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課標脈搏 創建育人環境

2022-06-15 18:48唐建宏
求知導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唐建宏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不斷向縱深推進,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方法及模式已發生變化。如何有效構建全方位的育人環境,發展學生地理實踐、綜合思維等核心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讓學生在地理課程中有所成長、收獲、啟發,是當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文章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就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幾點思考,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引 言

新高考改革實施以來,高中地理已經由必考科目轉為選考科目。教師在教學板塊、內容上對其進行了優化,也構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觀。地理作為研究人地關系、自然人文的主要學科,既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注重培育學生把握地理原理、規律,能夠將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將教學目標和新課標接軌,及時脫離傳統的、刻板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結合合作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創設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幫助學生真正學會思考、分析及運用地理知識,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1]。

一、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信息技術運用不足,育人環境構建不完善

新課改理念提出,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推動課程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與應用,為高中地理課程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課堂中,地理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微課等技術,構建全新的翻轉課堂、智慧課堂體系,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構建快樂、活潑、和諧的育人環境,讓地理課堂更加充滿快樂、活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地理教師沒有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只是簡單地利用PPT進行課程教學,并未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最終影響了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模式較為傳統,缺乏對多樣教學方法的運用

通過對當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情況的分析,筆者發現,我國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教學模式仍然較為傳統,“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仍然存在,“教師占據課堂主體”的現象依然客觀存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參與感。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既不利于學生知識素養的提升,也難以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師沒有深刻研究新課標的內涵,缺乏對探究式教學、合作教學、生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導致學生嚴重缺乏實踐的機會,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在新課標的引導下,高中地理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切不可與學生的發展目標背離。

(三)缺乏和生活的連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

高中地理學科本身就屬于自然類學科,其知識涵蓋面較為廣闊,涉及自然、人文、環境等多個領域,知識量較多,會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一定的困難。部分地理教師沒有正確意識到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較少導入生活化內容,導致學生難以意識到生活與地理之間的聯系,也難以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以致高中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也難以將之與地理知識點進行關聯[2]。長此以往,地理學科教學的局限性便會嚴重束縛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形成。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較為淺顯,故在具體的教學環節,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既導致學生的興趣不足,也限制了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為此,教師應積極研究新課標,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地理學科知識真正地融入生活。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注重進行教學設計,落實“以人為本”

新課改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實現地理課堂的層次性、系統性開展,切實保證教學效率,地理教師需要將課程設計置于首位。

一個有效的課程教學設計應包括課前備課、課中授課以及課后反思三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可或缺。在備課環節,教師要以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既要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也要讓高中生深度分析、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識。以“海水的性質”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倘若按照教材中的內容,單純地講解知識,只會讓高中生感到枯燥無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應將學生放在首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引入具體的事件和現象,引發其思考[3]。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看過大海嗎?在海里游泳過嗎?當我們在海水里游泳的時候,是不是覺得表面的海水溫度要比下面的海水溫度高,越往下,海水的溫度就會越低呢?當我們不小心被海浪拍打,海水進入嘴里時,是不是覺得海水咸咸的,嘴里都是咸味呢?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呢?問題提出后,多數學生都會回答是,但卻不知道具體的原因,于是產生了要了解具體原因的欲望。而后,教師可以導入有關海水性質知識點,結合具體的現象,引入相應的地理知識,讓學生能夠認真分析,深度思考,為后續課程的開展奠基。

(二)合作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師在地理課程中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以小組探究的形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另外,合作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生生交互,學生會更積極接受其他同學的觀點,從而迸發出新的思路,有效實現思維的拓展。

在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時,地理教師首先要科學劃分小組,然后根據知識點設計課堂問題或者任務,最后讓小組以討論、共享等方式完成任務。以人教版高三地理選修2“海水的運動”為例,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領悟海水運動的形式、洋流的性質和分類等。在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究課程知識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整體地理水平較為一致。然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海水為什么會運動呢?海水的運動有哪些形式?最后,教師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研究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合作的形式下探討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既能快速融入教學活動,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分析、合作討論,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4]。C1464D11-118B-412F-8FB9-067AB3CD1AA8

(三)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生活化教學同樣是新課標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重要教學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即生活?!薄度罩破胀ǜ呒壷袑W地理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出,地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為實現新課標的有效落實,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高中地理教師應結合地理課本中的知識點,構建與之相對應的生活情境,讓生活化內容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學會把握地理的本質[5]。

