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儀禮中的镈鐘與特磬

2022-07-08 04:27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文廟禮樂王朝

李 莉

中國古代金石之樂,象征著與天地同和之大樂,也是雅樂樂隊的代稱。孟子也用“金聲玉振”來贊揚孔子之德。(1)嚴華英主編:《孟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第157-159頁?!睹献印とf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比绻麖囊魳返慕嵌?,金聲玉振,指的樂器是镈鐘與特磬?!吨熳诱Z類》云:“镈鐘,甚大,特縣鐘也。眾樂未作,先擊特鐘以發其聲。眾樂既闕,乃擊特磬以收其韻?!?2)(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92》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48頁。按古代樂儀,镈鐘和特磬是雅樂每一句音樂開始和結束時擊奏,一直延續至清代。一種說法是因為特懸器大,會掩蓋絲竹之樂,因此,僅用于樂句的起止。明朱載堉《論鐘磬有特懸編懸二者之別》:“先儒舊說,特懸者,器大而聲宏,雜奏于八音之間,則絲竹之聲皆為所掩。故,但于起調、畢曲時擊之,以為作止之節?!?3)(明)朱載堉撰,馮文慈點注:《律呂精義》,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第713頁。透過文獻的梳理,明代王朝雅樂并未有镈鐘、特磬的使用,直至清代盛期,镈鐘、特磬制度方才重新啟用,并在具體的應用上,一方面恢復古制,一方面也進行簡化革新。但值得思索的是,通過考察地方文獻,明清直省地方官方禮樂卻是早于王朝,雖然并不普及,但一直有镈鐘、特磬使用的傳統。這顯然是因為掌控中國的地方權利的士階層的精英們,一直有著延續古制的傳統,甚至有時枉顧王朝的統一制度,而這顯然又是被士階層所默許和尊重的行為。

一、镈鐘特磬與王朝樂制

清代镈鐘即特鐘。清代初期樂縣無镈鐘,清中和韶樂初設,也未見镈鐘。乾隆時期負責禮部樂部的和碩親王允祿的奏疏《請備特懸鐘磬疏》勾勒了前清镈鐘的沉?。骸白詽h以來,隋唐宋遼金元各史《樂志》,俱載有镈鐘、特磬,唯明代樂縣未興。嘉靖時,太常寺卿張鶴建言,請設特鐘、特磬,以為樂節,因黃鐘律度未得,遂不果造。洪惟圣祖仁皇帝天縱神圣,考定黃鐘十二律呂真度,御制《律呂正義》折中精當,八音俱經厘定。惟镈鐘、特磬,詳其說而未備其器?!?4)羅振玉輯,張小也、蘇亦工等點校:《皇清奏議下·卷52》,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062頁??甲C文獻,《大明會典》《明史》無錄此器,在明代《明政統宗》《國朝典彚》《禮部志稿》等文獻中也記載了嘉慶十四年農歷六月太常寺卿張鶴建言,后詔取山西長子縣羊頭山黍大小中三等各五斗,以定律,最終無果之事宜。因此,直至乾隆初,明清中和韶樂樂隊皆無镈鐘和特磬。

從文獻看,和碩親王允祿的奏疏《請備特懸鐘磬疏》是重議镈鐘、特磬開端,并得到乾隆的支持。清代镈鐘于乾隆二十六年農歷十一月初六鑄成。(5)(清)梁國治等撰:《欽定國子監志卷22·樂3》,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175-176頁。十二特鐘:镈鐘第一黃鐘,十一月用之;镈鐘第二大呂,十二月用之;镈鐘第三太簇,正月用之等;依次按月。清代特磬與镈鐘幾乎同期完成,于乾隆二十六年農歷十一月初九琢成(6)(清)梁國治等撰:《欽定國子監志卷22·樂3》,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178-179頁。,各律對應月份與镈鐘一致。镈鐘、特磬按祭祀朝會樂所用時間月令,加入中和韶樂樂隊。乾隆三十年頒镈鐘、特磬于國子監文廟(7)(清)梁國治等撰:《欽定國子監志卷20·樂1》,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165-166頁。和闕里文廟(8)(清)孔繼汾:《文廟禮器圖式·跋》(同治六年刻本),引自陳其泰、耿素麗編:《歷代文廟研究資料匯編》第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90頁。。國子監一年春秋二祭,應用第四夾鐘和镈鐘第十南呂,夾鐘對應春仲月,南呂對應秋仲月,分別應用于文廟春秋祭禮。直省釋奠樂按制不用镈鐘和特磬。

