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 認同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2022-05-30 12:35龐詠曦李文佳趙艷佳楊銀德純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

龐詠曦 李文佳 趙艷佳 楊銀 德純

摘 要:提升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感,有助于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現狀,通過對湖南省某鄉的農村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因此,應培養學生正確的鄉土文化價值觀,促進鄉土文化的賡續傳承,家庭、學校、社區三者合力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認同

鄉土文化是指在鄉村長久的勞動生產實踐中,人們為了滿足生存與發展需要,受本地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形式、語言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綜合體系。而鄉土文化認同表現在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認知、情感、價值以及行為4個方面。增強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不僅可以推動農村鄉土文化代際傳承與發展創新、培養學生正確的鄉土文化價值觀、增強其鄉土文化自覺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能夠促進鄉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鄉村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本研究以農村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鄉土文化認同現狀進行調查,分析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現狀調查

本研究采用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研究。參考已有文獻編制《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基本信息、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身份認同和鄉村歸屬感、教育支持與期待4個部分。在湖南省某鄉進行隨機取樣,共發放調查問卷243份,回收有效問卷222份,回收有效率91.3%。采用SPSS 26.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農村中小學鄉土文化認同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67,信度指標優秀,表明測驗結果比較穩定。編制學生、家長、教師訪談提綱,深入調查學生、家長、教師鄉土文化認同具體情況以及家庭、學校教育支持現狀,調查結果如下:

(一)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值M=3.572,標準差S=0.725),這一調查結果與紀德奎、盤寒梅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農村中小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程度、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以及行為趨向均為中等偏上水平,這說明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有待提高。具體來看,在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知方面,他們比較熟悉農村的風俗習慣、節慶語言等,而有60%的同學表示對農村思想觀念、鄉規民約等了解不夠充分,這說明農村中小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不夠深入;在情感認同方面,65%的學生表示喜歡農村的自然景觀,而有50.5%的學生對農村的歷史傳說、儀式典禮等呈現出了較低的情感認同,說明學生們比較接受自身所處的物質環境,而不太喜歡農村歷史傳說、儀式典禮等精神層面的鄉土文化;在價值認同方面,60%以上的學生認為鄉規民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勞作技藝、禮儀禮節等是有價值的,這說明農村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價值持肯定態度;在行為趨向方面,60%以上的學生表示能夠適應農村生活環境與習慣,并能夠遵守節日習俗、使用方言,但是有53%的學生不認可農村老一輩的思想觀念,這說明部分學生雖然認同鄉土文化的價值,但在行為上更遵循內心想法,當鄉村社會受到城市文化、網絡文化等多元文化影響時,他們便會追求他們認為的更先進、更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二)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的差異分析

對不同性別、學段的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進行差異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沒有顯著差異,這主要是因為男女生所處的農村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趨同,因此對鄉土文化的了解認識、情感歸屬較為一致;不同學段的學生鄉土文化認同存在顯著差異,且小學(均值M=3.88)明顯高于中學(均值M=3.40)。這是因為,相較于小學生,部分中學生的身心正處于急速發展和變化的時期,他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更豐富和深刻的認知、更獨立和全面的思考,他們逐漸被現代文化、城市文化吸引,從而對鄉土文化的情感認同降低,逐漸遠離豐富的鄉土文化活動;而相較于課業較重的中學階段,小學階段以游戲活動、交往活動為主,農村簡單淳樸的生活環境與小學生的社會期望比較契合,因此,農村物質環境與精神文化為小學生營造了愉悅的成長氛圍。

對與不同居住者生活的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身份認同進行差異性調查,結果顯示,與不同居住者生活的農村中小學生的鄉土身份認同具有顯著性差異,且與祖輩及父母共同居住的學生的鄉土身份認同總體高于與祖輩或父母居住的學生,而與其他親戚居住的學生鄉土身份認同最低。這說明,長輩對鄉土文化的態度和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鄉土文化認同,當置身于具有濃厚鄉土文化體驗與傳承的家庭教育氛圍中,學生會習得更豐富的鄉土文化知識,進而提升其內心的鄉土文化認同。

二、原因分析

(一)鄉土文化價值觀念逐漸淡薄弱化了鄉土文化認同

鄉村文化價值體系是指人們在鄉村長期的實踐與經驗積累過程中,逐步形成并日趨完善的一系列人生信仰、價值觀等,能夠指導農民實現鄉村文化自覺,從而促進鄉土文化認同。當社會轉型期多元取向的價值選擇侵入封閉性的鄉村場域,原本以倫理為核心的穩定的鄉村價值體系受到影響。部分農村學生對城市文化的崇拜、對農村文化的疏離趨勢愈加明顯,作為主導型價值取向的城市文化以現代先進、繁華時尚等特征強烈吸引部分農村學生的崇拜追隨。訪談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城市文化比鄉土文化更為先進,而對于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責任,有的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而家長、教師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困境也多持無奈但接受的態度,甚至認為鄉土文化的淡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加之大眾傳媒對鄉土文化的傳播存在一定誤導,放大了鄉土文化的消極方面,受其影響的農村學生對優秀鄉土文化開始忽視甚至厭棄,鄉土文化價值觀念逐漸淡漠,從而難于形成鄉土文化認同。他們對“現代”“發達”的“城市文明”充滿向往和憧憬,對“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有所疏離,卻忽視了鄉土文化的人文價值與精神內涵。