以“地球的運動”一課的教學為例,生活中有四季更替,有日出日落,有白天也有黑夜,這與地球的運動緊密相關。為此,教師可以展示數個生活情境,如冬季與夏季同一時間的不同現象——在夏季凌晨五點,天已經大亮了;在冬季凌晨五點,天還是一片漆黑。再如觀測影子的長短,太陽剛升起時,我們的影子最長,影子在我們的西側,隨著時間推移,影子會越來越短,并漸向西北移動,在中午時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隨著太陽向西方落下,影子越來越長,朝向東方。這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現象,不僅能讓學生發現原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所忽略的生活細節之中,還能夠實現地理教學的生活化,使高中生坐在教室之中便能將抽象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了解地球運動對生活的影響,并能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在地理學習上形成正確的觀念。

(四)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新課標強調:“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睍r代的高速發展讓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利用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條件、豐富的教育資源、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重點難點知識。教師將抽象化的知識點運用多媒體設備具體地展現給學生,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環境中,展現出高昂的學習興趣,從而體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在數字化、多媒體環境下學習地理的經歷,學會使用數字地圖,了解等高線、經緯網等,進而學習其他內容。多媒體課程有時候不是按照一節課來設計的,而是按照幾節課或者一個單元來設計的,能帶領學生深入問題情境,感知地理事象,探究地理奧秘。再如在“地貌”一課中,地貌有不同的類型,且不同類型的地貌有著不同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頻、動畫展示功能,讓地理教學更加直觀化,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探究地理知識。如在“喀斯特地貌”一課中,喀斯特地貌有著典型的特征,是指巖石的物質溶于水被帶走,或者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或者在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強大的信息索引功能,將相關的圖片資源、視頻資源展示給學生,帶領學生見識不同地區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景色,讓學生把握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體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保持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6]。

(五)積極開展地理實驗,實現“理實結合”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驗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能夠讓書本上的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生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有效掌握自然現象的本質,從而實現“理實結合”。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舉辦以“我的祖國母親”為主題的手繪地圖競賽,讓學生手繪中國地圖。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檢驗學生對地理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能力,并激發出學生學習地理科目的興趣。如在“地球的表面形態”一課的教學中,針對流水地貌和風成地貌的講解,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進行地貌設計,讓一位學生負責利用竹片進行地貌設計,一位學生負責查閱資料,找出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另外一位學生負責探究。在實驗完成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自我審核評估實驗觀察中的優點與不足,培養其創新意識,養成團隊協作的好習慣。小組合作可以讓組內成員相互監督,讓優生帶動成績較差的學生,共同進步,最終達到地理課程的育人目的。

(六)強化地圖教學,保證學生學有所獲

地圖是學生學習地理的核心,也是學生運用地理開展實踐活動的關鍵工具。高中地理地圖內容十分豐富,既包含了水文、地質,也包括了農業、工業及氣候,內容多元化,涵蓋范圍廣闊。地圖教學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理的廣闊空間、大尺度,感受到自然界的真實,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7]。例如,在“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一課中,氣旋和反氣旋的知識是教學重難點,需要學生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掌握氣旋和反氣旋的特征及形成概念,然后結合地圖、概念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和地圖的雙重作用,有效解決地圖問題。同樣,教導學生學會繪圖也是地圖教學的重要目標。為讓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將地圖和真實的地理環境相融合,達到“理實結合”的目的,教師要教會學生繪圖,包括最簡單的輪廓圖、示意圖和一些較為復雜的地形圖和河流圖。在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繪圖之后,教師可以讓其將一些地理原理圖、分布圖繪制下來,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增強對地理要素的理解和掌握,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確保學生真正在地理課程中有所收獲。

結 語

新課標對當代地理課程的教學方向、目標和內容有了明確規劃。高中地理教師要將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在首位,切勿陷入“功利化”的教育泥沼中,在教學中要圍繞著學生的興趣、需求進行教學設計,積極運用生活化、信息化、合作探究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多元化教學方式中學到地理知識,并能夠將收獲的知識付諸實踐,真正確保學生能夠從地理課程中有所收獲、發展及成長。

[參考文獻]

南梅.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初探[J].新課程導學,2020(S2):78-79.

宋宏玲.淺析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方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70.

周亞紅.把握課標脈搏 創建育人環境: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20(15):74.

商中亮.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4):95.

何志鋁,石晶.關于開啟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2020(14):199.

李傳聲.基于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學應用分析[J].中華少年,2019(31):217-218.

康芬霞.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探索[J].學周刊,2021(14):77-78.C1464D11-118B-412F-8FB9-067AB3CD1AA8

猜你喜歡
新課程標準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數學思維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實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相關策略
探討如何構建高中地理雙動兩岸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