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下對教育發展的探討

2022-04-29 22:05熊元源
客聯 2022年2期
關鍵詞:培訓機構雙減政策學校教育

熊元源

摘 要:我國為規范教育行業運行秩序,整治校外輔導機構所存在的亂象,2021年正式出臺“雙減”政策,為職業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校外輔導機構的運營面臨著倒閉的風險與轉型問題。國家在治理校外輔導機構的同時,也給予相應的引導與幫扶,讓教培機構順利渡過轉型期。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舉措,前景良好,是教培企業轉型的方向。在學校教育方面,既需要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理念,又要了解學生和家長的普遍訴求,做好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與對接,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搞好持續教育。

關鍵詞:雙減政策;政府;學校教育;培訓機構;轉型升級

一、雙減政策下的機構治理

(一)機構治理必要性

2021年7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于校外輔導機構而言,該政策的出臺結束了課外培訓行業肆意發展的局面,開啟了由政府領導,努力轉型新征程。我國的校外培訓機構開始于改革開放初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校外培訓機構投資金額達841.25億元,市場規模達16140億元,機構總數為49萬,體量巨大。因此,校外培訓機構也存在著如下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

1.合同糾紛問題

2021年,有關合同糾紛而對校外輔導機構的投訴維權共有35813件,共占2021年有關校外輔導機構投訴案件總量的44.47%[,在各種類型的校外輔導機構的維權比率中占比第一。校外輔導機構在制定合同時,存在著諸多對消費者不利的霸王條款,如“公司保留最終解釋權”“培訓期間若出現任何安全事故概不負責”“協議一經簽訂,概不退款”。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甚至出現讓機構內部人員代簽合同的惡劣情況,這利用了消費者法律意識、合同意識淡薄的弱點,為謀私利,不擇手段,有違教育初衷。

2.售后服務問題

2021年有關售后服務而對校外輔導機構的投訴共多達25968件,共占2021年有關校外輔導機構投訴案件總量的32.25%,是僅次于合同糾紛問題的第二大問題。校外輔導機構的售后服務問題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付費后“失聯”、師資不過關、假借雙減政策停業,拒不退款、延拖退費、退費條件苛刻。

3.虛假宣傳問題

2021年有關虛假宣傳而對校外輔導的投訴多達5918件,占比7.35%,在所有類型投訴中位列第三。有些校外輔導機構虛構學員培訓案例、師資力量和培訓效果,假意偽造評價數據;有些則蓄意夸大機構培訓效果,實際教學與體驗課的質量不符;還有的機構刻意隱瞞報考條件,制造信息差,誘導家長繳費。

4.關于收取大量預付款的問題

某些校外輔導機構經常以一些季度性的大折扣大優惠來誘導消費者支付預付款,以達到運營目的。然而當這些機構因經營問題導致資金鏈斷裂、倒閉,攜資潛逃時,家長難以資金追回。

5.校內教師流向機構問題

我國雖已設立法規明令禁止校內教師機構代課,但部分機構仍會鉆政策的空子,以高薪誘惑在校教師,將其從學?!巴谧摺?,導致學校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上述問題不僅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還讓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本真。若再不加以遏止,教育將被資本控制,我國建國以來建立的教育體系將被擊潰,失去原本的公平性。

(二)雙減政策下的機構現狀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校外培訓機構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2021年12月22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說,線下校外輔導機構已壓減至83.8%,而線上校外輔導機構已壓減至84.1%。剩下部分的輔導機構通過政府的指引,已轉變成由政府導價的非營利性機構。也有不少機構在探尋著轉型之路;機構職員是校外輔導機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雙減政策下受到最大沖擊的群體。雙減政策實施后,校外輔導機構大量裁員,百萬機構教師面臨失業。據不完全統計,被裁員教師中,有45%左右教師選擇進修深造,而選擇轉入公辦或民辦學校的的教師占總人數27%左右,超過20%的教師選擇轉入與教育關聯不大的職業,還有不到10%的教師選擇休整調理一段時間,暫時待業;從整體上看,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培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得到了整頓。而機構裁員使得大量人才涌進市場,讓就業競爭更加激烈,門檻相應提高。

(三)國家引導與幫扶的對策和建議

1.國家引導與幫扶的必要性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國家對校外輔導機構的治理中打擊大于引導。筆者認為,除嚴格整治之外,應實施相應的引導與幫扶,所謂剛柔并濟,方能行穩致遠。國家進行相應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校外輔導教育體量龐大,在經濟上,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影響,應進行正確引導和幫扶,讓機構平穩過渡,成功轉型。

