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名師工作室高質量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2022-05-10 20:00徐燕萍
江蘇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幼兒教育

摘要:基于高質量建設的要求,幼兒園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方向須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宗旨,以“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為引領,以“始于融合,成于共生”為關鍵;理論與實踐層面須以召喚創生目標和動力,以融合落實內容和路徑,以共同體構建組織形式。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高質量建設;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A-0037-06

中小學幼兒園名師工作室是以某區域或學校名師(一般為“特級教師”及以上專業榮譽獲得者)為領銜人,以培養骨干教師、優化教育品質為追求,以教研、科研、培訓等為活動形式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由《中國教師報》發起,分別在長春、武漢組織召開了兩次“全國名師工作室建設博覽會”,展示了名師工作室這一教師發展的新樣態、新平臺?!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印發,更推動了各地各校的名師工作室建設。

總的來說,名師工作室高質量建設任重道遠,現實運行中存在諸如目標定位不明確、成員發展意識不強[1]、教學風格趨同、過于信賴名師[2]、有牌子無組織、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價值、有價值無方向[3]等實踐性問題。本文基于高質量建設的要求,結合自身名師工作室的實際,從建設方向和理論實踐要義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名師工作室高質量建設的方向

探討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方向,實際上是在探討名師工作室的目標指向、發展定位和建設標準。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文件,名師工作室制定的目標和任務書,都有名師工作室建設方向的表述,似乎方向已明,無須深究。然而,存在不等于合理,紙上承諾與實際行動有可能南轅北轍,大政方針依然有明晰、深究的必要。

(一)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宗旨

培養骨干教師,展示教育文化,推廣教學“產品”,這些都是名師工作室建設的目標,也可以說是方向,但如果局限于此,則還遠遠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這深刻揭示了“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本質。建立名師工作室的目的在于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均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是名師工作室的鮮明政治屬性,也是名師工作室高質量建設的根本方向。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名師工作室成員必須時刻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二)以“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為引領

名師工作室作為教師發展的新樣式、新平臺,其建設過程是一段修煉之旅。修煉的領域有哪些,修煉的重點在哪里,需要精準把握??疾烀麕煿ぷ魇医ㄔO的現狀,不難發現,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制定建設標準、實施績效考核的時候,顯然存在重業務提升、輕師德養成的“痼疾”,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顯性指標依然難以破除,這也導致各名師工作室在制訂研修目標時缺失重點,在安排研修內容時德技失衡,在組織研修過程時心態浮躁,在接受考核評估時避重就輕,從而與高質量發展無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1月考察調研南通時,稱贊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先生為“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在人才培養上,張謇認為“學術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講,首重道德,次則學術”,并進而提出“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的理念。100多年來,這一教育理念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皟灻馈薄凹兇狻笔且环N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無法用顯性指標衡量。名師工作室建設是一項真善美的事業,應該成為“教師精神的高地,學術研究的陣地,教育美好的圣地”[4],確保正確的價值引領。在目標確定、內容安排、活動開展過程中,首先要銘記“道德教師是教師的第一身份”,必須德技兼修,德藝雙馨,不可重業務提升、輕師德養成;其次要深知“教育是沉靜的事業”,必須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潛心修煉,久久為功,真正達成“道德優美,學術純粹”。

(三)以“始于融合,成于共生”為關鍵

名師是某一領域內的方向標,名師工作室是名師主持,骨干教師參與,輻射學校和區域教師的學習、發展共同體。由于成員的專業層次、發展類型等存在諸多差異,行政要求、學術資源和個人志趣需要統籌兼顧,運行目標、制度、文化、氛圍等需要高質量謀劃和確立,教研、科研、培訓需要同步推進,因此,建設之初和整個過程都需要用融合的理念來統領和整合??梢哉f,一個名師工作室能走多遠,能“進化”到什么層次,關鍵看是否確立了融合的理念,是否做到了深度融合。

專業成長、教學產品、科研成果等工作室建設成果問世后,絕不能“關進小樓成一統”,成為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員的“私人定制”“獨家專享”,而應讓名師工作室成為教師成長新基地、教學資源輻射場、兒童發展供給站、教育文化展示區,最大限度地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共建、共享、共生,尤其要銘記教師發展的最后歸宿是兒童的成長。

