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城融合理念在生態敏感區綜合交通樞紐的應用研究

2022-06-23 02:52孟小偉
中國房地產業·中旬 2022年5期

孟小偉

【摘要】在高速鐵路和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鐵路客站與城市發展、生態融合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在生態保護及治理的前提下,研究站城一體的開發尺度及維度,實現片區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以昆明西客站綜合樞紐項目為依托,采用生態優先、站城融合的理念,以站、城、產、景一體規劃為出發點,從以生態融合為引領、景城融合為補充、空間融合為導向、交通融合為核心、產城和功能融合為支撐的五大層面構建站城融合技術框架,采用綠色共享理念打造會呼吸的風景候車廳、建設便捷換乘的城市中的車站等方法,實現樞紐核心區與城市功能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站城融合;生態敏感區;綜合交通樞紐;昆明西客站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4.019

引言:

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鐵路客站的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的建設需求越來越凸顯。鐵路客站與城市融合發展形成居民出行、購物和休閑娛樂活動的城市新中心已成為必然的趨勢。站城融合是以滿足城市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和都市經濟圈的發展為出發點,將換乘銜接等交通功能與商業、辦公、休閑等城市功能有機融合的發展模式[1] [2],能夠滿足鐵路樞紐、公路樞紐、城市軌道、城市公交、城市功能五位一體的要求,并通過交通功能與城市功能的并置實現推動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

發改委于2018年發布《關于推進高鐵站周邊區域合理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站城一體融合發展”、“推動高鐵建設與城市發展良性互動、有機協調”,國內許多大城市相繼出現了深圳西麗站、廣州白云站、杭州西站、重慶沙坪壩等站城一體化的探索實踐。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矛盾與沖突已成為全世界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尤其是在山水格局優勢的生態敏感區域,如何尋求站城一體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將城市規劃與生態保護同步共振,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生態保護及修復,探索站城融合及城市發展的生態化策略[3],國內外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基于昆明西客站綜合交通樞紐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項目,探討其在站城融合方面的應用策略及技術措施。希望能對我國毗鄰生態保護區的舊城改造站城一體化設計提供借鑒。

1、基地認知與項目解讀

1.1 項目背景

昆明是國家六大交通樞紐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民族和諧生態宜居的“美麗中國”典范城市、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西客站作為昆明鐵路樞紐 “三主一輔”客運系統格局的重要節點之一,以普速客車為主輻射滇西和成都方向,承辦大理、玉溪方向城際動車;成都、攀枝花方向中長途動車以及渝昆、滬昆、云桂高鐵往滇西地區通過動車作業。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昆明西站的規劃建設,將極大增強昆明的城市競爭力,提升昆明西站片區的城市空間形象,探索昆明交通樞紐與城市一體建設新模式。

1.2 基地特征

西客站片區位于昆明主城西側,滇池西岸,西鄰西山、東臨滇池,北鄰城市建設區域,南接西山風景區,該片區位于昆明老城核心邊緣,作為昆明西部“快—高”轉換的承載空間,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是承載滇中新區(小哨、安寧)兩翼聯動發展的重要空間。

片區兩側被山體及滇池包裹,處于生態敏感區域,生態本底資源豐富,交通資源集聚?;貎炔坑玫貫槔吓f小區、新建小區、老工業廠房、汽車銷售中心、二手車交易市場原鐵路線及編組站等,內部環境較為雜亂,片區整體形象一般。

區域優越的氣候條件與山水之間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本底;而多條向西要道在帶來交通優勢的同時,也割裂了城市肌理,造成城市形態破碎。項目借助西站建設契機進行城市更新及站城一體設計,以推動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4]。城市設計范圍共8300畝,需要對西站樞紐片區交通集疏運系統、生態景觀系統、總體功能與空間布局進行整體研究;站城一體化控制區主要包括包含西站樞紐核心區、整備場區及區間三部分,共113.35公頃。

1.3 價值與愿景

作為打造國際性綜合樞紐的重要舉措,西客站站城一體化項目將促進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發展,采用3D(EOD、TOD、HOD)理念以城市設計引導空間布局,以綜合交通進行功能分區,以產業提升賦能站城一體。