思考歷史,镈鐘和特磬在乾隆朝復興有幾方面原因:一則,清入關后各君主皆重視禮樂構建,尤其是康熙到乾隆時期,其中康熙和乾隆二君主自身也懂音樂律法,兩朝上下完成了《律呂正義》和后編,視為鉅典,因此,為臣者如禮部允祿既明樂律也深諳圣意,奏疏完善禮樂,既是盡其本分事宜,也是迎合上意;二則,乾隆二十四年初平定西部回疆叛亂,恰入冬江西又得古鐘十一件(9)王云五主編:《清朝通志·卷115金石畧》,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7395頁。清三通皆有記。,可謂“應時”彰顯王道天意。王者功成作樂,況鑄鐘又得以有實物參照,遂和碩親王允祿上《請備特懸鐘磬疏》,確實是天時地利的時機,如奏疏言到“以昭美備,如此則古今胥協,《韶》《濩》同和矣!”(10)羅振玉輯、張小也;蘇亦工等點校:《皇清奏議下·卷52》,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063頁。樂者,德之華也,樂的完備,也體現了為君者的盛德。

二、樂縣中的镈鐘特磬

清代镈鐘和特磬的形制、律制和演奏方式都是遵守著傳統,力圖恢復古制。從王朝典章圖像和留存實物來看,清代的镈鐘真身乃是學界稱謂的“甬鐘”。清代镈鐘是仿照乾隆二十四年江西臨江府所出古鐘而作,那么顯然江西發現的古鐘本來就應是一套甬鐘的古代編鐘。乾隆所出江西古鐘,目前存留5件,被學界稱之為“者減鐘”,又稱“吳王鐘”,是現存最早的吳國器。其中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樂鐘內壁光滑,館藏上海博物館內腔有音梁4條,有調音痕跡。二種皆為雙音樂鐘,音質好。參見下圖。

乾隆朝江西進獻古鐘,和碩親王等廷臣“疏于考定,未詳所用”,只有聽從圣裁,“定為镈鐘”(14)羅振玉輯、張小也、蘇亦工等點校:《皇清奏議下·卷52》,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063頁。。最終,由清高宗圣意裁定,春秋時代甬鐘被認定為镈鐘,并成為清代镈鐘的原型。和碩親王等按照圣意,遵照圣祖仁皇帝欽定黃鐘真度,鑄成十二镈鐘,按金聲玉振之理,又制十二特磬,以禮樂的完備彰顯帝王的盛德。乾隆皇帝的斷定并不是妄自臆斷,而是有根據的。早至北宋文獻和圖像資料,對于镈鐘的認識已經是以上古甬鐘為主要范式。(15)徐蕊:《宋代青銅樂鐘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第88頁。北宋詩人秦觀所作《吊镈鐘文》對樂鐘形制有清晰描述:“其形有兩欒,如合瓦,面左右九乳,總三十六牙。鼓、鉦、舞、銿、衡、旋、斡之類?!?16)(清)汪云銘修、方承保纂:《重修嘉魚縣志·卷7藝文志》,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本卷第10頁。在宋代士人對于镈鐘的認識還是十分熟悉的,此時的镈鐘即是上古甬鐘。因此,清代的镈鐘是遵循典籍,符合自宋以來士大夫對于镈鐘的傳統理解。

