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2022-05-30 10:48戴璇
高考·上 2022年5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鑒賞能力高考

戴璇

摘 要:古代詩歌鑒賞是高考中的必考內容,也是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難點,想要提高高中語文學習效率,需要重視對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古代詩歌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閱讀鑒賞古代詩歌的效率。本文就當下學生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對應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

一、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對學生有著多方面的意義:第一,是學生知識發展的需要。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古代詩歌一直伴隨他們的成長,同時也是一些重要考試中的必考內容,尤其是高考語文中更是側重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情況。因此,從學生學習情況考慮,提高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有著一定的必要性[1]。第二,傳承傳統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涌入國內,使傳統文化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而為了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教師應以古代詩歌為媒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第三,拓寬學生視野。古代詩歌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還展現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文化,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這些文化,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知識儲備。

二、高中生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現狀分析

高中階段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首先,重視背誦,輕視鑒賞是較為突出的一大問題。在教育基礎改革過程中,教師已經接受了新穎的教學觀念和思想,但在具體教學中,由于高考的壓力,仍會首要考慮學生的成績,從而將古代詩歌背誦、字詞含義講解作為教學重點,而古代詩歌鑒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其次,學生學習缺乏目的性。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古代詩歌是高考語文中的必考題型,在日常生活中多是將古代詩歌的學習作為應付考試的方式,自身學習積極性并不高,而且也沒有重視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古代詩歌時,更多是將其背誦下來,理解字詞含義,而缺乏對深層內涵的探究。

三、高中生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提升策略

(一)結合考查趨勢,改進教學方法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發現在考查知識點、材料來源、出題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尤其重視運用主觀性試題來測試。為了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閱讀鑒賞能力,教師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除了加強學生對古代詩歌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重視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著重引導其對古代詩歌進行體會和情感領悟。同時,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中還要重視教學環境的營造,以便助力學生學習[3]。

舉例來說,在學習《歸去來兮辭并序》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品味詩歌之美,深入感悟詩歌的情感基調,教師應分兩步展開教學。首先,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再講解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詩歌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基礎知識,為后續深入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應在備課環節多查閱往年的高考試題出題習慣,并在課堂中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設計相應的問題。如文章結尾段的分析與鑒賞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教師應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如本文的最后一段是怎樣表達作者復雜的思想情感的?這類問題一向是學生的短板,教師要指導其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深入對詩歌的鑒賞。如在解答這類問題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大致意思。通過精讀原文學生了解到,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先承接上端“吾生之行休”而自問,提出了“如何度過余生”這一涉及人生觀的問題,“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詩句都表達了作者不圖富貴,只想寄情山水的情懷。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詩歌內容分析出以上內容,但卻很難體會到作者逃避現實、消極遁世的生活態度,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詩句,指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可貴思想的同時,也對其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消極情緒和逃避現實的生活態度有所體會。由此,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倡導因材施教,靈活展開教學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與當下教育理念相符合,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育不同的學生群體。在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教學中,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特點,想要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結合詩歌的特點展開教學,以此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教師可以利用“吟詠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也可以用“知人論世法”來降低學生理解詩歌的難度,還可以借助詩歌中的爭議點來開展問題研讀,在交流探究中實現鑒賞能力的提升。

舉例來說,在學習《離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可以采用“知人論世法”教學,設計“廣泛閱讀”和“問題研討”等教學板塊。首先,在正式教學前,為了讓學生對作者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史記·屈原列傳》選段,突出司馬遷對屈原一生的描述和記載。在學生對屈原生平詳細了解的前提下,再引導他們朗誦《離騷》這首詩歌,會對詩人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會知道“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詩句并非詩人的無病呻吟,而是一位愛國詩人在經受追求理想和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后,表達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盡管如此,屈原仍為楚國憂慮,憂國憂民更是他的真實寫照。由此,以作者生平為切入點,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基調。其次,在廣泛閱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詩歌中一些引人爭議的地方進行交流和討論,如“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中,屈原自擬為女性,以許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蛾眉,因而毀謗自己好做淫蕩之事,來比喻自己與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你如何看待屈原這種“擬女性”的寫法?學生在討論問題時觀點不一,有的人認為這是作者消極態度的體現,也有的人認為這種寫法值得肯定,能夠讓情感抒發得更加自然。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作者相關的資料,及國內外知名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屈原這種“擬女性”的寫法是為了影射君臣關系,進而深入掌握詩歌主題。

(三)賞析詩歌語言,錘煉語言意識

詩歌有著凝練、精簡的特點,較短的篇幅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或豐富的情感,因此,在遣詞造句、表達情感等方面都有著更加鮮明的特點。詩歌與寫作都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也有著密切聯系,教師在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時,可以嘗試引導他們從詩歌中提煉出要點,并重點賞析其中的詞句,通過練字來幫助學生形成錘煉語言的意識,進而將其融入寫作中,實現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和發展[5]。

