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源大數據的軌道交通站點區域TOD評價

2022-06-23 01:32劉君君張亞男席洋鄧進郝伯炎劉劍鋒
中國房地產業·中旬 2022年5期

劉君君 張亞男 席洋 鄧進 郝伯炎 劉劍鋒

【摘要】本文梳理既有TOD評價方法研究,基于TOD理念,構建城市軌道交通站域TOD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多源大數據技術,提出數據獲取方法。以北京市340座軌道交通站點為例,利用多源融合大數據對站點區域的13個指標進行大規模、高精度測量,對北京市站點TOD發展水平進行評價。依據評價結果,分析出北京市軌道交通TOD存在低密度均值開發、沿線土地開發與軌道交建設時序不匹配、站域用地功能單一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發展建議,為后續軌道交通TOD“一站一策”發展策略的制定和精細化城市設計等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軌道交通站點區域;TOD評價指標體系;多源大數據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4.004

引言:

快速城鎮化和快速機動化疊加,城市空間無序蔓延,交通、住房等普遍面臨挑戰,傳統低效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城市必然向集約化的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 TOD)模式轉變。1993年,Peter Calthorpe 提出TOD理念,以大運量公共交通站點為核心,在站點周邊400~800m范圍內,進行緊湊、綜合用途、步行友好、適宜密度開發,建成包含多種功能的一體化社區[1]。近年來,TOD模式在香港、東京、首爾等城市得到廣泛應用。國內城市TOD實踐起步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TOD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本文探討軌道交通站點區域TOD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構建TOD發展水平量化評價體系,以北京市為例,完成站點區域TOD發展評價,挖掘北京市站點區域TOD發展現狀問題,對站點區域TOD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

1、TOD評價指標體系

1.1 既有TOD評價方法

既有TOD評價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基于TOD發展理念,Cervero提出的“Density、Diversity、Design”的3D模型常被用于探究站點區域TOD發展水平[2]。后續研究中,Cervero等增加了“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和“distance to transit”維度,形成了5D模型[3]。二是基于站域交通發展與土地利用開發水平的平衡關系,貝托里尼(Bartolini)提出“節點—場所”模型[4],將TOD發展水平分為不同類型??紤]到“節點—場所”模型為相對狀態的間接評價結果,本文采用評價方法為基于TOD理念的“5D”模型。

1.2 TOD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TOD提倡圍繞站點進行適宜密度、緊湊開發,配套多樣化功能以及多模式一體化交通銜接,打造高活力的城市節點。故本文從“功能協調”、“高效集聚”、“便捷出行”、“經濟活力”維度構建TOD評估指標體系。

功能協調維度,Cervero[5]、Sung and Oh[6]以混合熵指數度量站域功能混合程度。Ollivier[7]以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密度度量站域公共基礎功能服務。土地利用功能數據來源于全市AOI數據。教育、醫療、金融、體育、公園、文娛設施POI數據來源于開源地圖API服務。

高效集聚維度,Murakami[8]、Renne[9]等以常住人口密度、就業崗位密度作為“密度”重要評估指標。Evans[10]、Loo[11]以開發強度、開發緊湊度度量站域土地開發的集約、緊湊程度。人口、就業數據來源于手機信令擴樣校核柵格數據。建筑面積來源于建筑輪廓數據。

便捷出行維度,TOD提倡無縫換乘、步行優先,鼓勵綠色出行,因此便捷出行維度選取站點出入口數量[6]、建筑一體化實現指數[6]、步行10min可達性[9]、公交換乘便捷性[6]、路網密度[12]5個指標。站點出入口、公交站點、公交線路POI數據來源于開源地圖API服務。步行可達范圍來源于開源地圖步行路徑規劃API服務。道路網數據來源于OpenStreetMap地圖。

經濟活力維度,從直接經濟帶動效果考慮,選取物業增值能力[7]指標;從營造活力街區考慮,選取了人氣活躍指數[13]指標。房價數據來源于房地產網站,站域活力人口數據來源于手機信令擴樣校核柵格數據。

2、北京市軌道交通站域TOD發展水平評價

以北京為例,評估其軌道交通站域TOD發展水平??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共交通系統、站點活力的影響,本文僅研究2019年底前開通運營站點。

