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視角下從音樂活動到音樂區域的深度融合

2022-05-30 10:48付海霞
早期教育(美術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集體經驗教學活動

付海霞

課程視角下,幼兒園越來越注重幼兒在經驗持續獲得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與管理。教學活動是從幼兒的現有經驗出發實現幼兒經驗新增長的,受其節律限制,需借助其他通道實現幼兒經驗的持續建構。在實踐中,我們認為把集體教學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因而,本文以大班歌唱活動“春來了”為例,淺談課程視角下如何以關鍵經驗為引線,幫助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實現音樂集體教學活動到音樂區域活動的深度融合,讓幼兒親歷生活、體驗成長。

一、課程視角下對音樂活動和音樂區域的再認識

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選取共性問題,設置好活動目標,從而幫助大部分幼兒在新的理解上重構舊經驗,建立核心經驗。而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操作、自由選擇、自主學習。兩類活動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課程視角下如何聚焦關鍵經驗,促進這兩類活動之間的動態變化和有效互動,我們進行了深度思考。

音樂區是幼兒進行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的藝術空間,在音樂區里幼兒能自由進行音樂審美認識和情緒表達,能通過歌唱、韻律、奏樂、表演等形式獲得音樂關鍵經驗。而游戲化的音樂集體教學活動也正是通過以上幾方面讓幼兒獲得審美認識、提升專注力和培養學習品質。在課程改革的推進下,幼兒園大多數的游戲化音樂集體教學活動,不僅有趣而且具有挑戰性,深受幼兒的喜愛,但是受到節律以及集體活動中小組和個人關注度分配問題的影響,教師只能根據活動目標幫助幼兒初步建構經驗。這一做法雖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但由于后續活動缺乏持續性,幼兒的過程性學習經驗也隨之缺乏。很多教師會把集體教學活動中的內容在音樂區做再現,如選擇一些節奏明快、悅耳的歌曲讓幼兒演唱;選擇有一些富有變化、情節的樂曲讓幼兒角色表演;提供一些樂器讓幼兒伴奏。這樣的形式,雖然起到了復習鞏固的作用,但也會導致幼兒缺乏持續的挑戰以及經驗的深入。

隨著我園“幸福課程”研究的深入,我們對音樂活動到音樂區有效融合的探究也越加明晰,有效處理了集體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幼兒的深度學習。

二、課程視角下從音樂活動到音樂區域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對話兒童——以集體教學活動為契機,讀懂兒童的興趣和經驗

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途徑,它在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集體教學關鍵是要能拓展幼兒生長的空間,促進幼兒經驗的持續建構,最大限度地幫助教師觀察幼兒,讀懂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洞察幼兒在集體教學中普遍有待加強的能力,實現教育的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比鐬榱伺囵B大班幼兒的自主性與創造力,教師結合具體生活實際及班級主題對《聽我說謝謝你》這首幼兒熟悉的歌曲進行改編,設計了大班歌唱活動“春來了”。教師把重點放在B段,由開始學習時四句都是一樣的“花兒都開了”,到幼兒在動畫課件、圖譜的幫助下逐步替換四句與原歌旋律一樣歌詞不一樣的五字歌詞“小草發芽了,柳樹彎彎腰……”教師一邊與幼兒觀察春天的圖片,喚醒幼兒對于春天的已有經驗,一邊在動畫課件、圖譜的幫助下采用小組與集體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幼兒學唱歌曲,體驗“理解——應用——創造性應用”的學習境界,讓幼兒更加體會到自我管理、自主創編歌曲獲得的成就感。

(二)挖掘和開發——以區域活動為延伸,支持幼兒經驗的生長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提出:“課程就是做事,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適合幼兒天性的事,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幼兒能感受挑戰的事,幼兒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幼兒能做有思維參與的事?!痹诩w活動之后,由于幼兒發展水平的不一致,有的意猶未盡還有探索的需要。有的因為反應慢,才剛剛了解活動內容,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只能被迫終止活動。在“春來了”活動中,同樣如此。此時區域活動便是最好的彌補,這也是讓幼兒原有經驗得以生長、個性化特點得以張揚的有效途徑之一。事后,教師發現在本節活動中,幼兒對“將創編的春天景色唱到歌里”這件事特別感興趣,其貼近幼兒生活且具有挑戰性,但幼兒創編思維依賴教師提供的課件較多,拓展較少。既然幼兒感興趣,何不把創編“春天景色的五字歌詞”作為關鍵經驗,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行“拓展”,使活動向縱深發展呢?