舉例來說,在學習《蜀道難》一課時,詩歌的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一個“難”字用得也非常妙,被人奉為經典,也是高考試題中較為重要的知識點。首先,全詩中一共三次提到“難于上青天”,且用了多個典故來形容蜀道的艱難,從邏輯上來講部分地方似乎是不合理的,但這是作者將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張與神話傳說糅為一體,屬于典型的浪漫主義。李白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蜀道崢嶸、突兀、強悍的路途和不可凌越的氣勢,借助詩歌詠嘆出來,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和壯麗。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完詩歌后,應將“難”字作為中心,帶領學生錘煉文字,這一過程也就是錘煉學生思維的過程,只有不斷地錘煉才能對學生寫作提供較大的裨益。其次,《蜀道難》中還有很多描寫手法的運用,也值得在寫作中借鑒和應用,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一句中,詩人用了夸張和擬人兩種寫作手法,同時也側面襯托了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襯托了山的高峻,表現“蜀道之難”。由此,引導學生在描寫事物時要注意角度,并重視描寫手法的運用來為文章添彩。最后,設計寫作練習,讓學生選擇詩歌中出現的寫作手法,任選景物進行描寫,促進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四)優化習題課堂,給予指導點評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能一味地依靠理論講解,還需要親身實踐。因此對詩歌的學習,除了課堂教學外,習題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完成詩歌的賞析,但如果離開了教師的幫助,則無法獨立完成鑒賞[6]。而高考語文試卷是需要學生獨立攻克的難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設計適量的習題鍛煉學生鑒賞能力,以便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

舉例來說,在學習《蜀相》一課時,為了強化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應在課堂中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思維,加強對詩歌主旨和情感的掌握。之后,優化習題課堂,提高習題課效率。傳統課堂中多是由語文組教師來統一制訂習題,這類習題更貼合教師的邏輯思維,很難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權限,讓其參與到習題的制訂中來。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可以借助互聯網搜集資料制訂與《蜀相》相關的習題,習題并不一定需要原創,可以是對原有習題的改編,也可以是高考原題。當學生書寫完習題后,教師要進行審核,修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并按照習題的難度將其分為基礎題、中難題和拔高題。這些習題就可以作為平時練習所用的習題,學生做完后,由命題小組進行批改。批改的過程中,要制訂好評分標準,回答出要點且邏輯無誤就可以得分,過程中批改小組成員可以從學生的答題中取長補短,完善自身的思維。最后,再由學生對習題進行講評,先帶領學生回顧對詩歌的了解,再講解正確的解題思路,公布標準答案為學生做參考,并強調其中的易錯點和難點。由此,學生可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獨立完成對古代詩歌的鑒賞,進而提高綜合能力[7]。

(五)巧借課外活動,活躍學習氛圍

課堂只是學生學習的眾多途徑之一,畢竟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后,學生需要利用課外的時間繼續探究,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但大部分高中生習慣了將課堂作為收獲知識的主要渠道,很少會在課后自主學習,教師應巧設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引導。多樣化的課外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活躍學習氛圍,使其轉變對古代詩歌的印象,不再畏懼學習[8]。

舉例來說,在學習《臨安春雨初霽》一課后,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對詩歌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后設計探究任務,鼓勵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展開探究。如教師在下課前就教學情況設計探究問題:1.詩歌當中有沒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果有,應該是那幾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請加以分析。2.頸聯“閑作草”“戲分茶”表面上表明詩人閑居的雅趣,實際上又有何深意,試作分析。3.請從“小樓”“春雨”“杏花”等意象的角度賞析“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學生可以自行組成探究小組,利用課后時間逐一完成任務。這一環節學生有著絕對的自主權,可以自行選擇合作學習的伙伴,自由選擇探究形式,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為了保證活動順利開展,教師可以設計導學案為學生提供思路,也可以分享一些解題技巧。由此,學生可以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先進行自主思考,接著與小組成員按照導學案的順序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將討論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達到深入鑒賞和分析的目的[9]。

結束語

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是高考語文中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對詩歌理解得更加透徹,促進語文素養的養成和提升,教師應采取有效的策略消除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的畏懼感,并結合時代特點創新教學形式,使學生在相關指導和訓練下,掌握正確的閱讀鑒賞技巧,從而具備一定的古代詩歌閱讀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兆勇.新課標卷高考古代詩歌鑒賞備考之我見[J].高考,2021(1):7-8.

[2]王美智.以道馭術,因術得道: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與原則[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0(Z1):75.

[3]宋麗.高考古代詩歌閱讀簡答題考點特征分析:以2015年至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為例[J].學語文,2020(1):47-49,42.

[4]劉洪禹.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以近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為例[J].中學課程資源,2019(12):61-64.

[5]王洪.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鑒賞詩歌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3):55-56.

[6]文琪.淺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J].高考,2019(1):168.

[7]張銳.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8]陳德俊.把握情感激發共鳴:關于古典詩歌教學的一點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10(6):18-19.

[9]樊小勇.感性的開發與審美的回歸: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7):195.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鑒賞能力高考
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及方法
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古詩欣賞課在幼師教育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初探
算錯分,英“高考”推遲放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