二、召喚:名師工作室目標和動力的創生

名師工作室以教師研修為主要形式,而教師研修的世界性難題就是動力不足、目標不明。許多工作室或在熱鬧了一陣后便歸于沉寂,或靠主持人一己之力勉力支撐,成員普遍淪為跟隨者、“看客”的“邊緣人”角色。破解之道是建立吸引教師主動研修、積極發展的“召喚結構”。

(一)“召喚結構”理論帶來的啟示

20世紀70年代,接受美學中最重要的理論家、德國人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了“文本的召喚結構”這一重要理論。他在1970年發表的《文本的召喚結構》中明確提出了“召喚結構”這一概念,并提出了以下理論主張:一是認為召喚性是一切文學藝術作品的根本特征。二是認為召喚結構能夠“喚起讀者填補空白、連接空缺、更新視域”[5],是召喚、激發讀者對文學作品中包含的不確定點或空白進行想象和填充的一切動力因素,能促使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去發掘文學作品中潛在的審美價值,使文本在具有了無限可闡釋性的同時,文本的意義也有了無限的可能性,從而導致文學作品“詩性主題”的形成。三是認為好的作品就要采用各種手法設置召喚結構,充分利用“未確定點”和空白等陌生化技巧打破受眾原有的期待視野,引起欣賞者的觀賞欲望,促使他們參與再創造。召喚結構理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讀者的地位,并將閱讀過程視為藝術的再創造過程。這一理論帶給名師工作室建設至少幾點啟示:一是激勵性。人不可能做好他不想做的事情,成員和參與教師的目標和動力因素,是工作室高質量建設的決定因素。二是潛在性和不確定性。目標不能太滿,不能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很多問題的解決,少即是多,做減法不是減少工作,而是“留白”,給教師研修和發展提供創造、生長空間。三是主體性。工作室的建設依賴于每一個成員和參與教師的主體性的確立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四是交互性?;顒舆^程和質量依賴成員間的相互溝通和彼此成就。

(二)目標與動力的創生

匯聚一個團隊。一個優秀團隊的誕生,就意味著目標和動力的創生。我們的工作室先后遴選了兩批成員,一梯隊8人,二梯隊4人,除了考慮基本素質、業務專長、地域分布等因素外,主要遴選標準就是是否有教育情懷。教育情懷是教師對教育事業、兒童發展、自身追求的一種深沉、持久、難以割舍的感情,獻身教育的家國情懷、視如己出的愛生情感、不懈探索的科學精神、勤于合作的團隊意識,是工作室邁上高質量發展軌道的內在支撐。我們通過制訂團隊目標和個人規劃,引領成員精業修德,從功利追求走向精神追求,從個人追求走向團隊追求,從教學追求走向教育追求,從而惠及更多的教師和學生。

凝練一個主張。每一個工作室都有其特有的標識,其中,辦學理念和教學主張的凝練,是工作室的“旗幟”,能起到聚焦目標、生發動力的作用。我們工作室確立了“童化教育”主張,童化教育是一種尊崇兒童文化、利用兒童文化、發展兒童文化的教育,兒童、童年、教育、發展是其四個要素。工作室秉承“童化教育,師幼靈動”這一愿景,樹立“以童眼解讀世界,以愛心觸摸童心,以童化生長智慧”的教育理念,倡導“用愛心陪伴孩子成長,用童心接納孩子個性,用細心進行心理疏導”,通過理論學習、課程游戲、日常教學、觀察對話等形式關注、豐富兒童的生活,遵循兒童生活世界的內在邏輯,促進兒童理想人格的培育和成長,有效銜接生活、教育與兒童的發展,讓生存、生活、生命融為一體。

培育一批項目。項目的培育能有效克服雜亂無章、茫然失措狀態,將工作室導入目標明、動力足的快捷軌道。我們引導成員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結合所在園的實際,確立主攻項目。這些項目有指向五大領域內容探索的,如童化德育、童化美術、童化音樂、童化科學、小足球游戲教學;有指向途徑、方法探索的,如童化環境創設、童化一日活動、童化課程與閱讀;有指向家園合作探究的。項目之間互為支撐,合作共享。

形成一個機制。團隊中好的機制猶如“源頭活水”,會促人奮進,產生難以想象的發展動力。名師工作室雖然不是行政組織,沒有嚴格的規章約束,但超越了行政,突破了傳統的教師成長模式,實現了教師專業發展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的轉變,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新范式,其機制可以更靈活,作用可以更多樣。我們根據自身實際,重點確立了兩項機制:一是“闖關”機制。教育行政部門為教師成長設置了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特教師等發展階梯,我們要求每個成員在三年周期內至少完成一個階梯的“闖關”,工作室為其提供名師指導、外出學習、成果共享等資源及公開教學、講座、支教等平臺。二是“回哺”機制。充分發揮工作室成員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求每人幫帶青年教師2~3名,具體負責指導青年教師的備課、課堂教學、半日活動組織、游戲活動研究等,參與送教下鄉等活動。

