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區域發展的學分銀行建設:邏輯、難點與路向

2022-04-18 19:06厲毅
教育與職業(下) 2022年4期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學分銀行融合發展

[摘要]學分銀行有效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教育變革。在區域一體化受到重視和關注的當下,學分銀行應當成為融入區域發展的實踐者和先行者。面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定位和學習型社會建設訴求,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存在就業、教育、治理三個層面的需求邏輯,以及標準統一、行政壁壘、競合博弈三個方面的現實難點??梢詮娜齻€維度形成反應鏈,以資歷框架建設為突破點,以制度體系建設為著力點,以機構創新整合為關鍵點,探索區域學分銀行共建新模式,實現趨同、協同、平衡和充分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學分銀行;融合發展;學分銀行共建;學分轉換

[作者簡介]厲毅(1974- ),男,浙江永康人,浙江開放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碩士。(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一體化建設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NDJC299YBM)和浙江開放大學2021年度終身教育專項課題“共同體理論視域下長三角學分銀行一體化發展范式研究”(項目編號:ZSJY2021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8-0076-08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構建更加開放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兩個文件都提到,要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議題逐漸受到管理層和學術界關注,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應當成為融入區域發展的實踐者和先行者。從長三角區域內部看,不同省市之間學分銀行既存在特性,又具有共性,特性為不同學分銀行提供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指引,共性則提供了共同發展的空間基礎。各學分銀行通過分工合作,可以形成覆蓋地域范圍更廣、整體效益更高的跨省域學分銀行組織。以“融通、聯通、暢通”作為學分銀行建設和變革的目標,推進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建設向“融合創新”發展。

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是指把個體學分銀行放在長三角區域層面謀劃發展,立足服務學習型社會根本定位,推動多個學分銀行的一體化建設,使個體學分銀行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明晰個體學分銀行在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發展邏輯,尤其是如何推動多個學分銀行共建和跨省域學習成果互認的基本策略選擇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個體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的內在機理是什么,融入區域發展存在哪些困境,如何有效推進學分銀行建設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本文試圖以學分銀行的一體化建設作為切入點,以共同體建設為視角,提出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建設融入區域發展的資歷框架共建、制度體系共商和機構創新共推等策略,為個體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時代特征:區域學分銀行融合發展的需求邏輯

縱觀世界各國終身教育發展,學分銀行或學分轉換體系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教育變革。韓國學分銀行為韓國終身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歐洲學分轉換系統從數量和質量上推動了歐洲學生流動,加速了歐洲高等教育園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美國社區學院學分轉換制度構建了高中教育與本科或其他教育類型的溝通橋梁,使學習者學習成果能從社區學院轉入四年制大學,融通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成人教育或非學歷教育。

我國的學分銀行建設也取得了快速進展,已明確主辦或管理單位的學分銀行就有31家,建有合作機構聯盟的達到16家,共有19家學分銀行的用戶開展了學習成果轉換行為。2012年以來,長三角地區一市三省先后成立省級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構建了各自省內的學分銀行管理機構和服務體系,開展了面向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區教育的學習成果認定、存儲和轉換應用工作。面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戰略定位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訴求,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存在就業、教育、治理三個層面的需求邏輯,在運行機制、組織機構、標準體系、門戶網站、互認聯盟等方面需要融合創新,形成政府管理部門、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學習者等利益相關主體參與的共建環境和氛圍。

(一)就業層面:人才流動與學歷提升的雙重場域

人才一體化是區域人才資源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長三角區域終身教育發展的重要推手。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跨區域流動和跨區域創業,直接激發了長三角地區人才一體化的現實需求。2019年《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顯示,長三角城市群跨省流動人口占整體流動人口的83.18%。上海人才準入門檻較高,競爭壓力較大,呈現向江蘇和浙江流動擴散的趨勢。浙江在吸引上海人才流入的同時也向安徽溢出人才。在經濟領域,長三角一市三省都有各自傳統產業、優勢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但受行政區劃局限,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人才一體化的不均衡發展制約了人才效能發揮。只有建立人才共享共育和合理流動機制,才能推動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區域學分銀行可以通過推動已有學習成果的跨區域認可,助推人才的合理流動,并為高校和教育培訓機構聯合培養人才提供契機。從長遠來看,學習成果認可會使人才流動呈現均衡態勢。學分銀行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求職者與相關辦學機構參與學習成果的存儲和認定工作,提高學習成果互認的有效性和快捷性,有助于推動長三角地區高端人才共育共享生態的建立。

