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內涵、現狀與路徑
——以湖南省岳陽市為例

2022-04-16 23:23陳美中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岳陽市農民培訓

陳美中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農村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突出表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顯著短板?!稗r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振興,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三農”人才振興的時代要求和現實抉擇。2012 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此后幾年國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行了部署[1]。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等技術平臺,培養更多愛農村、懂農業、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是當前亟待探索和破解的命題。

1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時代內涵與要求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農民由具體勞作的生產者、單打獨干的個體者、思想文化的落伍者悄然在向時代格局的管理者、規模集約的生產者、互聯互通的經營者、技能技術的協作者轉變。這種轉變賦予了新型職業農民新的內涵,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應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這應當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從業者必備的技能[2]。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有著本質區別,傳統農民是烙在農民身上的一種身份,而新型職業農民更多的則是體現一種職業。

新時代賦予了新型職業農民新的內涵,自然對新型職業農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3]?!皭坜r業、懂技術、善經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要求,即要培養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還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在公民素養、合作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開展有效的教育和培養,使之具備“聰明的腦”“溫暖的心”“靈巧的手”,成為新時代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高素質的經營者、管理者、服務者和協作者?,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深度融合,必將開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天地。

2 當前岳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現狀

2.1 取得的成效

本課題組通過走訪岳陽市農業農村局、岳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岳陽廣播電視大學、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及岳陽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了解到,截至2017 年,岳陽市總人口為573.33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7.98萬人,農村人口245.35 萬人。經調查統計,2018年岳陽市生產總值3411.01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9.9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24.3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66.76 億元,三產業結構比為9.4:41.7:48.9。2012 年以來,岳陽市產業結構比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逐年降低、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等趨勢。三大產業之間的流動性增強,產業科技含量要求更高。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使得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之間深度交叉融合,這對農村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岳陽市平江縣2012 年被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示范縣,2014 年岳陽市各縣(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前岳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入庫人數總計101184 人,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共46907 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22986 人;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21357 人,潛在新型職業農民9934 人。岳陽市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來,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784 人。由岳陽廣播電視大學、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岳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實施的“農民大學生培訓”項目培養的農民大學生達13658 人。

根據《湖南省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岳陽市結合本市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際,實施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民培訓,結合農業農村部萬名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萬名種糧大戶、萬名果菜茶種植大戶、萬名養殖大戶、萬名休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人才等培育工作。岳陽市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各地均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扶持試行辦法、認定辦法、成員單位工作職責》等文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均不同程度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有力地促進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2019 年岳陽市出臺了《岳陽市進一步穩定就業激勵創業三十條措施》,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落實情況較好。通過培育后的新型職業農民,流轉土地面積39.161 萬畝,落實金融貸款4830 萬元,落實農業項目支持經費1558.1 萬元,落實生產性補貼經費3348.434 萬元,落實農田基本建設經費3068.6 萬元,落實農機補貼經費2582.525 萬元。廣大農民通過培訓,熟練掌握了新的知識與技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提升了農民的整體經濟收益。

2.2 存在的問題

2.2.1 培訓組織協調性不強

現有政策對職業農民培訓的統籌度不夠,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農民培訓未能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得到引導和扶持,部門合作協調不到位。政府、培訓機構、農民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中工作不協調,溝通不暢,從而影響培訓效果。

2.2.2 培訓政策支持不力

目前岳陽市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含金量較低,主要是對土地流轉、農業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對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影響較大的金融、保險、稅收、項目對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較少,并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補貼未列入財政預算,也沒有正常遞增的機制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效果。

2.2.3 培訓缺少計劃性和系統性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缺乏科學的調研和設計,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進行課程安排,所培訓的知識內容雖然新穎但缺失實用基礎,不是農民迫切需要的技術知識[4]。另外,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由政府的工作人員負責,沒有專業機構規劃長期的培訓任務,培訓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明顯不足,部分培訓走過場,加之農民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相對薄弱,農民不能進行系統學習,難以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

2.2.4 培訓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有待完善

目前,承擔岳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師資力量少部分是農業職業院校和職業中專的專職教師,大部分是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和農業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培訓組織需遴選優秀師資,完善師資選聘管理制度,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優先安排優秀師資授課?,F階段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材大多是通用教材,對農民沒有什么吸引力,教材和課程資源匱乏,不能滿足產業和農民的需求。

2.2.5 缺少培訓技術平臺支撐

目前,岳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充分利用了遠程、移動、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展信息化手段培訓和技術交流,農民主要依托湖南省湘農科教云App 平臺進行線上學習。但由于農民對“互聯網+”技術運用不充分,農村地區受地形地理條件、地區經濟條件等限制,網絡配套比較落后,影響了農民的培訓效率[5]。另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缺少根據岳陽市農民需求實際開發的在線學習平臺,無法切實做到普通培訓與精準培訓、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的有機結合。

