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荀灣灣李路鴿
求知導刊 2022年17期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學策略

荀灣灣 李路鴿

摘 要:“雙減”政策對緩解學生課業壓力,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優化數學課堂的整體設計,構建學生樂于參與的數學教學模式?;诖?,文章對“雙減”背景下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法展開分析,以明確數學課堂“雙減”的基本思路,完善小學數學教學流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雙減”政策

作者簡介:荀灣灣(1996—),女,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李路鴿(1996—),女,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環境更為復雜。在“雙減”政策出臺前,學生面臨的課業壓力較大。隨著“雙減”政策出臺,教師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時,應科學設計各個教學環節,保證學生能夠有效學習、自主學習。

一、“雙減”政策相關概述

“雙減”政策出臺前,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學習壓力較大。這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科學習產生排斥、畏難心理,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整體教學效果不佳?!半p減”政策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主要目的是在保證學科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習壓力。根據義務教育相關課程標準,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依據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學習目標、教學質量要求,科學縮減學生的作業量、學習時間,有針對性地在預習、復習、課中討論、課后作業等環節為學生減輕學習負擔。但是,為了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時,還應合理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科學控制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時間,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1]。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效率低

小學數學課程中數學概念、數學原理之間的邏輯關系較為復雜,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較強,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以直接講授數學公式、數學定義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練習數學題目時,難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而出現學習效率低、作業正確率不高等問題。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主動為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使其充分消化小學數學知識,收獲足夠的數學知識經驗。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合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雖然多數教師能遵循最新的教學理念,積極構建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模式,但部分教師由于對數學教學理念的認知不足,所以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運用的教學方法不夠合理。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小學生因為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注意力難以集中、活潑好動等現象。教師在應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時,如果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的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分散。教師選擇運用圖片、視頻的時機會影響數學課堂的實際效果。第二,基于學生是數學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時,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但部分教師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重視學生在數學課堂的主動性、自主性。第三,部分教師為了豐富數學課堂活動,設計的數學教學活動過于復雜,分散了學生的精力,使學生難以掌握重難點知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深度不足,繼而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課堂教學質量差。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雙減”的意義

“雙減”政策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現狀提出的一項教育政策,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導向?;凇半p減”政策,教師可進一步活躍數學課堂氛圍,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減少畏難心理。比如,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在數學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產生更積極的學習意愿,從而提升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2]。此外,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緩解學生的課業負擔,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在多層次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有效獲取數學知識,有充足的時間深入思考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以落實素質教育的培養要求,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四、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因為教學方式枯燥、機械化而降低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針對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畏難心理、學習效果不佳、學習壓力大等問題,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可結合數學課本的內容,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生活化情境,用生動形象的數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另一方面,教師可配合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手段,構建數學情境,用情境解釋、說明數學概念或數學原理,以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使學生快速地消化數學知識,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在練習數學題目、完成數學作業、獲取數學知識方面的主動意識,提升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3]。

比如,在“大數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用Flash動畫呈現“病毒感染”的過程,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用情境演示病毒“一傳十”“十傳百”的過程。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病毒感染的過程中,‘一傳十‘十傳百這一現象主要涉及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學生回答后,教師追問:“我們還學過哪些計數單位?你們知道這些計數單位之間都有什么關系嗎?”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大數”,從而完成課堂導入,提升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教師點明課堂教學的主題后,在PPT上使用“撥數器”演示一萬、十萬等數字,然后聯系導入環節的情境,設計填空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回答問題,如10個一萬是(十萬),那么,10個(十萬)是( ),10個( )是( ),以此類推。在情境的帶動下,學生會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而在興趣的作用下,學生的學習難度會明顯降低。多數學生會根據情境理解數學概念。這能夠有效地降低數學學習難度,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二)合理設計,保證作業具有針對性

過多的作業是讓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的主要原因。在“雙減”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優化作業設計,精心、科學、合理地設計數學作業。具體來說,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需要設計出符合數學課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的作業。學生有效地完成作業可以全面提高其數學學習效率,提升數學能力。教師還應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拓展性的數學作業。對此,教師可結合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度,隨后根據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數學問題,用“減數量、重思考”的數學作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4]。

例如,“三位數乘兩位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筆算三位數乘以兩位數”“常見的數量關系”“積的變化規律”等。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布置少量的運算題,要求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用具體的算式解釋說明本節課的數學概念(如圖1)。如此一來,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量明顯減少,但又能為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究創造一定的條件。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重新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在思維導圖的作用下,鞏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效地消化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為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還應創新數學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更積極地探究數學問題,深入掌握數學概念、數學原理,思考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教師還應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靈活運用任務驅動、問題情境、問題導學等教學方法,構建多元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體會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以增強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專注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5]。

以“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用某市舉辦的冰雪節活動導入新課,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點明主題,提升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提出問題:“你最喜歡哪項活動?請用自己的方法整理數據,繪制統計圖形,并與自己的同伴分享自己的繪圖經驗,說一說自己的統計方法,再與同伴相互核對、分析統計結果?!苯又?,教師出示部分學生繪制的圖形,與全體學生交流、歸納圖形統計方法,并出示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請學生觀察條形統計圖,觀看微課視頻,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最后,在學生了解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后,教師提供特定場景中的相關數據,組織學生繪制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在具體實踐中鞏固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自然而然地獲取數學知識。

(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潛能。在“雙減”背景下,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保證數學教學效果,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此,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力水平,科學合理地設置課堂提問環節,多層次劃分數學學習目標,使每位學生均能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樹立較強的自信心,教師要盡量避免出現“一刀切”的數學課堂,從而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6]。

比如,在“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的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用“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逛商場”的故事創設互動情境,用PPT展示商場里的商品及其價格,其中,臺燈62元一個,筆袋20元一個,足球35元一個,計算器28元一個。而后,教師提問:“大頭爸爸總共帶了80元,一個筆袋20元,他可以買多少個筆袋?”由此引出學習內容“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師組織學生列算式,學生列出算式“80÷20=”后,教師請學生計算算式的結果。在學生算出算式的商為“4”后,教師再次提問:“一盞臺燈需要62元,那么430元可以買多少盞臺燈?”而后,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相互討論,思考問題的答案。在學生得出最終結果后,教師提問:“怎樣在除法過程中‘試商呢?”如此讓學生知道在進行除法運算時,可以將除數看作整數計算,以此試出算式中的商。

課后,教師設計相關的練習題,如“63÷18=” “97÷17=”“90÷30=”等算式,請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完成課后練習,自主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將本節課的內容融入具體的場景中,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學到的數學概念。如創設這樣的場景:植樹節時,我們學校組織學生種樹,學校買了200棵樹苗,每行需要種27棵樹,那么我們能在學校里種多少行樹呢?會剩下多少棵樹苗?”這樣,教師能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數學問題的空間,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深入思考數學問題。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設計差異化的作業,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數學能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練習的需求,使其高效率地完成數學作業。

結語

為活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提升數學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應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的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合理設計小學數學作業,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麗.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8(44):95.

[2]徐玉祥.新課改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2):46-47.

[3]葉桂麗.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1(12):33-34.

[4]吳昌紅.淺談數學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2019(8):166-168.

[5]陸惠香.小學數學教學要想事半功倍則須減負增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6):51-52.

[6]朱仕鵬.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6):61.

猜你喜歡
雙減政策教學策略
政策
政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助企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