EOD:發揮環境本底特征,延續城市空間印記,發揮生態本底特征,重塑昆明山水城關系的空間載體,演繹山水城市新篇章,形成山水交融的立體花園城市。

TOD:依托西站交通樞紐,引入安寧線、R3線與既有3號線形成三線五站的軌道交通體系,優化米軌,引入水上巴士、地面公交、西部長途客運站集聚出租車、網約車及社會車,構建多軌融合的樞紐魅力新城。

HOD:以文旅、康養為核心,構建“2+1+3”產業發展體系,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理性分析開發潛力,打造“展、游、購、娛”產城一體的城市活力中心。

2、站城融合策略在昆明西客站中的應用

項目所在地昆明自古以來形成了“山三一水”的獨特格局,依托其豐富的生態資源形成大旅游為引領,大智造為主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大經貿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隨著城市化進程逐漸發展,原本的山水格局斷裂、城市交通、功能混亂,使得城市活力斷層嚴重。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下,本項目以生態優先、站城融合為理念,進行站、城、產、景一體規劃,提出以生態融合為引領、景城融合為補充、空間融合為導向、交通融合為核心、產城和功能融合為支撐的五大具體融合策略。通過綠色共享的站房建筑設計、開放融合的景觀系統等生態策略、結合慢行系統、產業定位、智慧系統等技術手段實現全方位的樞紐工程與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圖7),構建規劃“三橫三縱,四區雙芯環?!钡某鞘行驴臻g格局(圖8)。

2.1生態融合

2.1.1 體現項目縫合功能,提高海綿城市韌性

昆明西客站作為城市發展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昆明西客站樞紐項目旨在以生態為觸媒,構建快慢有序、層級清晰的立體智慧交通體系、修復城市破碎的山水自然結構、活化城市的公共界面、發展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的綠色產業經濟,打造更自然、更人性、更協調、更智慧的都市。在宏觀尺度上通過軌道上蓋綠化的設計,將南北向原本割裂的城市公共綠地空間聯動起來,并且以樞紐為錨點,營造獨一無二綠色高線公園,成為縫合人與自然的生態軸;通過整合項目周邊用地情況以及構建多層次的綠色步行系統,打造核心區內綠軸—公園—生態花園的多層次綠地景觀;通過透水鋪裝、下凹綠地、調蓄水池、雨水花園等具體措施實現對于雨洪的調節,達到下滲40%、循環利用32%、外排受納水體28%的目標,提高海綿城市韌性。通過這些生態措施,有效修復環境綠色網絡、優化綠色步行系統,打造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智慧生態西站(圖9)。

2.1.2 體現山水格局優勢,突出景城融合

項目突出場地的山水生態優勢,突出景城融合,立意“山?;ǔ恰保▓D10、圖11、圖12):(1)根據明代龜蛇相交圖可知,歷史上昆明就存在山、水、城串聯的城市設計。尊重歷史城市山水交融的現狀基底,植入南北生態廊道,基于軌道站點分布,植入的東西向生態廊道,通過廊道串聯山、海、站、城,促使山、水、站、城形成 “三橫一縱雙芯環?!钡木坝^生態空間格局。即三橫:創享生態走廊、城市活力走廊、城市配套走廊和一縱:城市韌性活力帶構建多條生態通廊,修復城市破碎的生態環境,加強山海交融;(2)利用鐵路蓋上空間形成空中活力中軸,鏈接西站,拉結城市軸網,將原本被國鐵軌道割裂的城市空間縫合成為生態紐帶;(3)以“碧雞”、“春城”為意向,塑造特色地域景觀,打造城景融合;(4)根據《環滇池空間形態與城市天際線控制規劃》控制建筑高度,打造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疏密有致的城市天際線。

2.1.3 空間營造立體集約,體現共享、流動與融合

在空間營造方面,以城市為背景,讓生態呼吸,城市空間塑造以立體集約模式為導向,從而實現“連接·滲透·融合”的空間理想。(1)多空間混合,立體化空間模型,促發活動創造力;(2)“空間共有”,塑造一體化立體流動的公共空間;(3)豎向衍生,營造無界共享的交流空間;第四,豎向疊合,橫向滲透,實現多層面特色公共空間(圖13)。

