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站穩中國立場,擴大國際視野,自覺用中國化的立場、觀念去理解、思考經濟金融現象和問題,做到健全學生價值觀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統一。二是新文科建設突出問題導向的思維培養。吉林大學孫正聿認為,新文科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培養學生捕捉和把握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洞察力、分析和提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概括力、闡述和論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辨力、回答和解決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想力。三是新文科建設堅持守正創新的技能提升。新文科建設鼓勵學科或專業交叉,教育部設置了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學科交叉的新專業,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設還鼓勵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字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掌握數字技能基礎上提高金融能力,熟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的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等。

二、新文科導向下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

新文科導向重在培養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課程思政更重視培養金融人才的三觀、理念、情操等。對比新文科建設要求,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價值引領上教師思政育人能力不強。課程思政的主體是教師,在傳統學科分類體系下金融學教師普遍存在重術輕道、傾向西化等現象。重術輕道表現為金融學專業教師只注重從學科專業視角看待、分析經濟金融現象,思政育人任務僅僅由思政課教師負責。傾向西化表現為金融課堂教學多講西方金融理論,少講甚至不講中國的金融歷史和倫理。發達的西方金融界高薪高福利的宣傳引起了學生對西方金融理論的興趣,中國傳統的金融倫理觀念、職業道德意識受關注較少。

二是思維培養上思政資源支撐不夠。金融學教師對挖掘和使用合適的思政資源存在困難,如教學大綱設計,具體課程的教學大綱修訂可能由一個教師包干完成,不同章節的課程思政融入點的選擇缺乏廣泛的討論和論證。又如當前使用的金融類專業教材,缺乏課程思政內容,依賴教師的補充,缺乏系統性、規范性。課程思政內容交流平臺不足,缺乏完善的課程思政激勵機制。

三是技能提升上思政教學方式不當。在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方面,大量的課堂時間被用在介紹西方應用廣泛的金融模型上,缺少時間融入中國優秀傳統金融文化、憲法法治、人文修養等思政內容,教師對金融理論的引導和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的經驗不足。同時,大數據挖掘等課程更強調技能培養,缺少價值理念、人文素養等方面的融入。另外,專業教學主要集中在上課時間授課以及課間的師生討論,利用微信群等網絡社交平臺繼續引導學生分析金融現象的課程思政教學開展較少。

三、新文科導向下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化路徑

改進考核機制,提升教師價值引領能力。金融學課程思政的主體是教師,其課程思政能力受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等激勵機制影響,因此,將課程思政納入金融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審中,輔以物質獎勵,將短期獎勵與長期激勵結合,能有效提高金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金融學課程思政要求金融學教師有良好的黨性修養和政治認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和道德素養。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思政育人能力,才能通過行為表率、思想引領、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因此,金融學教師不僅要加深對黨的政策的領悟能力、闡釋能力,而且要站在中國立場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經濟金融熱點,如數字人民幣和比特幣的對比、中美金融市場表現比較等,并就金融科技的監管等現實問題與學生討論金融法治與職業道德,注重理性溝通與感性溝通,切實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規范資源開發,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問題導向的創新思維培養,需要系統化、規范化的課程思政資源支撐。一是修訂和完善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嚴格論證課程教學大綱。教師提出初稿,并經過課程組討論和專家論證,對每門課主要的課程思政主題、主要章節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課題講授的時間安排等給出明確的設計,形成系統的課程思政教學規范。二是同一門課程不同版本教材的選用影響著金融教材中課程思政知識的含金量。選用課程思政知識點清晰的教材和最新的教學案例有利于教師加深對相關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從而完成相關思政主題的金融理論講授。三是加強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與交流。高校內部要定期規范化地組織與課程思政有關的教學競賽、評比等教研活動,各高校金融專業之間也要定期召開金融課程思政交流活動,搭建共同的線上交流平臺,加強教師之間課程思政經驗交流、資源共享。

完善思政教學,將傳統金融教學和就業導向相聯系,促進學生金融技能的提升。在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趨勢下,教師可以通過課程思政提升學生價值理念,增強其學習動機,培養其健全人格,培養其積極心態,提升其抗壓能力。金融學教師和學生應建立師生共同體。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大綱,明確各章節重點內容和課程思政融入點,弱化模型化傾向。而金融模型的公式推導、復雜的應用案例,則放到微信群進行課下學習和討論。課堂上,教師依據教學進度合理安排每節課課程思政內容的講授時間,加強理論邏輯方面的教學和訓練,加深師生之間的理性溝通。課下,教師采用微信群等網絡社交方式加深情感溝通,講人生感悟、隨感隨想,對當前重大經濟金融事件進行解讀,引導學生“說中國話、想中國事”,幫助學生理性分析專家評論等,用最新鮮的案例進行最鮮活的課程思政。

參考文獻:

[1]易憲容.金融科技的內涵、實質及未來發展:基于金融理論的一般性分析[J].江海學刊,2017(3).

[2]張勝,王斯敏,胡海男,等.新文科“新”在哪兒?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簡單[N].光明日報,2019-07-23.

責編:沐 陽

猜你喜歡
新文科金融科技金融學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淺述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在價值投資中的應用分析
淺析數學方法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