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視野下詩歌的逆向教學

2022-05-27 04:39張盈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關鍵詞:詩歌教學核心素養

張盈

內容摘要:新課標的修訂以及統編本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成為主流,逆向教學設計應運而生,它是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設計。本文基于逆向教學設計的理念,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探究新背景下初中詩歌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核心素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逆向教學設計 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而教學對象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因此,實施有效的詩歌教學是新時代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逆向教學設計是一種以目標成果為出發點,以發展和完善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落腳點的教學新思路,它包括明確預期結果、確定評估證據、設計教學活動三個階段,其中課程預設是逆向教學設計的重心,其他兩階段均指向第一階段。第一階段是明確預期結果,教師要明確在此階段的教學完成之后,學生到底能從中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第二階段是確定評估證據,此階段主要以檢驗學生階段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結果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目的;第三階段是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基于前兩個階段,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以求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結果。本文基于此,以終為始,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進行逆向教學設計。

一.教學主題分析

統編教材的普及以及新課標的修訂使得各學者加緊了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大單元教學的重視與研究?;诖吮尘?,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將語文教學設計轉移到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這個大目標上來,誠然,單元主題教學也隨之成為語文學界的研究重點。在研究本主題之前,我們要對本單元所涉及詩歌進行探索?!妒纠簟愤@首詩主要是借助安史之亂征男兵的故事,表現戰爭帶給人們的沉重災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借草堂痛苦經歷,展現作者對人民及社會的憂思;《賣炭翁》則以賣炭老人的困苦揭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及對統治者的憎恨。綜上所述,本單元的詩歌是基于現實故事陳述來傳遞詩人的某種情懷,因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為初中階段所學的第一首歌行體詩歌,在充分考慮其重要性及教學難度的基礎之上,本教學應以詩中所描繪的社會現實為基礎,體會詩人的偉大情懷。

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為優化教學過程,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對學生本階段或者之前學習情況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現存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所取得的的成果。從學生的學習基礎看,現階段學生已是八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詩歌學習基礎,但是本篇課文又是一首歌行體詩歌,學生較難把握;從學生的學習狀態看,學習機械化,模式化現象嚴重;從學生的學習結果來看,在日常的考察與考試當中,學生得分較低。綜上所述,學生在詩歌學習方面的能力和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三.預期結果

預期結果是指各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然后再對課程的其他部分進行教學設計。新課改下,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素已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提升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也日益常態化,因此,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高是確定教學目標的關鍵核心?;诖?,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字正腔圓,情感真摯的朗讀詩歌并背誦全文,結合注釋理解文本。

(二)品詞賞句掌握歌行體詩歌的基本特征。

(三)把握詩人的現實主義情懷,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四.評估證據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理想和希望,是判斷學生是否完成,在何種程度上完成的重要指標。因此,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設計檢驗目標是否達成的評價方案成為關鍵任務。

(一)基礎知識

①能夠解讀杜甫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態。

②能夠記憶并默寫重點字詞的釋義,并背誦全文。

(二)基本能力

①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文章大意。

②思維能力:能夠對本文重點詞句進行分析,并總結詩歌的寫作特色。

③情感體悟能力: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根據本課所思所感進行微寫作。

五.教學活動

(一)詩歌導入之問題導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酒盡沙頭雙魚瓶,眾賓皆醉我獨醒”,一句句千古名句早已銘刻于心。窮困潦倒、落魄不堪是他,嫉惡如仇、重情重義是他,高談雄辯,有才無命也是他。他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名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正式開始本篇課文的教學之前,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穿越回唐代,你有什么話想對杜甫說?”