清代镈鐘的律制和表演范式也是追尋古制。清代镈鐘按十二律對應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份。這一傳統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的樂縣制度:設镈鐘各依辰位以應十二月?!傲喝ズ忡?,十二镈鐘各依辰位而應其律”(17)(唐)杜佑:《通典下·卷144樂四》,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1943頁。;“北史魏永安年末元孚表依十二月為十二律呂,各準辰次當位設懸,月聲既備,隨月擊奏”(18)(宋)歐陽修等奉敕編:《太常因革禮·卷19樂三》,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第112頁。;“北齊文宣初,尚未改舊章。宮懸各設十二镈鐘,于辰位,四面并設編鐘、編磬各一簨虡,合二十架。設建鼓于四隅。郊廟朝會同用之”(19)(唐)杜佑:《通典·卷 下142樂二》,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第1901頁。。而十二律呂對應四時、十二月的音樂觀念則可追溯至上古。明代洪武年樂制廢除镈鐘、特磬樂制。清代乾隆年考據古制镈鐘,根據祭祀月份律呂關系,镈鐘、特磬加入祭禮中和韶樂樂隊,并延續了古制:特鐘以發首聲,特磬以收其韻,金聲玉振。

清代镈鐘和特磬的應用遵守傳統,亦不乏革新。明代雅樂樂縣對宋元時期制度進行了務實的精簡,去掉镈鐘、特磬,僅存編磬、編鐘各一簨虡,分別十六件。清代繼承明制,而乾隆年加入镈鐘、特磬,是按照祭禮執行的時間斟酌加入的,如釋奠禮樂春秋二丁祭,應用第四夾鐘和镈鐘第十南呂兩件,春秋僅設一鐘。從唐宋典籍,如《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等禮書記載,唐宋時期仍然保持了設十二镈鐘、特磬各依辰為排列四面宮縣的模式。但是,清代則去掉繁復,僅按月令加入單個镈鐘,并無四面宮縣設置,體現明清樂縣質樸特質。

三、地方祭孔中的镈鐘特磬

清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祭禮皆采用中和韶樂樂隊。直省地方的祭禮用樂以文廟釋奠為重,至咸豐初年國內太平天國運動興然而起,三年關圣帝君躋中祀,六年文昌帝君躋中祀,用樂隆興與釋奠同。直省地方中和韶樂樂隊按制僅不用镈鐘和特磬,其他與王朝同。因此,地方府縣釋奠樂縣按制當不設镈鐘、特磬,即使有設,也當在王朝之后。但事實上,特鐘、特磬在清代府縣志里多有記錄,顯然各地都有所應用。以筆者關注的湖北音樂史為例,最早見乾隆元年嘉魚縣有記。

乾隆《嘉魚縣志》記錄清代嘉魚縣首次置辦釋奠禮樂器是在乾隆元年,由知縣張其維捐置,包括編鐘8件、編磬8件、特鐘1件、鼉鼓1件、楹鼓1件、鼗鼓1件、應鼓2件、搏拊鼓3件、琴瑟笙各2件,笛4件、排簫2件、篪2件、管4件、塤2件、柷敔各1件??h令張其維,字德隅,山西蒲縣舉人,雍正十年到任嘉魚,被志書譽為有“古循良之風”的賢能官吏。在任期間修城垣、筑長堤、捐社谷,捍衛民生;倡捐修文廟、關帝廟,置辦祭器樂器,復興禮樂;修建砌石泮池,捐俸設學、置學田等。其事跡遍布志書學校志、人物志等條目,直至乾隆三年都有事跡在錄。另,目前所見文獻是為乾隆五十五年的志書,是在乾隆二年的志書基礎上進行的續修。而乾隆二年的志書,是在知縣張其維的主持下纂修的。續修志書一般都有著沿抄舊志序言的慣例,在原志序言張其維言道:“自古循良之吏,不以催科為能,而以風教為先”(20)(清)汪雲銘修、方承保纂:《重修嘉魚縣志·序》,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序第1頁。,這或也是其為政的思想。因此,《嘉魚縣志》關于釋奠樂器的記錄,顯然是務實而記的,當源于乾隆元年所置辦、記于乾隆二年舊志的內容,是可信的。而至同治五年的志書再修志書,繼續照抄,則有了具文敷衍的意味。

