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助力老舊社區治理路徑探析

2022-06-14 21:20喻葉晴
民族文匯 2022年29期
關鍵詞:社區治理社會工作

喻葉晴

摘 要:城市老舊社區常被視為一個充滿矛盾和問題的地方,老舊社區的提質改造為社區治理帶來新的轉機,老舊社區作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城市空間,也是不可再生的城市遺產資源。社會工作通過嵌入老舊社區,梳理Y老舊小區存續現狀,發現行政化困境、依賴性困境和治理的不可持續性三大困境阻礙著Y小區的發展。改變傳統的“需求為本”社區發展模式,基于資產為本社區發展理論,盤點老舊社區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資產類型,探索以優勢資產、內生動力和關系構建為取向的老舊社區再生路徑,讓得以存續的老舊社區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老舊社區;社會工作;資產為本;社區治理;

一、引言

當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與以往大規模新建新城新區不同,存量舊區更新成為城市有機更新的必然趨勢。中共十九大以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推動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這一系列關于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文件,充分說明老舊小區改造已經成為現階段城鎮化治理的核心任務之一,基層治理的著眼點落到了老舊社區治理場域和治理情境,彰顯了老舊社區治理是城市有機更新、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以及探索實現“社區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維度。[1]

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本文以Y市老舊社區提質改造試點之一為例,社會工作借提質改造契機,入駐Y社區社工站,全方位剖析老舊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社會工作在居民參與意識萌芽的初期,如何動員更多居民廣泛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又通過怎樣的機制將居民參與的行為轉化為持續性的過程?針對其問題,本文通過社工參與改造過程的分析,結合社區發展理論中的資產為本模式,以“居民為本”的服務理念,用自身的專業理念和方法幫助居民紓難解困,讓得以保存的老舊社區再續芳華。

二、老舊社區治理社會工作介入模式

社會工作介入是推動城市老舊社區治理的重要方式,社會工作旨在協助弱勢群體紓難解困,動員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節奏地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培養自助、互助和自決的精神,加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進步。[2]

假如眼前有半杯水,當你看到這半杯水時,你腦海中的想法是“杯中只有半杯水”,還是“杯中還有半杯水”呢?“半杯水”的隱喻讓我們從需求為導向的社區工作視角轉化為以優勢、資產和能力的出發的視角?;诳死状穆↘retzman)和麥克奈特(McKnight)提出的資產為本社區發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簡稱ABCD模式),主要包括三大內容:資產為本、內在取向和關系驅動。以“資產鏡片”去挖掘社區資源,動員居民主動參與事務,聚焦社區內部需求,構架關系網絡,激活社區內生動力,社工從這種視角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區居民的效能感,同時與社會工作“相信每個案主都有潛能”這一價值觀是相吻合的。[3]

針對城市中相對獨立的老舊社區,隨著城市的發展,老舊社區也需要不斷實現與城市社區的融合,擺脫“老”、“舊”、“臟”、“亂”、“差”等問題標簽及外界刻板印象。社會工作者在資產為本的視角下,發現在“舊”結構、“舊”框架、“舊”主體里,居民之間存在共同興趣、共同利益和對社區的情感認同,這也是老舊社區得以存續的內生力量和動力引擎,[4]社會工作介入的優勢在于讓這些潛在的能量源源不斷發掘出來,協助社區居民更清晰、更精準的盤點出社區資源,使發展更具靈活性,從而實現老舊社區治理的可持續性。

三、Y老舊社區存續現狀

(一)留存與延續的Y小區

2022年C市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45個,惠及居民約9.5萬戶,改造體量為過去3年的總和,而Y小區作為第一批試點改造對象,為之后老舊小區改造提供案例研究。Y小區提質改造范圍涉及17 棟住宅(均為 8 層住宅),總戶數868戶,總建筑面積7.5 萬平方米。人口居住類型主要以退休中老年人和外地青年租戶為主,收入水平總體較好。由于小區樓齡較老,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道路墻體破損,區內車輛違規停放等問題,社區內樓棟長也大多是由老年人擔任,由于和上任物業管理公司存在矛盾沖突,目前小區處于無物業管理狀態。