2.2.6 培訓專技孵化基地有待加強

岳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岳陽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職業院校等培育培訓公益性機構為主,一些條件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逐步構建了上下貫通、各類培訓機構橫向銜接、層次分明、支持有力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目前具備培訓資格的機構有30 家,農民田間學校8 家,農民實訓基地24 個,創業孵化基地3 個,綜合類基地7 個。其中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1 個,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2 個。大部分培訓機構和實訓基地處于發展壯大階段,硬件和軟件實施有待加強。

3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現實路徑

3.1 架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組織保障體系

3.1.1 成立組織協調機構,建立“一辦三局”溝通協調機制和定期議事機制

“一辦三局”即市政府辦+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教體局。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協調機構可以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教育體育局等相關部門的領導為成員,負責政策引領、規范出臺、協調督促和指導領導等工作。協調機構要定期解決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得失,促進工作的有序、高效運行。

3.1.2 成立培訓工作機構,建立“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三方參與的多元培育機制

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高質高效推進,可以選拔具有獨立辦學能力和雄厚教學資源,在教學理念、技術支撐上具有扎實基礎的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涉農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作為培訓機構,以適應培訓需要,滿足學員需求。

3.1.3 成立考核評估機構,建立“教育培訓機構+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力量”三方協同考核評價機制

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保質保量完成,一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民間團體、新聞媒體等第三方力量的社會輿論作用,監督培訓機構的培訓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建立學員培訓質量隨機抽檢機制和培訓現場暗訪機制,并將抽檢和暗訪結果作為對培訓機構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違反規定的培訓機構,嚴肅處理,收回補助資金,性質惡劣的取消培訓資格。

3.2 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政策保障體系

3.2.1 加大經費支持,解決培訓資金不夠問題

政府應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專項經費,用于農民教育和培訓工作,包括重點支持示范點建設,組織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補貼專業農戶進修深造,改善培訓機構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此外,可設立專項獎勵基金,表彰和獎勵被評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科普示范帶頭人”“巾幗創新創業大賽”“示范新型經營主體”等榮譽的先進新型職業農民。

3.2.2 加強制度傾斜,解決惠農政策不夠問題

各地政府可以出臺扶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土地流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農業項目強農惠農政策,并優先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另外,在金融信貸方面,各縣(區)級財政可出臺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及擔保、貸款貼息制度,允許新型職業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抵押貸款,增大保險補貼比例和補償額度,優先滿足其信貸需求。

3.2.3 加大技術扶持,解決培訓力量不足問題

一方面,從農村農業局、畜牧局、水產局、農機局負責主導產業技術服務的技術骨干中選定骨干進行“一帶十”對口培訓。另一方面,落實“一村一名農機專家”,農機專家與所在村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對接跟蹤服務,定期對其進行新技術宣講、先進技術示范推廣,亦可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帶動機制,鼓勵本地出色的新型職業農民每人結對幫扶一個同產業的農戶。

3.3 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培訓規劃體系

3.3.1 因地制宜,培訓對象本土化

每個地方由于地理環境、產業特色、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差異,所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類型不盡相同。因此,培訓對象要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地域性,要能帶動地方產業,為地方經濟服務。對于區域主導、特色產業和休閑農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和鄉鎮,要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提高綜合素質和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對于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工需求較高的區域和鄉鎮,要培育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提高名特優新品和高質量農產品生產水平;對于農機作業、植物保護等社會化服務要求高的區域和鄉鎮,培育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6],提升其崗位服務能力。

3.3.2 因材施教,培訓內容個性化

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所從事的產業不同,對培訓內容的需要亦存在差異性。因此,要利用人工智能平臺,充分調研學員學習需求,因人而異,分類指導。對于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就其產業規模、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流通等方面開展培訓;對于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圍繞關鍵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新品種推廣應用、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化技術等方面開展相應的技能培訓;對于專業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則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的培訓。

3.3.3 因時制宜,培訓方式多樣化

受農活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工學矛盾相當突出。開展培訓時,要充分考慮農閑時節和農忙時節的時間點,給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多樣化的培訓方式。農閑時節,采取集中面授、送教下鄉、田間教學、交流互訪等線下培訓模式,給農民提供面對面教學、互動式教學和手把手教學。農忙時節,鼓勵農民線上學習,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在線學習平臺建設,通過農民使用信息化平臺所產生的大數據,開發農民感興趣的教學資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教育培訓和全程跟蹤指導服務。

3.4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師資團隊建設

3.4.1 整合各方師資力量,實現師資配備最優化

首先,通過采集大數據信息,構建省級教學團隊。充分發揮教師系統的統籌和整合能力,打破內部壁壘,打通環節,采集湖南省現有師資隊伍信息,構建信息共享機制,整合形成一個資源豐富的教師團隊數據庫。實現各市州、培訓機構、培訓項目之間師資力量的互通與融合,統籌共享優質師資力量,形成“政府+行業+高校+企業”四位一體的教學團隊。其次,分類整理數據,形成梯隊小組。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進行分析,并依據學科規劃和教師發展的整體規劃進行人才開發的全盤設計。通過梯隊化的選拔和培養,建立規模適中、結構合理、素質卓越、精力充沛的學科梯隊。通過人才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渠道的更新實現教師資源開發的持續有序。