(二)城市化發展趨勢動搖了鄉土文化認同的基礎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在城市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努力在城市扎根,這體現在逐年上升的鄉村至城市的人口遷移率上。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2億,占全國人口的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1億,占全國人口的36.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億,鄉村人口減少1.64億,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空心化嚴重,傳承創造鄉土文化的農民離土離鄉,農村生活方式、人文環境、風俗習慣等逐漸邊緣化。訪談中,不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在城市發展,多數中小學生也希望未來去城市生活,原因是“農村發展空間小”“城市機會多”??梢?,城市化影響了鄉土文化傳承的根基,使鄉村逐漸失去鄉土文化傳承的人脈與文脈,從而影響了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的基礎。

(三)鄉土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阻礙了深層次的鄉土文化認同

家庭、學校、社區全方位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是增強學生深層次鄉土文化認同的重要外部保障。但是鄉土文化教育的開展存在現實困境,第一,家長的鄉土文化教育意識淡薄,“家中兒童無法與老一輩人形成共同話題,使鄉土文化無法通過代際傳承來進行,鄉土文化的教育出現了代際斷裂”??梢?,家庭鄉土文化教育不足,會引發部分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的身份認同焦慮,從而影響其鄉土文化認同。第二,學校教育與鄉土文化疏離,鄉村教育缺乏特色化和本土性。一些農村學校教育中充斥著“離開農村才有發展”“走出大山才有出路”的目標引導,這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鄉土文化價值觀。第三,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鄉土文化教育素養及能力不足,學校的鄉土文化課程及其活動匱乏,也會影響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深層次認知。第四,社區鄉土文化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社區是指“進行一定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農村大部分地區的社區教育未形成規模,實施鄉土文化教育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如對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利用不足、相應師資力量薄弱、教育內容枯燥、教育形式單一等。鄉土文化認同需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深化和鞏固,而目前鄉土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使鄉土文化對學生無法形成系統全面、持續深遠的影響,從而影響了農村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深層次認同。

三、對策與建議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鄉土文化價值觀

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看待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現代文化、外來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關系,使其深入了解鄉土文化的精神實質和人文內涵,明確鄉土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性,樹立鄉土文化自信,保留優秀鄉土文化基因,自覺踐行鄉土文化中勤勞節儉、吃苦耐勞、貴和誠信等精神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鄉土文化價值觀,淘汰摒棄落后的鄉土文化,融合吸收多元文化中現代先進的元素,不斷創新發展鄉土文化。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手段全方位呈現解讀鄉土文化,如利用短視頻、公眾號等新媒體傳播優秀鄉土文化因子,加深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鄉土文化自豪感與認同感。

(二)促進鄉土文化的賡續傳承

城市化發展大趨勢對鄉土文化造成一定沖擊,影響了鄉土文化傳承與認同的基礎,要想增強鄉村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根本在于加強農村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與了解,這需要促進鄉土文化的賡續與傳承,延續鄉土文化人脈與文脈。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鄉村經濟,通過挖掘農村物質資源發展鄉村產業,比如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強鄉村經濟建設;政府通過幫扶教育,鼓勵農民回鄉創業,使農民安心在農村生活勞作的同時提升對鄉土文化的自信,使鄉村家長“能留在鄉村”“肯留在鄉村”,自覺擔負起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教育孩子了解親近鄉土文化,提升孩子對鄉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度。另一方面,要著力打造良好的鄉土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突出淳樸的鄉土風貌,同時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使農村學生熱愛與眷戀家鄉,增強其鄉土身份歸屬感與認同感。

(三)家庭、學校、社區合力開展鄉土文化教育

首先,強化家庭開展鄉土文化教育的優勢。農村家庭作為學生重要的鄉土文化教育環境,對孩子鄉土文化認同感的提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應當身體力行傳承鄉土文化,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鄉村勞動與文化活動,使其形成良好的鄉村文化體驗。其次,發揮學校鄉土文化教育的主導作用。鄉村學校教育不能脫離本地特色。要積極改變鄉土文化被邊緣化的局面,利用鄉村特色資源,打造特色鄉村學校教育;加強本土化課程建設與管理,組織教師協同專家、家長共同開發有關鄉土文化內容的教材,充分挖掘當地的優秀物質與精神文化資源,鼓勵教師將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道德教育、能力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審視鄉土文化,熱愛家鄉;豐富鄉土文化活動,加強學生鄉土文化實踐教育,進而提升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最后,依托社區開展鄉土文化教育。通過網絡宣傳、舉辦活動、村民會議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現鄉土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比如通過建立鄉村公共圖書館、設立“鄉土書欄”等措施,為學生提供鄉土文化認同的物質條件??傊?,要加強家庭、學校、社區間的合作,合力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之情,有效保障農村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謝麗娜.鄉村振興下鄉土文化的傳播與鄉土認同的建構[C].上海師范大學,2021.

[2]盤寒梅.鄉村少年的鄉土文化認同與教育支持研究——基于廣西桂林瑤鄉的民族志調查[C].陜西師范大學,2018.

[3]紀德奎;趙曉丹.文化認同視域下鄉土文化教育的失落與重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8,(02):22-27.

[4]董磊明.現代教育與農村青少年的文化認同[J].人文雜志,2010,(03):166-170.

[5]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2021-05-11.

[6]許勝男.鄉土文化認同及代際差異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9:27.

[7]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350.

[8]馬千帆.梁漱溟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8.

本文系2021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中小學生鄉土文化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編號:202110232026)、2021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扶持共建項目“東北振興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學校教育中鄉土文化認同問題研究”(編號:21EDE31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龐詠曦、李文佳、趙艷佳、楊銀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通信作者德純系齊齊哈爾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責任編輯:朱松琳]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文化認同視角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