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應用的探討

2022-05-31 14:23李婭
理論觀察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化生活情境探究

李婭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文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025 — 03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作為一門必修學科,承擔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側重于對學生探究意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文化生活》模塊以情境導入、問題探討和專家點評為設置流程,符合探究式教學的模式架構。與以往的教學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學法對于提高教學內容實效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著積極作用。因而,將探究式教學這一先進教學模式和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學實踐想聯系是必然趨勢,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內容及其基本特點

(一)探究式教學的概念解析

探究表現為一種新的創新能力,在整個社會進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個體不同的人生階段具有不同的探究方式,而且體現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方面的探究方式。

探究式教學,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等,體現了早期的探究式教學雛形。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3]的教育思想,在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應堅持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這些教育思想為探究式教學的探究奠定基礎。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習情境,以學生為主體,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合作探討、給學生創造自由表達,質疑探究問題以及評價的機會?!段幕睢纷鳛楦咧幸婚T必修課程,該門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就需要政治老師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方法的探討,在該課程的領域教學方法探究逐漸成為中學政治課題探究的熱點。

1.高中《文化生活》課程解讀與課程本質

《文化生活》是高中教學課程中的必修課程,有較強的綜合性?!段幕睢穬热莸脑O置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設置專門模塊主要涉及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的重要載體體現,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舉措。思想政治教育凸顯時代性與實效性,更有效貫徹“三貼近”原則,以教學課程為載體,系統地講授有關文化生活的內容,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彰顯了文化生活的人文價值。

《文化生活》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主要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相互融合、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段幕睢穬热菖c國家教育培養目標,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時事政治教育以及學校的教學目標有著緊密聯系關系。

(二)探究式教學應用的理論基礎

1.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者布魯納認為,學生在外部環境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個體主動在頭腦中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不是通過不斷地練習和強化來獲得知識,而是在某個情景中的主動探索,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除此之外,他還強調了作為教師不應為學生提供現成的答案,應給學生創造一個獨立的探索的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提出假設并論證,通過新知識和舊知識的聯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注重學習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關系,主張建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特點: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得以確保,不再是以往的傳統模式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應用教學課程知識創設民主的教學情境,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實現教學目標和增強教學效果。在互動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探究,將自身積累的知識通過探究與思考,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并融入于建構的學習活動中。探究式教學一般要點過程主要有新知識的建構、良好的情境、師生間的互動合作。

二、目前探究式教學在《文化生活》應用中的存在問題

(一)忽視探究式教學過程的交流與評價

探究式教學受到傳統教學評價的影響,教學評價主體單一,僅僅以教師為評價主體,導致評價結論片面化、主觀化等問題,這就導致評價結果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得不到保障。由于教師作為評價者長期處于支配地位,學生是被動式的接收器。這種以往的傳統模式消極、被動的狀態不僅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限制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不愿意再認真對待而產生應付、逃避、排斥等心理,甚至于出現欺騙、作假等些惡劣的行為。這些心理和行為都是不利于探究式教學效果的反饋的。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應用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的束縛。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的積極性被抑制,不利于促進與學生良性的互動關系。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缺乏對教學正確評價機制的理解和探索,一味的以學生的成績來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只重視結果。而忽略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學生是評價對象的核心,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僅僅停留在學業方面,看學生取得多少的成績,這樣會導致評價“唯分論”,不能看到學生過程教育成果。

(二)盲目探究,忽視探究目的性

高中《文化生活》每一單元以及每一框題的講授都體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在目前的教學目標中,目標設置單一,缺乏全面準確的目標體系。很多教師只是對學生的某一個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行有目的性的教學,突出表現在只注重學業的提升,缺少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目的性教學?!段幕睢废鄬τ谄渌T課程,學生能易懂,易掌握其中的知識點,所以認為《文化生活》的內容在高考所占的分值不高,對于學生所知道的知識點淺淺而談,并沒有擴展與之相關的新內容,具有狹隘性,導致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從而導致對學習的厭倦。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向學生單純的傳輸理論知識,而且對于積極創新文化,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極大的要求,而探究式教學重視學生方方面面的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三)學生探究時間未合理運用和參與不積極

1.探究時間未合理運用

高中思想政治課探究需要充足的時間,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高中《文化生活》相對與其他三門學科比較容易掌握,但是實效性較強,老師僅僅完成教學目標,未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擴展,從而導致學生的探究時間白白浪費,參與也就不充分,探究式教學就停留在表面,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

由于探究時間不合理運用,學生根本就沒有進入探究的狀態,探究活動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討論前制定明確的規劃是十分必要的,要解決通過探究要達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探究、拓展什么相關的內容等等問題[4]。避免出現沒有正確引導學生進入問題,學生把探究討論當成“嘮家?!?,根本沒有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深層次理解。

2.學生的參與不積極

部分教師在探究活動中組織欠佳,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班級中較為優秀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積極活躍,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優勢,不僅扎實得獲取了新知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的提升。而班級中的中等或者較差的學生,由于基礎弱,就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于是他們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就喪失了,知識掌握也不夠深刻,長此以往,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信心以及主動性。