嘉魚縣歷史上出過镈鐘,縣南十里天平湖在宋時有年水涸得镈鐘一件,秦觀游歷嘉魚作《吊镈鐘文》一篇,記于明清嘉魚縣志。時任嘉魚知縣張其維顯然也是深知此典故的,因此,在乾隆元年捐制禮樂器中有镈鐘1件。其他直省地區乾隆早期也有特鐘或镈鐘的記錄。如乾隆十一年《河源縣志》(廣東)記:“流傳樂器:……特鐘磬架二個,五色絲縣繸子、鳳子等物全;銅編鐘十六口,本學舊存十二口,今領四口;銅特鐘一口……”(21)(清)陳張翼修、尹報逵纂:《河源縣志·卷6學校志》,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本卷第34頁。。志中涉及兩組釋奠樂器,一組為按制的清代釋奠樂器,則在后文又書寫一套當時文廟流傳樂器,包括特鐘1件。顯然,清代直省镈鐘、特磬應用,遠遠早于王朝,且不拘于一隅之地。至晚清時期地方志書,則記錄的更多,且基本為特鐘、特磬同時出現,體現了地方對于這一制度的廣泛熟悉。

光緒《大冶縣志》中有镈鐘圖1幅,與其他清代王朝典籍圖像對比,有所不同。此外,孔繼汾《文廟禮器圖式》镈鐘圖更是特別。這也引發了筆者的另一個思考,士人們所理解的镈鐘應該是怎樣的?

圖2 乾隆年頒于曲阜孔廟的南呂镈鐘(12)周昌富、溫增源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79頁。

圖3 乾隆年頒于曲阜孔廟的夾鐘特磬(13)周昌富、溫增源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71頁。

圖4 大冶縣志镈鐘圖(22)(清)胡復初修、黃昺杰纂:《大冶縣志·卷6祭典志》,清同治六年刻本,本卷第21頁。

圖5 文廟禮器圖式镈鐘圖(僅1件)(23)(清)孔繼汾:《文廟禮器圖式》一卷(同治六年刻本),引自陳其泰、耿素麗編:《歷代文廟研究資料匯編》第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183頁。

圖6 泉州府、瀏陽特鐘 (25)王清雷執行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福建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22頁;高至喜、熊傳薪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湖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35-236頁。

圖7 瀏陽古樂特磬 (正面、背面、掛于簨虡)(26)高至喜、熊傳薪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湖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238-239頁。

圖8 定州云磬、雙魚磬和壽字云磬(27)吳東風、苗建華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河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93-94頁;王清雷執行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福建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77頁。

從王朝典章圖像來看,清代的镈鐘真實乃是上古“甬鐘”。湖北府光緒時期《大冶縣志》镈鐘夾鐘圖清晰顯示其采用環紐懸掛,鐘體與王朝頒布圖式也有不同,雖然其圖后文字均抄于王朝典籍,但是圖的真實顯示與文不符,這至少體現了直省對于王朝所定镈鐘的認識是不夠清晰準確的,因而在繪圖中出現較大偏差??桌^汾《文廟禮器圖式》約完成于乾隆三十年冬,清代镈鐘誕生已幾近四年了,圖中所錄镈鐘顯然和王朝實際镈鐘不符,但是確實更符合于真實的镈鐘特征。首先沒有了甬部,自然也無旋斡;其次,平于,與其他諸圖皆不同。镈鐘自上古已經發展成熟,典型的镈鐘為合瓦狀,平于、平舞、環鈕,作為重器,自來重于裝飾,或華麗飛棱,或繁復環鈕,鐘體紋飾華麗??资纤L镈鐘,是綜合考量了清代編鐘和古代镈鐘的各自特點而綜合形成的:鐘體橢圓,無舞部,一如中和韶樂編鐘鐘體特征;以清代飛龍為飾,有著華麗威嚴的環鈕,也沿襲了镈鐘重器的品質;于口平,鐘體紋飾以格紋為主,期間點綴乳釘或點紋;簨虡間飛云朵朵,鐘紐上飛龍似穿云而出,上簨雙鸞取代龍首,與鐘上一龍相配??资纤婕爸D鐘,可謂煞費苦心,基本遵古镈之制——平于、繁復環紐和華麗紋飾,也符合清代中和韶樂的整體風格——中正圓鐘。從孔書跋文或可揣測其心:“此者蒙賜镈鐘、特磬,金聲玉振備,大成矣,尤宜詳慎厘正,以鳴我國家之盛,乃出新譜進樂生肄之?!?24)(清)孔繼汾:《文廟禮器圖式·跋》,引自陳其泰、耿素麗編:《歷代文廟研究資料匯編》第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90頁。其中,“尤宜詳慎厘正”,或是委婉道出“厘正”想法。