1. 作品物化,助推幼兒內化經驗

我們越走近幼兒,就會越發關注幼兒的需要。鑒于幼兒對活動喜愛程度的考慮,經過師幼共同討論,大二班成立了“花兒劇場”。為避免對室內安靜游戲的干擾,師幼決定把劇場游戲放在走廊上??墒?,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原先放置圖譜的黑板太高、太大并不適合放在區域中,且每次替換圖譜都要請老師打印,不便操作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孩子們決定對集體活動中的圖譜進行“物化”,變為活動式、可操作的小型圖譜,孩子們可以自由拿取、自主創編、自由互動。因為區域活動有參與人數、空間、材料的限制,故集體活動向區域活動的滲透,不應只遵循“拿來主義”原則,而是要根據區域的活動特點進行再思考。教師應以問題的方式推動幼兒親身體驗,主動解決問題,且盡可能支持他們去實現自己的想法,讓材料更貼近幼兒的需求。

2. 空間放權,增強幼兒的自主意識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提出“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區域活動中,自由的空間更加便于幼兒通過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獲得更多的發展。真正的游戲一定是尊重幼兒的認知和能力,因此,教師需給予幼兒時間,放權幼兒使其發現問題,并給予其調整、解決問題的機會。為了更好地開展“花兒劇場”,本班進行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首先,自由協商分工。在師幼共同討論下,幼兒決定通過查閱資料、參觀等方式了解劇場的必要條件。過了幾天后,幼兒通過小組協商,分工進行材料的收集與制作:有人畫票、賣票,有人宣傳、組織觀眾入座,有人報幕、主持,有人放音樂……但在這一過程中“小演員”也會為瑣事而爭論,于是大家選出了一名組長進行協調工作。

其次,自由進行排練。在活動過程中,什么時候排練,排練多長時間,由小組長帶領組員自行決定。幼兒還自主設計了排練中、演出中的幾種牌子,當挑戰新歌詞或新隊形時,他們就會掛上“排練中”的牌子自主排練,直至自我覺得滿意時,就掛起“演出中”的牌子,邀請其他游戲的同伴觀看表演。

再次,自主替換歌詞?!盎▋簞觥碑a生的最大不同就是“小演員”和觀眾都可隨意替換歌詞,演員需要根據替換的新歌詞進行演唱。由于《春來了》這首歌是集體教學活動中學習過的,全班幼兒都很熟悉。隨著課程的深入,幼兒知道了生活中看到的很多春天景色都可以創編到歌曲里。因此,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利用下午時間畫出可以替換的春天景色,放入盲盒。在音樂區,“小演員”和觀眾都可以在盲盒里選擇替換的部分歌詞挑戰演員,也可以做演員接受挑戰。自由、自主的演繹方式及“小觀眾”參與選擇歌詞的過程,讓“小演員”們獲得了接受挑戰的勇氣。同時,幼兒創編的歌詞由最初的諸如“柳樹彎彎腰”到“柳樹把舞跳”,各種詞匯的頻繁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幼兒創編思維的拓展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3. 材料多元,挖掘幼兒新經驗的增長點

材料是決定幼兒游戲方式的重要因素,為了挖掘幼兒新經驗的增長點,我們需提供多元化材料:一是提供視覺圖譜。幼兒可以自由取放與操作,也可以與觀眾互動,提高了人際交往的機會。二是提供用于符號表征和讀寫的材料。如當幼兒表演中排隊形的經驗不足時,我們提供小積木供幼兒先預設隊形,然后再運用到自己的實際表演中。等到幼兒經驗逐漸豐富后,再在臺歷上事先畫好各式各樣的隊形,現場選擇隊形圖示后接著進行排練。此外,我們還融合各區域的資源,如小演員在美工區“花草小鋪”里定制花草紙、書簽等裝飾物,將其運用到小舞臺的場景制作,實現了區域間的互動,促進了幼兒游戲新經驗生發。

4. 環境支持,創設動態的音樂游戲區

為了便于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我們將音樂區設置在走廊。在音樂區創設過程中,幼兒能自主協商游戲規則:如表演區和觀眾區如何劃分、觀眾席座位號如何設置、幼兒如何與其他區域“客人”進行互動,等等。這樣充滿游戲性的解決問題過程是幼兒喜愛并能促進其整合經驗發展的。