設計意圖:只有沉浸于文本才能深入解讀詩歌,學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更易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致,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

(二)詩歌解讀之文本理解

活動一:聽事激趣,看“詩圣”一生

“故事”千百年來已成為老少皆宜的文本體裁,便于學生更好的解讀詩歌,教師以故事的形式講述杜甫早年及中年的故事。(學生認真聽講。)

PPT展示:唐玄宗元年,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的一個小地主家庭。杜甫年輕時,唐朝非常繁榮,小時候讀書爬樹、長大外出游玩,生活無憂無慮;35歲的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前往長安謀官,此時朝堂上,李林甫、楊國忠專權,唐朝已有衰敗之象,杜甫的謀官之路也異常艱難。為了理想,更為了謀生,杜甫試過各種辦法,最后仍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過著乞丐般的屈辱生活,44歲那年,杜甫拒絕了壓榨人民的要職,去做了專門管理兵甲和鑰匙的閑職。而杜甫官定之日,就是安祿山造反之時,這一時期,杜甫曾被胡人俘虜到長安,面對胡人燒殺搶掠,杜甫親身感受到了亡國的痛苦,一年以后,杜甫從長安逃出,終于做了左拾遺,但沒多久就被貶回鄉。48歲那年,一家逃荒到甘肅,生活瀕臨絕境,為了能生存下去,一家人逃往成都,在成都蓋起草堂,開始了自己的為農生活,一直在這里生活到51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寫于這段時期。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解讀詩歌的必要基礎之一,知人論世故事化為下面進一步解讀杜甫和詩歌打下基礎。

活動二:讀詩入文,理草堂之事

1.學生根據朗讀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對照注釋理解詩歌的內容,并提問:“你覺得杜甫的草堂生活怎么樣,從哪里看出來?”(學生根據要求朗讀詩歌并回答老師的問題。)

明確:杜甫生活異常艱苦,借“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等詞句來展示杜甫草堂生活的狀態。

PPT展示朗讀要求:

①個人練讀,做到音準語暢,情真意切。重點把握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的讀法。

注意:二字句“嗚呼”一詞要讀出詩人內心的強烈感嘆。

七字句一般采用四三字斷句,后三個字重讀,讀時語速由慢到快,層層遞進讀出杜甫的窘迫與彷徨。

九字句一般采用四二三字斷句,讀起來要有參差錯落之感。

感嘆號處、動詞處要重讀;

②結合注釋,讀通文意。前三段要讀出作者身處亂世的風雨飄搖之感,第四段要讀出作者面對亂世艱難的無奈與慷慨。

③根據文意,同桌小組互讀。

設計意圖:朗讀要求具體化可幫助學生更快掌握本詩歌的朗讀方法,彌補自己在朗讀方面的不足。

2、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默讀詩歌,嘗試給這首詩歌擬幾個小標題,小組同桌相互討論交流。(學生默讀課文,小組討論后得出答案。)

明確:本文從敘事和抒情兩個方面展開,前三段是敘事,主要寫“風號卷茅”“童欺抱茅”“屋漏冷雨”,第四段是抒情“求廣廈庇寒士”。

設計意圖:此設計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語文知識,了解文章的內容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詩歌賞析之品詞賞句

活動三:探文設疑,品草堂之味

1.基于以上對詩歌內容理解,對文本作深入探究。(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PPT展示問題:

①這些孩子為什么要搶杜甫的一文不值的茅草?

②作者在嘆息什么?

③作者為什么徹夜難眠?

④作者為什么要發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

PPT展示答案:

①安史之亂下,民不聊生,家家生活艱苦,孩子們只能通過搶杜甫被吹掉的茅草讓自己的家免受深秋風雨之災。

②首先,作者嘆息茅草丟失,面對冷風冷雨自己無處棲身的蒼老無力。其次,作者嘆息天真無邪的群童,為窮困所迫,偷雞摸狗,嘆息社會的不堪;最后,作者嘆息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

③首先,作者身處于風雨交加的夜晚,屋子里濕冷異常,難以入眠;其次,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整個國家和社會也處于風雨飄搖當中,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④作者求官艱難、報國無門、生活困苦、瀕臨絕境,恰逢今晚凄風冷雨,由自己的經歷聯想到天下所有寒士,不免發出感慨。

設計意圖:重點化的語句解讀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深刻,對作者的認識更加完善。

2、推薦一人展讀,其他同學思考歌行體詩歌在寫作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學生聽讀課文,進行重點標注,并思考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見解。)

明確:首先,在語言表達上,大部分以七字為主,也兼有二字句和九字句,句式靈活;其次,在內容表達上,以敘事為主,兼有抒情,集記事議論為一體;最后,在韻律方面,不拘格律,比較自由。綜上所述,這是一首典型的歌行體詩歌。

