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林業教育的變遷及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啟示

2022-03-27 06:39
中國林業教育 2022年6期
關鍵詞:林學木材林業

田 野

(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南京 210037)

我國的近鄰日本是一個多山國家,國土面積約有70%為山地。雖然日本人口眾多、資源匱乏,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與其他發達國家森林面積持續萎縮的狀況相比,其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在發達國家中僅次于芬蘭(68%);人均森林面積達0.2 hm2,與德國、瑞士、法國相當;森林蓄積量約為40億m3,并以9 000萬m3/年的速度遞增,與12 000萬m3/年的木材需求量相當接近[1]。日本的森林資源與林業之所以如此豐富與發達,一方面與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關,另一方面與其近現代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對林業教育高度重視以及民眾生態環境意識不斷提升分不開[2]。

日本是亞洲最早從德國引進林學并開創高等林業教育的國家,早在1882年就創立了東京山林學校。東京山林學校于1890年發展成為東京大學農學部林學學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前的舊體制下,日本開展高等林業教育的機構有12個,包括4個舊帝國大學的林學學科和8個??茖W校的林學學科。在二戰后的新體制下,日本于1949年成立國立大學時,有18所國立大學開設了林學學科。日本的大學多為綜合性大學,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專門的林業大學,但有28所大學(包括國立和公立大學25所,以及日本大學、東京農業大學、玉川大學等3所私立大學)設置了與林學相關的學科[3]。

筆者從日本現代林業的發展、林業教育的變遷以及高等林業教育的現狀和特點等方面,對日本的林業教育特別是高等林業教育進行了分析,并研究闡述了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啟示,以期對我國的高等林業教育發展以及高層次林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日本現代林業的發展歷程

日本現代林業的發展經歷了戰后的擴大造林、燃料革命時期的擴大造林加速、木材進口自由化后的林業低迷和衰退等3個階段。

(一)戰后的擴大造林階段

昭和20—30年代(1945—1960年),日本戰后復興對木材的需求量激増,國內木材供應嚴重不足,價格高騰。經此,日本政府認識到木材作為今后國家發展必需資源的重要性,為了鼓勵和促進造林,強力推行“擴大造林政策”,在闊葉林或天然林的采伐跡地上大力營造人工針葉林,或采伐現有雜木林和天然林后更新為生長迅速的針葉人工林,從而使以木材生產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面積迅速擴大。

(二)燃料革命時期的擴大造林加速階段

擴大造林階段之后的燃料革命導致日本的人工造林進一步擴大和加速。自1961年開始,由于石油價格低廉,日本家庭用燃料由薪炭材轉向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與此同時,日本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用材量迅速增加、木材價格高騰。在此背景下,日本將住居地周邊利用價值相對較低的雜木林等采伐后營造了經濟價值更高的用于生產建筑的日本柳杉、日本扁柏等針葉人工林,形成了全國性的造林熱潮。經過短短的15~20年,日本全國的人工造林面積達到約400萬hm2,占現有人工林的40%左右。

(三)木材進口自由化后的林業低迷和衰退階段

與燃料革命同時期,為了滿足國內的木材需求,日本開始了階段性的自由化木材進口,至昭和39年(1964年),木材進口實現了全面自由化。此后,由于進口木材價格低廉、供應量穩定,再加上日元升值,所以日本的木材進口量逐年上升。受進口木材的沖擊,日本國產木材的需求量逐漸減少、價格逐年低落,到1980年降至最低點。同時,日本的木材自給率也由20世紀60年代的90%以上降至2000年后的20%左右(詳見圖1)。但是,日本戰后的“擴大造林政策”一直持續到了1997年,從而導致人工林面積進一步擴大。

注:國產木材比率指日本國產木材供應量與日本國內木材需求量的比值圖1 1960—2008年日本國內木材需求量、國產/進口木材供應量以及國產木材比率的變化情況

現階段,由于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采伐作業以及木材運輸等方面的費用無法保證,所以日本的大量人工林無法進行間伐或主伐更新等正常的森林管理。這導致日本的林業經營效益惡化,木材采伐量在資源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反而逐年下降,林業生產陷入困境,進而導致勞動力大量流失,林業從業者的高齡化也日趨嚴重。此外,由于處于撫育階段的大量人工林缺乏充分的管理,日本森林在減少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等方面所應達到的生態效益明顯下降;而且日本戰后擴大造林時期所營造的人工林目前均已進入主伐期,卻因勞動力和成本限制無法進行采伐,其在森林固碳效應等方面所應達到的生態效益也日趨下降。