現階段,我國勞動人口面臨結構失衡困難和挑戰,創造價值的勞動人口正在減少。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在2017年末,擁有職業技術資格和等級證書的勞動人口為1.65億人,僅占全國就業人口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為4791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6.2%。從浙江省最新人口普查相關部門統計數據看,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約939.8萬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約2111.7萬人,小學文化程度人口約1703.6萬人,分別占浙江常住人口的14.55%、32.71%和26.38%。江蘇省勞動適齡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低下,職工技術素養不高。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要探索終身學習型社會的浙江示范,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綜合能力素質?;诖?,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組織開展了32學時以上非學歷教育(社會培訓項目)課程認證,推動建立16門非學歷教育認證課程目錄,2021年累計存入6574個辦學及發證機構的1640.8萬條學習成果。在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的背景下,個體學分銀行可以為跨省流動的學習者實現學習成果的累積、攜帶和轉換,有效打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讓更多個體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職業發展環境,提升長三角區域勞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協助區域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二)教育層面:學分互認和資源共享的緊密融合

學分互認的實施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學分互認可以增加學生自由選擇學校的空間和機會。不受地域和學校范圍限制,打破學生就學于固定學校的身份禁錮,自由選課、自由學習并跨校流動,以接觸不同的校園文化和授課教師,學習其他省域優質教育資源,開闊學習視野。另一方面,學分互認機制的實施會倒逼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創新,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改革傳統課程設置和教學教法并發揮學校優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04年,南京仙林大學城就利用大學城聚集效應和綜合優勢實行了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2006年,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開展了長三角高等教育合作培養優秀人才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簽訂《長三角六校交換生計劃備忘錄》,通過項目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學分互認。2011年,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8所高校建立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廣泛開展學科建設合作。根據各省學分銀行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在復旦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等63個普通高校二級學院開設了學分銀行業務受理處,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成立了包括南京師范大學在內的219個單位參與的學分銀行合作聯盟,安徽省19所高校成立了繼續教育合作聯盟學分銀行建設專門委員會。

在長三角區域,普通高校數量超過全國的1/6,C9高校數量超過全國一半。每5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就有1所在長三角,每4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有1所在長三角。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教育改革與合作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鼓勵和支持共建、共管,支持高校在本區域內合作辦學,加強區域高校校際合作,鼓勵和支持區域內相關高校的學分互認、跨校選課。2020年,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公布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一體化平臺建設方案》提出,各示范區內高職院校要“信息共通、資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招生入學、學籍管理、教學實施、就業升學等方面實現一體化運行”。2020年,江蘇省教育廳在《關于做好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1+X證書試點院校和試點專業學生需要完成學分銀行賬戶開設工作,實現課證雙向互認并在學分銀行備案發布。安徽省教育廳于2020年批準設立安徽開放大學自考助學服務中心,基于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開展自學考試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2020年,在第十二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上,滬蘇浙皖四省市共同簽訂《新一輪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深化長三角高校創新資源協同共享機制。長三角地區高水平地方高校聯盟、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醫藥類院校聯盟等的成立,也有力推動了各級各類學校的交流互動,實現了人才培養的跨省域校際合作。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可以實現區域學習成果和標準的跨省市一體化,促進學生在長三角區域不同高?;蚋鱾€聯盟內甚至聯盟間學習和流動,擴大學習者的學習選擇權。區域內各高校和培訓機構依托學分銀行,接受統一的理念、標準、平臺,按照統一的業務流程開展轉換工作,避免了重復建設,更有利于推動學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人力資源市場各級各類人才規格需求的對接。