2.2交通融合

既有交通以南北過境為主,東西聯系薄弱,交通能力緊張。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和站城融合理念與TOD思想,在交通組織上昆明西客站采用公共軌道交通為先、打造慢行系統的方式進行交通的融合,總體構建快慢有序、功能完備、層級清晰的立體智慧綜合交通體系。在空間組織上增設站點、強化樞紐與新開發用地之間的規模、用地聯系,縮減軌道車站到開發建筑的距離,并且打造豎向連接的多復合交通網絡,建立地下空間與軌道無縫銜接、高效便利的樞紐空間。

(1)交通方案從宏觀區域入手,規劃第二通道,協同城市高快路網,分流過境交通;(2)優化西三環線位,碧雞路增設輔道,提升路網承載能力,實現西站樞紐快速進出;(3)優化軌道交通線站位、米軌鐵路線位,引入水上公交,建立軌交優先的多元集疏運系統(圖14);(4)多軌融合全域TOD,強化樞紐帶動一體化區域。規劃范圍內每個地塊都在軌道站點500米覆蓋范圍內。(5)基于TOD 開發理論和步行友好的城市理念,以樞紐為核心、結合城市主要節點布局全域地上、地面、地下多層次互連互通的慢行網絡,倡導步行、慢跑、騎行等低碳、健康的綠色出行方式,加強各片區與軌道站點的交通聯系以及其內部的功能聯系,激發街區活力。形成以昆明西站為核心的樞紐占城融合+濱草海片區級TOD“雙芯”以及多個社區級TOD聯動的體系[6](圖15)。

2.3產城融合及功能融合

目前區域范圍內住宅較多,城市配套欠缺,產業能級低,帶動力弱,上位規劃對片區指導不足,產城融合程度低。(1)以文旅、康養為核心,構建“2+1+3”產業發展體系,健康賦能,打造區域“醫-養-健”健康產業高地,建設春城山水活力中心;(2)以西站樞紐和軌交站點為基礎建立西站樞紐活力核心和區域商業核心。強調步行可達、空間滲透、功能復合;(3)圈層化布局商、展、產、住、行以及配套服務等綜合功能。(圖16)

3、樞紐核心區生態措施與創新設計

西站樞紐核心區是未來帶動昆明市發展的全新城市節點。我們以站興城,建設環草海帶的“樞紐都芯”:通過振翅翱翔的樞紐綜合體,連通山—水—站—城,形成多維引爆點,為城市注入強勁動力(圖17)。核心區設計理念為與生態環境共生,與城市活力共舞,打造無限未來TOD國際生態新城的懸浮城市綠島。

3.1基于生態優先的核心區功能分區

西客站樞紐核心區工程分為鐵路車站及相關工程、綜合交通配套和站城融合開發等:(1)鐵路相關工程包括站房、鐵路生產生活設施、鐵路配套停車場、站場和區間上蓋平臺等;(2)綜合交通配套工程包括城市通廊、軌道交通、公交、西部客運站、出租車和社會車等;(3)站城融合開發包括東西廣場地上和地下空間開發、站區蓋上和地下結合開發等。

站城一體、交通融合以樞紐為核心,周邊分布地鐵、米軌,形成多軌融合的城市交通體系,并在樞紐東側設置水上巴士,連接水運通道,發揮樞紐緊臨草海的地域特色,打造昆明旅游新名片。周邊開發地塊與樞紐緊密結合,最終實現多種類、多維度的公共交通與開發緊密結合的TOD理念。對樞紐及軌交站點為核心進行高密度開發,向四周輻射,結合上蓋公園,在東西軸線形成西高東低、觀山望海、連續完整的城市界面時間空間融合。各區功能業態豐富并各有側重主題,西區以精英商務為主題,中區為樞紐生活區,東區則側重旅游集散功能,并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混以文化、體育、會展、商貿、休閑服務等多種城市功能,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功能融合(圖18)。

3.2核心區的創新設計

3.2.1 站城融合,生態優先

昆明西站核心區方案仍然秉承站城融合、生態優先的整體設計理念。樞紐區圍繞中心站房,建筑組團沿四角方向拔地而起、錯落布置——順延山海軸線,建筑組團由高向低鋪展,形成了沿草海岸、碧雞路、春雨路、逐級升高的天際線形態,以此仿生形態來回應山水之間的自然環境,與所處的地域相融,并且融合綠色廊道、上蓋綠地、生態公園、濱水空間等等措施打造城市生態新中心,充分實現生態理念下的站城融合。

