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柳琴戲,最美拉魂腔

2022-07-16 08:19孟醒
民族文匯 2022年47期

孟醒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現在在給學生進行大學音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而柳琴戲就屬于中國傳統戲劇,在山東地區素有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雅稱,這也是人們在對于柳琴戲的一種稱贊。柳琴戲發源時間較久,聲音優美動聽,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歡愛戴,其表演形式既質樸又幽默,聲腔纏綿激昂,有著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為此也成為山東地區人民最為喜愛的一種戲曲,在2006年被我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大學音樂 柳琴戲 拉魂腔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充斥著各種文化思潮,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行音樂,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導致很多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戲曲有所遺忘,傳統戲曲缺少傳承。而在大學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音樂教授也應該正視這一問題,在實際開展教學時給學生進行傳統戲曲的教學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更加關注于給學生進行柳琴戲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柳琴戲的過程中感受其優美的唱腔。

一、溯源尋根200年

柳琴戲之前被稱為拉魂腔又被稱為拉花腔,它起源的地方是在我國的山東地區,它有著非常強的地方特色,也是山東地區十分出名的戲曲劇種之一,在1953年有一場盛大的華東戲曲會演,因為在這場匯演之中,柳琴戲是以柳琴為主要樂器進行伴奏的,為此他的名稱也徹底從拉魂腔轉變成為了柳琴戲,并為后人所流傳。

想要更好的對于柳琴戲進行學習,就需要追根溯源探討柳琴戲源于何時,根據民間藝術傳承者對于族譜的推算,對于師承關系的推算,發現其大概在清朝起源,距今大概有200多年的歷史。根據相關專家學者對于柳琴戲的探索研究,最終發現柳琴戲的初始地區在山東的臨沂,為此柳琴戲戲在山東地區發展最為繁盛,也成為山東地區人民口口相傳的戲曲形式之一。

沂蒙山區素有民歌之鄉之稱,在沂蒙山區出現了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民歌,在當時沂蒙地區非常容易發生天災人禍,致使沂蒙地區有大量的災民出現,這些災民為了在乞討的過程中可以淘到更多的食物,于是就用當地流傳的姑娘腔、花古調等民間小調,彈唱著自制的柳琴,講一些民間的趣事,而后逐步發展形成了專業的系統,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武訓傳這一劇目。

拉魂腔起初是在山東臨沂地區發揚的,并未流傳到世界各地,但是在清朝末年1850年之后,有越來越多的班社,開始游走于世界各地,進行拉魂腔的演唱,自此拉魂腔被世界各地的人民所認識,使其逐步形成一種具有戲曲形態的地方戲曲劇種。

二、從集大成到獨樹一幟

對于任何一個劇種來說,唱腔都是劇種的靈魂之所在,唱腔是劇種是否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否能夠代代流傳的關鍵之所,唱腔的好壞也直接關系著是否可以吸引群眾,是否該劇種可以在未來有所發展和成長。柳琴戲的音樂唱腔具有十分明顯的地方特色,它別致的花腔相較于其他戲曲來說有著很大的區別,在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花腔,花腔是區別于其他戲劇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幾乎是每腔必聞,就如樂曲之中的華彩樂章跌宕起伏,在每一個劇目之中,都有著明顯的展現,這也成為了柳琴戲得以發展的最大特色之一。而柳琴戲中的脫腔也是別具一格的,女性的拖腔較為優美動聽,而男腔更為樸實無華,并且男腔所發出的聲音更加奔放,使得人們聽來有一種心情舒暢之感。

早期的柳琴戲主要就是以自制的柳琴為伴奏音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隨著柳琴戲的規模不斷擴大,柳琴戲在傳承之中,也在不斷的進步,后來伴奏形式就不再如此簡單,伴奏樂器也更加多樣化,但是大部分伴奏樂器都是以民樂為主,例如聲笛、揚琴、琵琶等,這樣就形成了以柳琴為主體,多種樂器并存的一種完備的樂隊,在柳琴戲表演的過程中,這些樂器和樂器之間的相互配合,為柳琴戲的表現力提升奠定了基礎,在現代進行柳琴戲演出的過程中,不僅有著多種多樣的樂器,還設置了專門的指揮人員,加入了一些管弦樂器。

每一個戲曲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經典劇目,這些經典劇目是歷代師傅給徒弟進行傳承的過程中重點傳承的技藝,對于柳琴戲來說,傳統劇目十分的豐富,根據山東省的實際調查研究發現,柳琴戲目前流傳下來的曲譜大概有200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劇作主要是仙花記,小五臺。

三、新時代里傳承發展

前文已經講述過,柳琴戲目前已經被我國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柳琴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柳琴戲也面臨著興衰交替的變遷之路,時至今日他才重新回到大家的眼前,被大家所重視起來。

在舊社會柳琴戲一般是由民間藝人掌握,并且柳琴戲一般是在貧困地區人們乞討的過程中進行演出,生存環境十分的惡劣,這也致使柳琴戲在舊社會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進步。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開始重視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發展將這些散落在民間的藝人逐步湊齊聚集起來,使他們成為了專業的表演團隊,因為柳琴戲本身的特點也受到大家的喜愛,為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團隊活躍在社會之中,為柳琴戲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進入到21世紀之后,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家并沒有將臨沂地區獨特的柳琴戲簡單的推向市場,而是針對現有柳琴戲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面的調查研究,請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根據柳琴戲的實際特點研究制定了其發展的戰略,并建立了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制度基礎。

結束語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入,隨著國家對于音樂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柳琴戲的傳承和保護也逐步提上日程,目前大學老師也應該針對對于柳琴戲的相關了解,對柳琴戲進行教學,使大學生更多的認識到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使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梁鐘月. 一曲柳琴戲,最美拉魂腔[J].大學音樂,2019,3(19):13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