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情境·問題:培養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的路徑探索

2022-06-24 21:33秦曉平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2年71期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創設歷史

秦曉平

自《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實施以來,核心素養成為歷史教育和課堂教學的依據和追求。歷史學科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其中,歷史解釋素養無疑最能體現歷史學的本質特征,在核心素養中地位顯著。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和方法,體現了歷史學科育人的本質。歷史是發生在過往的事情,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鑒往知來,讓歷史服務于現實、服務于未來。只有學生能對歷史進行解釋并形成自己的理解,這一目標才能更好地達成。在統編教材信息量大、內容多,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落實歷史解釋素養成為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確定主題,明確歷史解釋方向

統編教材實施以來,一線教師普遍反映教材內容多,上課課時少,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情況下,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實施主題教學是解決途徑之一。主題教學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恰當的學習主題,并圍繞主題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以教材為工具,圍繞主題整合相關的教學材料,使學生帶著任務去落實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那么,如何確定主題呢?主題分單元主題、課時主題等,本文探討的是課時主題。教學主題的選擇,首先要考慮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意志在課程實施方面的要求,它規定了學生所要達到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例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課標要求: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也就是,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會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及統治特點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尤其是理解新文化運動作為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其次,要把課時放在模塊、單元課程體系中,明確該課時在模塊、單元中的地位?!侗毖筌婇y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二課時?!吨型鈿v史綱要》(上)按照時序+專題的方式介紹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上接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下啟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是近代政治歷史發展的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也可以說是失敗了,它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之間的中國是什么樣呢?由此可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第三,依據課時內容。本課有四個子目: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北洋軍閥時期的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前兩個子目屬于政治、外交方面,第三個子目介紹了經濟、社會生活方面,第四個子目介紹了思想方面。從各個子目的內容來看,這時期各個方面新舊雜陳,但是總體上是在前進的。第四,依據學情。學生在初中學習過《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通過對宋教仁案、袁世凱復辟、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等史實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得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一個混亂、黑暗的年代”的結論。同時,學生在初中也學過新文化運動,但是學生還不會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對北洋軍閥時期的全面認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時間概念,繼而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了解得出一個全面的認識。

綜合起來,北洋軍閥時期既有倒退,也有前進。政治上,民主與專制反復較量,最終帝制退出歷史舞臺,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外交上,既有喪權辱國的《中日民四條約》,也有參加一戰,外交取得的一些勝利;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凱尊孔復古,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和科學,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根基,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社會生活上,新舊并存,新風俗、新氣象逐漸多了起來。本段時期盡管新舊雜陳,但總體上還是在前行的,“艱難”“前行”是本段時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主題為“艱難行進的北洋大時代”。

二、創設情境,搭建歷史解釋平臺

在確定教學主題后,要圍繞著主題設計分主題,創設相關情境,逐步落實分主題目標,進而實現主題目標。關于知識的掌握過程,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輸而來,而是學生自己自主的理解建構過程。這需要借助“情境”橋梁,拉近所學知識與學生已有水平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搭建新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與理解。首先,受學生的生活經歷、認知特點等影響,教材的知識和結論很難在學生心理產生共鳴,學生難以對歷史有所認知、感悟和理解。因此,創設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學習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對歷史有所了解與同情,站在當時的歷史時空下感悟歷史的變遷,從而學會運用歷史的方法和歷史思維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進而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其次,從高考的角度來講,在“一核四翼”的思想指導下,高考試題更多的是通過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檢測學生核心素養的水平。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恰如其分地引入情境教學,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本質。例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講述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并學習分析它對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所產生的影響。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學生把新文化運動置于近代史辛亥革命后新舊雜陳這一復雜的時空背景下,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訴求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加以對照,才能明白他們為什么那么急于去改變現實,也才能明白《新青年》為何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但是,教材只有幾段簡短的內容,尤其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寥寥數字,很難在學生心理產生深刻的共鳴。在這里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新與舊的沖突,從而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

歷史學科考試命題所創設的“新情境”主要包括: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等類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參考這幾個類型,設置合適的情境。比如,關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可以引入幾段簡單明了的材料,創設學習情境即史料情境。

這幾段材料短小精悍,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對舊思想的沖擊,對近代社會的推動作用及囿于現實,矯枉過正的局限性。蔡元培先生的征婚廣告短短五條,可以看出他男女平等的思想及對女性的尊重,這是對“纏足、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毛澤東先生的回憶,道出了《新青年》對那個時代青年人的極大影響。白話文的廣泛推廣說明了新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它拉近了文化和大眾的距離,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在新文化運動后期,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和一戰的結束,在對各種思潮的對比、研究、思考之后,李大釗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特別是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在開展的時候同時也存在著激進、對中西方文化認識片面的弊端。這也是一個值得探究、深思的問題。通過這幾則材料創設的情境,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回到一百年前那個場景,感受新文化運動的波瀾壯闊,也會有大浪過后的深思,從而形成自己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和解釋,學會了用歷史看待問題。

三、設置問題,培育歷史解釋思維

新版的《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改變過去以知識立意為導向的講授式教學,以自主探究活動為中心,真正實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創設的情境中,以問題鏈的形式來展現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來掌握知識、鍛煉能力、落實素養。比如,關于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有的人認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的傾向,有的人認為它是當時情況下不得已的行為。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多個角度引入幾段史料,讓學生自主討論,得出結論,形成自己的解釋。

材料一:“余之抨擊孔子……非抨擊孔子,乃抨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p>

——李大釗《自然倫理觀與孔子》

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谥赋鋈鍖W的價值觀念不適合現代生活的同時,并沒有全盤否定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只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顯得激進、迫切了一些。

——摘編自袁偉時《新文化運動與“激進主義”》

材料三:在反對了儒學的綱常倫理之后,他們又提倡科學地整理古代學術文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就是要現代的觀點、科學的方法重新整理中國古代文化。這就證明他們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是要革新傳統文化。

——嚴家炎《“五四”“全盤反傳統”問題之考辨》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應隨著時代發展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實現文化創新?!崩硇缘胤治鲂挛幕\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話題。以上幾則材料分別代表當事人、事件的參與者、當代學者等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觀點,有助于學生全面理性地看待問題,從而學會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唯有以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思考如何創造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平臺,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提煉教學主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可以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學習,認真思考,從而得出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從而實現歷史學科育人的目標。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立項課題“高中歷史主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GDESH14017)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鄒櫻.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課堂教學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2017(3):27.

[2]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張文英.淺議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路徑[J].貴州教育,2021(8).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新文化運動創設歷史
創設未來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問題串創設的實踐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簡約數學”創設簡約課堂
略論新文化運動的法蘭西風格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