二、日本林業教育的變遷

針對與森林或林業有關的教育活動,日本出現過很多名詞,如“林業教育”“森林—林業教育”“森林文化教育”“森林環境教育”等,目前多數研究者將其統一為一個名詞——“森林教育”[4-5]。根據“森林教育”名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劃分,目前日本的森林教育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培養林業技術人員為目的的傳統的林業專業教育,另一方面是在當代環境意識高騰的背景下針對大眾的森林環境教育。

回顧日本林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與前述的日本林業發展過程相對應,從總體上來說,其主要經歷了以下4個發展階段。

(一)林業教育的初始期

日本林業教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明治15年(1882年),東京山林學校設立,由農商務省主管。在當時的日本,東京山林學校是與東京大學、駒場農學校等并列的高等林業教育機構。建校初期,東京山林學校設立在農商務省山林局主管的樹木試驗場內,建校目的是通過實施林業專業教育為日本將來的林業管理培養行政官員和技術人才,所以學生修學期間必需的物資均由政府貸款提供。東京山林學校初期設置的修學年限為3年,分為前期(第1學年)2級(2個學期)和后期(第2、3學年)4級(4個學期)進行教學。其中,前期以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為主,后期以林學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具體課程安排詳見表1。

表1 東京山林學校建校初期林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

東京山林學校的設立是日本現代林業教育開始的象征。日本現代林業教育的開始時間僅晚于德國,標志著日本林業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其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均從德國引入,具有德國林業教育模式的深刻烙印。建校之后的數年中,東京山林學校根據教學實施的具體情況,對校則和課程名稱等進行了一些調整,如1884年將修學年限由3年延長至5年,將課程名稱中的“山林”修訂為“森林”,增加了校外實習內容,入學考試由每年1次調整為每年2次等。

與此相應,結合當時日本全社會綠化運動的推進,同時也為了增強教育效果,并增加學校財產,包括東京山林學校在內的日本各大專院校紛紛推行植樹造林活動,營造各校的森林。這些新營造的森林此后即成為了各校的附屬林場(日文名:演習林),為之后林業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實習提供了主要場所。日本各大專院校開展的植樹造林活動一直持續到二戰后日本的復興階段。

(二)林業教育的興盛期

二戰后,隨著日本戰后復興對造林的大力推進以及對木材需求量的激増,林業技術人員的大量培養變得非常急迫,所以林業教育發展極為繁盛,但當時還是以高中階段的林業職業教育為主。截止到1951年,日本全國開設林業或農林課程的高中達到93所,集聚了大量的優秀學生,他們畢業后在各個地區多成為中堅的林業技術人員和領導者。根據林業產業的發展和需求,此時日本的林業教育拓展為林業基礎知識、森林生產、林產加工、森林土木和林業經濟等5個科目。

與此同時,日本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也開設了與林業相關的社會學科目,進行了以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中心的林業知識教育。到20世紀50年代,林業在日本成為一個受到高度重視的產業,林業教育也極度興盛。

(三)林業教育的低潮期

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期,隨著產業結構的大幅度變化以及木材進口的全面自由化,以木材生產為主體的林業產業受到極大影響,林業開始衰退。受此影響,林業行業的就業形勢趨于嚴峻,學生的專業選擇開始由農林業大量轉向工業,林學專業的報考人數顯著下降。1977年,日本對小學的社會科學教材進行修訂,以前作為產業學習課程重要內容的“林業”相關內容被完全去除。這一事件是日本傳統的林業教育進入低潮期的重要象征。