清代直省用作特鐘的樂鐘,所存極為罕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所錄僅有兩處,泉州府文廟和瀏陽古樂各1件,均為道光年啟用。此外,乾隆二十六年農歷十一月初六鑄成镈鐘,隨即頒布給曲阜闕里文廟的一套用于春秋祭禮的镈鐘2件,以及曲阜舊藏明清時期镈鐘1件,清宮廷所藏銅鍍金镈鐘12件。曲阜與清宮廷所存镈鐘按照王朝所定制度制作,但是兩件直省所用特鐘卻各有特色。參見下圖。

泉州府1件為地方鑄造,大系稱之為“甬鐘”。該鐘單個,為貢生康濟生捐造。通高73.0厘米,從其大小看,不可能是一套編鐘的1件,其與乾隆年間頒于曲阜闕里文廟夾鐘特鐘大小接近,因此,這應是1件特鐘。甬部鑄成竹節狀,上端如意形方便懸掛,設計的非常巧妙,竹與如意也寓意吉祥,與王朝所鑄上古甬鐘形制具有較大的差別。瀏陽1件為道光年間出土的一件大鐃,從其形制看是南方發展至晚期的鐘型鐃,有旋無斡,乳狀枚前后四區36個,通高43.0厘米,按照清代镈鐘,對穿孔懸掛。兩件不同時期的樂鐘,體現出了不同時代的特色,泉州府道光甬鐘,圓肩,鐘體也更渾圓一些,長枚不僅四區,還在鐘體下端圍繞鐘體兩圈鑄造,上斂的于口也過于渾圓,竹節和如意形,充滿世俗情趣。瀏陽所出土的鐃,體現了上古鐃對稱、古樸的形制,直甬、平舞、銑斜直,篆、鉦分明,篆間飾云雷紋。其大小與乾隆年間頒于曲阜闕里文廟南呂特鐘較接近,清代欽頒特鐘更渾厚,沉重。從上述用作镈鐘的留存于世的樂鐘可見,镈鐘并不需要具體的音律,也并不需要與王朝典籍要求的形制一致。地方镈鐘顯然不可能有王朝所制定的镈鐘那樣渾厚、沉重和華美,只需比編鐘更大的樂鐘,即可在直省作為特鐘使用。

目前各地留存清代直省用作特磬的單個石磬,有瀏陽古樂1件、甘肅武威文廟1件(已斷裂),成都文廟1件編號29/29,以及乾隆二十六年頒于闕里今留存于曲阜孔廟的1件。此外,《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有云磬2件和雙魚磬1件,作為地方釋奠特磬被收錄。

瀏陽古樂特磬是目前所見清代直省保存最好的一架特磬,王朝頒布的特磬雖然有十二律呂之分,但是在實際的演奏中,特磬與特鐘僅用于樂曲樂句的首尾,實際是不進行旋律演奏的,因此,在直省地區也有采用1件大磬取代特磬的。從上述特磬和用作特磬的云磬等可見,特磬一同镈鐘并不需要具體的音律,也并不需要與王朝典籍要求的形制一致,地方特磬顯然不可能有王朝所制定的特磬那樣采用碧玉做成,甚至可以用云磬等磬代之。直省地方應用特磬的歷史也一如镈鐘,早至可追溯到宋元。因此,雖然至清代王朝典章要求直省中和韶樂不用镈鐘、特磬,但是一脈相承的歷史仍然留存在各直省地區,在考證典籍的過程中,特磬、特鐘仍被地方釋奠所持續使用。

四、镈鐘特磬與禮樂精神

封建王朝時期禮樂的完備是王治之要端,歷代遵循。禮,古為豊、禮,《說文》解釋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薄柏N,行禮之器也?!?28)(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7頁。王國維考證甲骨文“豊”字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由此推之“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29)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43頁。因此,禮最早當源于宗教,如吉禮就是從宗教祭祀轉化而來。禮的形成是一個漫長歲月,從甲骨文,以及出土的青銅禮器可見殷商已經形成了禮制數度的規范,如殷商祭禮樂器編鐃,基本形成了諸侯三件,王族遞增如五件以上的禮制。(30)婦好墓編鐃5件。到周代“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禮記·明堂位》)儒家推崇的“先王”“禮樂”昌明的時代。在兩漢時期儒生的復興下,先秦、先周時期的禮制被整理完善,形成《周禮》《禮記》《儀禮》等禮書,也成為后世制禮作樂的依據。后世有《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明集禮》《大清通禮》等歷代禮制典籍,雖不斷歷時更新,但主旨皆可上述上古三禮。

