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語言運用 發展語文素養

2022-05-30 10:48張海蓮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22年7期
關鍵詞:語言運用語文素養

張海蓮

[摘 要]語文教學活動以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核心,旨在讓學生學會表達??陬^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有效的課堂實踐來實現。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通過提煉中心、篩選材料、創設語境、轉換角度、深度閱讀等策略,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言運用;語文素養;自信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1-002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提出“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要求,強調語文課堂教學要聚焦語言運用。那么,如何有效地達成這一目標呢?古人云:“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边@指的是做事要從最基本的開始,經過逐步積累才能有所起色;同理,學生語用能力的習得也需要日積月累。結合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具體課例,我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煉中心,理清脈絡

學生在運用語言進行表達時,如果能圍繞主題說得條理清晰,就能讓聽者了然于胸,快速把握表達主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標題、開頭結尾的呼應、中心句等方面去提煉課文的中心,并以中心為基點找到寫作的觸發點,模仿課文的寫法有條理地展開寫作訓練。

如《竹節人》一文,寫了作者童年時代玩竹節人游戲的樂趣。開頭兩個自然段概述“我們當時都迷上了竹節人”,一個“迷”字統領全文,給整篇文章奠定了愉快的基調。接下來,課文的敘述就圍繞著“迷”字展開,寫得十分精彩。在解讀文本時,我就向學生提出了給課文列小標題的要求。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補充后列出了幾個標題:迷上斗竹節人、竹節人制作法、竹節人玩樂法、課間的搏戰、課上“鏖戰”被抓、老師也玩竹節人。我把學生歸納出的小標題一一進行板書,學生對照板書順利地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得到了提升?!吨窆澣恕芬晃膰@主題詞“迷”字,條理清晰地寫出了作者對竹節人的喜愛。這類課文是學生學習介紹一種事物的典型范例。因此,我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嘗試著從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中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件事。由于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有限,學生的表達主要以列提綱為主,如描寫校園生活中開展運動會的情況,學生想到的主題是快樂、收獲、成長等。于是,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圍繞一個中心,理清自己所要敘述的事件的脈絡。參加比賽的學生就選取自己所參加的運動項目來詳寫,沒有參加比賽的學生則選取運動會中最精彩的鏡頭進行詳寫,把比賽的場面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出來,詳寫一項活動以后再略寫其他的比賽活動。列出寫作提綱以后,學生就能非常有條理地把運動會的過程寫出來了。

從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學會了抓住關鍵詞提煉中心和通過歸納小標題來理清文章脈絡的方法,并順利地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在分析與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培養了清晰表達的能力。

二、篩選材料,增刪調減

當今世界,信息傳播速度快,關于同一題材的內容信息量很大。如何在名目繁多的信息中根據需要挑選出合適的信息呢?這就需要有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增刪材料,培養學生辨別和篩選材料的能力。

如《故宮博物院》一課一共由四篇非連續性文本組成,有對故宮博物院全景的文字介紹,有講述太和門被燒的故事,有官方網站的游覽須知,還有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毋庸置疑,這一課羅列的材料和學生日常閱讀的情況非常貼近。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篩選閱讀材料,設計一份故宮參觀路線圖,并搜集有關資料,在游覽時進行講解。要想完成這兩個任務,學生就需要在閱讀眾多材料時進行辨別分析,根據要求篩選出合適的閱讀材料為“我”所用。課文的材料多、篇幅長,如何快速在眾多材料中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這需要一定的方法。如設計故宮參觀路線圖,主要是理清參觀的各個地點。教學時,我讓學生把與游覽地點有關的詞語用相同的符號標出。從材料一中可以知道,故宮博物院各個景點的游覽順序依次是:午門→三大殿→小廣場→后三宮→御花園→神武門。游覽時的注意點可以從材料四中的平面示意圖中篩選出兩點:不逆行、不到未開放的區域活動。游覽時的講解內容要求比較詳細,可以從材料三中篩選出介紹故宮博物院地位和價值的句子;可以從材料一中篩選出一兩個景點的相關內容進行具體講解,如介紹太和殿時可以著重介紹大殿的高度、面積、柱子、朱漆方臺、金漆雕龍寶座、雕金盤龍、梁枋以及總體印象;為了活躍游覽氣氛,還可以從材料二中選取關于太和門的傳說進行講述。篩選出合適的材料以后,還要根據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增刪調減。如介紹游覽景點時,要加入關聯詞“從天安門往里走”“沿著”“穿過”“就到了”等;介紹具體景點時,要按照一定順序講述,并適當補充各個景點的特征,使講述的內容條理清晰,能夠吸引聽眾。而太和門的傳說比較長,可以采用增刪調減的方法,選取其被燒的原因、能工巧匠“重建”彩棚兩個方面內容進行重點講解。

從篩選材料到整合材料,學生對閱讀材料展開整體的分析處理,使表達的內容更具體、更有條理、更有說服力。而學生因為各自的喜好不同,在游覽講解時選取的材料就會不同,整合的資料也各不相同,還會加入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小組交流時真是百花齊放,呈現出很好的表達效果。

三、創設語境,充實主題

細心揣摩統編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就會發現,不同的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不盡相同。在解讀課文時,教師創設與主題相關的語境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不斷地積累表達方法,此時教師再創設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巧用方法去充實寫作主題,能使學生的表達更為精彩。

