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團隊建設為載體的職教名師發展策略研究

2022-07-09 12:05朱磊明劉猛
江蘇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關鍵詞:教學團隊教師專業發展

朱磊明 劉猛

摘要:教學團隊建設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團隊建設通過制定發展規劃,明確教師培養目標,培養團隊育人意識,提升名師育人理念。團隊領銜人借教學團隊平臺,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加強教師職業素養培育,拓寬團隊建設渠道,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創新發展能力,以名師要求促進個人發展。搭建團隊建設平臺,在課程資源建設、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推進“雙元”模式,促進協同育人,借助名師的知名度,輻射社會服務,打造優質一流教學團隊。

關鍵詞:教學團隊;教師專業發展;名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C-0042-05

當前,職業教育正處在轉型升級、變革更新的大時代,政策利好,職教人備受鼓舞?!度珖殬I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要求“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標志著教學團隊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學創新團隊是領銜人領導下的協作共同體,是優秀教師培養的平臺,名師培養的搖籃。團隊建設以名師培養為突破口,深化“三教”改革和產教融合,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優秀教學團隊。

一、制定團隊建設規劃,明確名師培養目標

《建設方案》提出“建立團隊建設協作共同體”目標,要求按計劃、分步驟建成一批覆蓋骨干專業(群)、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教學團隊應成為教師成長和發展的搖籃,教師的發展應在領銜人的帶領下,圍繞教學團隊開展各項活動。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間分工協作、資源共享。領銜人引領團隊成員進行專業知識的探討,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加入團隊的價值,從而獲得個人與團隊的共同發展。

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學?!保┙ㄖこ碳夹g教學團隊在名師引領下,搭建團隊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名師。團隊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在技能大賽、校本課程開發及精品課程建設等項目中,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領銜人在團隊建設工程中,開展項目建設、定期與不定期培訓,為教師發展提供更多的交流平臺。因而,教學團隊建設應定位為團隊全體成員組成的專業發展的學習共同體,其主要目標是在名師引領下培養優秀教師或未來名師,并輻射地區職業教育教師發展[1]。

二、培養團隊育人意識,提升名師育人理念

團隊建設必須建立立德樹人的育人意識,扎根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雙師型”優秀教師,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穩步提升,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教學團隊。

(一)強化團隊育人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是教學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保證。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要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職業素養教育、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名師的作用應表現在人才的培養上,做好既教書又育人的表率。

在專業實訓過程中,團隊領銜人引導教師編制校本實訓教材,指導教師在編寫實訓任務書時,將傳統文化教育、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融入日常實習實訓教學中。利用學校自建等比例實體模型,模擬真實的施工現場環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企業管理理念進行校內實訓教學。團隊領銜人在團隊建設中抓好建筑專業實踐性教學這一主陣地,讓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讓名師培養得以生根,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二)傳承大國工匠精神,提升名師育人高度

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教師的職業素養包含盡責奉獻的職業操守與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積極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將工匠精神理念貫穿團隊建設的全過程[2]。

為了使建筑專業教師掌握更多的實戰經驗,團隊聯系企業資深建筑專業技術專家到校舉辦專題講座,分類指導教學實訓工作,在提升教師水平的同時,學生的專業水平也有了提高。團隊定期組織文化課教師下企業開展實地調研,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程聯系,強化文化課中的工匠精神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為學生未來就業與創新創業做好銜接工作。

通過崗前培訓、學生日常行為養成等途徑,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企業實訓期間,融入行業、企業文化,學生進行角色轉換,以學徒的身份參與生產過程,在工作著裝、管理規程、獎懲制度等方面都嚴格遵守企業的要求,學生即員工,讓學生在嚴謹規范、精益求精、誠實守信、敬業樂業的職場氛圍中,感悟未來踏上工作崗位后必須遵守的職業規范和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讓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慢慢融入學生心里[3]。

舉行“拜師儀式”,實現教學師徒化。校企共同確定指導師傅,團隊專業教師全程參加拜師儀式,這種傳統儀式感教育既讓學生樹立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職業理念,又加強教師傳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名師育人高度。