先秦是儒學禮教思想形成和完備的時期,典籍中專篇論禮最早當屬《荀子·禮論》。荀子指出:禮是源于對于人情、欲的規范和節制?!盾髯印ざY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分之,以養人之欲”。然而,所供養之事物、器物,是有著規范區別,以體現等級的區劃?!百F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逼渲腥寮易钔瞥鐚τ谔斓刈孀诰龓煹募蓝Y?!肮识Y,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倍绾斡袆e,則具體體現在“數”與“度”的體現上,如“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諸種儀節、器物皆規則有別。禮也是源自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符合人的基本情感特征?!胺捕Y: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師旅,飾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币虼?,禮也是體現人倫情感的。禮的規范化、制度化,乃至上升至國家意識上層建筑,就是“禮制”的形成和完善,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現——以“禮”治國?!盾髯印ぷh兵》:“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薄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岸Y者,政之輓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31)(唐)楊倞注,耿蕓標校:《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7頁、第229頁、第235頁、第239頁、第180頁、第325頁。荀子的觀點在漢代所輯錄三禮書中也多有陳述,并細化發展。如《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赖氯柿x,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被。分爭辨訟,非禮不絕。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刑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神鬼,非禮不成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32)陳戌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239頁。然,禮法在中國古代社會原本為士大夫貴族階層獨享的制度,“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上》)。三禮所記之禮,皆君子之禮,所記之禮制,皆盛行于貴族階層。直至兩宋,從士大夫階層開始提倡“禮下于民”,北宋《政和五禮新儀》首次將士庶禮法納入王國禮制建構的范疇,南宋朱熹《家禮》一書完備了民間禮法,士庶禮法于明清逐步深入鄉土民間社會。遂,在中國古代的自然社會生活中,在上層禮法制度的指引規范下,社會形成了具有約束性,甚至強制性的各階層禮制。

禮樂,是中國古代王朝帝國最為重要的根本國務?!盾髯印氛摗罚骸肮蕵沸卸厩?,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33)(唐)楊倞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51頁?!抖Y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薄皹氛?,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薄笆枪氏韧踔贫Y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薄巴跽吖Τ勺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薄皹分炼鵁o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薄岸Y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34)陳戌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363-364頁。遂,封建王朝時期王朝禮樂的完備是王治之要端,歷代遵循。清代以康、乾王朝禮樂建構最為浩大,一依文獻所言“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彼?,禮樂并行則為仁政,二者不可偏廢。禮以節行,樂以和心,將人的行為和情緒情感通過禮和樂來表達,這就是禮樂之形、禮樂之象。

象征著金聲玉振的镈鐘、特磬,在漫長的中國禮樂文化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其內涵體現了華夏民族看待禮樂樂制,是與四時月令天地大同相關的,涉及政教風教的重要國家制度。南北朝時期樂懸設镈鐘各依辰位以應十二月:“梁去衡鐘,十二镈鐘各依辰位而應其律”(35)(唐)杜佑:《通典·卷144樂四》,清武英殿刻本,第17頁。;“北魏永安年末元孚表依十二月為十二律呂,各準辰次當位設懸,月聲既備,隨月擊奏?!?36)(宋)歐陽修:《太常因革禮·卷19樂三》,清廣雅書局叢書本,第1-2頁。這是確定镈鐘按十二月設立和擊奏的最古的記錄,隋唐以降至宋金元皆延續此制度。而十二律呂對應四時、十二月的音樂觀念則可追溯至上古。明代洪武年樂制廢除镈鐘制。明初洪武十七年圣諭曰:“治天下之道,禮樂二者而已。若通于禮而不通于樂,非所以淑人心而出至道。達于樂而不達于禮,非所以振綱紀而立大中。必禮樂并行,然后教化醇一?!?37)(明)俞汝楫:《禮部志稿·卷1儀禮之訓》,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6頁。禮樂并行則為仁政,二者不可偏廢,“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鼻宕钥?、乾王朝禮樂建構最為浩大。清代乾隆年考據古制镈鐘,并根據祭祀月份律呂關系,镈鐘特磬再次被應用于國家禮樂,釋奠祭禮仲春與仲秋月加入镈鐘第四夾鐘和第十南呂。

