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長“體驗”過程,發展學生的“量感”

2022-06-24 22:04王雪艷
江西教育C 2022年6期
關鍵詞:量感體驗小學數學

王雪艷

摘 ? 要:“量感”類似于“數感”“方向感”“空間感”等,是一種直覺、感悟,是一種心理感受、內在感覺,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數學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物質屬性進行感受、體驗;對單位量、標準量進行感受、體驗;對累積量、疊加量進行感受、體驗等,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發展學生的“量感”。

關鍵詞:小學數學 ? 物質屬性 ? “量感”

“量與計量”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學生“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傲俊笔侵笇ξ矬w大小、多少、輕重、厚薄等屬性的感性認識,“量感”類似于“數感”“方向感”等,是一種直覺、感悟,是一種心理感受,是一種內在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空間感、時間感、輕重感、大小感等,都屬于量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量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當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時,“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二者之間的橋梁。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發展學生的“量感”。

一、在“物質屬性”體驗中激發認知需要

學生“量感”的形成,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機制不同,后者靠記憶與思維,前者固然也與記憶和思維有關,但是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感知。只有經歷了充分的感覺與知覺,學生才會形成切身體會。這種體會形成的認識,經過學生的思維加工之后進入記憶系統,那么在新情境中,學生就可以將這種認識調出來,與新的事物發生相互作用,這樣“量感”也就形成了。

“物質”的外在屬性是學生產生“量感”的根源,“量感”的形成過程就是對物質屬性的感受、體驗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物質的屬性。物質的屬性非常多,包括大小、多少、輕重、粗細、長短等。一般來說,對物質某一方面屬性的感受,不僅需要觀察,還需要操作,展開具身性認識。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實踐。

感“量”是“量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盡管學生的“量感”屬于心理層面的內容,但卻離不開外在的實踐操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量感”的形成是一個由外而內實踐體驗內化的過程。例如,對于一個長方體的物體,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著眼于這個長方體的輕重,就會幫助學生建構質量的“量感”;如果教師著眼于這個長方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會幫助學生建構體積的“量感”;如果教師讓這個長方體“運動”,就會幫助學生建構時間的“量感”等。換言之,對于同一個物體,著眼點不同,所研究的物質屬性不同,那么學生就會得出不同的“量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物質的大小、輕重、多少、運動快慢等,并將其融入生活中。如此,學生就會用“量”的眼光觀察物質,用“量”的思維考量物體。學生對物質的量的感受、體驗就能從無意識走向自覺化,形成經驗判斷,進而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感覺判斷,形成一種“量感”。

對物質屬性的感受、體驗所獲得的“量感”通常是模糊的、不準確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測量。只有通過測量,才能逐步矯治、修正學生的“量感”,讓學生的“量感”從模糊走向清晰、走向精準。值得注意的是,對物質屬性的直接感受,有時會出現“量感”的偏差。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質量概念時,教師就不能僅讓學生看,而是要將看與“掂”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大小相同的物體質量不一定一樣大”的觀念。

二、在“單位標準”體驗中建構認知模型

學生“量感”的形成不僅在于學生對物質屬性的感受、體驗,更在于學生對“單位量”“標準量”模型的清晰把握。任何一個量都有“單位量”“標準量”,如“1千克”“1秒”“1平方厘米”等。引導學生形成精準的“量感”,必須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計量單位”認知。

“單位量”“標準量”的認知是學生整個“量感”建立的基石。從某種意義上說,“單位量”“標準量”的“量感”,就是學生的“量感模型”。在對一個物體的物質屬性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借助于“單位量”“標準量”來進行對比、思考、想象,所以“單位量”“標準量”是學生量感建立的重要載體、媒介。幫助學生建立“單位標準”,并且進行充分的體驗,實際上是為了讓學生在運用“量感”的時候,有一個可以比較的基準,因為量感的運用,本質上就是一個比較過程,比較的基準越清晰,比較的效果就越好。

“單位量”的建立要求十分精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單位量”“標準量”,往往依賴于一定的測量儀器。比如,質量單位“1千克”“1克”可以借助于天平、電子秤等;時間單位“1分”“1秒”可以借助于電子秒表;長度單位“1厘米”“1分米”可以借助于直尺;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可以借助于學生的學具等。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精準認知“單位量”“標準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猜測,然后應用相關的儀器進行測量驗證,從而讓學生對“單位量”“標準量”的認知更加精準化、精細化。此外,教師還可以用“參照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單位量”“標準量”的感知。

三、在“累加測量”體驗中深化認知

“量” (liàng) 起源于“量” (liáng),這是學生量感形成的充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建立“標準量”“單位量”的認知,更要引導學生測量?!皽y量”就是“看被測量對象中包含多少個測量單位”,也就是測量單位的累積疊加過程。測量有助于學生形成“累積量感”,“累積量感”能深化學生對量的認知、體驗。

當下,有些學生的量感比較模糊,歸根結底就是學生的測量數量和質量比較單薄。很多教師只是在教學新的量時才讓學生測量,而后便常常是“空對空”的說教。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形成對某些量大小的記憶,而不能讓學生形成對量的切實的、切身的感受、體驗,因而自然難以形成“量感”。培養、發展、提升學生的“量感”是一種“以身感之、以心驗之”的活動。

例如,在教學“認識秒”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如“讀書一分鐘”“跳繩30秒”等,讓學生獲得對時間的感受,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時間感”。有了“累積測量”的過程,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應用“單位量”“標準量”作為“參照量”,而且可以以幾個固定的“節點量”作為“參照量”。比如“一袋面粉是20千克”,學生就可以將相關的物質的量和一袋面粉進行比較;“一桶純凈水是20升”,學生就可以將相關的物質的量和一桶純凈水進行比較;“課間休息是10分鐘”,學生就可以將相關的時間感受與課間十分鐘進行比較等。在“累加測量”的過程中,學生能建立多維度的“參照量”,這些參照量是學生建立“量感”的重要基石。

通過多次測量形成的多維度的“量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量感”層級。同時,有了多維度的參照量,學生對物質的量的屬性的感知、感受與體驗就會從模糊走向精準、清晰、理性,學生的“量感”就不再單一、片面,而是變得多維、全面、豐富。學生就能超越不著邊際的猜測,走向合情、合理、合規、合度的猜測。

總之,“量感”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在培養學生“量感”的過程中,教師要統籌謀劃、扎實推進,引導學生參照估測、精準測量,同時將“量感”的培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對“量”的估測、猜想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不斷猜想、思考、實踐等,才能讓學生“心中有量”“手中有量”“眼中有量”,有效生成學生的“量感”。

參考文獻:

[1]曹俊.基于量感的“計量單位”教學新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6(32):41.

[2]張芹.“量感”不應成為數學教學的盲點——以低年級“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6(9):31-33,37.

(作者單位:甘肅省高臺縣巷道鎮中心小學)

猜你喜歡
量感體驗小學數學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養學生量感的新視角
淺談演員“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轉化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