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生成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

2022-05-30 10:48郭華鴻
關鍵詞: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摘? 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文化為課程思政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現代教育理論為課程思政建構了科學的理論根基,當前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探索則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實踐條件。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前提是要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異同,掌握科學推進課程思政“方法論”;關鍵是提升教師思政育人意識能力,構建合力育人“共同體”;重點是構建“五位一體”大思政課程體系,夯實課程育人“主戰場”;根本保障是建立健全組織激勵機制,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

關鍵詞:課程思政;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在部分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夠科學,理解不夠深刻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科學內涵缺乏科學認識。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廓清課程思政生成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異同之處,揭示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進而探尋推進課程思政的有效進路。

一、歷史邏輯:課程思政是對優秀教育思想的傳承、借鑒與發展

推進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教育政策使然,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基因。課程思政是對“德育為先”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針、政策與實踐的傳承發展,對西方“學以進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借鑒。

(一)課程思政是對“德育為先”中華優秀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文、行、忠、信”是孔子倡導的教育內容,并且強調“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可見孔子特別強調道德教育并將之放在首要地位?!抖Y記》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爸辽啤笔侵袊糯逃非蟮淖罡呔辰?,而要達到這一境界,需要以“誠意正心修身”為根本。唯其如此,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中可見道德教育的奠基性意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講“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實質也是要求教學中首先應關注受教育者德行的發展。學習首要是為了“修身”“求真”,成就個人理想人格。這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推進課程思政的文化基因。

中國先賢們不僅高度注重德育,而且非常注重在文化教育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在古籍《周易》記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句話所表達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講授“天文”時,不僅要讓受教育者知道自然現象的交替規律,更要從自然交替中懂得要尊重自然規律乃至社會發展規律,從而達到“文以化人”的根本目標。這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可謂課程思政的歷史先河與典范。

(二)課程思政是對西方“學以進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借鑒

“知識即美德”是蘇格拉底非常著名的教育思想。在蘇格拉底看來,一個人只要掌握了關于美德的知識,他就能自覺踐履美德,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這里的“德性”是廣義的智慧與道德相統一的德性,“知識即美德”成為西方理智主義道德的經典命題與價值追求,但遺憾的是,這種認識論被中世紀“真理統一于上帝”的宗教神學的意識形態所湮沒。后來經過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基于對古代先賢思想的光輝理性的尊崇,德國柏林大學倡導“因科學而修養”的新人文主義精神,并廣泛滲透于大學的課程體系,形成了19世紀德國大學教育的主要特色與價值追求。當然這里的“科學”并不是“指現代意義上、以實踐和經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而是實質上是無關功用、為科學而科學的探索精神”[1]。這種“科學”探索精神是達到“修養”的有效途徑。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提出知識學習是領會道德價值、提升道德修養的有效路徑。由是觀之,西方道德教育側重于“將知識視作精神發育的種子,將學習看成造就個體智慧與美德的路徑”[2],即“學以進德”?;诖?,國外高校更加注重在各學科、專業課程教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而不單純開放德育課程來“育德”。而這些正是今天課程思政所要倡導的基本理念,西方“學以進德”的理論傳統與實踐經驗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課程思政是對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貫注重發揮各學科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1987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明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教學工作結合起來”以來,以后有關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都會從不同層面加以闡釋強調,特別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3]明確提出了課程思政。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中再次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盵4]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重要意義與地位,并從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內容、教學體系、保障機制等9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成為新時代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行動指南。

二、理論邏輯:課程思政是教育本質與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首要的和根本的問題,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必須回歸教育育人初心、重塑課程價值取向、重構育人體系系統、解決育人難題。課程思政正是基于現代教育本質論、課程觀與系統論的視角對這一問題的系統解答,是現代教育理論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

(一)課程思政是對教育“培養什么人”本真價值的回歸

從教育的根本使命來看,教育旨在塑造完滿的、整全的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讓人成為人。這里的人不是單向度的人而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的人。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最深刻、最基本的根據,或者說,教育的出發點、著眼點、歸結點在于人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創造?!盵5]然而在實用主義哲學、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相當長一段時間高校教育往往只專注于塑造一批批的“專業人”“技術人”,卻忽視甚至遺忘了培養關乎人的生命價值、道德追求、精神世界的“人文人”,最終使人異化為生命無感、信仰缺失、內心空虛、冷漠無情的單向度的人。因此,高校教育本真的使命應該是人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創造,是在培養“某種人”的同時培養“人之為人”的健全人格?!叭酥疄槿恕弊钪匾伢w現為“有著豐富、完滿的理智性、品格性、實踐性、審美境界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的人”[6],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課程思政正是在對教育培養成為“某種人”和成為“人”的統一中追尋著教育的本質和育人的終極目的,是對教育本質的解蔽與重識,是對教育“初心”的回歸。

(二)課程思政是課程“為誰培養人”的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內在統一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不僅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更是關系到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政治任務?!按髮W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范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范人的價值之學”[7]。因此,課程的價值中立在本質意義上是不存在的。課程價值往往體現為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兩個維度。所謂本體價值,更多是對于個體的價值而言的,具體體現課程教育能否或多大程度滿足個體學習、就業、職業發展、精神成長乃至全面發展的需要;所謂工具價值,更多側重于對社會的價值,具體體現能否及多大程度為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務或助力。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本質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內在統一。課程思政正是基于這一立場,堅持課程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相統一的原則,強調課程不僅要培養人,更要關注“為誰培養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8],高等教育“四為”必然要求大學課程不僅要體現課程的個體精神成長價值,更要對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引導。課程思政是課程“為誰培養人”的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內在統一。