地方的禮樂主要體現在對于孔子的祭奠。唐代貞觀四年政令,地方府縣均設孔廟,釋奠等禮樂下至州縣。兩宋時期,禮下庶民,由地方官員負責掌祭的地方禮樂漸次隆興,尤其釋奠為重。甚至,元代統治者也極其重視地方禮樂,如元代忠宣公余闕《文廟大成樂記》:“皇元之興,諸事未遑,即定著孔子廟祀之禮?!?38)(明)劉汝松修、朱衣纂:《漢陽府志·卷4廟祀志》,明嘉靖刻本,本卷第1頁。明初洪武年以皇帝朱元璋為首對前代禮樂進行了務實吸收,清代對于孔廟的祭禮則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完善,于乾隆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乾隆時期,高宗曾八次赴魯,禮樂隆興。在皇帝第三次釋奠后,衍圣公孔繼汾感激涕零并將盛事記錄于《闕里文獻考》“若夫特下德音,專修謁奠,禮明樂備,至再至三,則亙古以來,維我皇上一人而已?!?39)(清)孔繼汾述:《闕里文獻考(一)卷16祀典第三之三》,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第369頁??资ズ笕说男穆?,一定程度反映了乾隆盛世下的天下文人儒生的心態,至此對于孔子的尊崇和利用可謂達到了極致。因此,在禮樂的延續中,中國古代士階層認為這是自身以禮樂教化天下的責任,同時也遵循著自我精神層面的訴求——孔廟是天下士人精神家園。

古代镈鐘、特磬制度的復興,或許在音樂的表現上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它象征的禮樂精神的最大化實現,透過樂器和樂儀,體現了對上古三禮圣君時代的禮樂的追溯和靠攏。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情感,明清時期的地方釋奠儀式中,并不會完全遵守王朝制度,也會追尋古代制度,應用“金聲玉振”的镈鐘與特磬。當然,地方釋奠對于古代制度的復興,并不僅僅體現在這二器物,但是,作為樂律與月令關聯的樂縣禮器,顯然有著更重要的禮樂內涵。乾隆二十六年镈鐘、特磬被加入中和韶樂,為彰顯盛世的大樂天成,古今胥協。而早在清初,隨著地方安定地方釋奠禮樂開始重啟,延續自宋元以來的地方禮樂文化也重新復興。在并不明確王朝對于地方的用樂禮制之時,考據典籍,復興古代禮樂器在一些地區展開。但是,也有明知制度而故意為之的。釋奠用樂違制在清代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晚清時期,名震天下的瀏陽縣釋奠古樂,今稱“瀏陽古樂”,就是地方具體負責的官員一手促成?!盀g陽古樂”從旋律到樂隊都進行了深度改良,與王朝所定制度多有不同,但卻一致受到了官方和士人的推崇。從留存的實物中,也管窺到地方禮樂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如編鐘各地制作參差不齊,形制各有特色,且形制地方亦有一定的傳承;镈鐘可以是出土的古代樂鐘代替,特磬也可以是無音律的云磬。許多留存的釋奠禮樂器,也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地方禮樂的不足,如湖北所存清代江陵文廟編鐘一套毫無音律,只是一個擺設響器。這體現了禮樂的具體實踐,在現實中是存在很多的困難的。地方對于镈鐘、特磬的使用傳統,體現了掌控中國地方權利的士階層,有著執著延續古代禮樂、風教為先的儒家精神。

猜你喜歡
文廟禮樂王朝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四川省資中文廟的建筑發展史及其修復研究
“祭如在”與文廟祭祀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云南文廟介紹
——巍山文廟
養心殿,帶你走進大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文廟開筆大典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楊貴妃 王朝的女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