(二)Y小區社區治理困境的產生

1、行政化困境

所謂“行政化困境”體現的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現象,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居民的“頭”,實際上被分配不論是否愿意都必須完成的工作,成為社區行政事務的“腿”。當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時,大量行政性的工作下沉到社區,當政府上級以命令式的方式將任務分配給基層時,或許任務已經超出社區居委會職責范圍,但社區居委會仍無力拒絕,承擔起繁瑣的行政事務工作,導致居委會無法向下顧及居民群眾所關心的事務,為群眾發聲,行政化的治理邏輯讓社區治理過程脫節。

2、依賴性困境

Y小區人口類型較為復雜,樓棟數量較多,管轄面積較大,且大多樓棟長年齡較大,為社區治理精力有限。在提質改造過程中發現,社區對于治理外部資源依賴較大。當改造工程涉及到居民個人利益問題時,居民便會與社區發生爭執,從而轉向第三方社會工作者的求助,期望社會工作者能為自身提供服務,久而久之,容易使居民產生對社工的依賴,這樣一種“要什么給予什么、有什么給予什么”的施舍式服務對社區內生動力的開發產生不利影響。

3、不可持續性困境

基層社區治理是一個長期和系統的過程,而對于Y小區來說,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人文情感讓社區治理更具挑戰性。Y老舊小區的改造讓社區內居住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提高,這種短期“物的改變”是一種半有效的服務。短期的項目服務展現出來的成果對于“人的變化”效益不是很大,居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提高不是一個短期過程,而是一個持續性、緩慢的質變過程?!暗瓤恳钡乃枷朐诜枕椖拷Y束后社區問題仍然存在,依然沒有實現社區治理可持續性。

四、社會工作助力老舊社區再生的實踐路徑

(一)以資產為取向:優先激活優勢資產

社會工作者希望能通過“資產鏡片”或“能力鏡片”來帶動居民了解自己社區,即首先對Y老舊小區內資源進行調查整合,盤活存量資產。跳脫只關注如何改善社區和幫助了多少有需要的居民慈善邏輯,而是著重發動了多少社區力量,善用了多少社區資源,以及如何有效的組織這些資源力量去治理社區。[5]

Y小區雖在如今看來是老舊小區,但在那個年代卻屬高檔小區,因此,盡管歷經提質改造,Y小區內仍保留一些小區特色。小區內原住業主對小區依舊抱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小區內退休老人擁有大量空閑時間投入到社區建設和服務中,區內的租戶群體也為小區注入了鮮活力量。其次,提質改造后讓Y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廣場的建立成為社區居民交流的勝地,居民在此產生生活聯結。Y小區周圍毗鄰開福寺特色建筑,受其濃厚文化影響,居民對本地區有較強歸屬感,便利的交通和生活化市場為居民提供了堅實的物質需求,也留住了居民愿意建設社區的心。

在社工介入前期,社工只能通過帶領樓棟長等居民群體參與,在有了一定示范榜樣作用后,才能有效的動員其他居民參與到行動中來。例如,在提質改造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樓棟的改造質量,并及時向工人反饋居民的需要,17棟樓棟長夏阿姨每日在高溫天氣上樓頂監督工人們施工改造,像夏阿姨這樣的監督志愿者還有五人,每人分別負責幾個樓棟的監督,監督志愿者都是社區中年齡較大的退休老人,因閑暇時間較多,且對本區的治理事務較為熟悉,與居民關系也較為熟絡。這樣的社區榜樣人物通常能夠起到一定的認同、激勵的作用,居民得到的認同感和聲譽會激發出居民成就感,從而感染其他居民想要參與的意愿。