為便于評價,將上述13個指標的計算結果進行歸一化處理,并結合歸一化后指標取值的分布,將站點分為A、B、C、D、E五類,A至E類指標值遞減。

2.1 功能協調

(1)多數站點周邊用地功能單一

全市僅少數站點周邊用地功能混合度高,如圖1所示。中關村、金融街、王府井三大核心功能區內站點如海淀黃莊、復興門站,以及部分外圍新城組團核心站點如順義站、西紅門站等,周邊功能混合度高。其他站點尤其是四環外站點,周邊用地功能單一,如順義站居住用地比例超過60%。

(2)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分布東強西弱

站點周邊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呈現顯著空間分布不均衡特點,如圖2所示。東部公共服務設施高密度覆蓋區域集聚連片,北部中關村區域、西部西二環沿線較高,南部整體公覆蓋密度較低。西部、南部公共服務設施亟需加強。

2.2 高效集聚

(1)軌道沿線就業崗位集聚程度顯著高于常住人口

全市站域范圍常住人口密度均值為1.8萬人/km2,較全市建成區常住人口密度1.5萬人/km2高20%。相較之下,站域范圍就業崗位密度均值為1.36萬人/km2,較全市建成區就業崗位密度0.84萬人/km2高74%。人流密集既是地鐵建設之本,又是維持其長遠運營之源,提高站域常住人口集聚程度有益于提升軌道網絡客流效益。DAA280C2-E058-4979-A50F-14EDFB3104A3

(2)站點周邊人口、崗位覆蓋仍有不足,土地利用與軌道交通相互協調亟需加強

北京軌道交通站域800m范圍覆蓋全市39%常住人口,55%就業崗位。但香港軌道交通站點500m范圍覆蓋全港43%常住人口率高達、57%就業崗位;新加坡軌道交通站點步行10分鐘范圍內覆蓋全市67%常住人口;深圳軌道交通站點800m范圍內覆蓋全市44%常住人口、62%就業崗位。相較之下,北京軌道站點周邊人口、崗位覆蓋仍有較大不足,土地利用與軌道交通之間的協調發展亟需加強。

(3)外圍地鐵線路對城市的帶動作用已顯端倪

如圖5所示,外圍新城站域開發強度高于老城核心區站域,外圍地鐵線路對城市的帶動作用已顯端倪,如大興線沿線站域高密度開發,極大帶動了大興區沿線城市建設的進度。

(4)北京地鐵廊道多數沒有呈現“明顯的緊湊”

在離軌道站點最近的地方進行高強度的開發,才能高效利用公共交通資源。但北京軌道交通站點多數沒有呈現明顯的緊湊。如圖7所示,東京可以通過天際線找到站點位置,而北京似乎還沒有看到這樣明顯的特征。

2.3便捷出行

(1)出入口數量少,與周邊建筑一體化連接較低

北京市軌道交通站點站均出入口僅有4個,低于深圳站均出入口4.5個、香港站均6個。如圖8所示,換乘站出入口數量高于非換乘站,地面站或高架站出入口相對較少。

站點出入口與周邊建筑一體化連接整體偏低,全市僅23座站點的出入口與周邊的建筑直接連接,占比為6.8%。如圖9所示,僅部分樞紐型、商業區內站出入口與周邊建筑一體化實現程度較高。

(2)外圍區域站域周邊路網密度低,步行可達性受限

站域路網密度整體呈現內高外低的特點,如圖10所示。核心區站域路網密度9.86km/km2,顯著高于核心區外的5.80km/km2。外圍區域站點周邊路網供給規模有待加強。

核心區內步行10分鐘可達范圍連綿成片,周邊人口、崗位、公共服務設施數量集聚,可達性指標高,外圍區域站點則相反。適當提高站點周邊開發強度,集聚人口、崗位以及公共服務,有利于提高站域步行可達性,如圖11所示。

(3)部分站點公交接駁服務有待提升

放射性線路外圍末端站點公交換乘便捷性高于核心區站點,如圖12所示。核心區站點以及紀家廟、魏公村等12座出入口150m范圍內無公交接駁的站點,其公交接駁服務有待改善。

2.4 經濟活力

(1)大型商圈、樞紐站點人氣活躍指數高

站域范圍12:00-14:00內人氣活躍指數如圖13所示,中關村、國貿CBD、金融街和王府井四大區域活躍度明顯,北京西站區域也較為突出。外圍區域站點周邊用地功能較為單一,除通勤高峰期外,其他時段活躍指數較低。

(2)外圍區域站點物業增值能力突出

如圖14所示,外圍區軌道帶動物業增值能力效果突出,顯著高于核心區內。核心區房價受學區等因素影響較大,無法簡單判斷軌道交通對物業增值能力的影響。

2.5 綜合評價

結合“表1”二級指標、評估維度權重計算的綜合得分,即為各站TOD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其中綜合得分不低于0.5的站點為A類;綜合得分0.41~0.5的站點為B類;綜合得分0.31~0.4的站點為C類;綜合得分0.21~0.3的站點為D類;剩余站點為E類。