3.4.2 充實外聘專家庫,實現師資使用最大化

開拓人才招聘的寬口徑機制,擴大師資隊伍。一方面,立足市場,放眼全國,以大流通、大循環的開放模式廣招賢才,注重選拔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特別是既有農村創業經歷,又有較高學歷或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充實職業農民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在人才流動的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另一方面,要發揮農村特派員作用,送教上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應將更廣闊的課堂放在農村。結合各地農業特點和發展需求,聘請一批從田間來到田間去的農村特派員,解決農民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形成典型案例,充實教學課堂。每年制定相應的送教上門培訓計劃,分專業、分地區有針對性地結合農忙時節特點,對有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精準培養。

3.4.3 加大培訓考核力度,實現師資發展最強化

通過對各年度培訓測評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制定中長期規劃,為教師能力的提升保駕護航。結合農民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為每個教師制定學科背景、個人能力及各自定位綜合的專業發展規劃。完善培訓考核體系,多渠道提供培訓機會。對新加入的青年教師進行短期崗前培訓,對講師或副教授則組織高層次的研修,促進教師及時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教育教學技術;對學術帶頭人應進行重點培養,根據實際需要和培訓具體情況每年選拔一批骨干教師外出交流、考察,接觸和掌握本學科發展前沿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通過聽課、評教、座談等方式開展教學考核,考核結果與工資報酬掛鉤,強化分配的激勵功能,促進教師團隊更好地提升教學能力。

3.5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學習服務平臺

3.5.1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學習目標

一方面,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需求,搭建地域特色的一體化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智能系統),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虛擬仿真等技術,由教師依托大數據根據學員需求安排課堂教學活動、虛擬仿真實訓和學習活動,并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另一方面,在培訓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動態獲取學員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安排。學員亦可按自己所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獲取最需要的資源并找到最佳合作伙伴以完成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

3.5.2 豐富網上教學資源,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學習服務

以自主開發和購買引進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岳陽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開發本土教學資源,整合各高校(含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課程資源,匯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有特色、產業致富的優秀學員典型案例,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實用型的優質網絡資源。

3.5.3 提升平臺管理效能,利用多元化機制考核學習效果

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的多元機制管理,做好技術服務、學習管理與考核、教學督導和學分銀行等工作。技術服務是保障平臺建設與運行的關鍵,要由專業的技術機構統一管理與維護;學習管理與考核要注重學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由相應的涉農院校和專業教育機構擔任學習管理員,介入過程性管理和最終考核;教學督導由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履行職責,實時監督學員學習情況和學校教學管理行為;學分銀行要實現學分的互認與轉換,通過平臺與各類教育機構實現信息對接,使學員在其他社會培訓平臺所取得的證書,經標準認定后,能折算成相應學分計入平臺學習成績。通過技術、管理、督導、考核、學分銀行等一系列的機制聯動共同提升平臺管理效能,科學有效地檢驗學習效果。

3.6 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創業孵化基地

針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和分類指導,開發一些分類分產業的示范性、綜合性培育基地和特色基地。對于產業優勢明顯、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實踐基地,需要聯合共建、共管、共享,確保成群、成庫地服務涉農學習群體,服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

3.6.1 優化整合資源,統籌共建基地

基于頂層設計有保障、政策法規有依據、上級鄉村振興決策決議有方向、新型職業農民有期待,大力加強政府層面的系統規劃,啟動“智慧農民信息化工程”,形成新型職業農民等培養對象信息庫和教學資源庫,力爭用最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開發、搭建基于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資源內容的政府平臺和現代農業培育創業孵化基地,統一命名,規范掛牌,支持有實力的主體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孵化器(基地),著力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儲備基地和創新創業集聚中心,實現功能互補,滿足多元化需求。

3.6.2 融入人工智能,科學共管基地

在人工智能支撐下,利用大數據,依托本地農業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按照不同產業、不同地域、不同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分行業科學確定認定條件和標準,契合扶技、扶志、扶智的機制化、長效性,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管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創業孵化基地,為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必要的技術咨詢、技術指導等跟蹤服務,建立示范基地的監測、考評、退出機制,對示范基地動態管理,以適應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3.6.3 立足產業發展,協調共享基地

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鄉村長遠發展,統籌政府引導、市場決定、平臺帶動三種力量,打造產業發展的共享模式。為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指導各地根據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實際需求,為職業農民培育和施展共享現代化創業孵化基地和平臺,使基地政策支持效應最優化、創業者的風險最小化、資源使用最大化,促進特色農業發展,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提供產業基礎。

猜你喜歡
岳陽市農民培訓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第一中學云帆文學社
岳陽市鴻達蜂業有限公司產品參考價目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岳陽樓小學395中隊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湖南省岳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岳陽市公安局原黨委副書記、副局長 仇岳剛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