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2-07-01 01:49齊曉磊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32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語文

齊曉磊

摘要:新一輪新課程的實施,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簡要地分析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并根據本人的教育實踐,給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關鍵素養

前言

語文是一門具備高度兼容性、高度人文性的學科,它所包含的知識范圍很廣,任何可以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修飾表述的知識都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語文中包含著大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元素,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系統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從而促進學生的長期發展。

一、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所存在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當前有不少教師忽視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其習慣于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視作班主任和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而忽視了語文教材所反映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由于教師的錯誤的教育理念,使原來富有內涵的語文課堂顯得片面,師生關系僵化,知識傳授人和接受人之間的關系過于固化,從而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單一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部分教師也意識道應在教育教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道德教育的經驗和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導致他們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比較形式化,德育、心理衛生與語文知識的關系并不密切。教師們往往會用語文典型例子來教育學生,而忽視了他們實際的生活經驗,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反而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再加之教師缺乏科學的心理干預方法,致使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大。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舉措

(1)以語言文字為切入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許多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其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感覺到生活的美,覺得人生一片灰暗,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在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如,教師可以準備一首優美的現代詩句:“風和日麗,楊柳依依,綠蔭湖畔,波光粼粼……”其字里行間描繪了一副春日閑適的自然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閱讀,讓他們閉上雙眼,感受和想象美麗的風景,從而了解生活中美麗的事物,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有幫助。此外,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們自己去搜集美好的作品,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一句話,甚至一個字,并學會從各個方面去體會它們的美,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2)以語文閱讀為切入點

中學階段是一個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時期。而教師欲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入手,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感受,強化他們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從而促進他們的長遠發展。

如《最后一次講演》一課中,它講述了作者對真理的堅持和對正義的追求,其具備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導向,學生們可以通過閱讀它來樹立、堅定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同時,要讓學生們在面對正確和錯誤的時候,一定要站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對待自己的人生,不要誤入思想或行為的歧途。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正面的讀物,比如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再塑生命的人》,都能激發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的精神狀態。

(3)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

在整個語文教育進程中,作文時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作文同樣也是針對初中生開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習作素材大多源自生活需要,其主題必須與之對應,其目標清楚、方向明確,再加之以日常生活、學習、娛樂為習作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極容易激發初中生習作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將習作主題確立為“我這一輩人”,引導學生圍繞此番主題進行聯想,并以此作為作文方向。與此同時,學生們便會去思考一個自己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我”這一輩人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節點?部分學生或許會寫到,第一輩人為了中華民族地崛起而存在,為了這片土地而拋灑熱血;第二輩人為了新中國的穩定而存在,為了這個國家而拋灑汗水;而自己這一輩人則應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應將民族復興作為第一己任,而自己也理應為社會的和諧、為民族的興盛而奮斗……這無疑是具備一個新高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4)多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綜觀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滲透教學的成效并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教師都被傳統的教學理念所左右,只采用了一種慣性的、單調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的體現。要改變這種教學弊端,就要改變教育觀念,拓寬教學思維,深入理解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以其興趣愛好為切入點,將教材的內容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其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根本上活躍語文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深刻領悟語文教材中優秀的思想內涵,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學目標,實現學生語文素養與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

如,在學習《黃河頌》一課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黃河奔騰的影像和音樂劇《黃河大合唱》,營造出一種視覺效果。情景創設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既可以營造出生動活潑的閱讀環境,又能滿足不同的學習需要,在情景的引導下,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黃河的雄渾,感受中華人民的堅定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勇氣,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含義的同時,更能體味到中國人民的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國家榮譽感。通過視聽情景,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強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5)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

為了在中學語文課堂上順利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在教學大綱中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以保證教學計劃的開始和結束,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采用應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評價方式太過單一化、不科學,與新課標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既無法反映出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無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評價中。因此,教師應拋棄老套的評價方式,在教學中要主動與學生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差異和他們的語文能力。教師在評價中,對綜合素質差的學生,不能嚴厲地批評,而應采取鼓勵的評語,目的在于維護學生的自尊,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勵他們積極地對待語文教學,積極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堅持不懈、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完美滲透于語文教學中。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中蘊含了磅礴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而教師則應從多個方面采取多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切實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達到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其長期發展的目的,由此切實發揮出語文這一人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曉云.著眼立德樹人,深耕語文本質——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30-32.

[2]趙爽.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析[J].讀與寫,2021,18(11):87.

[3]韓麗華.疫情下初中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J].黑河教育,2021(2):10-11.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語文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舉措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