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2022-03-24 16:25李劍霞
宜春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英美價值觀文學

高 婷,李劍霞

(東華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意義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中小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由思政課老師在思想政治課堂完成。高校更是如此,各院系專業課老師乃至公共課教師在教學中多注重專業知識或本學科的知識傳授和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成為了分軌并行的兩條平行線,并無關聯和交叉點,由此就形成了德育與專業知識學習“兩張皮”的現象。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德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以習總書記對德育工作的講話精神為依據和指導,教育部相繼出臺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在這一形勢下,全國高校的思政課程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課程思政教育在不斷摸索中形成了一些共知。早在2014年,上海在多年德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啟動《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源于傳統的政治課程,目的是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其他科目有機而協調地融合在一起。強調同其他課程相融合,最終使得課程思政理念和其他課程之間相互促進,達到“1+1>2”的效果。[2]“課程思政”極大地拓展了德育空間和維度,有效改變了德育教育和專業課程“兩張皮”的脫節現象,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以及政治覺悟的提高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這也是當前全國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

二、英美文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英美文學是一門人文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包含西方文化、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等內容的文科課程”,[3]是我國高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也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既可以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又可以增進學生對異質文化的理解,開拓視野和眼界,并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了解和認識。

在英美文學課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性,可以從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以及學生政治覺悟的提升三方面拓展英美文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理念在教育尚不發達完善、對尊師重教過分渲染和曲解的地區容易產生學生跟隨先賢、師長的腳步亦步亦趨、不敢進行創新的普遍現象。而現代化教育和古代不同,我們培養的不是少數只讀圣賢書的精英,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人才來支持國家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命。填鴨教學的效果,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看到了其弊端: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強、創新意識不夠、不能發現問題,因此也就缺乏探索和鉆研精神,缺乏熱愛。沒有熱愛及探索鉆研,如何能在祖國各行各業的領域作出應有的杰出貢獻?

英美文學課程是大學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文性、綜合性的特質,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思辨和思維能力。反之,思辨能力的培養也能將思維方式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生活當中?!澳壳?,盡管教改不斷,令人應接不暇,但外語教育的應試化、技術化、技能化等似乎始終是一個主旋律,彌久而不曾改變;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價值尚未得到全面的突顯,甚至受到否定;重教輕育現象難以根除;不僅學生缺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也缺少跨文化溝通能力……”[4]其產生的問題是非常嚴峻的。比如:教學缺乏思想內涵和深度導致學生對于英美文學、文化認識的粗淺和淺薄,容易導致對西方世界的狹隘認知;單純學習文學知識和英語語言使用及寫作技巧導致了狹隘的學習觀,不善思考;長期的淺顯的學習導致思維的僵化和短視。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未來對工作、生活及人生的思維方式。缺乏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會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和文化自雅典、古希臘時期就具有深刻的批判傳統,很多英美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學習思辨、思維能力的絕佳素材。如:Abbot Lawrence Lowell寫的liberty and Discipline(《自由與約束》),Ira Remsen寫的What is Science?(《何為科學?》)這些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思辯觀點和人文關懷的文學作品,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這恰恰是我們傳統教育中所欠缺的,需迎頭趕上。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

英美文學課程中選取的名家巨作和優秀作品中蘊含著大量正能量及世界文學巨匠的思想光輝。這些文學作品有的塑造了許多經典文學形象,他(她)們善良、勇敢、正直、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擁有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美好品格;有的作品強調人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有的作品提倡女性主義,給予中國新時代女青年新的思路和思考;有的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學習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使學生懂得辨別善惡美丑,了解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了解人生的定位以及生命的意義所在。這些蘊含大量思想光芒的優秀文學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不光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將對學生未來的人生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使學生們在人生遭遇波折和困難時,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也不一定是大善大惡,文學事件也不一定是大是大非。對于此類作品,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積極的隱含意義,有針對性地、批判性地看待文學事件、文學問題,以此正面積極地引導學生未來的人生和走向?!拔膶W即人學”,英美文學思政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異質文化的觀照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這也是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區別于高等教育其他學科課程思政所在及重要意義所在。

(三)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增強四個自信

英美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反映和批判資本主義現實社會的優秀作品。比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雨果的《悲慘世界》、小仲馬的《茶花女》以及狄更斯的《霧都孤兒》等等,都反映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弊病、上流社會的矯揉造作及資本家的貪得無厭,可為我們的英美文學課程提供絕佳的思政素材。