設計意圖:以讀促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由點到面掌握歌行體詩歌的寫作特點。

(四)詩歌拓展之情感延伸

活動四:講事激情,體草堂之境

為緩解教學緊張氛圍,引導學生講述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以后的事。(學生敘述杜甫晚年生活,教師必要時作補充。)

明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之后再度開始漂泊,在重慶的兩年里,他繼續成都的為農生活,一遍打理四十畝的果園,一遍大力寫詩,人老后,對家鄉的思念更加深切,因此,他開始了漫長的回鄉之路,又過起了餐風露宿的生活,59歲那年途中遇到大水,竟有五天沒有吃飯,這年冬天,死在了一條破船上。

活動五:拓詩賞讀,悟草堂之情

1.拓展延讀

①縱向延伸:同學們了解的杜甫詩歌中,還有哪些體現其思想?(師生交流、品讀)

PPT展示《春望》:

一個“國破”“草木深”寫出了國家破敗之后,長安的蕭條零落之景;

一個“花濺淚”“鳥驚心”讓作者對時事的感傷更為生動;

一個“連三月”“抵萬金”寫出了親人盼望遠方作戰將士平安歸來之情;

一個“白頭”“更短”“不勝簪”寫出了親人等不到家書內心的急切,更表達作者對身處亂世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對即將滅亡的國家的憂慮。

②橫向拓展:有詩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同學們能說說還有哪些像杜甫一樣有遠大抱負的詩人嗎?(師生互動、積累)

PPT展示:

滄??商钌娇梢?,男兒志氣當如斯——劉過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

2、課堂總結

杜甫活于苦海但又不甘于苦海之中,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他的詩歌開始趨于“現實”,正是因為杜甫生活經歷之艱難、現實之殘酷才造就了他“現實主義”“沉郁頓挫”的詩風。在他的人生經歷中,杜甫曾不顧一切,冒著被俘虜的危險,去救國于危難之中,杜甫面對人民疾苦,社會苦難徹夜難眠,甚至發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吶喊,“愛國愛民”是杜甫一生的理想。

“詩為事做,屋因人傳”,杜甫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不僅他的詩歌得到千古稱頌,故居也因此觀者云集。一千多年來,杜甫名傳千古,杜詩廣為流傳,觀杜甫,讀杜詩,我們必然會被他所吸引,但是學習杜甫,作品很重要,但作品背后所傳達的精神更為重要,作為新一代青年,要努力學習杜甫愛國愛民,重情重義的精神品質,爭做一名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設計意圖:此段教學設計收尾呼應,既讓學生對杜甫和詩歌的理解體系化、結構化,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本詩歌偉大情懷的理解與感悟。

六.詩歌鞏固之作業布置

①背誦這首詩歌

②學完這首詩歌,針對老師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如果你能回到唐朝,你有什么話想對杜甫說?”寫一篇小作文,不限字數。

設計意圖:完成新課標及教學目標的要求,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詩歌文化源遠流長,詩歌教學卻任重道遠,基于順向思維(目標-內容-過程-評價)的傳統詩歌教學設計已難以應對教育的變革,近年來,“學語文”“用語文”的呼聲越來越大,學生對學習詩歌的逆反心理卻日趨嚴重,新形勢下探究新的詩歌教學手段已然迫在眉睫。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逆向教學設計的研究與應用受到各學界的廣泛關注,一線教學實踐中逆向思維也逐漸占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語文教學強調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視野下,詩歌教學也集中于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升與發展。面對新挑戰,新要求,詩歌教學也要有新思路,緊跟教育前沿,積極探索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詩歌的逆向設計方案,為詩歌教育開辟一番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王曉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25):38-39.

[2]莫礪鋒.論杜甫的文化意義[J].杜甫研究學刊,2000(04):11-18.

[3]林昭敏,李媛萍,成竹,王炎炎,張燕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J].語文教學通訊,2019(17):37-42.

[4]馮為民.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三個基點——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設計為例[J].語文月刊,2017(04):53-57.

[5]張慧中.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逆向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9.DOI:10.27351.

[6]于甜.基于逆向設計理論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優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DOI:10.27159.

猜你喜歡
詩歌教學核心素養
淺析詩歌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探索
淺談技校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