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聯網+高等教育”新模式下高校教學方法的研究

2022-06-29 09:01黃麗媛王瓊劉珍古黃玲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22年5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互聯網教學方法

黃麗媛 王瓊 劉珍 古黃玲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加快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程度已成為當下熱點問題。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解析了互聯網與傳統教學相融合的新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而探討在新模式下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教育;教學方法

引言:

互聯網給中國的社會、經濟帶來了變革性的創新,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信息化成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高校在教育教學方面也順應時代發展,致力于信息化建設?;ヂ摼W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目標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高等教育各個環節,逐步構建體系完善、內容健全、功能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新模式能夠更有效實施教學與學習活動,保證教學效果,同時也給學生提供多次學習的可能性,但這種全新的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較大不同,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新模式的產生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終端等互聯網技術在高校的深度融入,數字圖書館、在線課堂、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已經得到廣泛使用。教師打破常規使用微信平臺、雨課堂等多種形式進行簽到、課堂作業和課堂互動,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便捷程度也越來越高,但這僅限于表面形式,互聯網+高校教育模式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跨界融合[1]。大部分高校的“互聯網+”教育僅僅是將部分課程實行網絡教學,或是將課堂作業通過網絡來完成,這僅僅是運用互聯網技術換了一種形式而已,教育結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仍停留在表面結合、實質分離的狀態。雖然許多高校已經在“互聯網+”教育平臺上提供了一些精品課程資源,但大部分教學內容都是為平臺而單獨制作,對于傳統教學知識依舊是通過線下課堂的面對面教學來傳授,很多優質教學資源難以真正實現網絡共享。

二、“互聯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對高校的教學模式和節奏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既包括了積極的影響,也包括了消極影響,而高校教師則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和完善,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求。

1.互聯網對高校教學的積極影響

(1)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基本都依賴于課本及課堂板書或多媒體課件,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較低。隨著微課、慕課、超星學習通等“互聯網+”教學方式的出現,教學方式新穎、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豐富多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增強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象。

(2)增強學習的靈活性。教師將教學課件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隨時學習,使學習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內,可以延續到線上自主學習,對于未能及時掌握的知識點也可在線上反復學習[2]。同時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及時在線上與教師及同學互動交流,課堂作業提交至網絡教學平臺后,客觀題基本實現自動批改和解析,便于學生及時檢驗學習成果。

(3)擴大學習的延展性?;ヂ摼W作為一個巨大的知識傳播平臺,涵蓋了大部分知識,信息量巨大,學生除了本專業領域內學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其他教學資源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共享國內外網絡課堂,獲取優質大學資源,從而汲取最新的知識信息。

2.互聯網對高校教學的消極影響

(1)教學內容縮減?;ヂ摼W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大多是通過交互式網絡社交平臺進行,需要將完整的教學資源進行分割刪減,只有壓縮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滿足互聯網教學的實際需求,教學內容不及傳統教學豐富充實,知識點擴展性較差。

(2)學習效率下降。由于移動互聯網平臺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資源,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的記憶疲勞和理解能力的下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率顯著降低,使得知識體系十分破碎和分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3]。

三、新模式下高校教學改革的建議

當今大學生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信息獲取渠道多種多樣,學習習慣較以往有很大不同。為了使教育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師應該具備“互聯網+”的思維,轉變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高校也必須建立一套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以實現師共同發展和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的教育管理模式。

(1)轉變教育理念

現今高校面臨著“互聯網 +”的沖擊,教學過程中“PPT”化的照屏講課、教育的單向傳遞等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模式需要轉變。教學的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都應充分利用“互聯網 +”的思維和模式,用創新的思維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4]。大學課堂上不再是以教師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教師要把以“教學”為中心的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借助多媒體、移動網絡和智能終端提高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甚至可以嘗試以學生為主的新模式。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老師向學生提供各種幫助和服務。

(2)改良教學模式

“互聯網 +”教育的模式不是單純的將線下搬到線上,而是將傳統的課程融入到互聯網思維模式中。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結合網絡技術、智能終端設備等將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比如把課程預習和課后延伸學習變成游戲任務,通過積分榜等形式來激勵和刺激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互動式、體驗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開發微型課程,將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解構,變成短小精悍并有創新性的知識點,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加強課程知識點的鞏固和掌握[5]。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追蹤并分析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和現階段的學習程度,對每一位學生推送不同的學習內容及課程組合,給出合理的學習建議和選課方案,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盲目、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實現個性化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強資源共享

加強高校教學平臺和權威的政府教育監管部門合作,對高校進行評估和認證,對在線授課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實名認證和資質考評。通過考核認證的高校,形成高校聯盟,聯盟內的高??梢酝ㄟ^教學平臺實現跨校、跨專業選課;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在線課程學習,完成規定學分、在線結課考試,考試成績可以和自己所在學校的對應課程進行學分置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互聯網 +”模式下的高校教學資源的共享,實現開放式大學的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高等教育”新模式下的教學改革對教師、學生和學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未來我們需要更好的利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進傳統教育方式,將互聯網真正融合到高校教育的全流程中去,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互聯網 +”。

參考文獻:

[1]楊月梅,陳忠民."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芻議——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探究[J].教育探索,2018,000(003):74-77.

[2]王竹."互聯網+"環境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8-9.

[3]杜紅,富爽,劉麗杰.“互聯網+”背景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影響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16(19):39-40.

[4]常鑫,張秋月,郝連科.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9(24):144-145.

[5]李鶴,潘美宏.互聯網+高校教育的現狀及建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06):251-252.9B94D02A-4BEC-4FAF-AF22-6440103A86F3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互聯網教學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膚科教學方法研究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方法探析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