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方法初探

2022-06-21 07:05劉柳燕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 2022年3期
關鍵詞:禮治鄉土中國格局

劉柳燕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為“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閱讀《鄉土中國》整本書??梢哉f,這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學術類的著作。學術類著作不像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不像散文那樣具有優美生動的語言。其往往是作者根據某一學科領域內科學研究的成果撰寫而成的理論著作。復雜的內容、晦澀的語言可能會讓學生難以讀懂學術類著作,甚至失去閱讀的興趣。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思考并尋找突破點:

一、為什么要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

溫儒敏教授在《年輕時有意識讀些“深”一點的書——<鄉土中國>導讀》中提到:“讀書不能就易避難,不要總是讀自己喜歡的、淺易的、流行的讀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轉。年輕時有意識讓自己讀一些“深”一點的書,讀一些可能超過自己能力的經典,是一種挑戰。應當激發自信,追求卓越,知難而上?!?/p>

《鄉土中國》之所以在眾多候選書目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學術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l土中國》是闡述中國基層社會主要特征的重要著作。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

另一個原因是《鄉土中國》與“新課標”高度契合?!靶抡n標”確定了“整本書閱讀”任務群和“學術論著專題研討”任務群。這兩個任務群能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從提出鄉土社會某個方面的現象或問題人手,引出鄉土社會結構某個方面的話題和概念,一層層地分析、論述,最后陳述觀點。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具體該引導學生讀什么

拿到《鄉土中國》,我們該引導學生讀什么呢?我在思考“為什么要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時,確定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書中的關鍵概念,幫助他們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比如,引導學生理解“禮俗社會”“差序格局”“長老統治”等核心概念,幫助他們把握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維持鄉土社會秩序的規則等,讓他們明白《鄉土中國》“講的是什么”。

2.引導學生梳理《鄉土中國》中每個章節的思路及14個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整本書的知識體系,讓他們明白作者是如何寫的。

3.引導學生運用書中的觀點去認識相關的社會現象和文學現象,讓他們嘗試用合適的閱讀方法去閱讀其他學術類文章或者著作。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自己和學生都不是研究社會學的專業學者,應該注意提醒學生不要過度深入其中。中學生閱讀學術類著作,不只是為了增長對某一領域的見識,更多的還是為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合適的閱讀方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如何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

(一)引導學生“感受鄉土,初識著作”

《鄉土中國》的“重刊序言”和“后記”是學生解讀全書的鑰匙。在教學時,我給學生布置的第一個學習任務是“借助《鄉土中國》的‘序言’和‘后記’,探究作者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費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非常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來構造“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以此來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在“后記”中,他告訴讀者,他的研究方式是“對不同類型的社區進行社會結構的比較研究”。從《江村經濟》《祿村農田》到《鄉土中國》,讀者可以看到他是在“多年實證研究所收集的詳細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社會結構分析”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的是,“后記”的篇幅比較長,主要敘述了社會學的學科史。其中涉及的流派眾多,名詞術語也不少,如果讀不懂,可不必在此糾結,只需大致了解其學術源流。教師重在讓學生明白:費孝通先生的創作目的是“在一定時空坐落中去描繪出一地方人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

目錄是學生把握全書大綱小目的關鍵。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瀏覽目錄,再結合“序言”和“后記”中的內容,粗略地了解整本書,抓住全書論述的綱。綱舉則目張,這對后面細讀文本也會有幫助。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費孝通先生寫作《鄉土中國》是有一個大的寫作背景(創作背景)的,這個背景在十四篇文章中時時出現:中國社會正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二)引導學生把握《鄉土中國》中的概念

筆者以“差序格局”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把握《鄉土中國》中的概念。有的學者認為:“費孝通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國社會學貢獻了一個了不起的概念——差序格局?!蹦敲?,費孝通先生為何要提出“差序格局”這樣一個概念呢?在《差序格局》這一章中,作者并未對“差序格局”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梳理這一章節的內容,他們會發現,《差序格局》這一章主要講了四個內容:①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因私害公”的現象。②中西方社會結構的差異。③“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差異。④“差序格局”的特點。那么費孝通先生為什么會在文章開頭前三段提出中國社會存在的“因私害公”的現象呢?在第3段的結尾,作者很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币簿褪钦f,作者借因私害公的現象引出社會結構這個研究對象,經過一系列的分析比較,結合我國鄉土社會的特性,提煉出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概念——“差序格局”,從而回答了文章開頭“因私害公”現象出現的原因。

