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校勞動教育育人成效提升路徑探究

2022-07-01 18:03張猛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32期
關鍵詞:勞動育人課程

摘要:勞動教育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點,在新形勢下加強勞動教育、提升育人成效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具有重大意義。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把握勞動教育的目標、深化勞動精神的刻畫、聯通勞動教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整體性、賦予勞動教育鮮明的時代性,才能不斷提升勞動教育的教育效果,真正發揮勞動教育思想與技能雙重育人作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1]?!兑庖姟分赋?,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能夠提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規范勞動價值取向、提升勞動技能水平?!兑庖姟芬?,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人才培養全過程都要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在過程中貫通各學段,在空間上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理論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兩年來,勞動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很多高校探索并實踐培育了很多體系化,有特色、有影響的做法,取得了不少成果。開心農場、廚藝比拼、志愿服務包干、專項勞動比賽,設立勞動教育基地,不同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努力打造全方位的勞動教育內容。

同時,在梳理高校已經開展的勞動教育后,也發現目前勞動教育中還存在諸如頂層設計不到位等問題。2021年3月20日,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舉辦了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推進研討會暨《2020中國勞動教育年度報告》發布會,諸多專家匯聚一堂回顧勞動教育的成果特點、探討勞動教育未來發展,如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提出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三點問題,一是“混同化、淺層化”,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區別研究不夠;二是“有勞動、無教育”,將勞動和實踐活動等同于勞動教育;三是“一招鮮、單打一”,對勞動教育的系統建構不夠[2]。池州學院校長柳友榮教授提出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三非傾向,一是“非教育化傾向”,二是“非課程化傾向”,三是“非專業化傾向”,三種傾向帶來的問題體現在勞動精神、勞動情懷的淺層化理解,勞動教育的碎片化、可持續性差等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到勞動教育的育人成效。

針對目前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從問題中尋找提升勞動教育實效的方法路徑,成為新時期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要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是始終貫穿于人類成長過程中的行為,通過勞動,人類實現對自然的改造,獲得生存資源,并在勞動過程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不斷思考、不斷發展。勞動最初的目的是滿足人的生存需要,最原始的形式是狩獵、捕魚、耕種,最早的組織形式是個人或者無明確分工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組織方式也不斷完善。

人們參與勞動過程,體驗完成任務的艱辛,理解他人付出的不容易,懂得與人交流、換位思考、團結合作的重要,勞動便具備了樹德的作用;勞動過程中,如何規避風險、安全生產,如何創造工具、提高成效,如何統籌規劃、利用資源,使人不斷地利用大腦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具有增智的作用;勞動使人動腦的同時,還要借助四肢的運動,完成勞動目的的實現,讓人看得更遠、跑的更快、跳得更高,更加強健,具有強體的作用;而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為了舒緩心情、表達感情,創作了繪畫、音樂、舞蹈,讓人類生活更加美好,具有育美的價值。正是具備了這些特點,勞動超乎了它本身的特性,成為一種教育方式,讓人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豐富思維、綜合發展。

勞動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勞動精神來源于勞動人民,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而這種精神是高校勞動教育的施教目標的重中之重。

高校勞動教育作為勞動教育的一個階段,根據受教育者的生活軌跡、體質特征及施教者(含高校和教師)文化氛圍、頂層設計等眾多因素影響,也具有較多特征,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提出高校勞動教育具有職業性強、學術性高、創新性廣的特點,且其定位應該符合高校獨特的背景,應該能夠支撐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育人實效的路徑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效,必須建立在理解了勞動教育內涵實質的基礎上,涉及的問題維度寬廣、層次復雜,而且各高校普遍開展的時間也短,但就目前來看,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開展:

1.加強勞動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

老一輩中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都對勞動教育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觀點,如“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勞動即生活”等。但是時代發展迅速,生產力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關系也因時空的縮小而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加強新時期勞動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勞教結合與勞動教育的關系,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的關系,五育并舉中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等等。

2.推動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

目前高校勞動課的實施自由度過大,如果自由度過大,也就是隨意性大的話,其科學性就差,就很難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把課程比喻成跑道,課程目標、內容組織、方法運用是課程的三要素,他認為一門課程要高效的傳授給學生,就像跑道的特征,方向清晰、有限制的實施區間。

雖然現在各高校都很重視勞動教育,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育內容不是很清晰,開展方式不是很明確,育人目標這個大方向不是很統一[3]。而且,高校第一課堂中也零星存在作為實踐環節的金工實習(理工科)、生產實習等,訓練學生工程應用能力,但畢竟存在碎片化、區分度差等特點,與真正的生產活動脫節,與企業的需求脫節,因此加強頂層設計,聯合企業資源推動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設計迫在眉睫。同時,勞動教育課程在大學培養方案中安排在哪個階段、如何考核等細節化問題也是需要研究探討的重要內容。BB80066B-E5D9-4376-B0DB-1CEFCD6261EE

3.加強高校部門聯動,統籌推進勞動教育

目前,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的主體還主要在學工和后勤系統,內容也是以文章前部分提到的為主。勞動教育是一種浸潤式教育,就像高校目前大力推廣的課程思政一樣,是需要深挖課程中潛在的精神實質,與校規校訓等校園文化結合開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是其他專業學習所不具備的特性。高校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升了,就能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就能體會勞動艱辛,減少不客觀的抱怨,對于促進校園和諧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勞動教育應該上升到更高的管理層統籌起來,而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教育任務去完成。

4.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勞動教育平臺

為了切實加強和鞏固勞動教育育人效果,教育部也于2022年4月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稑藴省分赋?,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很多高校如合肥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都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等形式,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內容涉及志愿服務、社會工作、貧困地區支教等,并充分挖掘這些活動的勞動屬性。

因此,在統籌目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深度挖掘課程的勞動教育屬性,加強在勞動過程中的啟迪、注重勞動中的合作、實現勞動成果后的認可,打造一二課堂融合的勞動教育平臺,對實現勞動教育實效也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5.建立科學完善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各育相比,其實施和評價都具有獨特性。而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才能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的作用,才能引導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勞動教育的獨特性決定了進行勞動教育評價的必須和必要。一是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實踐性是其第一特性。只有既能從事體力勞動又能從事腦力勞動的勞動者,才是全面發展的人。二是勞動教育具有廣泛的融合性。勞動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其綜合育人的價值十分強大,能夠實現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有機融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勞動教育具有充分的社會性。與“五育”中的其他各育相比,勞動教育的實施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和配合,其社會性更加明顯。雖然國家規定勞動教育是必修課,勞動素養也將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但勞動行為習慣的養成、勞動精神的培養,崇尚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和工匠精神的弘揚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作用才能實現。

勞動教育效能的充分發揮亟須評價的引領與導向。一方面,在國家層面規定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是對補齊勞動教育短板的有力保障。但勞動教育本身的獨特性決定了勞動教育課程不可能像智育的學科課程那樣通過書面考試或分數來評判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和勞動情感等的養成。另一方面,如果學生不參加勞動實踐,如果勞動教育的實施只有學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調和配合,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勞動意識,喚起學生勞動精神,更難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氣。因此,要構建起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通過勞動教育評價引領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和實踐開展,評價引領勞動教育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DB/OL].(2020-03-26)[2022.05.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trs=1.

[2]劉向兵.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1,10(4):9.

[3]劉向兵.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1,10(4):10.

作者簡介:張猛(1980.7—),男,漢族,籍貫:山東濟寧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光電科學與技術學部黨委副書記,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BB80066B-E5D9-4376-B0DB-1CEFCD6261EE

猜你喜歡
勞動育人課程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熱愛勞動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