在課堂上,有些教師的問題要求標準答案,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或新想法,老師不僅沒有給予學生鼓勵和表達疑問和觀點的機會,甚至是不理會或直接打斷學生,沒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久而久之,學生就算知道答案也不愿意回答問題,更不愿意主動思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參與度降低,探究式教學效果也不突出。

(四)情境創設不合理

高中《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理論邏輯性,應用探究式教學在《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情境創設的問題設置過于隨意。問題的設置是關鍵,學習活動就是根據問題展開的。教師運用問題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發現問題并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以及培養他們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師在情境創設中設置的問題比較隨意,不夠合理,沒有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文化教學情境。

其次,《文化生活》情境創設沒有確定的標準作為提出問題的依據,問題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要么對于《文化生活》教學內容設置的問題太過于表面,沒有探究價值,學生不能真正的從探究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要么設置的問題只追求深度,學生根本沒有探究的切入點,不符合學生的探究能力;要么設置的問題不能體現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只是為了提問題而提問題,教師就是隨口發問、任意選題。問題的針對性和層次性把握不到位,問題也沒有沖擊力和開放性,達不到應該有的教育作用。

三、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應用措施與方法

(一)探究式教學要兼顧探究過程的交流與評價

探究式教學法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的實踐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較強,而容易忽視教學過程的交流與評價,因此教師要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及時交流相關探究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理解,便于記憶。除此之外,還要體現在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互相探討各自的觀點和想法,激發學生更多的靈感。探究式教學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激發學生擴散思維,通過提出各種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滿意的結果。所以進行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活動中也不能忽視探究式教學中的評價作用,針對《文化生活》這本課程,探究式教學一般遵循“創設情境、制定教學方案、互動探究、總結交流、教學評價、教學反思”[5]教學模式,應用教材的編寫規律,在講授相關的《文化生活》內容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探討的結果,及其在在探究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客觀合理評價??陀^合理的評價,即體現一個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促進學生追求真知的動力,評價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標準來評價,評價的目的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

(二)重視探究的目的性

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文化生活》應用,探究結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并不是毫無依據,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是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適合于學習主體并作用學習主體,能夠使學生主動積極構建知識體系。例如在講授《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樣性”,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示三個鏡頭,一是,展示不同國家的建筑藝術,二是,展示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同的文字,三是,展示是世界各地不同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思考: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探究,自主發言)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除了上面所展示三個鏡頭,同學們還知道其他方面文化現象嗎?將學生分成四組,通過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來展示他們的探討的結果。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能夠激發學生對本框題學習內容的興趣。在講授“尊重文化多樣性”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不能局限于在探討世界的文化是怎樣的多樣性,二是教師通過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既然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那是不是世界上一切文化,我們都可以繼承發展呢?(讓學生探究,自主發言)對于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本框題的教學內容為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做了鋪墊作用,不過提出此問題,是想讓學生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的,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觀上的培養。

(三)加強學生的探究時間合理化并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1.處理好教學內容和探究活動、時間運用的關系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文化生活》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探究活動的時間安排就很有講究。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教學內容,又要根據時代性講解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內外知識的相互結合,才有效作用教學過程。探究性活動就是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解放思想以及行動,但是卻不等同于放任不管,教師應該更加細致策劃外出活動,保護學生安全的同時要加強紀律要求。

2.合理編排合作探究小組并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為了避免出現探究小組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獎懲制度不公平,就必須要使每個小組能力相當。小組合作要凸顯每個學生的地位,教師要改變以往編排小組的習慣,不能按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分小組,如果按這種分組方式就會導致兩極分化,學習成績好的就會更好,而學習成績差的只會更差。要盡最大可能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有特長,優勢互補,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參與并得到鍛煉和提高。而小組組長人選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選組織和管理能力較強、團結協作意識較強、有責任心、樂于助人的學生來擔任。而為了使小組合作更融洽,小組組長可以依次輪流擔當。小組交流能夠使學生相互交換意見,提出更多有見解性的思路。

(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的學習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高中《文化生活》要求學生將文化課本中的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文化生活環境,將理論聯系實際。這需要教師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有廣闊社會視野,將社會熱點與學生的學習內容相結合。比如在講授“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相關內容時,通過“共享單車”為例,讓學生談談對此現象的理解,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怎樣看待“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結合十九大“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綠色、和諧、美麗)”等社會熱詞引起學生的探究的興趣。大家共同總結學習結果。其次,創設情境中的案例和提問,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要考慮學生是否具有這樣的接受能力,還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參 考 文 獻〕

[1]姚強.農村高中《文化生活》的教學現狀及改進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王秋.論語[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40.

[3]王秋.論語[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57.

[4]王紅利.情境教學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

[5]劉娜娜.淺談情景教學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研究,2000,(03):117.

[6]陳洪梅.白話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06.

〔責任編輯:侯慶?!?/p>

收稿日期:2022 — 04 — 07

猜你喜歡
文化生活情境探究
設問引導探究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學理審思:真實情境寫作之中考命題
畫好運動情境圖——解決追擊與相遇問題
一類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存問題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豐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為依托開發校本課程的研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