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疊影響域理論視角下家園共育的規劃與支持策略

2022-07-04 22:45張興利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關鍵詞:支持策略家園共育

【摘要】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工作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借鑒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從六個維度提出家園共育實施框架:家庭教育支持、家園溝通、家長義工、居家學習指導、班級決策、社區參與。為從系統化視角規劃幼兒園家園共育提供參考,本文結合家園共育實踐經驗,提出一些具體支持策略,以期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實踐意義的家園合作運轉機制,切實發揮家園社協同育兒的價值,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園共育;交疊影響域;實施框架;支持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2)06-0053-04

【作者簡介】張興利(1990-),女,河南洛陽人,南京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教師,碩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彼鼜娬{幼兒園、家庭、社區之間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綜合各種教育資源,家園社互動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但幼兒園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容易將家園共育僅僅等同于家園溝通:幼兒園關注如何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困惑于如何處理家園溝通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等。事實上,家庭參與、家長合作伙伴角色的確立、社區資源共享等因素都屬于家園共育的范疇,只有充分理解家園共育的全概念,調動家庭、幼兒園、社區的育兒力量,才能真正形成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那么,如何避免單一化考慮家園共育?如何從系統角度對幼兒園家園共育進行規劃與指導?如何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共同育兒呢?本文將借鑒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同時結合家園共育實踐經驗,從系統化角度探討如何通過家庭、幼兒園、社區的有效聯結形成協同共育合力,為幼兒園全面實施家園共育提供可供參考的實施框架和支持策略。

一、交疊影響域理論:對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適用性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愛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教授將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認為需要調整三者之間的關系模式,在生態系統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基礎上,提出以“關愛”為核心,探究家庭、學校、社區三者關系的交疊影響域(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理論。該理論核心觀點為,家庭、學校和社區這三個影響學生成長的主體,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交互疊加的影響,即學校、家庭和社區單獨地或共同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詳見圖1和圖2)

外部模型從經驗、價值觀、行為三方面論述了影響學生發展的三個主體: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疊-離關系,三者既可共同協作合力,又可發揮各自獨特作用。內部模型是外部模型交疊區域的放大,著重強調家庭、學校、社區之間如何建立復雜且必要的人際關系和影響模式。

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內外模型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它將學生、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因果聯系和分工合作進行了職責劃分,有利于充分發揮系統作用,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對學生發展的整體影響力[2]。

交疊影響域理論強調,當家庭和學校相互疊加產生影響時,學生處于核心地位,這意味著學生在教育中擔任主要角色,家庭和學校間的聯系和作用可能是機構層面的,也可能是個體層面的,但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交疊且持續累計的影響力[3]。

基于上述理論模型,愛普斯坦歸納總結了已有家校合作的參與模式,提出了家校社協作參與的實踐框架,即“當好家長(parenting)、溝通交流(communicating)、志愿活動(volunteering)、居家學習(learning at home)、作出決策(decision making)、社區參與(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4]。該實踐框架為家庭、學校、社區的協作共育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幼兒的成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幼兒教育本身的獨特性強調它需要建立以幼兒為中心,融合家庭、幼兒園、社區等方面的力量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身體和智力等方面的發展。這與交疊影響域理論核心概念內涵相似。交疊影響域理論對幼兒教育有很強的適用性,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框架對幼兒園系統規劃家園共育工作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所以,本文基于對幼兒園家園共育特點考慮,借鑒交疊影響域理論模型,從六個維度提出家園共育實施框架:家庭教育支持、家園溝通、家長義工、居家學習指導、班級決策、社區參與。

二、家園共育實施框架:多維度、多主體協作

(一)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支持既包括家庭參與,也包括幼兒園對家庭的育兒支持。

家庭參與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在支持幼兒各領域發展方面的信念、態度和活動。幼兒園對家庭的育兒支持,是指幼兒園幫助家長提升自身教育素養,促進所有家庭建立良好的、適宜的家庭環境來支持幼兒發展的一系列活動和行為。

幼兒園在考慮家庭教育支持這個維度方面,不僅需要考慮如何根據各個家庭特點來充分調動其育兒的積極性,也需要換位思考,嘗試根據參與對象的年齡、育兒需求、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特點及時地豐富育兒支持的內容,調整側重點,改進方式方法,使對家庭的育兒支持更具有適切性,發揮更大的效果。

(二)家園溝通

家園溝通目的在于構建家園雙向溝通的有效形式,來交流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和孩子發展概況。

家園溝通有多種形式,例如借助微信、電話、釘釘等直接溝通;利用一對一家長會,與家長進行每月面談,及時反饋孩子在園情況,了解家長需求。幼兒園和家長無論采用哪種溝通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地進行溝通。

