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單元教學中三個關鍵問題

2022-05-30 19:52徐寶貴金釗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2年10期
關鍵詞:單元教學設計大概念思想政治

徐寶貴 金釗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單元教學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教師應注意到高中思想政治課所具備的綜合性、活動性的課程屬性,著力優化大概念統整下的單元教學設計,力求指向綜合型課程的建設,進行整體的教學規劃;指向核心素養,明確分層級的教學目標;指向深度學習,設計多樣的評價活動。

【關鍵詞】大概念;思想政治;單元教學設計

隨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單元教學的理念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單元教學實踐也蓬勃興起。然而,無論是理念層面還是實踐層面,許多教師對單元教學還存在諸多困惑。經觀察,筆者認為教師的困惑集中于單元大概念統整下的教學規劃、目標確定和評價方式三個方面。為探求如何才能開展有效的單元教學,下面以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冊中“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相關教學為例,討論如何才能解決這三個關鍵問題。

一、指向綜合課程,進行整體化的教學規劃

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征,單元教學能很好地將這一特征通過課堂加以體現。單元教學設計是以大概念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后形成的,具有明確主題、目標、任務、情境、活動、評價等要素的結構化的教學規劃與設計。因此,單元教學的起始工作,應該是確定大概念。思想政治學科的大概念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指向,統整學科知識體系并系統呈現出的一種可遷移的知識或概念。那么,教師為了確定大概念,就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對大概念進行必要的分解,以單元為整體規劃課時。

(一)大概念的確定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在《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中提道:“教師通常將教材的一課或者教材的一個自然單元,作為教學設計的單元……但這并非學科單元劃分的唯一方法……許多政治教師,基于課程標準,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規劃,劃分學習單元……”[1]這啟發我們,組織單元教學的一個可行思路,是以大概念為線索,將與大概念密切相關的其他概念系統整合成一個概念體系,然后參照新課標中對應的教學內容進行單元重組,形成一個新的學習單元。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冊共分為4課9個框題。整本教材依照“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社會主義救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助中國偉大復興”的邏輯進行編寫。那么,我們可以依照教材的這一思路,按照“社會發展簡史(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站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富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起來)”的線索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這個線索中的每個環節就是一個單元,每個環節的核心即該單元的大概念。在此,我們以其中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站起來)”為大概念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二)單元大概念的分解

對大概念進行分解必須要依照一定的理據。如果以歷史發展為依據,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最終建立起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國家多方面實力的偉大飛躍。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論據,中國革命都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在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站起來)”這一大概念時,我們按照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就會得到三個子概念,分別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三節課(如圖1)。

(三)課時規劃

情境的創設是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子概念及每課的教學需要創設情境,賦予每課必要的教學主題。受主旋律電視劇《尋路》的啟發,筆者將本單元的主題確定為“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三節課的主題定為“明燈誕生之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救亡圖存之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改天換地之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然后根據圖1分解的概念與整理好的理論線索,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依課時分配,規劃好本單元的課時規劃(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單元大概念與單元主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直接把單元大概念定為單元主題,也可以結合教學情境對單元概念進行必要的修改。

活動型課程要求“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設計內容化”的統一,因此在單元教學的實施中,我們應注意活動鏈、情境鏈、探究鏈、生成鏈的統一。為了直觀地表現幾個鏈條在教學設計上的統一,教師可以采用魚骨圖來整合情境鏈、探究鏈、生成鏈三個鏈條,以一張圖的形式加以呈現(如圖2)。如圖2所示,中間的“魚骨”是三節課組成的單元探究鏈。每一課在情境和生成上各有延伸,分別組成情境鏈和生成鏈,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

同時,單元中每一課的教學流程也要體現多鏈條的統一,以第二課“救亡圖存之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進一步設計第二課的魚骨圖如圖3。

二、指向核心素養,明確層級化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最直接的學理依據。因此,研究課程標準就是研究教材,就是研究學科教學標準,就是為多層級教學目標的制訂找到最初的依據。此外,教師還要從學情出發,堅持“以終為始”,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

(一)參照課程標準

新課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塊提出了教學要求:“……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幫助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保?]11提出的內容要求是:“……概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軌跡,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2]12,“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2]12。由于課程標準是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2]36,教師還應該將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與學業質量標準對應起來,在此基礎上設計指向深度學習的探究活動(如圖4)。

(二)學情分析

學情的分析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分析時不能“想當然”,注意避免僅靠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而應把經驗分析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結合。新課標中也提道:“思想政治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框架,以學科任務導向為標志,由關鍵行為表現、學科任務、評價情境和學科內容等四個基本維度構成,目的在于有效測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真實發展水平?!保?]50這說明,學業水平考試,具體而言指的是用紙筆進行考查的測試,是考查、了解學生四個維度真實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筆者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精心擬定紙筆測試題,以此分析、衡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水平,了解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者共命制了三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題(題目略)在正式授課前對學生進行檢測,并讓學生自述失分原因,統計分析后得出表2作為判斷學情的依據。