(三)課程思政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怎樣培養人”困境的系統思維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環境呈現出高度復雜性。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定型,很容易受到種種社會思潮社會輿論影響,單純依靠“孤島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以適應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F代系統理論認為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拋棄單向度、片面化的思維方式,而要運用事物的普遍聯系的基本原理與系統思維方法,創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注意主體整合,努力形成合力育人機制與教育共同體;另一方面,要注重資源整合,要打破高校課程建設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思維方式,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育人體系。這是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大學生成長規律的有力遵循,是對“怎樣培養人”的科學回應及其育人實效的最優化。

三、實踐邏輯:課程思政是求解現代高校教育困境的必然要求

課程思政既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求解現代高校教育困境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高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著“教書”與“育人”的兩張皮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獨角戲”,“主渠道”作用變成了“唯一渠道”“唯一作用”,育人合力無從談起,更嚴重的是專業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無教育的教學”。這導致在一定范圍內培養出了一些知識豐富、才華出眾但身心不健康、個人主義至上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兩張皮”問題,必須全面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要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南,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形成“大思政”格局,讓學科教學最終回歸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異同,掌握科學推進課程思政的“方法論”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同之處在于“思政”,即在方向、任務、目標要求等方面都要求“思政”。具體表現為都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都擔負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標,本質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之處在于“思政的側重點”的不同,即主要表現“思政內容”“思政地位”“課程性質”的大不相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內容上更加側重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從地位上講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從性質上講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課程思政則更多側重于價值引領,其思政作用與要求更多是在上好專業課的同時挖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保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其課程性質主要是通過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選擇的隱性課程。

可見,課程思政的課程觀,不是將專業課“思政化”,也不是將思政課專業化。只有掌握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育人目標上不能搞“一分為二”,在教學內容與實施方式上不能搞“合二為一”的辯證法,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思政功能和育人優勢,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

(二)提升教師思政育人意識能力,構建合力育人“共同體”

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教師,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則成為關鍵中的關鍵。一要加強理論學習,廣泛開展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與闡釋,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強化合力育人的“育人共同體”意識。二要以課程思政示范課堂、示范課程、示范專業、示范團隊等項目為載體,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設計與實施能力,形成良好氛圍。三要建立各學院專業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對口聯系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組建包含學科專業帶頭人、優秀黨員、青年骨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為代表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構建合力育人“共同體”,定期組織課程思政沙龍,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形成良好示范效應。

(三)構建“五位一體”大思政課程體系,夯實課程育人“主戰場”

課程思政,就是要充分發揮每門課程、每個課堂的育人功能,系統梳理和分析德育滲透點,避免單向灌輸和強貼標簽。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突出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及責任意識的培養,可以此為核心,構建以“思政課程”為圓心,以素質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和實踐教育課程的“五位一體”的大思政教學體系,形成各具育人特色又相互支撐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夯實課程育人“主戰場”。

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圍繞“六要”標準和“八個相統一”原則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二是加強以凸顯價值引導功能的公共必(選)修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堅持政治方向和價值引領,厚植家國人文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三是加強基于不同學科特色的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根據不同學科、課程的性質特點,把握好所要挖掘的重點。如經管類、法學類專業課程著重培育誠信敬業、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教育類專業課程則要側重引導學生樹立德高為師、身為正范的職業理想。四是要加強以根植理想信念為核心的“第二課堂”活動課程思政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好以校園科技創新節、文化藝術節等為代表的校園文化活動和聘請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的校園學術活動,將校園文化學術活動平臺打造成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第二思政課堂”。五是要加強以培養良好職業品德為核心的實踐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要針對應用型本科辦學特點,深入學生實習企業開展調查研究與現場教學,及時化解學生可能面臨的職業適應性困惑、職業素養問題及其在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為其從“大學生”到“職業人”角色順利轉變和未來職場順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建立健全組織激勵機制,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

推進課程思政,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全校各個學院、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又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與考核激勵機制。尤其是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從三個層面加強考核,發揮考核導向與激勵作用:一是加強單位考核,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納入各單位績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二是加強教師考核,實行教師師德失范行為“一票否決”,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成效作為崗位考核、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三是加強學生考核,改革學生課程學習評價方式,把知識、能力、素養三大目標的達成度納入學生的課業評價,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推薦學生入黨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文化為課程思政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現代教育理論為課程思政建構了科學的理論根基,當前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探索則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實踐條件,課程思政是教育發展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新時代全面推進課程思政,要注意處理好課程思政與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既不能在育人目標上搞“一分為二”,又不能在教學內容與實施方式上搞“合而為一”,更不能搞“一枝獨秀”,而應在育人目標上保持一致,在育人主體上互相協作形成共同體,在育人方式上各放異彩,在評價方式上各具特色,最終實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2]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60.

[3][8]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5]樊海源.高校工程文化與課程思政的邏輯闡釋、價值統一和實踐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6):88-92.

[6]唐芳云.立德樹人:高?!罢n程思政”價值定位的哲學審視[J].理論導刊,2020(02):121-124.

[7]謝冉.大學課程:回顧、反思與視角轉換[J].現代大學教育,2014(01):13-18+111.

作者簡介:郭華鴻,廣東白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破解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9VSZ121);廣東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道德文明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8GXJK211);2021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廣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項目編號:2021WTSCX101)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