(三)治理層面:數字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共進

數字化是指把復雜多變的信息轉化為可度量的數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2018年,上海市提出“一網通辦”改革,把政務工作從能辦轉向好辦和愿辦。2019年,江蘇省成立大數據中心,構建全省一體化的數據交換共享體系,推進智慧政務數據共享、融合和開放。2021年,浙江省提出“數字化改革”,作為深化省域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以推動高質量發展。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作為長三角試點城市,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標準支持“一網通辦”業務。2021年,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正式接入“一網通辦”平臺,成為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隨申辦”用戶可以直接登錄學分銀行平臺。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應用嵌入浙江省政務平臺“浙里辦”,市民可查詢個人終身學習檔案中的學習成果和工作經歷。圍繞數字化轉型的學分銀行服務正在打造省內通辦、跨省通辦、互通共融的新模式,有力推動和促進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相關部門通過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用有效治理和高質量發展處置大量跨界事務。從長三角一體化看,要將區域視作一個整體,實現開發與保護的空間均衡,使區域發展差距保持在適度范圍,消除不同人群和地域的差異標簽。在應用普及和技術創新上,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為占全市常住人口15%的市民建立430萬個學習檔案,累計學分轉換超10萬人次,為市民提供學習者畫像、資源精準推送、職業資源規劃等個性化服務。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實現與慕課平臺對接,為3.7萬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者存入成果4.4萬條,完成1.2萬人次的學分轉換,并可開具由區塊鏈技術加權賦能的學習成果證明。各省市學分銀行可以突破要素流動的行政邊界約束,實現各類新技術應用和創新,通過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等多跨協同,實現學習成果在技能提升、社會培訓等多場景下的協同創新,建立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化空間布局,用高質量發展要求衡量和促進更深層次數字化轉型。

二、問題審視:區域學分銀行融合發展的現實難點

在學分銀行建設過程中,不同的政策導向、組織管理、合作機制會引起不同的協作效應。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融合發展的挑戰體現在三個方面,主要是學分認定轉換標準的不統一、各省市終身教育政策存在壁壘和跨區域的組織機構創新問題。

(一)標準統一:區域資歷框架有待建立

為保障學分銀行的穩定運行,不同省市學分銀行分別探索了各自以標準驅動的學分銀行制度,如學習成果評價標準、相關學習成果存儲、積累與轉換服務程序等。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試點也為學分銀行轉換應用提供了契機。但是,各省市學分銀行缺乏強有力的整體性規劃,缺乏統一互通的標準建設和制度建設。

第一,不管是各省市內高教園區,還是高校聯盟的學分互認合作,都是各自范圍的探索與嘗試。學分銀行機構的設置也是教育行政部門分散的設計和決定。

第二,各省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證書與學歷課程的互通,以及社會學分銀行的學習積分存儲兌換,沒有整體的規劃,呈現各自為政和無序發展的趨勢。學分銀行個體建立的學分標準和轉換標準,沒有相應規范,形式不一。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缺乏統一、標準的考核評估和權威認定程序。

第三,長三角區域缺乏各省市通用的區域資歷框架,僅有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提出并建立了終身教育七級資歷架構,以銜接和支持學分轉換標準,但并沒有通過政府部門正式發布。各級各類教育的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以及學習成果的轉換主要依賴于各省市學分銀行制度的實施,難以實現大范圍的應用與推廣,推進過程存在重重困難。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在美甲行業標準上進行了探索,在其他行業和操作層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

(二)行政壁壘:體制政策桎梏仍然存在

在長三角區域開放漸進化擴大過程中,機制建設一直都是推進一體化的難點之一。滬蘇浙皖雖然聯合組建有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一市三省教育行政部門共同成立了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合作協同機制正在日漸完善,但學分銀行融合的行政壁壘仍然存在,推動區域學分互認和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體制政策障礙依舊難以突破。

第一,與交通、金融、貿易等領域的一體化相比,學分銀行一體化進展相對緩慢,難以形成合力并產生輻射效應,對跨區域人才流動及教育公平的助力作用有限。學習成果存儲和認可更多地發生在單個學校、少量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之間,或者是在單個省域范圍的互認聯盟之內。