(三)家長義工AE8CA2CF-A58C-4C88-98AC-1B737D503080

招募并組織家長義工作為志愿者來參與幼兒園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于拓寬家園合作,宣傳幼兒園教育理念,向家長展示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幫助家長了解、認識幼兒園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從而更好地促進家園共育。

在招募家長義工時需要考慮到“由誰來?為什么讓他/她來?”,即要根據不同的活動主題、內容及要解決問題的目的來確定招募對象,招募前要有一定的規劃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家長義工的力量,同時也能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和從中獲得的成就感。

(四)居家學習指導

居家學習指導是指向幼兒家庭提供關于如何幫助幼兒在家學習的一些指導,以及讓家庭了解其他與課程相關的活動、課程決策、課程計劃等信息[5]。

高質量的居家學習實現需要家園步調一致,協同合作。居家學習有很多種方式,比如發布行為習慣小任務(整理玩具、做家務、自理小能手等)、家庭參與課程共建(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調查、實地參訪、訪談)等。

(五)班級決策

通過建立園委會、家委會等組織賦予家長參與幼兒園決策的權利,培養家長領導者和家長代表,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決策的積極性,也為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提供可對話的平臺和途徑。

有很多活動適合家長參與班級決策,比如策劃和組織春秋游、參訪調查活動,策劃、組織升班儀式,布置班級節日環境,課程的發布、討論等。

(六)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是指尋找并整合來自社區的資源和服務,以增強社區對幼兒園的了解,促進教育理念在家庭的實踐以及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社區參與強調雙向互動,既要學會尋找社區中能夠為我服務的資源,又要基于目的和影響,思考我能為社區服務做什么。一方面要“引進來”,根據課程主題需要將社區資源引進教室;另一方面也要“走出去”,利用參訪、調查活動,讓幼兒走進社區、了解社區,延伸并拓展其生活經驗,為社區服務,回饋社區。

三、家園共育支持策略:多途徑、多層次引導

(一)家庭教育支持:平等、相互尊重、針對性指導

在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引導家庭參與,給予家庭的教育支持首先需要做“基線調查”[6],通過表格形式了解幼兒以及家庭基本信息,為之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整合利用“基線調查”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根據家長特點、需要,提供個性化支持,綜合而言,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1. 針對家庭中不同角色、年齡的成員,提供不同的支持策略,且強調“多次少量”原則??啥啻沃С?,但每次策略不宜太多,以便家長更易接受,也愿意實踐。

2. 考慮家長需求,根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提供教育咨詢支持。從家長最為關注的點出發,進行支持,有利于得到家長認可,建立信任關系,然后再循序漸進傳遞教育理念,該策略在家園關系建立初期尤其有效果。

3. 既要分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又要善于將理念融為淺顯易懂、善于操作的小妙招,隨時隨地傳遞給家長。家長并非專業人員,所以在進行家庭教育支持時要注意理念的實踐性。

4. 促進自身發展,樹立專業自信。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專業學習,促進自身專業成長,這樣在對家庭教育支持時才會有專業自信心,發揮專業實力,才能獲得家長的專業認同和信賴[7]。

(二)家園溝通:注重溝通目的性、有效性

家園溝通最重要的是注重溝通目的性、有效性,溝通時始終謹記溝通的目的是什么,采用何種溝通技巧、方式才更有效,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溝通策略:

1. 善于傾聽。傾聽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學會傾聽,讓家長盡情表達,尤其是在首次家園溝通時,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家長需求、關注點,為之后有針對性溝通提供參考。

2. 善于“察言觀色”,注意方式方法。要根據溝通對象的性格特點、性別角色、年齡、習慣等方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和技巧。

3. 善于請教他人。面對一些棘手的家園難題,要及時請教專業教師,學習他人經驗,尤其是新教師。

4. 溝通焦點在于幼兒發展,采用“三明治”方法溝通。通過“優勢+挑戰+期待與支持”的“三明治”溝通方法,欲揚先抑,有步驟地結合具體案例,陳述幼兒優勢、進步方面,進而呈現幼兒面臨的挑戰,與家長一起分析可能原因,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支持(家庭、幼兒園)。這樣既讓家長了解幼兒情況,又使家長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配合支持教師工作,達到家園共同努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幼兒發展的溝通效果。

5. 關注細節、預測、追蹤家長需求。在日常家園溝通時,要關注細節,比如入園、離園時,家長提到幼兒的一些情況,教師要根據這些細節,預測家長所關心的事情,主動在日常保育和教育中關注、支持幼兒此方面發展狀況,并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看到幼兒變化。通過追蹤家長需求、關注點,主動支持幼兒發展,建立良好家園信任關系。