全市站域TOD發展水平隨著城市區位的外移逐漸衰減,相較于核心區,外圍區的TOD的發展普遍較弱,如圖15所示。A類站點主要集中在CBD、中關村、王府井片區,共有61個,占比18%。A類站點站域用地功能多樣、公服設施數量多、開發強度高、崗位密集、步行可達性高,如海淀黃莊、西單、中關村、朝陽門等站。B類站點主要位于CBD、中關村、王府井等核心功能區的臨近片區以及外圍新城、組團核心,共有95個,占比28%。C類站點82個,占比24%;D類站點68個,占比20%。E類站點主要位于城市郊區,為放射線路遠端站點,站域開發建設滯后于軌道建設,開發強度低,共34個,占比10%。

3、結論與探討

北京市軌道交通TOD實踐的探索起步較晚,上述評價結果揭示了北京軌道交通TOD發展過程存在的缺陷。

第一,城市整體呈現低密度、均質化蔓延,軌道沿線并未呈現高密度開發。高強度開發是TOD發展的根本,是完善交通功能、形成城市集約緊湊形態、發揮軌道交通綜合效益的關鍵。香港住宅建筑容積率可達到10,辦公和商業建筑高達15;東京站容積率達7.9,澀谷未來之光容積率達13.7;而北京站點周邊平均容積率顯著低于國際城市。北京微中心管控要求提出“鼓勵在一體化控制范圍內適當提升開發強度”,但目前尚未落地,建議進一步探索站點周邊容積率提升標準與實施路徑。

第二,沿線開發滯后于軌道線路建設運營。TOD模式強度沿線土地開發與軌道建設同步實施,軌道交通解決沿線高品質居住、辦公、商業等物業入駐群體的快速出行需求,沿線高活力社區反哺軌道客流。北京昌平線、房山線已開通10年,但沿線土地開發滯后,嚴重影響客流效益。建議新建線路軌道沿線同步進行土地開發建設。

第三,站域用地功能單一,城市職住分離未得到有效緩解。功能混合是TOD發展的靈魂。東京汐留站、澀谷站復合功能建筑面積遠超交通設施建筑面積,站點既是交通樞紐,亦是城市商業中心。建議北京加強站點交通功能與城市功能的融合,發揮軌道高可達性的優勢,配套復合化功能,形成人氣活躍的城市節點。

第四,站點“最后一公里”銜接不暢。出入口數量少、出入口與周邊建筑的連通性差,外圍區路網規模供給不足,步行可達范圍受限等問題顯著。建議新建站點參考站點接駁相關設計規范進行一體化接駁設計。DAA280C2-E058-4979-A50F-14EDFB3104A3

參考文獻:

[1]Peter Calthorpe.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2]Robert, Cervero, and, et al. 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 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 Environment, 1997.

[3]Cervero R, Sarmiento O L, Jacoby E, etal. Influences of Built Environments n Walking and Cycling: Lessons from Bogotá[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2009.

[4]Bertolini 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publictransport: The application of an analytical model in thenetherlands[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999.

[5]Cervero R ,Murphy S , Fe Rrell C , et al.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 Urban Planning Overseas, 2005.

[6]Hyungun Sung,Ju-Taek OH.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a high-density city: Identifying its association with transit ridership in Seoul, Korea[J]. Cities,2011,28(1):70-82.

[7]Salat, Serge; Ollivier, Gerald. 2017. Transforming the Urban Space through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 The 3V Approach.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8]Cervero R ,? Murakami J . Rail and Property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Experiences and Extensions[J]. Urban Studies, 2009.

[9]Renne J L ,? Hamidi S ,? Ewing R . Transit commuting, the network accessibility effect,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station area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16.

[10]Evans J J . Traveler Response to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C]. Rail Conference. 2007.

[11] Loo B , Chen C , Chan E . Rail-base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New York City and Hong Kong[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0.

[12]NasriA , Zhang L .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in Washington, DC, and Baltimore Metropolitan Areas[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Meeting. 2013.

[13]周雨霏、楊家文、周江評、周佩玲、劉海濤.基于熱力圖數據的軌道交通站點服務區活力測度研究——以深圳市地鐵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6(5):875-883.DAA280C2-E058-4979-A50F-14EDFB3104A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