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遺存背景下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空間環境提升設計研究

2022-05-30 10:48韓瑞劉蘇文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關鍵詞:空間環境大運河

韓瑞 劉蘇文

摘 要:大運河是中華兒女珍視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大運河沿線文化建設和系列遺存保護工作成果顯著。大運河常州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為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了諸多貢獻。通過對常州運河沿線的工業遺存進行調研,提出改善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空間環境的策略,從空間形態、創新資源、生態循環等方面更好地保護工業遺存資源,通過打造常州特色品牌來展示江南運河文化。

關鍵詞:工業遺存;戚墅堰;大運河;空間環境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工業遺存背景下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空間環境提升設計研究”(SJCX21_1162)階段性成果。

一、江蘇段運河工業遺存景觀

江蘇是大運河的起源地,被大運河滋養的時間很久。大運河江蘇段全長約690公里,占整體河流長度的一半以上,在江蘇省有八座城市坐落于運河沿線,從北至南依次是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運河流淌路徑的不同,使得每座城市的歷史、地域風貌都有所差異,有以淮揚文化為代表的淮安、揚州,有以楚漢文化為代表的徐州、宿遷,也有以江南文化為代表的無錫、常州、鎮江。不同的運河沿線城市孕育出迥異的民俗風情、文化信仰,直接影響著每座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方向與規劃,也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江蘇運河廊道多姿亮麗的風景線。

二、延續工業遺存景觀的目的和意義

大運河見證了中國從古至今的工業遺產的發展歷程。其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是連接南北經濟文化的紐帶;另一方面,是大運河沿線城市工業化道路的推進者,體現著中國先進的工業文明。

保護運河環境與延續工業遺存是留住城市記憶的有效途徑。工業遺存是見證了歷史變遷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城市工業遺存和運河兩岸空間環境相互依存。通過工業遺存,人們可以了解當下城市及其工業的發展方向,感受不同工業文明時代下的生活氣息與風俗人情。

在過去,那些有熱血、自強不息的先輩用汗水鑄造了工業時代的輝煌,如今雖然這些工業機器、大型機械設施已停止運轉,但其所承載的生生不息、昂揚奮進的精神,仍需要世代中華兒女不斷傳承下去。將活態的運河之美與靜止的工業遺存景觀相融合,是新時代下保護運河文化遺產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可進行運河兩岸空間環境的提升設計,將一些知名且有鮮明區域特征的工業設施或建筑物作為地標景觀呈現在大眾面前。運河的文脈與工業遺存元素能夠增強人們的認同感,承載著城市記憶。

三、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發展現狀

(一)工業基地現狀

京杭大運河由西向東流淌,途徑常州的篦箕巷,東至東坡公園。本文選取常州市天寧區(延陵東路和青陽路高架交叉處)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空間環境作為研究對象。運河兩岸擁有能夠供人觀賞運河風貌的廊道,神氣怡人,且有著運河景觀和深厚的工業文明基礎。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潮流的襲來,工業倉庫、機械加工廠房和碼頭制造基地如雨后春筍般遍地而生。而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產業鏈結構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在此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出現破裂,很多工廠面臨著被拆遷、倒閉的境地,包括附近的辦公區、住宅區以及娛樂場所等也從輝煌走向衰敗,從而使運河兩岸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存。

(二)存在問題及空間特色

筆者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主要從水系道路、沿岸景觀、空間活動、小品設施四個方面對戚墅堰段運河兩岸景觀進行場地分析,找到其存在的不足及相應特色。

戚墅堰段運河目前水系通暢,水面有零碎的漂浮著的污染物,水質渾濁;河岸兩旁缺少欄桿防護措施,安全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河道污水排放系統有待完善;整體沿岸的綠化效果較差,觀賞性不足,缺少藝術美感,景觀形態單一,沒有層次感;運河岸邊內河墻壁磚砌損壞破舊,有失美觀,且沒有利用運河碼頭實現與周邊空間的互動。

原有的工業制造園及辦公樓都隨之搬遷,留下了大面積的廢棄空地。并且,大部分的公共空間沒有因地制宜進行改造,荒草和廢棄材料在空地隨意堆積,影響了城市的整體面貌。因此如何合理規劃廢棄空地、增強城市活力、提升空間使用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常州地處長江中下游,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優化運河兩岸的空間環境:一是要利用運河兩岸的優勢建設綠色廊道,打造濱水活力城市,呼吁人們與水相伴,與水共生;二是將廢棄場地進行合理規劃,打造能夠展現工業遺產風貌,聚集商業優勢,傳承歷史文明,生態環境優美的集娛樂、商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公共開放空間;三是在景觀小品及基礎建設方面仍需改進不足,如垃圾分類站點較少、運河沿岸漫步道上休閑座椅較少且損壞嚴重、公共廁所位置設計不合理、夜間照明系統不完善、道路導視牌與文化標語數量較少且形象體系與整體空間風格不協調等。