3.2.2 國內首個“綠色共享”的風景候車廳

景城融合,風景候車廳:將傳統的室內候車及旅服空間融入怡人的自然環境中。一方面在候客廳的空間布置上增設半室外候車廳:將傳統的全封閉室內候車空間面積縮小,部分空間釋放成為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半室外候車廳。另一方面優化候車廳的植物環境,半室外風景候車廳在室內外均種植大片云南當地植物,更全面的打造具有昆明特色的高鐵站形式。室內候車廳以傳統候車空間為主,以綠化點綴。半室外候車空間以景觀綠化、景觀座椅及配套服務為主,為旅客提供更多樣的候車服務(圖19)。

站在景里,人在景中:通過多層交互平臺空間設置生態綠廊,通過以“點、線、面”的構筑昆明西客站城市規劃的慢行系統。從交匯處、交通出入口、自行車、人行道服務站點至綠色出行路線、主園路分布都將滿足整體城市的通達性,營造宜人的彈性空間(下圖19)。

3.2.3 空間融合——城市中的車站

核心區在地下、地面、空中等多標高,通過步行系統在多界面緊密聯系城市。站與城功能相互流動、立體集約。站前廣場和核心區城市功能結合,圍繞樞紐人流動線布置開發空間。(1)在東側利用兩條地鐵引入形成交通中心,連接車站和主要的城市開發去形成站城融合的核心。(2)在東西廣場結合地下空間在解決交通換乘空間的基礎上布置商業開發,和核心區四角的開發主體融為一體。體現城市中的車站。樞紐功能以更人性的尺度完全融入城市之中,核心區在地下、地面、空中等多標高,通過步行系統在多界面緊密聯系城市,站與城功能相互流動、立體集約,塑造“沒有廣場的車站”。

3.2.4高效便捷的線下快速進站及候車系統

經數據統計,核心區各種交通方式到達率分別為:軌道交通 50%、機動車 30%、公交大巴 20%、步行等其它方式 3%,其中軌道交通到達人數最多。構筑多元立體,快慢分離的站城交通體系:(1)在地下設置快速進站及候車系統,可以實現迅速分流與疏散[7](圖21)。(2)采用安檢互信模式,提高國鐵,米軌與地鐵之間的換乘效率,旨在打造站城新標桿,活力新中心。(3)從快速路設置專用匝道連接高架層腰部進站和地下出站交通體系。東西開發地塊相對完整,進出站交通從開發地塊外圍通過,中部地面交通留給開發,車站快速車輛進出體系與地面城市開發交通分離,避免相互干擾。(圖22)

結語:

昆明西客站樞紐位于昆明與滇西各城的交通咽喉,生態資源優勢的同時需通過退距規避生態敏感脆弱區域,在城市互聯互通,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背景下,借助昆明西站樞紐的再生與優質的生態資源及交通優勢,昆明西客站率先提出并積極探索“商旅+會展”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以生態、交通、文化、產業價值提升為導向,努力打造為生態 TOD 站城融合的示范項目。

參考文獻:

[1]徐建剛等.智慧城市規劃方法—適應性視角下的空間分析模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2]戈峰.現代生態學—生命科學通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董斌杰,李田生,張國強,馬文俊.鐵路樞紐綜合開發實踐經驗與反思——以重慶沙坪壩站為例[J].鐵道標準設計,2021,65(03):137-142+148.

[4]丁金勝.中國高鐵與城市融合發展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06):198-200.

[5]鄧薈.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鐵路客站選址適應性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19.

[6]戚廣平,陸志明.以站城融合為導向的鐵路樞紐交通換乘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16):196-198.

[7]馬昌.佛山西站“站城融合”一體化設計探索[J].鐵道建筑技術,2020(10):70-74.

[8]戶佐安,翁雨琳,袁濤,薛鋒.站城融合背景下鐵路客運站選址優化研究[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21,19(03):42-50.

注:文中插圖全部引自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編寫的《昆明西客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建筑概念設計》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