第二,各省市的人才政策各自為政,系統性不強,雖然溝通合作漸多,且簽訂有《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但各地人才流動的渠道仍未暢通。

第三,在管理體制上,學歷證書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和發放,職業資格證書則由人社部門考核和發放,信息交換渠道和共享機制沒有建立。各省對學分銀行的管理指導權僅限教育行政部門,對工作業績考核制度也并不相同。

第四,宏觀層面上學習成果互認的政策法規缺乏,省域教育行政部門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機制還有待完善。滬蘇浙皖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政府部門對學分銀行的重視程度和推動力度也有強有弱。

(三)競合博弈:組織機構創新尚需突破

組織機構是制度的載體,我國教育管理上采用的是省域行政分割治理模式,學分互認一體化的組織機構呈現松散關聯特點。無論是學分銀行協調領導小組,還是階段性周期性協商會議,以及跨省市的各類區域性互認聯盟、職教聯盟等,都介于正式和非正式組織之間,沒有絕對的權威性和領導權。

第一,長三角一市三省雖然于2018年揭牌成立了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建立組織構架,起草章程,明確宗旨,但跨省域的學分互認難以實質性推進。

第二,學分轉換存在自身的固有難點,受限于區域間的統籌協調機制以及省域之間、高校之間、學分銀行之間的競合障礙,區域內學分銀行協同合作停留在表層。區域間學分互認主體發展水平不均衡,但各個學分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都期待能走在前列。

第三,在缺乏區域高校、行業企業、培訓機構融合參與的情況下,各省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布局,發展特色不明顯。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一體化并不否定個體學分銀行的發展,個體學分銀行的競爭有利于利益主體內部成員提高積極性,其他利益主體的合作競爭情況也影響學分銀行的合作競爭程度。各省市學分銀行業務還主要限于各自省內,沒有走入相互聯合的境界。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的共享協作機制尚不完善,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推動了區域個體學分銀行的發展,但組織創新機制還沒能有效激活。

第四,長三角一市三省學分銀行平臺還沒有互聯互通,有效實質的信息資源渠道尚未完全建立。不同學分銀行致力于追求不同的特定教育目標,省際不同的訴求也會引發利益之爭,緣于競爭的利益博弈或顯或隱影響著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路徑選擇: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共建的實踐路向

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共建是學分銀行一體化的需要,也是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區域學分銀行高質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的必要途徑。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發展的現實難點既是國內學分銀行建設的共性問題,也是待建中的國家學分銀行整合對接已有各省市、各類型學分銀行需要解決的問題??梢詮馁Y歷框架、制度體系、機構創新三個維度形成反應鏈,探索推動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的融合發展。以資歷框架建設為突破點,推進區域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標準的一體化。以制度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加強區域學分銀行協同合作交流。以機構創新整合為關鍵點,探索區域學分銀行共建新模式,實現一市三省學分銀行的趨同、協同、平衡和充分發展。

(一)共建資歷框架:推進認定轉換標準統一

資歷框架的實施與落地需要政府、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機構、行業企業等的通力合作,需要設立或委托專門機構對資歷框架進行管理和統籌,需要通過立法確定資歷框架的法律地位。各省市政府部門要著眼破解制約合作發展的頂層障礙,力爭在區域資歷框架建設這項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自上而下解決學分銀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成立專門機構推進區域資歷框架建設。不同區域和不同類型教育的發展程度不均衡,建設區域資歷框架需要通盤考慮各省教育和社會培訓發展情況。建立強有力專門機構協調推動建設,統籌協調同時兼顧各省省情。在頂層設計和總體方案制訂的基礎上,調動各省學分銀行相關利益主體協同推進。