三、搭建團隊建設平臺,發揮名師引領作用

團隊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名師是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團隊領銜人是團隊建設的決策者和引領者,猶如雁群的領頭雁一樣,必須具有杰出的能力,準確把握發展方向。名師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和符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名師起著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4]。團隊成員要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將個人發展目標同團隊建設緊緊聯系起來,個人成長緊跟名師發展。

建筑工程技術教學團隊在培育和建設中,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教學標準開展教學和培訓工作。團隊領銜人參照名師建設標準,做好團隊成員榜樣,通過組織校本課程開發、精品課程建設,各級各類教學、技能比賽,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等活動,引導團隊成員一起努力、奮斗,充分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讓團隊成員既能在學校年度職稱晉升、評優評先中獲得機會,又提升了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造就了名師的產生。

(一)優化團隊成員組合,搭建名師的發展平臺

建筑工程技術教學團隊根據計劃分為四個創新小組,一是公共文化組。普及文化課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將公共基礎課中計算機與思政課程融入建筑專業元素,拓寬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視野。二是課程建設組。以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為課改起點,推行課程改革。根據教師特長,組織教師編寫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施工組織、混凝土結構施工實訓、建筑工程測量實訓等校本教材,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組織團隊精干專業教師積極開發市級精品課程,做好工種實訓項目校內建設工作,實現實訓環境與施工現場無縫對接。三是教學競賽組。以省技能比賽為目標,組建工程測量、建筑CAD、工程算量及建筑裝飾等四個技能集訓項目,通過組織師生參加省市教學比賽,提升教師的知名度。四是校企合作組。校企深度融合,團隊與企業共同探討生產實習任務和要求,創新生產性實習方式,滿足企業人才培養需求。

團隊領銜人制訂好團隊工作計劃,根據學校各項工作要求,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加強團隊成員工作的詢問指導、業務培訓、績效評判和監督檢查。實行“結對子”方式,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以老帶新,加強團隊建設協作共同體,團隊資源共建共享,協同創新,推動名師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二)注重團隊專業建設,提升名師的引領能力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認真做實“崗課賽證”融通等各項工作。團隊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課程標準,將課程標準對接職業標準,技能實踐對接施工現場,校企共同開發體現崗位技能的校本培訓教材,充分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開闊教師眼界,及時獲得教學改革信息,不斷充實自己。通過開展校內說課、教研專題、“學標、貫標、用標”教研等活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建筑工程技術教學團隊領銜人以泰興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為橋梁,做好團隊成員的榜樣,主動參加技能大賽訓練任務,將技能操作技巧和訓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成員。組建各類建筑類專業技能集訓隊,利用興趣小組、課余時間,組織集訓工作,讓成員通過參加各級比賽獲取成績,感悟學習的樂趣和加入團隊的優越感。近年來,團隊內有1名教師獲得“江蘇省技術能手”稱號,2名教師獲得“泰州市技術能手”稱號。在團隊建設中,部分教師走出學校,逐步在省市取得一定知名度,為名師培養邁出堅實的一步。

(三)加強團隊課題研究,促進名師的全面發展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到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盵5]教科研成果是評價教師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團隊領銜人帶領成員開展省市級課題的研究,鼓勵團隊成員積極參加,指導教師從課題申報、課題研究、開題和結題等科研過程中學會如何做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團隊經常組織教師業務學習,積極開展各類教學研究。通過交流活動引導教師從自身體會入手,交流課堂教學或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然后組織大家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等,從而引導教師開展各項課題研究工作。這樣,既貼近教學實際,也發揮了團隊所有成員的智慧,培養了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既增長知識,又為名師全面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四、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優秀團隊和一流名師

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應健全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機制,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6]。在名師引領下,團隊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研制、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引入企業參與,結合企業需求,雙方簽訂互惠互利的合作協議,校企深度融合,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打造優秀團隊和職教名師。

