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路徑研究

2022-07-09 13:48黃盈
江蘇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關鍵詞:融合路徑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黃盈

摘要:高職英語作為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公共基礎課程,具有開展課程思政的獨特優勢。但當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學中的人文性教育目標被忽略、中國本土優秀文化的失語、課程思政的意識與能力欠缺等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整合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變革教育教學方法,以提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合效應,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態勢。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C-0008-04

作為一門主干課程,高職英語教學貫穿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涯,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的結合,除了讓學生掌握詞匯、句型、語法等基礎知識之外,還要讓學生對西方文化、西方思維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從而堅定“四個自信”,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1]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要適時、適當融入思政元素,使英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進一步實現英語課程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的高度契合性

課程思政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課程思政不是把所有課程都上成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而是采用“三全”育人的形式,將思政教育元素融于學校的各門課程中,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高職英語課程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基礎知識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授課時長幾乎跨越高職教育的整個學制,且覆蓋面較廣,各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修習這門課程。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且多元化,除本身教材內容,教學介質還包含有豐富的視聽資源、閱讀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和多元的教學內容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經驗,也有益于開展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擯棄對西方文化的盲目認同,客觀看待外部世界,理性對待文化差異,從而提升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學生還可以在對比學習中發展思辨能力,拓寬視野,提升素養,堅定“四個自信”,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課程,兼有工具性與人文性,英語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思政教育的空間較大,可嵌入、滲透到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載體多樣,途徑各異,一個單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篇文章,都可能蘊含著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二、當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人文性教育目標被忽略

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側重于對單詞、句型、語法等的講解,或重在練習、測試,目的是讓學生順利獲取大外三級、四級、六級證書,為將來就業增加競爭力。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的詞匯學習、句型剖析、語法強化、翻譯練習等方面,但是對于語言教學所承載的人文性教育內容,如職業素養、道德修養、工匠精神、家國情懷等元素的挖掘不夠重視,或者浮于表面。

(二)中國文化的失語

在教學國外社會生活、西方節日等方面的內容時,一些教師往往著重于教材內容的單向度講解,缺乏與國內相關內容的對比與分析,導致學生一心沉浸在西方文化中,無法與本國的文化主動對接,甚至知之甚少,進而影響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有的教師過于強調詞匯、句型等孤立的語言點,忽視對學生“說”這一能力的培養,學生想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絞盡腦汁不知道如何“說”、“說”什么,“失語”現象嚴重,更別說是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了。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固然要讓學生開拓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從而向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三)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與能力欠缺

不少教師對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夠深入,思政元素與學生專業學習目標不夠契合,思政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融合不足。他們在英語教學中依然沿用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傳統教學模式,未能將啟發式、思辨式的教學方法融進課程思政,缺乏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影響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三、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

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是思政教育的實施者、引導者,教材是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和來源,而教法則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途徑,因此,教師、教材、教法構成課程思政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依賴,使英語課堂成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陣地。

(一)提升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教師要規范自身言行,起好帶頭作用,自覺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在著力提升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通過政治學習、民主生活會、自我反思等途徑,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使命,熱愛教育事業,以自己的敬業精神、愛生如子的信念以及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要提升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讓課程思政真正成為自己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和顯性的教育作用。還要自覺主動地將政治學習和業務探討結合起來,發現適合課程思政的語言素材。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就是很好的政治、業務學習素材,可以將相關的內容翻譯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使英語課堂成為“三全育人”的有效載體,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二)豐富高職英語教材的思政內容

教材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介質,其涵蓋的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是影響教學效果和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學習西方文化可以拓展學生視野,增長見識,但如果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極易使學生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必要時還要豐富教材、教學內容,強化對學生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的思政教育。

教師可以對現有教材進行拓展、補充,提煉思政教學元素和主題。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本資源、視聽說資源等等,教師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深挖蘊含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深層次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提煉、融合,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以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實用綜合教程》為例,教材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豐富厚實,如理想追求、道德情操、職業選擇、工匠精神、家國情懷、中西方文化對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教師要準確把握這些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傳遞功能和素質養成功能,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如在聽力練習時,除完成教材中已有的聽力訓練之外,可以補充一個“時政聽力”版塊,從China Daily、Xinhua News等官方權威媒介選取當今國內的積極向上的熱點新聞或素材,編輯為選擇題或者填空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原聲,鍛煉聽力,關注時事,增強民族自豪感。再比如在講授西方傳統節日的文章時,可以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介紹、英文視頻等;在介紹西方民主制度的章節中,增加對我國民主集中制的介紹,在對比中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覺。

教師還可以設置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專題模塊,提高學生語言學習輸入與輸出的能力。一方面,注重中國文化的補充,改善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失語現象,如開設中國傳統節日模塊、中國傳統文化模塊、紅色中國模塊等等,加大中國文化的英語學習滲入,增強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在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還可以開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傳統思想經典等模塊,學習翻譯技巧,增強文化認同。另一方面,開設VOA、CNN等新聞視聽說模塊、西方紙媒閱讀模塊,在跨文化語境中使學生體會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在學習與思辨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改革課堂英語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自主意識較強,說教式的課程既不受學生的歡迎,也削弱了立德樹人的效果。教師要深入研究新時代高職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借助新媒體手段和工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面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動態平衡。

教師應加強思辨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思辨能力。外語教學作為人文教育,其本質就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具有思辨能力培養這個功能。這種具有綜合性、遷移性、系統性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思辨力培養應該是高等教育的必選目標,而不是自由選項。[2]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增強學生獨立看待問題、獨立思考的意識,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在學習有關中西方文化對比的“The rules for gift giving”這篇文章時,教材更多呈現的是一種文化表象,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形成中西方送禮方式、禮品選擇差異的多種因素,用辯證的視角審視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入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模式,促進了理解,加深了認同,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創設高質量的語言教學和思政教學的融合活動,可以呈現案例,進行指導,讓學生直面問題,通過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地球一小時”的課文講解中,可以從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產生威脅的英文視頻導入,設置重點詞匯聽寫的語言任務,鍛煉學生“聽+聽寫”的能力,擴大詞匯量,訓練語言技能。然后對學生進行閱讀(泛讀+精讀)、翻譯層面的訓練,比較中、美兩國對于環境保護的不同態度,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環保對世界的貢獻。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講話的英譯為總結,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語言層面和人文思政層面進一步升華文章的主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在訓練學生不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強了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方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6-10.

責任編輯:華軒

猜你喜歡
融合路徑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傳統商貿與互聯網時代供應鏈模式比較及融合路徑研究
高校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效融合的路徑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性與相通性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研究
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論高職英語多元化綜合評價模式的效度與信度
關于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