三、融合:名師工作室建設內容和路徑的抉擇

融合,是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F在,各行業、各學科、各領域都在強調融合,產生了各種融合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融合發展思想提到新高度,并據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形成了融合發展思想和政策的完整體系。融合發展作為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名師工作室的建設須秉承這一思想,并在工作內容和路徑層面創造性地落實。

(一)貫徹融合發展思想何以必須

從教師專業成長的領域來看,需要德知能并進、理實結合。教師的一切都應該是美好的,名師工作室成員的成長愿景是骨干教師、名特教師,自然更不能滿足于單方面的提高,而是要圍繞修煉師德修養、增強科研素養、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實踐、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統籌安排,全面推進。但時間是個常量,每個成員都有繁重的管理職責和帶班任務。如果每一領域都要單兵獨進、單獨布局,時間上難以安排,效果也未必突出,必須用融合的思路,在研修內容上巧妙整合,一點突破,全面開花。

從名師工作室的研修形式來看,教研、科研、培訓和自主研修需要統籌安排,一體推進。在傳統的教師研修中,教研、科研、培訓由不同的業務部門管理,很容易導致自成一統、彼此割裂的狀態。雖然現在各地普遍成立了融教研、科研、培訓、電教為一體的教師發展中心,但是實際操作中各管一塊、彼此割裂的狀態并沒有實質性改變。名師工作室作為一個“從個人走向團隊,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單一走向跨界”[6]的教師成長新范式,完全可以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傾向,根據工作需要和教師成長規律,用融合的思路進行研修形式的一體化安排。

從名師工作室對內凝聚、對外輻射的功能發揮來看,研修內容和路徑需要與相關學校安排有機結合。工作室成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學校,且是學校的領導或業務骨干,都有根據校情安排校本研修的需要。另外,前幾年,為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現代化,不少省市開展了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建設,培育站和工作室的主持人多有疊加。如果工作室、培育站和各輻射學校不加強融合,各占山頭,各行其是,教師研修體系就會陷于混亂,對內凝聚、對外輻射的功能就難以發揮。

(二)內容和路徑安排的融合策略

德知能合一。相對來說,工作室運行過程中理論提升、教學技藝訓練的模塊較易落實,且從業務管理部門對工作室建設的考核要求來看,課題、講座、論文等往往有顯性要求,容易量化,而對品德提升、實踐創新的要求,難以聚焦,這也會導致工作室往往偏重顯性指標,重知輕德,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我們多次組織成員開展公益助教活動,把前沿的理論、先進的理念、真摯的愛心、扎實的技藝帶進鄉村幼兒園,在活動中深化對童化教育的理解,完善教育科研項目,提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做到德知能統籌安排,齊頭并進。

研訓一體。針對研訓分離、學用脫節的現象,我們提出“兩課(課題、課堂)一訓(培訓)融合”的整體思路和策略,“圍繞課堂凝練課題,圍繞課題開展培訓”。組織成員開展基于幼兒園課堂、一日活動的“微課題”研究,通過專家下鄉、指導到校、“微課堂”“微課題”研討展示活動、專題研修等方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貫穿針對性強的教師培訓,使教研、科研、培訓扎根實踐,深入人心,融為一體。

室站校統籌。筆者領銜名師工作室,又主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12名成員來自8所幼兒園。我們既注重各自工作的相對獨立性,又根據實際統籌室站校,尋找相融點,實現效益最大化。比如:為了更好地幫扶七彩童年幼兒園創建省優質幼兒園,助推鄉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我們先后組織多次“名師送教”“看課診斷”活動,既有效加強了工作室的建設,又密切配合了幼兒園的中心工作。

線上線下結合。僅靠線下研修,時間會捉襟見肘,資源也不夠豐富。我們建立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微博和微信群,工作室微博以成員風采、新聞動態、目標計劃、課題研究、成果展示、理論前沿等板塊推送內容,使之成為工作動態發布、成果輻射推廣和資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過互動交流,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還開發線上課程,開展線上教研活動,相聚“云”端,共研共學。