環境是游戲的先導,環境呈現出游戲的軌跡,音樂區的墻面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幼兒區域活動的深入進行調整與變化,讓幼兒看到參與的過程。如在“春來了”歌唱活動中,我們從幼兒視角出發,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唱好一首歌的秘訣,把幼兒行動軌跡展示在環境中,形成環境窗,真正地實現了幼兒與環境的共生共長。

5. 隱性指導,激發幼兒經驗的再深入

要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享受充分的自由自主且有所收獲,教師的隱性指導非常重要。教師要立足幼兒的關鍵經驗讓其在挑戰中保持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和幼兒共同討論活動需要的材料,在共同協商中決策出合理的建議;幼兒喜歡教師觀看他們的表演,教師就要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其中,以觀眾身份給予幼兒建議并進行場外指導;當幼兒遇到經驗瓶頸時,教師需及時引導幼兒運用討論、計劃、實施等方式解決問題。

6. 過程回顧,促進師幼的共同成長

幼兒的經驗能否持續、深入發展,取決于所參與的活動是否適宜、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就需要教師對活動過程不斷進行回顧與反思。我們可以借助“表格”(下表所示),對活動過程進行歸納、整理,尋找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在幫助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幼兒經驗的持續發展,提高課程的適宜性。與此同時,教師自身的觀察、分析、反思與總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三)融合與拓展——體驗經驗的動態連續發展

1. 共享游戲區,促發混齡班合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同伴群體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庇捎凇盎▋簞觥币魳酚螒騾^布置在走廊上,旁邊就是小班的“花店”和“花茶小鋪”游戲區。每次表演,小班幼兒都會忍不住觀看。于是,幼兒想到了可以讓小班的弟弟妹妹來看表演,也可以讓他們給喜歡的小演員送禮物,這個主意得到小班的支持。由此,音樂區取消了班級區間的空間限制。教師發現不管是小班幼兒還是大班幼兒都更加專注于游戲,這就是基于需要的學習,混齡活動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供了發展機會。

2. 遷移運用,體驗經驗的連續發展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來自幼兒的經驗,教育是在經驗中、通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幼兒的每種經驗既是從過去經驗中吸收了某些東西,又是以某種方式在改變未來的經驗。在對《春來了》這首歌進行靈活創編、運用后,幼兒知道了原來生活中很多春天的景色都可以唱到歌里,他們路過公園、小區、馬路上更加用心觀察。經過一段時間后,幼兒自發地把秋天的景色、冬天的景色也替換到了歌曲里。他們甚至把剛學習的歌曲《聽》也用在了音樂區,如替換“聽”到的各種聲音,“看”到的各種事物,“聞”到的各種味道……幼兒體驗到了挑戰帶來的快樂和自我創編帶來不同結果的成就感。

三、課程視角下從音樂活動到音樂區域深度融合的感悟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幼兒的智慧、幼兒挑戰成功后的喜悅和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專注,體會到了幼兒思維的碰撞和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關鍵經驗的助推下開展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資源和教育契機,將其轉化成幼兒感興趣的集體教育活動并提煉關鍵經驗,再利用區域活動把集體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經驗延伸,進而激發幼兒的挑戰欲望,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

其次,在自由自主中促發深度學習。幼兒的能力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點一滴不斷累積的過程?;诖?,教師要關注幼兒發展的持續性和漸進性,及時發現幼兒經驗的增長點,充分利用周圍環境與資源,生成不斷深入的系列活動,引導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一步步內化經驗、持續建構新經驗。關注探究過程中幼兒遇到的問題,運用適宜的“問題支架”引發、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最后,在游戲中尋找課程生長契機。貫穿游戲精神的集體教學與區域游戲邏輯起點是幼兒發展,兩者的有效融合,實現了集體教學——區域活動——集體教學的螺旋式上升,讓一次活動不僅僅是一次活動,而是有深度、有延續的動態發展課程,不斷豐富幼兒發展的空間和可能,實現賦能成長。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幸福課程理念下游戲化音樂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0/02/4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集體經驗教學活動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我為集體獻一計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警犬集體過生日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當你遇見了“零經驗”的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