6. 既尊重合作又保持適度距離。尊重合作強調:尊重家長育兒觀念,堅持“家長只是家長”,平等對待每一位家長,尊重家庭的隱私和意愿。保持適度距離強調:在專業上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距離,既要用專業知識和能力引領家長,又要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來影響家長;在人情上與家長保持適當距離,提供育兒建議但不能直接參與決策。家園溝通主題始終圍繞幼兒發展展開,對于家庭中其他問題(如家庭成員因教育理念不同產生的分歧),教師要保持距離,不要越線介入,教師的工作職責是育兒而非調停官,要始終保持教師的專業形象。

7. 掌握必要的家園溝通技術。為了促進良好家園關系的建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和交流時,要掌握非暴力溝通技術、同理心技術等。非暴力溝通技術強調在溝通時通過呈現觀察結果,表達感受和需要,并提出請求的方式來實現溝通,可以使用“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希望”的句式來與家長溝通,專注于彼此的感受與需要,通過協商交流,化解可能的沖突和矛盾,促進幼兒發展。同理心技術強調要用同理心理解家長行為,了解家長的感受和情緒,換位思考,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關系上的融洽。AE8CA2CF-A58C-4C88-98AC-1B737D503080

(三)家長義工:自愿參與,協同育兒

招募家長義工要遵循自愿原則,也要秉持公平、公正原則??梢試L試采用以下策略:

1. 對家長義工工作及時予以肯定和贊賞,表達感謝。

2. 讓積極主動的家長帶動參與較少的家長,但不強制要求。

3. 如果有幼兒可以參與的義工活動,鼓勵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完成,提供親子互動機會。

(四)居家學習指導:傳遞理念,解決問題

居家學習指導,最為重要的是“傳遞你的理念;解決他/她的問題”,即利用居家指導,傳遞適宜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梢試L試采用以下策略:

1. 分享課程主題、活動設計意圖,讓家長了解活動目的。

2. 給出具體的內容要求,以便家長理解和配合,在家長積極配合后,教師要有反饋,鼓勵家長參與,提升家長育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注意各類活動、指導類型、內容間的平衡。

4. 要針對家長需要,予以個別化的支持。

(五)班級決策:共享決策,共同促進

建立家委會,選擇合適的家委會成員,參與幼兒園、班級一些事務,共享育兒的決策權,共同促進幼兒成長。在選擇家委會成員時可以考慮以下因素:個性特點、組織能力、工作性質、待人處事能力、空余時間、在家長當中的影響力等。

(六)社區參與:資源互惠,合作共贏

在與社區合作中要充分利用周圍社區已有資源,每一次活動都要有周全的方案。將社區資源引進幼兒園、班級的同時,也要走出去,升級課程的“觀眾層級”,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幼兒園教育理念、了解幼兒園課程,與社區合作,建立社區伙伴關系。

良好的家園關系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發展,也有助于幼兒園各項工作開展,促進教師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獲得,要將家園共育視為一個整體的系統,整合各方面資源?;凇敖化B影響域理論”建立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實施框架就是從系統的角度,綜合各個方面來規劃、實施幼兒園家園共育,以期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實踐意義的家園合作運轉機制,切實發揮家園社協同育兒的價值,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Epstein J. 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s Handbook for Action(3rd Edition)[M]. Caleforna:Corwin Press,2009.

[2] Epstein,J.L.School, 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2nded.)[EB/OL]. https://doi.org/10.4324/9780429493133.2022-03-16.

[3] 吳重涵.從國際視野重新審視家校合作——《學校、家庭和社區伙伴:行動手冊》中文版序 [J].教育學術月刊, 2013(1):108-111.

[4] Epstein J L. School, Family, 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 Phi Delta Kappan, 1995,76(9):701-712.

[5] 唐漢衛.交疊影響閾理論對我國中小學協同育人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4):102- 110.

[6] 王翠霞.接手幼兒園小班[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12.

[7] 胡劍虹,李玲飛.做會溝通的幼兒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11.

本文系南京市棲霞區“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觀察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BZX/2021/09)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張興利,liming5406@qq.com

(責任編輯 張 娟)AE8CA2CF-A58C-4C88-98AC-1B737D503080

猜你喜歡
支持策略家園共育
例說“數學課堂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持策略”
論幼兒區域活動的支持策略與隱性指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理念下幼兒藝術表現的支持策略
在活動中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
傳統節日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施初探
家長助教對促進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研究
淺談小班幼兒良好習慣培養之方法
當前幼兒環境教育策略探研
解讀孩子游戲,提升有效互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