四、共同體:名師工作室組織形式的構建

厘清了目標動力、內容路徑,組織形式的構建就成了緊迫之需。把名師工作室建設納入共同體視域下,是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共同的認識。

(一)名師工作室作為共同體的特質

名師工作室究竟是一個什么共同體,理解各有不同。在各類文獻中,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教研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等表述不一而足。西方社會在19世紀開端便對共同體理論投入大量的關注,從眾多角度展開研究。我國學者也在不同學科、領域拓展了研究,共同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衍生。雖然共同體概念的譜系較為繁雜,但學者對其核心觀念的理解,大致可以歸于三類:基于自然傳承的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情感共同體,共享種族身份或特定價值而彼此依存的權利共同體,基于特定的任務或目標而聚集并展開共同行動的任務共同體或目標共同體[7]。

說名師工作室是一個共同體,這是從應然的角度而言的,事實上,許多工作室自始至終都沒能孕育共同體的特征,沒能成為共同體。因此,必須把握名師工作室作為共同體的特質,精確認識,精準行動,尤其要把握兩點:一是任何共同體都是利益共同體,這是所有共同體的本質,名師工作室自然不能例外。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出資建立名師工作室,有培育區域名師、提升教育品質的訴求,名師領銜名師工作室,有立己達人、實現主體價值的需要。尤其是教師加入名師工作室,除了實現社會價值外,還有獲得榮譽、提升職稱、改善環境、提高待遇等個人利益期盼。因此,正確引導、合理滿足各方面、每個人的利益,是工作室取得成功的關鍵。二是名師工作室不是帶有行政色彩的教研組織,成員都是在滿負荷工作的前提下自愿兼職參與的,因此不能用行政命令或者生硬制度作為管理手段。名師工作室只能是、也必須是情感共同體,脫離了情感的紐帶,就與真正的共同體無緣,更不可能產生高質量成果。

(二)組織形式及組織文化的構建

培育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工作室發展的共同目標、理想和價值取向,是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又是共同體組織文化創建的基礎和前提?!肮餐妇笆菑膫€人愿景中結晶浮現出來的”[8],必須去行政化、指令化,充分尊重,充分協商。歌德在一封信里說,詩人是不能學著去做的,人不能學著做一位詩人,你要從自己的心里長出一位詩人來。工作室成立之初,我們先發動成員就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充分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凝聚共識,共同達成發展愿景。

豐富研修社群。淡化科層制的“單位”概念,構建各類教師研修歸屬的組織、展示的平臺、研討的陣地,對教師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在工作室內,我們建課題組、建活動系列、建博客、建網站、建微信群;在工作室外,我們積極拓展,與成員所在學校、區內外名師工作室加強溝通聯系,合作共建研修社群;同時,我們鼓勵每位成員參加各類論壇、專題研修,自主聯系、尋找適合自己的研修社群。研修社群猶如星羅棋布的“湖泊”,遍布教師周圍,“滋養”教師的研修和成長。

著力互助共享?!蔼殬窐凡蝗绫姌窐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們著力把名師工作室打造成一個溫馨家園,增強感情聯絡,締結信賴關系。每一個成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大家出謀劃策,合作攻關;在階梯上“闖關”需要資源、平臺,大家互通有無,傾力相助。我們認為,名師工作室必須保證首先是情感共同體,才會成為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惠及實踐的共同體。

參考文獻:

[1]胡繼飛.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基礎教育,2012(2):48.

[2]單慧璐,劉力.反思性實踐視域下的名師工作室:研修理念、原則與過程[J].教育發展研究,2005(12):46.

[3]李華平.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29.

[4]郭志明.心有仰望足有定力——名師工作室的發展定位與常態優化[J].江蘇教育研究,2017(4B):24.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95.

[6]康麗.名師工作室:教師成長的新支點[N].中國教師報,2015-10-28(8).

[7]周進萍.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共同體[J].唯實,2020(3):62.

[8]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踐[M].張成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8.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簡介:徐燕萍,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幼兒教育集團總園長,江蘇省特級教師,徐燕萍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猜你喜歡
名師工作室幼兒教育
帶一支團隊 抓一批項目 出一批成果
關于中職學校組建“名師工作室”的一點思考
名師工作室環境下,發展英語教師共同體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討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農村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戲實施班級管理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內化外來資源開辟幼兒教育新途徑
創建名師工作室 探索培訓企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