戚墅堰段運河兩岸有著豐富的工業文化,需進一步完善運河工業文化遺產景觀,結合當地特色提取元素,優化空間環境。結合戚墅堰段運河岸邊休閑空間改造提升的實例,探索在工業遺存背景下進行運河兩岸區域景觀的保護與更新的策略。

四、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空間環境提升的措施

(一)空間更新策略

1.保留工業場景

戚墅堰段運河兩岸文化底蘊厚重,是常州遠古文化遺址所在地,這段運河也是常州百年工業歷史的見證者,運河周邊的自然元素、傳統文化以及工業文明是整個空間的亮點,廢棄的工業園、機械場地、零件廠房在時間的流逝下散發著滄桑的氣息,這些百年老建筑沿地勢串成工業廊道,成為常州獨特的文化印記、個性化的文旅名片,也展現了產業技術的蛻變。不同時代下的技術理論與實踐產物均可為后輩了解戚墅堰段運河提供支持,同時廠房、設備和水塔等也是真實的工業景觀,作為戚墅堰段運河工業文化遺產的標志物被保留了下來。

2.局部空間改造

一條河、一條街、一些景均為戚墅堰段運河兩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為保留此區域的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復雜性,彰顯其當今的多元文化特色,可先從運河兩岸著手,進行局部空間改造。第一,擴大人們與運河的親近范圍,增設跑步道、自行車道,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與運河零距離接觸體驗,可設置無障礙通行設施,替換以往規整的石階,親水臺階和斜坡要充分照顧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強空間的開放性與體驗性。第二,將運河兩岸通過架橋相接,在布置場地時采用新穎的空間設計主題,將枯燥乏味的工業史料通過藝術創造以生活化的方式進行展現,使游憩者可以自由選擇暢游路線,即不同的工業體驗空間要有相對應的游覽通道,親疏有秩且復雜的道路網絡會給運河空間的效果提升帶來更多驚喜。另外,要設計多條疏散通道,以保障游憩者的人身安全。第三,增設船舶游覽項目,倡導“運河與人和諧共存”的理念,通過岸邊、岸上多層衍生范圍來打造能體現出“共生-共享”理念的濱水景觀。通過空間環境的改變促使人們對工業文化價值產生思考與認同,同時,體驗者在這里能夠感受到這個空間是帶有戚墅堰段運河工業文明印記的,這更能喚起體驗者對空間環境的保護意識。

(二)功能更新策略

第一,千年遺運尋常游。要想讓一條河、一條街道、一處空間突破自我局限走進人心,首先便需要做到包容與開放,實現街道與街道、區與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雙向聯動,打造旅游明星城市,保留工業遺存文明之韻。其次要聚焦城鄉結合,發展文旅資源,使體驗者能夠通過廊架及開放共享空間等獲得更多的參與感,通過觀賞不同景觀或展館感受不同時期的工業文明,包括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產展覽館、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陳列館等,從而使游客領略中國常州戚墅堰的特色工業風采。

第二,繪集琳瑯來常學。除平時的旅游參觀活動之外,可開展一系列創意設計活動,如戚墅堰工業遺產地的場地改造規劃設計大賽;可組織中小學生來戚墅堰街道采風辦畫展,高年級教師與學生可充分結合戚墅堰特色工業文明對自己感興趣的研學課題進行探究;圍繞街區改造、運河文化綜合開發和戚墅堰工業遺存修繕保護等項目,根據空間分布和區域特點來建設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將紅色教育、運河文化、工業精神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知識;舉辦健康樂跑打卡等面向多年齡層群眾的活動,以此加強常州戚墅堰區域的文化建設,也使常州文化深入當地每一個人的心中。

第三,佳肴烹飪來常品。結合當下文旅發展趨勢,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在一些傳統節日期間組織當地居民及游客開展品食活動,形成“美食體驗+運河文化”的環境氛圍,利用當地食材展現美食味道,結合運河文化、工業精神進行創意討論,舉辦美食品嘗大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戚墅堰區域的風土人情,開闊人們的視野,使其品味到戚墅堰本土佳肴,盡享文旅大餐,從而帶動新興經濟業態的發展,形成新型商業模式,借此樹立“千年運河,美味戚墅堰”的招牌。

