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背景下詩歌品讀的課堂教學

2022-05-30 01:38熊正佼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核心素養

熊正佼

內容摘要:核心素養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課堂重構與轉軌,推進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刻不容緩。而要實現核心素養下的古典文學作品課堂的成功推進,就必須建立以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與評價,實施與反饋的科學體系,讓課堂成為核心素養實踐的主要平臺。

關鍵詞:核心素養 詩歌品讀 課堂教學改革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是一個舶來品?!敖洕献髋c發展組織(OECD)在二十一世紀初也提出了他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包括三個維度九項內容,具體指:能互動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新技術、知識和信息這三項工具;能在異質群體中了解所處的外部環境,預測自己的行動結果,明確自己的具體行動;能自律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并進行團隊合作,管理并化解沖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3年提出了‘核心素養所包含的七個學習領域,即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式與認識、數字數學、科學技術”。①

國內學者關于“核心素養”的理解更是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特點。張華和成尚榮等人的理解比較籠統,張華把“核心素養”看成“21世紀素養”,是“人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景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②

成尚榮強調的是“核心素養”的根本性。他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基礎性素養”。不過到底哪些內容是“基礎性”的,他認為不應該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或標準,因為基礎的內涵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應著時代的要求,應答著世界的挑戰。③

“根據2016年9月13日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十八個基本要點”④。

古詩文在統編教材中的比例增大。詩歌由蘇教版的“古詩二首”改編為部編版的“古詩三首”。文言文的學習,也提前了一個學段,在三年級第一學期就開設了文言文課程。相比于人教版,文言文的數量也由4篇增加到14篇。古詩文數量與比例的增加,無疑說明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當核心素養跟古詩文課堂教學相遇、融合時,前者是目的,為目標指向,后者是過程,也是目的,為價值載體。二者相輔相成,將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只有不囿于常規、勇于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的教師,才能讓核心素養在平素的課堂上,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開花結果。

一.創設情境:還原整體,組合鑒賞

在小學階段,古典文學作品作為一個重要學習范疇是無處不在的。教科書、練習題、試卷、語文讀本等都能看到古詩文的“身影”。詩歌既是小學學業測驗的一個主要對象,還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增強文學素養的,涵養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我認為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后者更是基于核心素養下師生所要努力追求和達成的境界。

同時,從知識本位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種新知的“產生”必然有其特定的而又深刻的生產與生活背景。這是一種體系,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與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內隱聯系,體現在課堂上更是一種與學生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相互影響的整體態勢。只有不斷強化對知識整體性、構建性、系統性的領悟,才有可能讓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成功“對接”。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素質測試訓練(二)為例:

題目:請回憶相關詩歌,將正確的詩句填寫在句子上。

1.童孫未解供耕織,_____ ______。

2.___________,忽然閉口立。

3.路人借問遙招手,______ _____。

通過測驗,發現有20位學生對第一句填錯了,54位同學基本上能把后面兩句填對了。其原因是第一句是課外知識的積累,第二、三兩句是課內學習的,學生對課外的積累顯然薄弱。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重點扶持的教學對象是那些記憶模糊的學生。教學行為不僅僅停留在“回歸”正確答案上,更要幫助學生還原知識發生的一個個框架,好比展現“一棵樹”時,就要讓其“融盡”一片森林;看到一塊“草地”,就要踏入一片“草原”;以便能將知識置于一個新的境界里,從而讓舊知識在新的“環境”形成知識結構,在孩子們的腦中留下一個不斷建構的發展態勢,基于此,我是這樣做的:

1.創設一個學習情境,教師陳述:今天我們通過這張測驗來感受詩歌的美;并漸漸走進詩歌王國。

2.將詩句所在的三首完整的詩歌以多媒體的形式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

鑒賞支點:超越回憶,挖掘“內因”

1.三首詩歌所描寫的主人公都是誰?把他們的年齡先后順序排個隊(興趣激發)!