2.國家對校外輔導機構引導與幫扶的具體對策

至于如何引導和幫扶機構轉型,首先,可以從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出發,引導教培行業轉型,做到借人所有,為己所用。而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可以成為國家對校外輔導機構轉型的重要引導方向。其次,在素質教育上,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勞動人民的綜合素質高低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影響越來越大。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的素質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近年來,我國部分一二線城市將美術、音樂、體育等素質教育科目列為升學必修科目,并將之列為升學考試必考科目。而在高等教育方面,降分招收一定量的體育和藝術特長生都成為了各高校歷年來的招生計劃。再者,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思想觀念的改變,廣大家長們不再拘泥于應試教育,更希望孩子能夠更全面的發展。然而在我國,素質教育相關的機構學位少,缺口大,常常供不應求。以廣州市為例,據南方日報報道,廣州3-14歲的兒童約115萬人,大部分有校外教育服務需求,而市區兩級少年宮只能提供22.4萬左右的學位,供不應求,有較大的市場缺口。故此,校外培訓機構可嘗試向素質教育方面轉型。國家可出臺相關幫扶政策,幫助機構轉型,從而緩解各地少年宮壓力,讓更多的孩子接受相關素質教育。還有,在職業教育政策方面,自2019年來國家出臺了諸多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從這些政策與規劃可看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關注。其中,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首次提出“鼓勵上市公司舉辦職業教育”的意見建議。最后,國家教育部在2020年起規定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學生比率為5:5,也就是說將有50%的初中生要進入職業高中。以廣東省為例,在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2020年招生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初中畢業生總人數為1210086人,其中普通高中計劃招生人數為599000。這意味著有超半數學生要進入職高就讀。而近年來,職業教育人才缺口逐年擴大,《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2021年的人才缺口將超過1900萬人,2025年這個數字將接近3000萬人。在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推廣職業教育的同時,可以將校外教培行業的治理與之結合,引導校外輔導行業向職業教育進行轉型,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

3.關于國家對校外輔導機構引導與幫扶的具體建議

基于雙減政策下的機構轉型問題上,首先,國家主要應從思想建設、政策鼓勵、資金支持這三大角度進行相應的引導與幫扶。其次,在思想建設方面,政府應組織相應機構進行學習與反省,樹立人民教育觀,鼓勵發展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同時,也要讓教培機構樹立信心,相信國家政策,相信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再者,在政策鼓勵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鼓勵政策,鼓勵校外輔導機構向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轉型,例如稅收優惠政策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可以最大限度調動企業積極性,刺激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最后,在資金支持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一定量的資金,用于扶持校外輔導機構轉型發展。在當前雙減政策與疫情的沖擊下,大部分機構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機構轉型的探索變得尤為艱難。在這非常時刻,特殊時期,就更需要政府的資金的支持與兜底,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兜底,教培機構才能更加有勇氣響應國家號召,更加堅定地進行轉型之路上的探索。

二、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的改良舉措

(一)學校要正確落實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有效地鞏固了學校教育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而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中對學校的要求。若要達成雙減政策之目的,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二是充分了解家長與學生的訴求,因材施教,三是與家長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互動。學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為國育才,為黨育人,是學校必須堅持的辦學方向,學校應始終把為國育才,為黨育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偏不倚的堅持這條道路,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學校應充分了解家長與學生的合理訴求,因材施教。教育應以學生為本,為國家服務。而若要以學生為本,學校就應將自身姿態放低,以平等的姿態面對學生與家長的合理訴求,根據訴求對教育方案進行修訂與調整。與此同時,應結合學生特性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學校應與家長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互動,知己知彼,互信互惠,為學生的成長助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良性的家校溝通不僅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還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性格特點,更便于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合理減負,達到政策要求。這些探索與創新將對教育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為教育事業注入活力。

(二)雙減政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雙減政策實施后,對學校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必須進一步提高。遵循教育規律通過強化家、校聯系和良性互動,學校將會遵循學生身心和諧成長的規律,制定出一套更適合學生成長的方案,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填鴨式教學。通過個性化的減輕作業負擔達到放松學生身心的效果,使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將得到大幅提升。課堂教學與課后家庭教育結合,這種模式能夠讓校學校方面的課程規劃能力與課程質量得到大幅提升,讓學校獲得了新的發展,不斷向高質量教育邁進;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的減負之路既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例如,家長們的質疑,家校溝通的重重困難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廣大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質疑問題。既然質疑與偏見是存在的,那我們只能嘗試溝通,讓質疑與偏見得到緩解。政府應組織學校開展相應的講座和交流會,讓廣大家長學習相關政策,了解雙減政策的底層邏輯,體量學校工作,對雙減政策產生認同感。該過程應循序漸進,符合家長們的認知規律,擁有一定的人文關懷。

三、結論

綜上所述,推動雙減政策成功實施,需要政府、學校、企業之間相互配合。政府方需積極履行行政職能,對校、企進行監督與引導,提供相關幫助,使學校與企業成功過度,順利發展;學校應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理解廣大學生與家長的普遍訴求,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校外培訓機構應配合雙減政策發揮企業創新能力,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猜你喜歡
培訓機構雙減政策學校教育
美國國防采辦大學職業教育做法及啟示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公民教育
淺談出國考試類圖書市場現狀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關于當今校外少兒美術教育發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