第四,巧織塑纖賞常藝。挖掘戚墅堰區民間的傳統工藝、傳統風俗等資源以及展現獨特的沿運廊道的景致,展示戚墅堰街道古樸的特質,刻畫工匠精神,彰顯運河風貌。開展花燈會、墨緣石篆等多種互動文藝活動,鼓勵大眾積極參與。設計具有戚墅堰區域特色的手作,使用工業遺產文化元素制作出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吸引游客購買。打造網紅體驗店,弘揚民族文化,以此將運河文化與工業遺產衍生的系列產業進行聯動,使每一件手作、每一處細節都體現出戚墅堰區的工業文明,以運河所賦予的鮮活生命力,吸引人們感受當地的工業文化,記住戚墅堰這座運河城市。

第五,多元智慧駐常行。在保留原工業文化遺產地的舊建筑、老設備的基礎上,考慮建立各類工業園、產業園、創業園等自身產業優勢清晰的主題空間來優化場地環境,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匯聚人才,引進更多高智慧人才,使他們進入工業博覽館、機械制造加工廠及片區產業園,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壯大服務隊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為當地產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保證其生機與活力。

(三)記憶修復繼承

歷史文脈的延續和文化傳承是城市改造和文化復興的理想之路。戚墅堰工業遺產作為常州工業遺產的代表之一,自然承載著人們諸多的情感。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居民有關城市過去的記憶都已漸漸模糊,如何恰當地改造和建設城市,實現運河兩岸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城市記憶的延續是相關人員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在打造戚墅堰品牌的過程中,首先要保留具有戚墅堰特色的元素,包括自然或人工再造的裝飾單體。在時間的洗滌下,鐵銹與紅磚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可將原有的工業建筑、廢棄零件、帶有斑駁痕跡的材料以及火車頭作為區域標志性景觀,這既是對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又是對老工業城市精神的延續。大多數居民會很難想象到過去這些機械運作時壯觀的場面,難以聯想到過去的工作場景,而通過工業碎片的整合,將這些失去了原有功能不再運作的機械設備,通過藝術加工變成一種工業景觀,轉化為工業遺存空間,就能真實地還原過去的工業場景,使其永久地扎根在這片土壤中。

工業遺存能夠帶給人們精神力量。在空間環境還原過去的工業場景,展示工業文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及璀璨成就,能夠使人們見證工業遺產所具有的重要的綜合價值。利用當前流行的社交平臺等向外界展現積淀深厚的運河文化以及工業遺存的發展前景,能夠彰顯戚墅堰區的魅力。

五、結語

如何在環境提升過程中賦予工業遺產新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內涵,使其轉化為一種與城市空間融合的文旅項目,彰顯時代樣貌,成為重要問題。相關人員應根據自身對工業遺存獨特的理解與詮釋,打造屬于這座城市獨特的名片,以戚墅堰特色元素展現其時代價值,避免出現追求片面效益與經濟發展而導致的生態破壞與商業開發過度的情況,并以景觀設計的方式及開放共享的理念,建立起濱江城市空間環境優化與土地開發建設之間的聯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培育市民對城市工業遺存的社會認同與文化自信,展現城市的工業文化底蘊與開放包容的胸懷,并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促使工業遺存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朱怡晨,李振宇.布景·在場·共享:濱水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景觀的演進[J].中國園林,2021(8):86-91.

[2]鐘毅.工業遺產景觀設計對公共空間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海楊浦濱江與徐匯濱江為例[J].現代園藝,2022(1):136-139.

[3]張樹輝.基于運河活態保護的工業景觀遺產再利用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15):7-9,37.

[4]蹇宇珊.基于遺產廊道構建的無錫古運河濱水區域優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1.

[5]王偉嘉,朱振通,周洲,等.新韻水岸,活力運河:杭州京杭運河東岸景觀帶總體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20(增刊2):111-114.

[6]陳穎.文化價值視角下的京杭大運河蘇州高新區楓橋段沿岸景觀設計[D].蘇州:蘇州大學,2020.

作者簡介:

韓瑞,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劉蘇文,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空間環境設計。

猜你喜歡
空間環境大運河
壯鄉有條大運河
讓法治之光閃耀在大運河畔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新型農村社區公共設施的設計與思考
歷史事件紀念館特質空間環境塑造與情感表達研究
醫院空間環境導視系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放歌大運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