如表2所示,本次課前測試的題目集中考查學業質量水平2級和3級的內容,學生近一半的失分在于學科能力的不足,具體情況如下。

1.從生活經驗來看。學生通過影視作品等渠道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史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一結論能夠認同。但這些認識和認同還停留在感性、初級的階段,缺乏系統理論的支撐。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彌補生活經驗的不足。

2.從知識儲備來看。學生經過初中階段歷史知識的學習,對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異同、中國革命兩個階段的關系、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等較為深入的問題則難以準確把握。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

3.從學科能力看。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科思維、知識素養化等方面存在較大欠缺。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強化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進入角色,以角色視角、任務視角和學科視角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學科知識素養化的要求。

(三)單元目標的確定

單元教學目標可以采用“ABCD四要素確定法”進行確定,這里的四要素指的是: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條件(condition)、行為動作(behavior)和行為程度(degree)。其中,行為主體解決“誰來學”的問題;行為條件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橋梁,解決“怎么學”的問題,即經過什么樣的流程或活動達成目標;行為動作一定程度上解決“學什么”的問題,指達成學習目標的具體動作,如描述、分類、解釋、論證、預測、選擇、辨析、評價等,它是掌握知識的具體動作,且動作本身也是學習的內容之一;行為程度解決“學習程度”的問題,指學習后素養應達到的水平。

另外,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是綜合型、活動型的學科課程。因此,單元目標的制訂除了要對新課標的教學要求進行分解,還要融入各類教學活動,如社會實踐、思維探究活動、閱讀分享等,教學中創設的情境或是使用的教學資料也要為綜合型、活動型課程的設計服務。本單元對新課標的分解以及相對應的情境設計如表3所示。

綜合以上條件,結合教材內容與學情,我們可以確定本單元的三個教學目標。

目標1,開展主題鑒賞活動。通過鑒賞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和“三大工人運動”的紀錄片,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和歷史前提,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通過鑒賞《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中的名句,理解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的基本理論,知曉《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及意義,堅定科學社會主義信仰。通過閱讀十月革命的相關史料,了解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及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程,認識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通過閱讀弗蘭西斯·福山提出的觀點,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遇到的暫時曲折,警惕錯誤思潮,批駁封閉僵化或企圖改旗易幟的主張。

目標2,開展實地考察活動。比如,安排學生到崔顯芳故居實際觀察,依靠當地提供的環境與展覽的資料讓學生自發了解崔顯芳救國救民的過程,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及初心。通過崔家幾人的革命經歷,以小見大了解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明確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及革命勝利的意義,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目標3,開展主題文獻閱讀分享活動。閱讀《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了解其創作背景,明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必然性,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與總任務,懂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的偉大意義。閱讀并分析《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了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所經歷的艱辛探索,列舉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黨取得的重要成就。研究《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相關文獻,正確理解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之間的關系,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三、指向深度學習,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活動

正所謂“無評價,無課程”,評價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概念統整下的單元教學評價,基本依據新課標中的學業質量水平來設計。除了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的具體知識,還要考查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與應用,關注學生是否具備解決新情境中新問題的能力。新課改催生了很多新穎有效的評價理念與實施方式,使得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我們應自覺汲取并積極嘗試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評價方式,將評價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以評價形式與評價方法為兩大評價內容,將課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可以將本單元的評價清單列為表4。單元下,具體某課的評價內容、評價核心與該單元的總評價標準是統一的。因此教師要以單元評價為統領,認真做好每一課的評價設計。每一課同樣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評價,評價行為要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

(一)課前評價

課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準確了解學情,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做好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準備。高中思想政治課是活動型課程,教學中加入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需要相應的活動評價。例如,在本單元的第一課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鑒賞活動,該活動需要學生截取紀錄片中的片段做成小視頻,因此教師要專門為學生設計《小視頻對教學的貢獻度評價量表》(見表5)。再如,第二課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活動,針對這一活動也要設計專門的評價表——《社會實踐活動小組評價表》(見表6)。

(二)課中評價

課中評價應體現嵌入式評價的理念,重在對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狀態(如傾聽、提問、交流等方面)進行評估,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評價指標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比如第三課三個篇章中學生的表現狀況可以用表7來進行評價。

(三)課后評價

課后評價通常采用紙筆測試的形式進行,更鼓勵教師向學生布置開放性、實踐性的作業,促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例如,本單元的第三課可以向學生布置以“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之間的關系”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在調查后撰寫調查報告??紤]到調查報告的文體特性,我們可以這樣設計評價量表(見表8)。

總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單元教學設計,應當高度關注三個關鍵問題,即教學規劃、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教學規劃要有整體性,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層級,評價活動要多樣而有針對性,如此一來才能落實新課改的理念,真正發揮學科大概念在單元教學中的核心作用,讓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上海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朱曉燦)

猜你喜歡
單元教學設計大概念思想政治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級現代詩歌教學策略的研究
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之我見
探析高中數學新課程模塊的單元教學設計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領高中物理教學
如何創新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問題探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立體化”的開放式課堂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單元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