(四)林業教育的轉型期

1954—1973年期間,日本經濟經歷了19年的高速發展,這一時期的產業轉型導致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公害問題。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民意識的改變,日本的中小學教育開始注重包括公害、自然保護等內容的環境教育。同時,在林業教育方面,基于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認識,日本再次對中小學教材進行修訂,恢復了與“林業”相關的部分內容,且將森林資源列為國土組成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其公益機能。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國民對森林效益的認識和期待發生了巨大改變。針對日本國民意識進行連續調查的結果顯示(詳見圖2):在森林效益的期待順位方面,日本國民對森林傳統的木材生產功能的重視程度從1980年的排序第2位快速下降,而對森林的防災、水源涵養、大氣凈化等生態功能的期待值則持續高居前列,特別是自1999年開始森林的溫暖化防止功能得到了充分認知?;诖?,日本國內由普通市民自發開展的森林志愿者活動開始出現,政府機構也開始在社會上進行森林和林業相關知識的普及,設立森林教室,推行國民參與的營造林等活動,以及推進城市與林業重點地區之間的交流。此時,傳統的林業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相應的林業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急需進行改革。

圖2 1980—2003年日本國民對森林效益的期待順位及演變[4]

為此,日本林學會成立了林學改革方向討論委員會,對高等林業教育積極展開了學科再編,并于1994年通過會議形成了《林學的中期戰略——2000年林學像的提案》[6](以下簡稱“提案”)。提案認為傳統的以提高林業生產能力(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學(forestry)”概念已無法涵蓋新時期的林學內容,建議將其改為“森林科學(forest science)”,并將其范疇擴大到對生態環境的注重以及對森林游憩、休閑等社會公益機能的利用。此后,日本的高等林業教育機構先后進行改組,傳統的林學學科從日本的大學中消失,截止到2011年,原來設置了林學學科的28所大學紛紛將學科名改為“森林科學”“森林綜合科學”“森林環境資源科學”“地域生態系統”“生物環境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等,從而在強調林學特殊性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和課程的交叉,將林業教育目標向資源教育、環境教育等更大的范圍擴展,以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

三、日本高等林業教育的現狀及特點——以東京大學為例

(一)現狀

當前,日本的林學本科教育以培養綜合性、通用型人才為目標,專業培養多實施比傳統學科劃分更為柔性的專業大類(英語使用了“course”一詞)制度,專業大類下不再細分專業或僅劃分為較少的幾個專業,使學生可選科目的覆蓋面更寬,從而達到通才教育的目的。這樣培養的學生知識面較寬、有較強的就業應變能力。

以東京大學為例,與林學相關的專業主要包括應用生命科學專業大類下的森林生物科學專業、環境資源科學專業大類下的森林環境資源科學專業。其中,森林生物科學專業主要以構成森林生態系統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的生理生態學特性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其在環境修復等方面的應用等,作為教學和研究的內容;森林環境資源科學專業主要以森林的環境形成機理和森林環境的應用、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制度設計等,作為教學和研究的內容。這2個專業的課程教學和實習涉及了造林學、森林經理學、林政學、森林水文和砂防工學、森林利用學、森林植物學、森林動物學、森林景觀規劃學等8個研究室以及學校附屬實習林場和亞洲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學生在前3個學期主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從第4學期開始進入專業教學階段,同時結合課程授課開展大量的現地實習教學;從第6學期開始,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進入相應的研究室開展畢業論文研究。

(二)特點

通過對日本林學相關專業的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其高等林業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重視基礎素質教育

根據東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學生入學后一般先接受1.5~2年的通識基礎教育,主要學習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外語等方面的課程,在完成基礎教育規定的學分后才可轉入專業課程學習。通過前期的基礎素質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擴大知識面、開拓思路,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和將來的就業打好基礎。

2.開展跨學科的開放式教育

以東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為例,在專業課學習階段,相關學科開設的課程涉及面寬,學生選修的自由度大。東京大學的森林生物科學和森林環境資源科學2個專業設置了近80門專業課程,涉及農學、環境學、林學等多學科,詳見表2。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完成規定學分的前提下自由選課,而且通過打破科目和學科界限開展跨學科開放式教育可以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領域,從而吸引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研究,同時提高學生的就業應變能力。根據東京大學對2007—2011年期間103名林學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的統計,有54名畢業生(約占52%)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8名畢業生(約占8%)進入林野廳、環境省、國土交通省等日本中央部門,31名畢業生(約占30%)進入日本地方公共團體組織或民間企業。