長三角各政府部門可牽頭組建區域資歷框架委員會,解決教育與人社部門職能重疊的問題。區域資歷框架委員會可邀請教育部門、人社部門、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兼顧各利益相關主體方的訴求,擬定總體框架和各行業對應分層次標準。學歷教育領域可以成立特定課程的認定委員會,促進專業認證和學分互認。其他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推動區域資歷框架對接,創造跨省域各級各類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的氛圍。資歷框架建立需要經過多輪的咨詢和反復論證,在保持自身獨立和功能的基礎上,與國家及其他資歷框架對接。促進資歷互認和人才自由流動,為長三角人力資源建設和就業環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第二,建立普適性學習成果認定與轉換標準。為確保學習成果的等價交換,需要制定長三角統一的學分計算標準,作為學習成果認定、累積與轉換的參照基礎。學分銀行通過制度創新,能夠推動不同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課程和培訓。建立學習成果流通的普適性標準,促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證明在職稱評聘、學歷晉升、應聘就業等領域廣泛流通。學分銀行可以作為資歷框架的推廣和應用機構,依托框架建立起統一的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標準,推動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基于學分銀行平臺創造多入口和出口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分銀行建立專家委員會,成立學分銀行質量保證機構,確保標準體系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區域資歷框架可以作為各學分銀行學分認定和轉換標準制定工作的起點,由地方政府部門作為公共權威支持者,為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認證提供法律或政策保證,這也是確保學分銀行學分轉換制度得以實施的基礎。

(二)共商制度體系:強化成果互認流程設計

制度體系是協同發展過程中相對持久的特征。推進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快長三角區域學分互認一體化進程,這其中的關鍵環節又在于制度壁壘如何打破??梢詮闹贫裙┙o層面,實現區域學分銀行合作的頂層制度設計。通過明確一致的目標,依托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強化學分銀行管理中心權威和責權利約定,推進區域間學分銀行一體化。

第一,完善跨省市成果互認的流程和制度建設。在長三角區域統籌機制下,需要理順學習成果互認流程,建立區域學習成果轉換標準,形成跨省域互認的一體化布局。制定統一的學分銀行章程及運行機制,共同思考數據互通、業務受理、體系整合、成果分類等標準化建設問題,明確不同學分銀行分支機構的責權利,規范業務操作流程。

在制度完善方面,各省市管理中心要建立激勵和監督機制,明確學分轉換的規則,確保業務正常運作,為高校和社會人員跨區域就讀提供便利,真正實現協同育人;完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制度建設,形成基于共享的新應用體系,使得不同區域學分銀行采用共同的認定標準、轉換規則、業務受理、成果審核、轉換處理工作流程,鼓勵社會學習者跨省市存儲和轉換學習成果;充分借助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加快區域學分銀行體制融通。

第二,構建與區域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需要打破行政區劃,在統一的政策法規框架下推進業務和應用。學分銀行作為推動學習者學習與自由流動的教育制度改革,需要通過政策法規形成制度約束力。政府主管部門從頂層設計入手,推進終身教育與學分銀行相關立法工作。從法律角度保障學分銀行定位,明確學分銀行建設主體,約束和規范學分銀行分支機構行為,實現跨區域的學分銀行建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通過法律條文修訂或補充性法規,保障學習成果的所有權和轉換權等。通過政府主導區域協調,將社會學習者的個性化終身發展作為學分銀行建設的重要目標,并從立法層面保障學分銀行建設經費。為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保障機制,各省市可以從“終身教育促進條例”著手,共同引導全社會參與到學分銀行建設中來。

(三)共推機構創新:加強學分銀行協同合作

在學分銀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夯實組織機構建設的基礎,加強學分銀行的協同合作,實現多方共贏和利益共享。通過機構創新,落實具有約束力的政策制度和規劃,加強經驗分享、交流與合作,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整體優化的學分銀行發展格局。

第一,推進協同合作的區域學分銀行共同體建設。學分銀行共建的社會意義在于實現學習成果認定轉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共同體建設為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提供了價值取向和路徑選擇。