所以,我給學生下達的任務是:找出“柴”“捆繩”“石頭”“水波紋推及力”,思考它們具體指什么;比較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思考它們有何區別;結合“西洋社會”和“中國鄉土社會”的種種結構差異,明確“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差異,把握“差序格局”的特點。

在《差序格局》的第12段至第20段,作者舉了相當多的與儒家文化相關的例子。這些例子篇幅長,數量多,還都是文言材料。學生不容易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引用這些例子的意圖,讓他們將“儒家思想”和“差序格局”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歸納“差序格局”的特點。學生如果細讀文本,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就能很好地理解了。比如,作者提到了《禮記》中的十倫,即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聯系前后文,學生會發現一些關鍵句,如“倫是有差等的次序”“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等,進而明確:要給差序格局下定義,就必須關注“分別”“差等”“次序”等關鍵詞。

在完成了上面三個任務后,學生已經基本理解了“差序格局”的內涵。這時,教師還要引導他們“瞻前顧后”,完成這樣一個任務:聯系《鄉土本色》《系維著私人的道德》,說一說“差序格局”建立的物質基礎是什么?!多l土本色》的核心內容是勾勒出鄉土社會的全貌:人的不流動、孤立、隔膜和人們聚村而居的特質?!断稻S著私人的道德》在第一段就提到“安居的鄉土社會,每個人白食其力,只在偶然的、臨時的非常狀態中才會和別人發生不同程度的關系,所以他們采取了與團體格局相對立的差序格局”。至此,學生就可以完成“差序格局”的詞條撰寫任務了。

附“差序格局”的詞條:

差序格局,展現的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社會關系的特點,具體指鄉土社會在劃分群己、人我界限時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結構格局?!拔覀兊母窬植皇且焕υ宄牟?,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根據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边@種“差序格局”反映的是一種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等級關系,它有助于我們深入、準確地認識和分析傳統社區的社區關系。處于“差序格局”社會中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它越推越薄,關系越來越疏遠?!安钚蚋窬帧本哂猩炜s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親戚,這個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

關于如何把握《鄉土中國》的概念,溫儒敏教授說得非常清楚。他在《鄉土中國導讀》中提到,從后記、目錄中尋找核心概念,從正文中琢磨概念出現的位置、語境、內涵,把所有概念匯總、排列到一起,反復思考,反復琢磨,就容易對概念了然于胸。

(三)引導學生梳理《鄉土中國》的框架

接下來,筆者以《禮治秩序》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尋找關鍵句、觀點句或主旨句來梳理文章的框架?!岸Y治秩序”是《鄉土中國》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在這個章節中,作者先通過辨析“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引出本章的話題——“維持社會秩序的依據是什么”,接著明確提出“鄉土社會實則是禮治社會”,由此展開對“禮治秩序”的論述。作者集中圍繞“禮”字來闡釋,在闡釋禮的概念時,用到了“文明”“行為規范”“傳統”“經驗”“文化”等詞匯,還使用了“敬畏”“服從”“克”“約”等關鍵字詞。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梳理文章的框架了,讓他們思考這些字詞和“禮”之間有什么關系;在這么多概念中,核心概念是什么,相關概念是什么;核心概念和相關概念之間有什么關系……

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禮”有野蠻的一面,“禮”并不等同于“文明”。鄉土社會的“無法”并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岸Y”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不需要外在的權力機構來維持。文章的后半部分圍繞“禮治”和“法治”來討論“禮治”的有效與無效,從而討論了“禮治”與“法治”的區別。

之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繪制出相應的思維導圖:

采用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在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結構框架。之后,我們還可以讓他們采用同樣的方法梳理整本書的結構框架。在《鄉土中國》中,14篇文章里的關鍵概念并不都是并列的,有些概念是由更大的概念推導出來的。學生可以根據它們之間的邏輯進行分層。

“卻顧所來徑,蒼茫橫翠微?!遍喿x其實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的結尾,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凝眸鄉土,思鑒來處”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回顧、總結自己閱讀《鄉土中國》的過程和方法,為以后閱讀學術類著作作準備。

以上是筆者開展《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些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培英中學)

猜你喜歡
禮治鄉土中國格局
“五橋”聯動構建“大僑務”工作格局
匯聚留學生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
金湖縣為僑服務“小切口”打開“大格局”
淺析中國之傳統“禮治”文化
儒家的禮治傳統與基督教的法治傳統之比較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中西傳統法律文化差異性探尋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