2.這些詩人筆下的兒童形象各自具有怎樣的特點?然后想象著,嘗試著把自己融進去,美美的讀上兩三遍。

3.激發學生將第一首詩歌背誦下來,然后寫在教材第四課的旁邊,也就是與之相似的融合在一起。

如此教學,既讓學生在創設的特定情境中而非就詩論詩中增強了記憶,解決了應試的“難點”,還能夠在情境學習中體驗了詩中兒童天真可愛質樸的形象。從純粹的記憶抄寫到詩歌內涵的體驗;從外圍識記到內因探索。因此,學生學的深刻了,也學的透徹了。教學,不應該停留在思維的淺層狀態,而是應走向“深度思維”。

二.聚焦核心詞語:廣泛鏈接,深刻挖掘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的文章,什么是“文包詩”?先是以現代文敘述,然后文末或者是文中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彰顯本文的核心感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古今文體結合,以“今文”詮釋“古情”。在具體教學時,我緊扣題目中的“送別”這個核心詞語,然后整合補充習題、《伴你學語文》等相關練習,為學生導出了一條邏輯性很強的學習線索:送別之聲(領會文章的第二段李白、孟浩然的分別對話的氣場)——送別之詞(理解餞行、告別、佇立的含義)——送別之看(對“仰望、遠眺、凝視”等詞語的辨析)——送別之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這樣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將課文與其他學習材料有機融合在一起。抓住核心詞語,把與之相關的配套練習上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個互相有聯系的思考支點。這樣的課堂教學,包含了對文中人物語言細節的品讀,領悟人文精神;又包含了對具體詞語的辨析、理解,提高了鑒賞能力。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領悟“別之聲”時,教師努力創設彰顯文學之美、人文之美的情景,增強人文潤味,從而在情境品讀對話內容,感受到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分別是那么的優雅動人、大氣豪邁。

在理解“餞行”一詞時,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入了學生比較熟悉的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里的唐王李世民與唐玄奘在都城長安分別時的視頻場景。通過一比較,從而促進了學生對“餞行”這個詞的深刻理解。

在“別之詩”的領悟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勇于嘗試,讓他們試著從一個詞、一句詩說起,逐漸過渡到對整首詩的學習。在“由少到多”中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感受到了“自由表達”的快感。

這篇文章不止教過一次,但是這節課堂,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流暢,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策略獨特。給予他們圍繞核心訓練的一個個支架,并擁有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圍繞核心,建立學習支架,展現自主選擇,便是這節課非常值得借鑒的亮點。

三.融入“電視”:“一字一詩”鑲嵌語文

央視二套的《中國詩詞大會》讓國人大飽眼福,真正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們就開始了以“飛花令”的形式來體驗詩歌學習的奇特。課堂上,我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然后從“一字一詩”開始,教師、學生題一個字,學生則是背誦一兩句詩詞。如:

課堂實錄1:

師:河

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刃岳上摩天。

生:春

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花

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師:老師也來背誦一首《石竹詠》

由一個字來誦讀出一句詩、一首詩歌。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做法。其是受央視二套的《中國詩詞大會》的啟發。古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須要不斷的涵養自己的詩歌文化性情,陶冶自己的精神情操。及時的把一些積極的、美好的課堂之外的因素引入到課堂上,從而讓學生懂得:學語文從來不是限于書本上、課堂上。語文學習更是一個開闊的、敞亮的語文天地。通過這樣的體驗,盤活了學生內心儲存的詩詞積累,也磨煉了學生大腦的敏銳性。長期帶有“坡度”的古詩詞教學,學生的才氣就能夠漸漸的在心中涌起,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過如此。

四.拓展“連接”:讓教室處處生成學習氛圍

教室,應該成為一個處處是學習、人人是示范的空間。古詩詞的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隨時做出拓展空間的動態,以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如在一次測驗中,學生普遍對“天街小雨潤如酥、(? )”這句詩寫不出來。即使寫了出來,也是出現一些錯別字。如何改變這樣的學習狀態呢?只有當課堂上的知識呈現是自然狀態下的行為時,學生才會較為輕松和愉悅的接受,這比為知識而教知識來的效果要好的多。于是,課后,我找了明天的值日班長,示意這位學生明天在“值日一角”上寫下《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第二天晨讀課上,全體學生一起來品讀。并重點引領學生學習“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兩句詩,用藍色粉筆劃下來。并告訴學生:你看,值日班長正好將我們要填的詩歌寫在了黑板上,假如你格外留心后兩句話,就可以作為試卷填寫的一份資料了。