推進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共同體建設,各學分銀行個體就要變競爭為合作,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目標共識、行動邏輯。在政府部門或具有優勢的學分銀行的牽頭組織下,聚焦以高校、企業等為代表的多元主體的共同利益,縮小彼此分歧和個體利益,構建學分互認共同體、標準建設共同體、成果轉換共同體等多種形式。通過完善數據、資源共享機制,營造學分轉換應用的創新生態圈,持續提升長三角區域整體的學分轉換應用和服務能力。通過考核和評估共同體參與方的協作,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和創新發展模式,實現多方共贏發展。共同體建設要在深入調研和協商的基礎上,明確目標實現的路徑、工具和保障機制,在管理辦法以及信息公開等方面建立制度化規定。

第二,打造融合高效的學分銀行管理服務體系。構建高效運轉和執行有序的管理中心,采用多方輪值機制,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學分轉換業務合作。管理中心可以引進科研和研發服務機構,主動探索全面對外開放,發揮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優勢,向外輻射建設經驗并引領發展。

長三角區域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可設為總行、分行、支行、受理點等多個層級體系??傂谢蚩傂泄芾砦瘑T會負責發展規劃審定,對各級服務體系設置和業務運行進行宏觀指導。各分行負責共同制定和建立學習成果認證辦法、轉換原則、標準體系與工作流程等。通過建立各類學校和機構參與的學分互認聯盟組織,把各聯盟單位納入學分銀行服務體系,推動長三角區域教育合作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學分銀行各級受理機構結對共建,推進長三角區域異地學分轉換服務的一體化發展。支行、受理點所在機構還可以通過課程共建共選、學分互認、證書共簽形式,探索長三角課程學分互認模式。各省市學分銀行平臺承建和運行部門可以共同開展創新理論研究,加強區塊鏈技術合作,維護信息傳遞和數據共享安全。各學分銀行管理中心互促互學,共同提升學分銀行融入區域發展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紀夢超,爾寶庫,祝珊珊.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現狀與特征研究——基于全國學分銀行觀測調查[J].終身教育研究,2021(1):26-35.

[2]閆文軍.高校學分互認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29-34.

[3]劉志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制度機制建設重點及路徑[J].經濟縱橫,2021(11):83-89.

[4]齊亞麗.我國學分銀行建設的現狀、困境及對策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9(6):78-83.

[5]厲毅.共同體視角下長三角學分銀行一體化的需求、困境和行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8):68-74.

[6]吳曉雪,鄧毅.歐洲學分互認與轉換機制(ECTS)及其啟示——基于結構、功能的視野[J].中國成人教育,2016(8):139-143.

[7]鄧玲芳,江穎.美國社區學院學分轉換制度對學分銀行學分認證設計的啟示[J].當代繼續教育,2015(6):28-33.

[8]黃永春,鄒晨,葉子.長三角人才集聚的非均衡格局與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J].江海學刊,2021(2):240-248+255.

[9]徐微,陶文娟.我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內在邏輯與應然理路[J].職教論壇,2020(3):132-137.

[10]閔韡.以省域促區域: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48-53+95.

[11]王新鳳,羅啟軒,鐘秉林.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歷史進程與發展態勢[J].江蘇高教,2021(9):1-10.

[12]羅東玲,劉瑛.加快推進江蘇數字政府建設的對策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9(26):25-27.

[13]陳雯,孫偉,劉崇剛,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地理,2021(10):127-134.

[14]張璇.基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學分銀行建設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0):31-40.

[15]朱龍博,郭翠.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實踐困境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0):68-74.

[16]于倩,謝明浩.香港資歷框架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及其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9(5):76-80.

[17]謝青松,南旭光.職業教育資歷框架構建:動因溯源與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1(16):6-12.

[18]張偉遠,謝浩,張巖.加快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 完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58-62.

猜你喜歡
長三角一體化學分銀行融合發展
重議城市邊界的空間屬性及其變遷
上海青浦:依托“長三角一體化”開展未成年人考察幫教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的盛澤思考
關于長三角地區吸引人才聚集的關鍵因素研究
雙證制嵌入學分銀行社會服務體系策略研究*
試析“學分銀行”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運用
學分銀行—信息化時代學習體系變化的要求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