與此同時,有些文學作品中滲透的西方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本質的不同和區別,不利于我們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如在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中,個人主義是極為重要的核心內容。二十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崇尚莊子《逍遙游》,有學者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個人主義思想。如果是的話,那么作者本人在批判的同時是不是也不自覺地陷入了個人主義泥淖?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的政治覺悟,在大是大非上要有堅決和明確的態度;要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文化的信心,增強四個自信;激發學生對人民、對黨和祖國的熱愛。

總之,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使學生在探索未知、反思問題、論證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三、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路徑

(一)加強教師課程思政理念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師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盵5]同時也指出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核心中的核心,是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踐者和推動者”。[6]傳統思政課堂為什么會存在課堂氣氛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上課低頭擺弄手機的現象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當是課堂教學過程缺乏吸引力,枯燥乏味。另外,英語教師自身是否就有畏難情緒存在?長期的傳統應試教育環境是否使得教師潛意識中就覺得英美文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要解決這一問題,真正發揮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關鍵作用,首先教師要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激發思想上的轉變。思政教育不是簡單而枯燥的說教,也不是簡單粗暴地融入英美文學課程,刻意達到又紅又專的效果。在英美文學課堂跨文化的交互背景下,教師要深挖和提煉中西方思政元素,提升自身中西方文學、文化素養及政治素養。只有加強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理念的轉變,才能通過英美文學這個載體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因此,加大力氣加強教師課程思政理念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要朝著培養一支政治素養、業務水平過硬及德行兼備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目標而努力。

(二)找準思政要素切入點,科學設計課堂教學

課堂設計的好壞與否,直接決定了課堂的教學質量。一個好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切入點是好的教學課堂的開始。分析提煉好的教學問題和思政元素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抬頭率”。比如:在討論Ralph Waldo Emerson的The American Scholar時,可以向學生提問:According to Emerson,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books?再進一步提出與學生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What shall we educate for?從微觀到宏觀,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并對學習有個長遠的目標和規劃。如果切入點的視角和角度缺乏新意和代入感,會給學生造成單純說教、老生常談的枯燥之感,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以及進一步拓展的熱情。隨后以文學文本為出發點,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傳統文化價值觀展開教學活動。不光要解讀文學文本,還要進一步探索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啟示,實現英美文學課堂的訓練思辨、思維能力的轉向。設計問題可層層遞進,不要像倒豆子一樣全盤托出,而是要如抽絲剝繭般指向文本想要揭示或是教師想要引導學生討論的目標和本質所在,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

(三)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提到文學,不可避免地要談及文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把中西方文化拿來比較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儒釋道、經學、諸子百家、先秦文學、唐詩鑒賞、戲劇、茶文化、食文化、傳統禮儀、書法、繪畫、中國神話傳說等等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不一而足,同時也為英美文學思政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思政素材庫和切入點。為此,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堂有文化的文學課,更要給學生一堂精彩的蘊含中國文化的英美文學課,這也對教師的持續終身學習和文化、文學素養的不斷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由大家所熟知的《木蘭辭》來引導和激發學生對于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所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是對西林寺歸隱僧人遁世的贊頌。另外,在異質文化的觀照下對本國文化的學習更能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英美文學課堂上不能僅僅學習西方文學知識和西方文化,更要適時有機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四)加強合理考核評價

長期以來,英美文學教學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割裂開來,課程教學評價的標準往往也只側重知識點的記憶背誦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英美文學課程的“德育”文化屬性。著名教育家南懷瑾就曾說過“教育是人性的問題”,[7](P1)而文學課中廣為認同的“文學即人學”更是印證了這一點。教育的所有問題,最終都要落到“育人”上。

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通過有效的考核方式進行評價,而不能按照傳統的知識考查方式進行,也就是說不能光將考核重點放在英美文學知識點的記憶上,要引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并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要真正發揮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可以依據現今年輕人中流行的“劇本殺”進行課堂劇本表演(可以《傲慢與偏見》和《西廂記》為愛情主題,《奧德賽》與《西游記》為奮斗主題等等)。表演結束后請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對該文學故事或文學事件的看法。然后老師再根據各組之間的不同意見進行點評和分析,適時合理地導入思政內容。

除此之外,也可分組討論、辯論、演講、提交論文等多種形式和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鼓勵學生對于某個文學主題深入研究學習,探討受到的啟發以及得出的結論。如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的相似和不同之處,或就一位英美文學作家的多部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闡述和論證,并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思辨能力和論述能力納入考核范圍。

英美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凝聚著人類思想與精神的光輝。而“課程思政”是國家戰略層面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教育理念,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以英美文學經典文本為載體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對于幫助學生培養思辨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增強學生的政治覺悟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培養合格的立足本國視角并擁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早日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猜你喜歡
英美價值觀文學
我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文學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電影與英美文學的互動發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我與文學三十年
英美常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