表2 東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

3.開展活躍的學術交流以及知識和技能傳遞

日本大學的林學專業教育多采取講座制,課程教學以實習和討論為主要形式,所實施的啟發式教學不僅使知識和學術的交流非?;钴S,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以東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為例,當學生在第5或6學期開始進入畢業論文階段時,從選題、文獻查閱、制定研究計劃、實施調查和開展試驗到最后論文撰寫等全過程均以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指導教師通過每周1次的討論會(seminar)對學生的研究內容和進程進行方向把握和啟發式指導。在此過程中,本學科或研究室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也同時參與,畢業學生在每周的討論會中要輪流進行研究進展報告,并開展活躍的發言討論。通過討論會這種學術交流方式,可以督促學生及時、系統地對知識和研究內容進行整理,促進學生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研究思路,增加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和協作。

再如:學科和導師鼓勵高年級學生積極參加每年一度的日本林學大會,并在大會上進行口頭演講或海報展示,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與日本林學界之間的交流,拓展研究視野,增強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自信心。此外,參會學生還可以通過申請獲取學校后援會等部門提供的部分經費資助。

另外,日本東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還形成了一些慣例和良好風氣。一是在同一學科或研究室內,不同年級的學生(包括研究生)之間有很緊密的知識和技能傳承關系。所以有新的學生進入學科或研究室后,高年級學生(包括研究生)通常會自發組織1~2次研究介紹活動,向新加入的學生介紹自己正在開展的研究,并傳授論文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等方面的具體方法,以幫助新加入的學生了解學科的科研動態,為其后續的科研選題提供助力。二是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高年級學生均能主動協助指導教師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研究進行指導。這種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傳、幫、帶”方式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彌補教師指導不夠到位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科或研究室內研究內容的繼承性和科研工作的系統性,特別是加強了學生工作能力和協作能力的鍛煉,從而較為高效地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

四、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啟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核心逐步由原來的木材生產向生態環境建設轉變。這對林業教育特別是高等林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的國情與日本有很大不同,但日本基于其林業產業和公眾意識的變化對林業教育進行的調整以及在高等林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所進行的變革等仍然值得我國借鑒。具體而言,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重視專業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日常生活及以建筑行業為代表的傳統木材使用行業所需的各類木材的代用品大量出現,我國木材生產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同時,我國自1998年開始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并對進口木材實行零關稅政策,從而極大鼓舞了木材貿易,每年原木和鋸材的進口總量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使國產木材的依賴程度進一步降低。此外,社會民眾的生態環境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受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對林業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相應的林業行業對林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儲備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這導致傳統的林學專業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已不能滿足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求,所培養的學生走上相關工作崗位后很難快速適應林業生產單位和管理部門的工作需要。

從上述情況看,我國林業和林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日本極為相似。因此,借鑒日本的相關經驗,我國高等林業教育需要根據林業的發展及時開展相應的改革,構建既充分反映和順應我國當代林業發展趨勢又與林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教育內容體系,在優化整合傳統的與木材生產相關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適當增加或強化與森林的環境效應以及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相關的課程和實踐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度。

(二)在本科階段建立導師制和導入seminar制度

目前我國的本科教學仍然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講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參與度低,所以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多僅限于在大學4年級的畢業論文階段,開展科研的時間非常有限,不利于學生加深專業知識理解和強化實踐應用。因此,我國林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可以效仿日本大學林學相關專業的做法,從學生進入專業學習階段開始實施導師制,根據學生的專業興趣選擇合適的導師,由導師在選課、專業理論學習、專業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有效指導;將seminar制度引進研究室,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打破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之間的壁壘,以“傳、幫、帶”的形式有效實行教學和科研的傳承,從而快速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三)構建大類培養和自由轉專業的成才通道

以學生為本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開始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學生的專業化和個性化培養是否成功與學生是否具備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寬廣的知識面密切相關。因此,我國高等林業教育在實行大類培養時,需要重視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在修訂培養方案時,需要注重學科交叉,科學合理設置課程,豐富通識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基礎素養和能力;需要打破學生選課的院系壁壘,建立開放式的課程選修體系,以提高學生選修課程的自由度;在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基本結束時,需要為學生開通二次選擇專業和轉專業的途徑,使經過前期學習更全面了解自己和更深入認知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專業的二次選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并拓寬就業口徑,使學生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更好的實現。

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林學品牌專業”,項目編號PPZY2015A062。

猜你喜歡
林學木材林業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橘子皮用來開發透明木材
《林業科技》征稿簡則
數字說
林木病理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貴州大學林學專業為例
木材在未來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land produces
如何構建高效的職業院校林學教學課堂
地方民族院校復合應用型林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