學生需要什么,不會什么。教師就要有意的通過一定的措施來為他們提供考試、閱讀、做題、作文、演講等需要的資料。將他們對詩歌潛在的具體需求與教師主動的創設有機融合起來!這樣就能彰顯知識存在的價值和功能。在點滴的教學行為中來鍛煉和啟發他們主動尋求、建立知識結構的意識和能力。

今天我們一起閱讀了值日班長為大家呈現的駱賓王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學習基本上沒有接觸過,比較陌生。在全體學生誦讀完畢之后,教師為學生剖析詩歌,講述詩歌內涵美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首先找到這首陌生的詩歌與學生已經學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如教師將詩歌中的荊軻與燕太子分別的歷史故事與《秦兵馬俑》里的大秦帝國強大無比的軍隊進行聯系。并深入淺出的為學生講述一些基本的史實。接著就詩歌本身,教師可以為學生做一個再次學習的示范。如在黑板上標出“太子”身份:燕太子丹;壯士:荊軻?!鞍l充冠”的“冠”讀音是第一聲。

教師這樣的示范,至少能產生以下作用:

1.親身示范如何從詞語開始來學習古詩,包括對歷史人物的標記;多音字的注釋。

2.告訴學生,一首詩歌的誦讀,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字詞典來準確的掌握和了解。

《易水送人》(駱賓王):此地別燕丹⑤,壯士⑥發沖冠⑦。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本來是一首簡單平易的“一日一記”,但是老師卻獨具匠心的對全體學生示范的精細加工學習一次,這就讓他們覺得,語文即生活,學習處處都在!

再來分析值日班長在10月13日寫的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學習這首古詩時,師生先是讀一遍,然后讀出譯文,接著教師提問:有一篇寫賈島的文章叫《苦吟》。這篇文章,讓我們難忘的是賈島的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賈島是個和尚,出身貧寒,但是他卻那么愛作詩、吟詩;有的說,賈島太癡迷詩歌了,居然不知不覺撞上了朝廷里的儀仗隊;還有的說賈島那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構建課堂,也可以是將新知與已知有機結合,然后再融合。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引導、幫助學生每天發現知識之間深藏著的惟妙惟肖的聯系,這些聯系會讓他們覺得知識的價值和作用,讓學生認為自己以前所學是可以在今天找到相似、類似的源頭。而不是割裂的,這樣從內心點點滴滴的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和熱度。興趣、熱情、信心永遠是能力與素質提升的“首要”。

是的,讀一首新的詩歌,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述那些基本的知識以外,還要通過聯想、對比等策略來將新舊知識有機融合起來,產生新的架構。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新的學習環境里通過一兩個觸點來將已有的知識進行點燃和喚醒,從而在一種回憶性的對比學習中促進對詩歌思想內涵、詩歌作者的再次認識。自然,教師對詩歌的再次學習不是根本,最主要是學生能通過一兩個支點來主動自發的進行再次學習。以《劍客》為例,引導策略是:

1.這首詩歌能讓你回想起什么?

2.讀了這首詩歌,你對賈島又有什么認識呢?

然后教師總結,你看學習一首新詩歌,通過回憶再現、對比學習,讓我們對賈島又有了重新的感受,原來,賈島不僅刻苦讀書,熱愛學習,還有一種英雄俠氣情懷。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高年級古詩文課堂教學研究,始終瞄準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每一節課上,不是全面開花,而是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一點點的,一步步的,撥動心靈的琴弦,喚醒潛藏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他們對詩歌終于有了獨特的領悟。詩歌也終于“潤化”了他們。核心素養也正悄悄的發生在課堂里的每一個角落,發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參考文獻

[1]周序.核心素養:從知識的放逐到知識的回歸[J].課程·教材·教法.2017(2):61.

[2]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9.

[3]成尚榮.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7):24-25.

[4]趙婀娜.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教師應該如何“變”(深度聚焦)[N].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4日第329期17—19文教周刊).

[5]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0:163.

注 釋

①周序.核心素養:從知識的放逐到知識的回歸[J].課程·教材·教法.2017(2):61.

②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9.

③成尚榮.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7):24-25.

④趙婀娜.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教師應該如何“變”(深度聚焦)[N].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4日第329期17—19文教周刊).

⑤燕太子丹.

⑥刺客:荊軻.

⑦注音:guān.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江南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改革核心素養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分班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