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置懸念,讓敘事一波三折

2022-06-09 16:38焦琦若
作文通訊·初中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屠戶于勒小屋

焦琦若

記敘文是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其本質特點是用來講故事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的敘事能力令人擔憂:故事情節簡單———缺少矛盾沖突,沒有懸念鋪墊;敘事方法單一———平鋪直敘,缺少變化。那么,如何敘事才能把事情寫得生動有吸引力呢?我們不妨采用設置懸念的手法,讓敘事一波三折。

何為設置懸念?設置懸念是作者有意引起讀者對人物命運和情節發展強烈關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能使作品產生強大的磁場,讓讀者欲罷不能。

下面,我們以幾篇課文為例,闡釋設置懸念給故事情節帶來的魅力。

《驛路梨花》一文,層層設懸,一波三折。文章敘述了“我”與同行老余在哀牢山一間小屋借宿一天的經歷,圍繞誰是小屋主人不斷拋出懸念,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戲劇性非常強。

“我”和老余發現了一個門板上寫著“請進”的小屋,這里產生了第一個懸念:小屋的主人是誰。當一個手提明火槍、須眉花白的瑤族老人出現時,“我”和老余認為小屋的主人就是他,老人否認了。老人提到,這個小屋的主人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非常喜歡幫助別人。此處又出現一個懸念:小屋的主人是那個梨花嗎?之后,在“我們”給小屋添草、挖排水溝時,出現了一群可愛的哈尼族小姑娘,“我”認為那個有“紅潤的臉”“彎彎的修長的眉毛”“晶瑩的大眼睛”的小姑娘是老人口中的梨花,是小屋真正的主人。結果也不是,小姑娘說小屋是解放軍蓋的。此處又設置懸念:解放軍為什么要在這里蓋小屋?隨后,小姑娘介紹這個小屋是如何被解放軍建造,以及后來被她姐姐梨花照料的。

整篇小說圍繞“誰是主人”這個話題講述,作者通過“設置懸念———釋懸———推出新懸念”將故事打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蒲松齡的《狼》一文,篇幅雖不長,但情節寫得一波三折———遇狼、懼狼、避狼、斃狼,讀來引人入勝。

文章起筆簡潔:“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绷攘葦嫡Z,交代出故事的時間、地點、矛盾的雙方,以及起因。一個賣肉的屠戶,在暮色四合,“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兩只野狼盯上了。開頭幾筆就勾勒出屠戶危急的處境,營造出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描寫屠戶的斗爭策略進行鋪墊,讓讀者為屠戶的處境擔心。

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戶先是懼狼,采取遷就的策略———投骨??芍钡焦穷^投盡了,也沒有甩掉惡狼,屠戶的處境更加危險。作者繼續設置懸念,讓讀者的心情更加緊張。

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后,又變換了筆法,寫“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的這種狀態是作者設置的一個懸念。屠戶殺了兩只狼后才悟出來,原來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樣子,是為了麻痹屠戶,結局使前因獲得了解釋,讀者對情節的意義有了新的體會。短短一篇小說,情節卻能做到一波三折,這就是蒲松齡善于設置懸念帶來的藝術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展開曲折的故事情節。莫泊桑在故事一開始,就抓住幾件瑣碎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據的家境,引出父親對于勒的期待:“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么父親急切地盼望于勒歸來?于勒歸來會改變他們家的境況嗎?于勒現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這一連串的問號,就是作者設下的一個個懸念,讓讀者急于看下文。

接著作者寫于勒兩次來信,信中說他發了財。轉眼十年過去了,讀者和菲利普一家人一樣望眼欲穿,但仍不見于勒歸來,這又是為什么呢?小說再次設下懸念,讓讀者更渴望知道結局。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爾賽島游玩的渡輪上,遇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不是于勒呢?他怎么會在渡輪上賣牡蠣呢?讀者再次因作者設置的懸念而被深深吸引。

莫泊桑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使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有力地突出了當時社會中小人物對財富的渴求,以及拜金主義下人和人之間的冷漠關系,這恰是其悲涼之處,從而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從這幾篇課文可以看出,在記敘類文章敘事過程中設置懸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它不僅避免了平鋪直敘的不足,而且使情節環環相扣、曲折生動,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并突出文章主旨,凸顯人物形象,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怎樣設置懸念,使敘事一波三折呢?這里介紹幾種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借鑒。

誤會法即在文章的開頭部分有意識地設置誤會,把讀者的思維引向相反的方向,從而造成懸念,到文章結尾時才點明真相。誤會,常常使小說的情節更加生動精彩。

例如上文提到的《驛路梨花》,就是反復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一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屋主人,是梨花,又是誤會。在情節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伏筆,指文學作品中前面對后面將要出現的內容預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小橘燈》,開頭作者特意交代了竹凳、墻上的電話,此處的伏筆暗示下文中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品有必然的聯系。接下來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小姑娘“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原來,她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品的提前出現,就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再如魯迅的《故鄉》一文中,“我”剛回到故鄉和母親聊天兒時,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贝颂幉粌H點明了閏土和“我”的關系,以及他對“我”的深厚情感,也提示了閏土將要來看“我”,下文閏土的出場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巧合法,即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矛盾驟起或突然得到解決,從而產生文勢跌宕起伏。古人常說“無巧不成書”,巧合能更集中、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質,巧合帶來的戲劇性更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便是巧合的典范。妻子德拉正巧賣掉自己的一頭秀發,買回了丈夫心愛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鏈;丈夫杰姆正巧賣掉自己心愛的金表,買回妻子喜歡的一套梳子。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巧合的藝術手法,使這個既在讀者意料之外,又在生活情理之中的故事,更加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再如《桃花源記》中漁人進入桃花源也是情節的巧合設計,“忘路之遠近”說明是偶遇,正是漁人的這次偶遇的巧合,才引出了他“訪問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曲折故事。

當然,設置懸念的方法不止這三種,相關的方法還有很多,同學們不妨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技巧,讓自己的文章敘事有起伏有波瀾,而不是平鋪直敘,讀開頭就知道結尾。不過,寫記敘文設置懸念,要根據文章的結構和情節的發展而定,如果脫離了這些需要,設置懸念就顯得虛假,反而弄巧成拙了。

猜你喜歡
屠戶于勒小屋
春天的小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縮寫)
曇花破案
山中小屋
張屠戶
神奇的小屋
從古文中學習寫動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