(一)成立職教集團,優化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合理制定選聘“雙師型”教學團隊成員的標準要求。在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集團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引導教師深度參與企業實踐和科技攻關,切實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共享的效能。

早在2012年,泰州就以學校為牽頭單位成立了泰州市建筑職教集團,在省市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校企合作運行擴大了集團的宣傳形象,提升了集團的社會認可度,為學校和企業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合作平臺。在泰州市建筑職教集團框架下,加強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努力提升建筑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建筑工程技術教學團隊中所有專業教師都具有國家注冊類建筑專業證書或高級以上技能證書,在領銜人帶領下,專業教師都參與到建筑企業的施工實踐中。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參與頂崗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團隊依托職教集團,為團隊專任教師培訓提供場所。改革與優化課程體系,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形成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運行模式,真正讓教師走出去。團隊參與企業研發,與企業專家一起申報新型專利發明“一種鋼管承插支撐架”,參與企業QC成果“提高裝配式結構轉換層鋼筋預埋合格率”研究等。通過參與企業研發,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為名師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二)創建技能工作室,吸納企業專家,輻射社會服務

團隊領銜人成功創辦泰興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吸納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和企業專家,進行集中技能培訓。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吸收企業的優勢資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制定教師個人成長規劃,教學團隊結合個人專業特長,針對團隊成員的專業教師制訂個人技能提升計劃。優先推薦團隊成員教師參加省級技能培訓和比賽,使其通過自我學習、專業培訓和企業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職業素養,最終建立一支教學水平高、專業技能力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

在做好團隊建設的過程中,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學校與部分企業簽訂了員工培訓協議。教學團隊安排優秀專業教師赴企業給員工開展專業理論培訓和相關繼續教育。與人社部門聯系,幫助社會培訓中高級鋼筋工、木工及工程測量員等建筑類專業工種理論和技能。近年來,團隊成員先后被企業聘請為技術顧問、省建筑施工安全監督專家、應急管理專家等,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操作的自信心。既提升了團隊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又提高了名師在行業的社會知名度。

(三)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推進“雙元”模式,促進協同育人

近年來,建筑類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但是,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的校企“雙元”協同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工作創新需要校企和社會各界繼續關注和落實。

學校與企業簽訂《現代學徒制合作協議書》,搭建聯合辦學平臺,選擇優質企業作為試點單位,教學團隊安排專業骨干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共同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商討人才培養細則、實訓項目實施途徑及考核辦法,搭建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教育教學平臺。

構建職業化實訓場景,搭建校企聯合育人平臺。團隊以工種實訓項目為載體,采用任務驅動法,將初級工種和中級工種實訓模塊組合,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安排專業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工種實訓任務,讓教師和學生在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得到綜合提升。專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實訓記載手冊》,全面客觀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職業素養評價,真正讓名師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成為一名學有所專,校內校外、行業企業享有盛譽的職教名師。

五、結語

一流的教學團隊必須依靠名師的引領,名師的培養是學校發展軟實力的體現。名師培養以教學團隊建設為載體,要做好名師“傳、幫、帶”工作,打破教師單打獨斗的局面,通過團隊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為名師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培養職教人才的關鍵是教師,團隊建設必須以教師的發展為中心,在名師的引領下提升團隊建設水平。學校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鼓勵更多優秀教師向名師發展,在名師培養過程中推動學校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濱,王楠楠,戴慶海,等.論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功能的實現[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21(1):20-26.

[2]李鑫,李夢卿.基于教學團隊建設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21(1):12-19.

[3]楊昕紅,王丹菲.建筑職業崗位鏈融合學徒制培養模式創新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9(10):11-14.

[4]鄧宏寶.工匠精神:職教名師必備素養與成長動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7):10-13,17.

[5]徐宏偉.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趨勢——關于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文件解析[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21(9):25-31.

[6]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94-495.

責任編輯:章躍一

猜你喜歡
教學團隊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方式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基于水處理生物學及其實驗教學團隊建設的思考
土建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研究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校企雙師團隊建設研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生物工程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教育實習與教師專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