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2022-05-30 18:52袁桂春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培養措施理解能力初中數學

【摘 要】理解能力是學生學好初中數學的必備能力之一,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文章以初中數學教學為背景,就如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展開分析,以期顯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更加得心應手。

【關鍵詞】初中數學;理解能力;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24-0051-03

初中階段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數學又是初中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在課堂中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從實際學情出發,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其理解能力提升。

1?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意義

理解能力水平關系到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與數學核心素養息息相關。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生要想學好數學,首先就要重視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更深入地探究、分析數學公式和概念,更高效地解決數學問題[1]。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不僅會接觸到計算類題目,還會接觸到幾何類題目,解題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推導能力。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并結合教學情況和實際學情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更多的經驗,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數學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此外,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認知意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圖形及閱讀材料的

理解。

2? ?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具體措施

2.1? 趣味教學,激發求知、理解動機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質上就是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使其由感性認知轉變為理性認知,并在學習中形成抽象思維和數學建模能力[2]。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與其主觀能動性是否被調動息息相關。也就是說,教師采用趣味化教學手段,能夠引導學生有效掙脫灌輸式教學的束縛,使學生的理解能力飛速提升。反之,教師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學手段,則會影響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這也間接證明了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形成的第一要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學生好奇心較強這一特點,設計趣味性強的啟發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目標。

以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感受可能性”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的概念,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教學。首先,教師在導入環節引入“狄青百錢定軍心”的故事,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本課新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多次投擲一枚硬幣,能否保證每一次都正面朝上?學生結合故事展開思考,并對可能性這一知識有感性的認識。接著,教師開展概念教學,為了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教師在講解概念時應重視探索過程,如利用電子課件展示以下事件:①玻璃杯從10米高處落到水泥地面上會破碎;②太陽從東方升起;③今天是星期日,明天是星期一。通過對這3個事件的探究,學生會認識到對于一些事先就能肯定它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被稱之為必然事件。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下事件:①太陽從西方升起;②一個數的絕對值小于0。學生在看到這些事件后,第一反應就是它們絕對不會發生,教師則要順勢引出新知,讓學生認識到這類肯定不會發生的事件被稱為不可能事件,并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結果都是確定的。最后,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以下事件:①從商店買的飲料中獎;②投擲一枚硬幣,有國徽的一面朝上;③買彩票恰好中獎。學生對這些事件展開討論,發現這類事件有可能會發生,也有可能不會發生,進而加強對隨機事件的認識。由此,通過對具體事件的分析,學生可以對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

2.2? 直觀教學,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初中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較強的特點,而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時,教師面臨的最大阻礙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存在缺陷,其在理解抽象知識時難度較大[3]。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不妨轉變思路,突破常規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和實踐活動提升數學教學的直觀性,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可以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理解能力提升。

以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軸對稱現象”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直觀教學。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請學生欣賞。通過欣賞和觀察,學生可以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軸對稱圖形的事物,如蝴蝶、楓葉、窗花等。隨后,教師鼓勵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通過對比和觀察,學生可以發現這些圖形都可以沿著一條直線對折,且折疊后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時間,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列舉具有軸對稱特征的實例,并在與同伴交流的同時體會軸對稱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最后,教師設計實踐操作活動,學生每人準備一張白紙,對折后用筆在上面畫出圖案,并用剪刀從折疊處剪下圖案,然后將紙展開后鋪平,觀察、欣賞所得到的圖案。教師要以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加強其對軸對稱特征的理解,如提出問題:請觀察位于折痕兩側的圖案有什么關系?折痕兩側的圖案能夠完全重合嗎?通過親身實踐,學生可以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并體會活動的樂趣,在樂學氛圍中直觀地理解軸對稱的概念及圖形特點。

2.3? 貼近生活,促進理解能力發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但很多學生卻無法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忽視了生活化數學課堂的構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專業術語展開講解,且多是通過口述法講解知識,忽視了學生的真實體驗,這種脫離生活實際的數學課堂就像是“無源之水”,與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相悖,也大大增加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

度[4]。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構建生活化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并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以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一課為例,為了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及條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并學會運用方程建模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入生活化元素,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首先,教師鼓勵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回答相關問題:你能說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嗎?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列方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自行探究教材中的例題,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時,先根據已知條件找到其中的等量關系,再列式求解。然后,當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再設計相應問題,考查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要求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后與小組成員分享學習成果。如可設計以下問題:某學校即將召開運動會,為了獎勵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學?;?00元購買了甲、乙兩種獎品,共30件,其中甲種獎品每件16元,乙種獎品每件12元,求甲、乙兩種獎品各買了多少件。該問題中,若設購買甲種獎品x件,乙種獎品y件,則應如何列方程組?設計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和交流,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討論與交流中,學生可以認識到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先認真審題,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再列二元一次方程組,最后解方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檢驗,以保證方程的解符合實際要求。

2.4? 借助實驗,豐富能力培養形式

隨著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入,各種先進、新穎的教學理念被引入數學課堂中,這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秉承開拓、創新的教學精神,豐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路徑,使學生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高階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強化[5]。從以往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上的誤區。數學小實驗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教師結合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動手操作,能夠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提升理解能力,進而對數學知識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而這正是學生理解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數學小實驗,為學生創設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從而引領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以魯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探索勾股定理”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先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某樓房3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3樓滅火?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發現,題目考查的其實就是三角形問題,可以將樓房看作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云梯看作三角形的斜邊,進而將問題轉化為已知斜邊和某一條直角邊求另一條直角邊。通過設問激趣的方式,使學生對探究直角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產生學習動力。接著,教師開展數學小實驗,并圍繞“勾股定理”設計相應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解決問題,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可以先利用投影設備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及問題,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線索展開實驗探究。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在第1個圖中,正方形A含有9個小正方格或者說正方形A的邊長是3個單位長度,所以A的面積是9個單位面積;正方形B也含有9個小方格,所以B的面積也是9個單位面積;而正方形C可以把它的邊緣12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6個小方格,再加上中間12個完整的小方格,所以正方形C共含有18個小方格,它的面積是18個單位面積。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另一個情境圖,并展開實踐操作,計算正方形C的面積,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第1個圖中三個正方形A、B、C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第2個圖中又有什么關系?學生計算正方形A、B、C的面積并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強化對勾股定理的認識。

2.5? 比較分析,滲透科學理解方法

具備良好理解能力的學生能夠在解題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舉一反三,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堂中應滲透科學的方法,強化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維體系。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僅是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在日后學習中能夠自行構建數學模型,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和比較,將數學思想滲透數學學習中,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另外,比較分析法的運用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和理解,間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升。由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時,應將科學的數學方法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的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進而使其理解能力得到

發展。

總的來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推動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而在當前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時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對此,教師要從教學實踐出發,探析更加高效和多樣化的培養措施。

【參考文獻】

[1]李燕.關于初中數學培育學生“抽象理解能力”的思考[J].學苑教育,2021(35).

[2]賈永虎.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理解能力[J].家長,2021(10).

[3]黃緋.解答初中數學閱讀理解題能力的提升策略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4).

[4]於國俊.關于初中數學培育學生“抽象理解能力”的思考[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1).

[5]許海東.初中數學課堂師生提問促進概念理解能力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1).

【作者簡介】

袁桂春(1973~),女,漢族,山東嘉祥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猜你喜歡
培養措施理解能力初中數學
怎樣在舞蹈基本功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思維與意識
關于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良好習慣養成的實踐研究
高校美術教育與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養研究
例談數學教學中的“頓悟”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學案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團精神,開展合作學習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大學生公民國際理解能力測評指標體系構建
運用紙質地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