如《盼》一文,以新雨衣為線索,緊緊圍繞“盼”字描述了“我”試穿新雨衣時盼下雨、尋找機會穿新雨衣、穿上新雨衣樂開懷等場景,表現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課文為什么寫得這么吸引人呢?仔細體會,可以發現作者是緊緊抓住人物內心的變化來寫的,運用了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課文多處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描寫雨后景色之美,選用了兩個比喻句,把濕潤的馬路比作明晃晃的玻璃,把小楊樹上的雨珠比作珍珠瑪瑙,兩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路燈下馬路的景色和小楊樹的迷人風姿。教學時,我先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雨后美景,然后讓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反復讀一讀課文的精彩語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之所以把雨后的景色描寫得那么美,實際上是為了表現“我”的快樂心情,表現“我”對穿新雨衣的執著念頭。那么,如何讓學生對這些表達方式進行遷移運用呢?課堂上,我從本冊教材中選取了學生以前學過的課文《橋》,讓學生展開具體的語境練習?!稑颉肥且黄⑿托≌f,表達方式很有特色,采用的多是短句,留白之處有很多。我放手讓學生使用《盼》一文中的寫作方法對《橋》進行改寫,使其情節更加生動,內容更加豐富。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后,一致認為文中對老支書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得比較少,可以巧用多種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如課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老支書在面對驚慌的群眾時仍沉著冷靜地指揮。此時,如果加入群眾的心理活動描寫以及老支書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可以更好地展現出老支書臨危不懼的思想品德;當老支書看見自己的兒子也擠在群眾隊伍中時,可以加入老支書的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把老支書無私無畏、英勇獻身的精神充分地表達出來。

從后來的交流環節中可以看出,學生進入情境對課文進行改寫以后,的確能把課文情節寫得更為詳細,把人物形象寫得更加鮮明。而學生通過實際演練,也悟出了巧用各種描寫方法充實寫作主題的竅門。

四、轉換角度,完整表達

語文教材是指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例子,教好語文的關鍵就是用好這個“例子”。課文中有很多寫得好的例子值得學生去體會。如果變換閱讀角度,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達,從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

《青山不老》一文講述了大山深處的一位普通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的艱辛,義無反顧地、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的故事。課文是一篇新聞報道,和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在學完課文以后,我請學生轉換角度,代老人做事跡報告,介紹自己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大山深處創造綠洲的事。如“我在六十五歲那年是怎么想到帶領七位老漢治理這條山溝的”“在我的老伴去世以后,我又是如何一個人堅持在山溝里栽樹的”“我為什么要推掉女兒接我回城享清福的請求”“我在山溝里取得了哪些豐碩的成果”“我這樣做有什么意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進行表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設想成采訪老農的記者,在對老人有了深刻了解以后,從自己的角度向別人介紹老人可歌可泣的事跡。在介紹時,還可以打破課文的敘述順序,通過列舉老農的幾件事來反映人物品質。學生在介紹人物事跡之前,先在本子上列出提綱,然后在小組里介紹,小組成員提出改進意見,最后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班級展示。我還要求學生在展示交流的時候要面帶微笑,儀態要落落大方,要將自己最自信的表達展示給大家。

轉換角度,以自我介紹或記者身份介紹課文中的人物,學生都感到非常有趣,紛紛根據自己的需要從課文中尋找相應的內容進行加工、重組,并加入自己的語言。通過表達展示,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五、深度閱讀,積累語言

漢字是語言的載體,其字面意思和深刻內涵往往不在同一層面,學生學習時可能會對某些詞語或句子存在著一些閱讀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使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品析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

《少年閏土》一文通過回憶,刻畫了一位聰明伶俐、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的形象。魯迅的文章以犀利的筆風見長,但是這一篇文章卻是抓住場景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神態、動作、性格等。教學時,教師可以立足文本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創設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感悟。例如,課文中共有兩幅插圖,一幅是在課題上面,閏土正在月光下勇敢地舉起一柄鋼叉刺向偷瓜的猹;另一幅是在課文中,兩個小孩,一個正坐在椅子上雙手托腮聚精會神地聽著,另一個正站在那里眉飛色舞、興致勃勃地講著什么。不用說,站著的那個孩子就是閏土。此刻,他正在講什么呢?學生瀏覽整篇課文,知道閏土一共講了四件事。那么,哪一件事最精彩呢?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發現閏土在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這三件新鮮事的時候,魯迅都沒有插嘴,但是在講“看瓜刺猹”這件新鮮事時,魯迅問了兩次:“管賊么?”“它不咬人么?”可見,魯迅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此時,可以想象:坐在椅子上的魯迅,當他聽到閏土講猹來偷瓜的時候,會緊張得跳起來。于是,我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尋找魯迅緊張的依據。學生再次走進課文中展開深度閱讀,找到“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等語句。學生一邊品讀語言,一邊就會把自己想象成閏土,此刻就在月夜下刺猹,場面十分緊張。當學生回過神來,跳出文本再回到讀者身份時,他們就會產生“緊張”“想要看一看猹的模樣”“猹要是碰到我的腿,我會嚇得動都不敢動”等感受。這樣,學生就在深度體驗與知識建構過程中積累了課文語言,學到了寫作方法,發展了閱讀能力。

通過觀察插圖、朗讀課文、展開聯想、還原生活等環節的教學,師生之間展開了多元對話和言語實踐,圍繞學習任務進行了深入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深刻的閱讀感受和深度體驗,進而產生新的思想,提升了言語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指導學生關注課文內容以及寫作方法,使學生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這樣常抓不懈,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獲得“真”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孫長松. 關注言語形式 聚焦語言運用[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3(4):11-12.

[2] 何芝鷹. 聚焦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促進深度學習[J].小學時代,2020(14):11-13.

[3] 郝潔.聚焦語言文字運用的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8(6):37.

(責編 劉宇帆)

猜你喜歡
語言運用語文素養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淺談《警察與贊美詩》中的幽默藝術
為小語課堂“瘦身”,為學生語文素養增“肥”
時事資源讓高中語文課堂錦上添花
開放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讓 巧婦”不再難為“淘”米之炊
有效提高表達能力,拉近城鄉差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