(二)以內生能力為取向:內化助人自助理念

1、培植志愿服務力量

首先,精準摸底志愿者能力;Y小區中有些退休人員曾是知識分子、教師或者高管,素質和認知水平都較高,而有些志愿者僅是工廠職工,能力素質水平有限,因此社工需要根據不同能力的志愿者選擇不同的志愿服務活動,做到因才分工,例如,有簡單重復的疫情防控志愿隊、文明養狗勸導隊,也有需要技能的活動策劃、拍照寫記錄的志愿者。其次,社工在前期需要做到結合居民興趣和利益來調動居民參與動機,興趣是居民參與最直觀因素,利益的獲得也能讓居民感受到實質性參與的物質意義,而Y老舊小區是一個“熟人社區”,情感的牽扯也能增強居民參與的意愿,很多居民因為自己的同伴、鄰居參與志愿服務,或者在提質改造時因為社工幫助過他解決個人問題,出于給面子也會一同參與到其中來,通過興趣、利益和情感三要素,讓居民從“被動參與”轉為“主動服務”。

2、形塑自助服務隊伍

當Y小區的志愿者團隊初具雛形后,社會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激發他們自助和互助的潛能,以至于在服務項目結束社工退出后,社區志愿者仍能自主開展服務,實現社區治理的可持續性。繼Y小區提質改造后,老舊小區生活環境換新顏,社工提出可以在文化廣場處打造一面綠植墻。前期社工同服務隊長蔣姐一同組織大家商量策劃,中期采購物資、學習綠植培育技巧、邀請園藝師講解授課到最后綠植墻的成型都由志愿隊自行完成,社工在其中協助資源鏈接、聯系社區協助并提出服務指導等。社工發現在園藝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居民會時不時相互交流植物培養的技巧和方法,志愿服務隊深知打造這樣一個公共空間,不僅美化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成為深受社區居民歡迎的文化品牌,增加了社區居民對志愿隊、對社區的情感認同,進而動員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

(三)以關系建構為取向:內外共促社區新發展

1、穩固內部組織隊伍

在志愿者隊伍成立后,社區成員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增加成員之間信任,例如,由于Y小區仍然未引進物業管理公司,社會工作者帶領志愿服務隊主動安排成員輪值清理垃圾投放點,甚至比之前有物業管理時還清理得更干凈,因此,也許志愿隊的舉手之勞,換來的是大家共享文明、清潔的小區環境,進而增加居民對志愿服務隊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定期與志愿服務隊一同舉辦傳統節日活動,借傳統文化之機,聚友鄰之情。在這樣一個本地組織的帶領下,Y小區居民因其情感認同更容易參與到社區事務中,當居民自己親身參與到治理中時,志愿隊為小區付出的一些精力也更能被居民理解和認可,這樣的自治活動成為居民之間的黏合劑,穩固并擴大了在地化志愿服務隊伍。

2、開拓外部資源庫

當居民社區治理行動發展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程度時,社會工作者此時可以發揮資源鏈接者的專業角色,社會工作者不是萬能者,一個優秀的社工團隊絕不是保姆和慈善家,而更像是一個賦能者。社會工作者在后期針對Y小區內老人和小孩兩大主體,成功幫助Y小區鏈接到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15名社工專業大學生志愿者,在居民志愿服務隊有需要幫助時,他們便可以專業的視角參與到其中,協助居民解決一些難題。其次針對兒童寒暑假課外活動需要,社會工作者鏈接到救助基金會心靈成長夏令營,為兒童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外界資源的引入很好的補充了社區自身資源的不足,促進老舊社區再生。

參考文獻

[1]何雪松,侯秋宇.城市社區的居民參與:一個本土的階梯模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33-42.

[2]周晨虹.內生的社區發展:“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理論與實踐路徑[J].社會工作.2014(04).

[3]賈晶晶,林蕾.城市老舊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邏輯──以F市D小區為例[J].三晉基層治理.2020(01):62-68.

[4]聞英,崔田.社會資本視域下社會工作參與城市社區治理路徑探析[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27-33.

[5]陳偉東.社區行動者邏輯:破解社區治理難題[[J].政治學研究.2018(01):103-106.

猜你喜歡
社區治理社會工作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依托社區學習共同體推進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淺析儒家文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影響
心理建設:社區治理新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