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誦讀創作之明燈,品傳統詩歌之情味

2022-04-02 08:37高松
民族文匯 2022年7期
關鍵詞:詩歌創作誦讀

摘 要: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但因為遠離現實生活,且考試難度較大,不易拿分,詩歌版塊現實教學情況是學生畏難不愿學詩、老師不愿意教詩。面對這樣的教學指引和現實情況,希望通過詩歌誦讀和創作來點燃學生愛詩寫詩的詩歌熱情,增加學生的詩歌閱讀信心,同時用詩歌世界的真善美化育己心,播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 誦讀? ?詩歌創作? 詩味

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美的表達與創造。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能“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持指路燈塔,則明不失路。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但因為遠離現實生活,且考試難度較大,不易拿分,詩歌版塊現實教學情況是學生畏難不愿學詩、老師不愿意教詩。面對這樣的教學指引和現實情況,如何點燃學生愛詩寫詩的詩歌熱情,增加學生的詩歌閱讀信心,同時用詩歌世界的真善美化育己心,播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語文教學中急切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一、持誦讀之燈,品詩歌情味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一首詩,只有讀而出聲,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文的聲韻之美,詩文作為審美對象的美感將大大增強。而且,詩歌的韻律之美往往伴隨著詩歌內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現出自身的獨特性,只有出聲朗讀,我們才能真正把握到它的情感與氣韻。

(一)誦讀三步,步步深入詩歌情味

程瑞禮說:“若讀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痹姼枋且环N"個人性"極強的文體。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品讀詩歌,要有多次反復,且不是簡單重復,而是逐步深入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逐步深入,最終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愉悅并掌握獲得這種審美愉悅的方法。要獲得這種審美感受和方法并不容易,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疏解的讀——邏輯的讀——審美的讀。

1.疏解的讀

感知階段,感受把握詩歌的節奏和情感氛圍。學生讀讀準字音,不重復,不漏字,不加字,流利清楚。尤其要讀準多音字、易錯字等。其次,要讀出節奏和語氣。特別是格律詩,要學會把握節奏,句中的停頓,這對理解詩歌和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有著極大的幫助。此環節可自由讀,至少三遍。第一遍重整體感受,注意語音(飽滿、圓潤),可以邊讀邊注音。第二遍讀重體味情感,注意語速(節奏、快慢),邊讀邊劃出節奏。第三遍讀,重在入境,注意語氣(輕重、抑揚、抒情性)。

2.邏輯的讀

認知階段,明確詩歌的意象(表現作者情感的描寫對象)。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詩歌大意后,明確詩歌的意象所傳達的情思,由學生站起來譯讀,在梳理完詩歌內容,學生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后,帶入理解朗讀,體會到詩中的意境美、情感美。

3.審美的讀

品味階段,帶入個人理解,由作者一己之情之愛想到人間大情大愛。朗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再創造的過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此環節學生可以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由一情一景想到同類的情與景,由此情此境想到彼情彼境,帶入自身的獨特經歷和感受,生發出審美想象空間,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品味詩歌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情感內涵。

(二)辨別題材,誦讀中賞玩詩味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讓我們感受到美好愛情的纏綿;“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讓人感受到親身前往戰場殺敵建功一種豪氣。不同題材和體裁的詩歌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朗誦時能以此為依據,更好表現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邊塞戰爭詩的雄渾壯闊,懷古詠史詩的盛衰無常的感慨,山水田園詩的恬淡閑適,贈別詩對于友人(親人)的依依不舍、羈旅懷鄉詩的故鄉之思、詠物詩的崇高節操都是在誦讀過程中要好好賞玩感悟。

葉嘉瑩說過:詩歌誦讀,就是感發詩歌傳遞的精神力量,希望學生能在誦讀中感受和繼承這千古流傳的精神力量。

二、我手寫我心,創作悟詩味

(一)明確格律詩創作形式要求

一切文學藝術作品,在反映社會生活時都必須進行藝術的概括和提煉,還原藝術的真實。而格律詩,則要求更高、更嚴。這是因為格律詩的特點是約字、束句、準篇,尤其強調的是音韻和諧、內涵豐厚,絕不允許詩人信馬由韁地進行創作。這就是“帶著鐐銬跳舞”的由來。

1.格律詩的押韻

(1)一韻到底,且必押平聲韻。(平聲:陰平、陽平,即現代的第一聲和第二聲)

(2)偶句必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奇句不韻。

2.格律詩的平仄

(1)格律詩兩種主要寫法:所謂起,是指第二個字;所謂收,是指末尾一字。一首律詩的第一句第二字,決定了第四、六字的平仄,也決定了全詩各句的平仄。

①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則為仄起平收。

②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為平起平收式。

(2)現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就是第一聲和第二聲;現代的仄,就是上聲和去聲,就是第三聲和第四聲。

(3)按句子的位置:

五絕、五律: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七絕、七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4)出句和對句: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對句

(5)粘和對:

①對: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平仄類型要相反,就叫對。

②粘: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平仄類型要相同,就叫粘。

③二四六八是對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句。

3.格律詩的對仗

(1)形式要求:

①頷聯、頸聯要求對仗。出句與對句的字不得重復。

②平仄相反。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仄起平收)

③詞性相同,結構相應,意思相對。

④明確現代人初學格律詩的平仄標準:平聲即一二聲;仄聲即三四聲。

⑤絕句一般不作對仗要求。

(2)內容要求:

①符合情境

②意義相關

雖然以上這些要求對學生來說有點高,并且容易覺得枯燥,他們感受不到詩詞韻律之美,韻律對他們而言成可能為一種束縛。所以對于一些較少運用的詩詞創作的專業術語如“失粘”“失對”“拗救”“合掌對”“蜂腰體”等,可在學生有疑問再作解釋,同時盡量以具體詩歌作為參照來進行解說。

(二)從詩歌創作內容上提升詩味

1.嚴格遵守但不拘泥對詩歌形式的刻意追求

格律詩的外在形式要求被稱之為“鐐銬”,詩詞格律要講究,但“鐐銬”之下的“舞蹈”還是應該盡可能展現其美感。詩歌創作不能過分拘泥于外在的形式要求,否則很容易導致作品缺少靈動,失去了創作的意趣和品味。但學生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因為有“鐐銬”的限制,往往會過分關注于詩歌的外在形式。為了滿足詩歌的外在形式,不惜運用一些晦澀難懂甚至游離于詩歌意境之外的詞語,詩歌形式最終還是為了詩歌內容和情感服務的,刻意追求形式,最終只會造成詩歌的零散,言之無物。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結尾時的總結說:從大漠孤煙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從山水田園牧歌到金戈鐵馬陽關,我們在吟誦著千古絕句,我們也在體味著人間百態。從古自今,我們對美好的期盼跨越了時空,我們和前人的精神鏈接并沒有斷裂。這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持誦讀創作之明燈,品傳統詩歌之情味,讓我們一起感受中國詩詞永恒的魅力!

參考文獻:

李紅巖? 《詩歌朗誦技巧》?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車萬育? 《聲律啟蒙》? 北京聯合出版社

李漁? ? 《笠翁對韻》? 中國文史出版社

本論文為花都區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高中“聽讀唱說寫”詩詞教學模式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編號HDJYKY2019C006)的研究論文。課題負責人: 任玉玲(廣州市花都區第一中學);課題組成員:范玲、高松、劉秋香;課題研究時間:2020.1—2023.1。

猜你喜歡
詩歌創作誦讀
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獨特性略析
偏愛這不息的變幻
以“讀”為橋 走進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
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淺論龔自珍詩歌中的愛國主義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響的比較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