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動的彈幕: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

2022-07-17 04:28李爽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2年17期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新媒介彈幕

摘要: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逐漸被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的新媒體對青年亞文化的激活而幾乎完全改寫,使青年亞文化的多重轉向得到了推動。其中包括由傳統風格化向多媒介數字虛擬化的轉向,由“小眾”向“普泛化”的轉向,由單向滯后性向多向式傳播的轉向,青年亞文化表達方式和內容特質是最根本的轉向。彈幕文化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與主流文化的博弈和協商中,在與其他類型的青年亞文化碰撞中,展現出新的文化創新潛能,從而對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產生了無法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新媒介;彈幕;文化轉向

青年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結構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文化與成人主流文化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其獨特的青年性、變異性和挑戰性。本文以彈幕文化研究為切入點,探求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及走向,揭示出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的當代轉向。

一、青年亞文化視域下的“彈幕”

當代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介對社會文化的全方位滲透,使得我國社會文化展現出開放、民主、多元的發展新局面,也使得我國社會文化的存在形態發生著“數字化”轉變。傳統文化類型的“轉型”在新媒介的作用下滋養出更大的空間,而且催生出了許多新的文化類型,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青年亞文化,這其中又可以彈幕文化為代表。

彈幕的英文是barrage,原為軍事術語,指在作戰過程中使用大量火力對某個區域進行連續不斷的全面射擊,從而使敵人無法從該區域通過,又或是指利用彈藥充斥整個空間,將目標在擊中率極低的情況下擊中,這就是日本人所講的“彈幕”。彈幕視頻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NICONICO動畫。像YouTube一樣分享電影的網站。視頻讓觀眾有機會在電影中留言,也讓他們有機會在屏幕上留言,也即在動畫播放時增加相應的即時評語和解說。如在觀看動畫時,觀眾可以在同一時間軸上撰寫文字評論并發送,然后屏幕上的視頻、動畫同時滾動播放時,未來觀看的人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評論。當這些評論堆積起來一起從屏幕上閃現時,就好像彈幕系射擊游戲中發射出的彈丸一樣,這就是日本網絡用戶所說的彈幕視頻。

彈幕視頻為我國青年群體帶來了極其新鮮的體驗,伴隨著我國兩大彈幕視頻網站(AcFun網站和Bilibili網站)的出現,彈幕文化得以廣泛的傳播和推廣。

二、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的多重轉向

青年亞文化發展的影響力非常廣泛、深刻、迅捷,其中它的多樣性、傳播方式、存在形式和功能模式、亞文化生存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語境,都極好地體現出青年亞文化的轉向。

(一)傳播形式:傳統風格化表征到多媒介數字虛擬化生存

新媒介技術所具有的多功能的兼容性、多功能的互動性為青年亞文化力爭突破傳統亞文化提供了有力幫助,也得到了更自如、更多樣的表達形式,從而為青年亞文化表達風格的轉向起到了促進作用。傳統中的亞文化“符號”,具體表現在亞文化群體的衣著、言行以及所中意的藝術形態等。如赫伯迪格筆下的朋克族,“額上的卷發和皮夾克、軟底男鞋和尖頭皮鞋,這亂糟糟的物體既‘各就各位’,又顯得‘不合時宜’”1,由此具有明顯的風格特征。然而,當下的青年亞文化群體無需過多借助這些夸張的“行頭”來展現亞文化的風格和意義,他們更喜愛利用網絡媒介的高效傳播,以輕松自如的方式宣示自己所在文化圈,運用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文字符號”來相互區分。

比如在彈幕視頻中常會出現大量短語——前方高能,隨著彈幕視頻的流行,對主流話語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罢Z言是中性的,像電線傳導電流一樣,只是一種中介?!?由此可見,彈幕所具有的評論及語言功能尤為重要。這種非正式的語言表達方式逐漸在在青年亞文化圈中形成與流行起來,并且使主流話語受到消解。

(二)傳播方式:單向傳播到多向傳播

傳統媒介時代,信息技術并沒有被廣泛的應用,大眾接受信息通常是從報紙、廣播和電視這種只能單向傳播且速度較慢的形式。被動接受的普通大眾在信息傳播的最初過程中沒有任何發言權,關于亞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幾乎全部靠大眾自身通過主流媒介對亞文化的描述與解說而得知。然而新媒介使得大眾對信息的獲得更為快捷,并且使信息的多向交互得以實現與傳播,青年群體在網絡空間也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

以傳統視頻為例,評論部分設置在視頻的底部,評論內容按發布時間的順序排列,延時大,可視性差。觀眾無法及時對某些圖像進行評論,互動性較差。然而彈幕視頻則掩蓋了傳統視頻的缺點,它的評論區就是視頻窗口,評論內容可以根據發送情況在視頻上方“飄過”,觀眾可及時看到相應的評論內容,觀眾與觀眾之間也可及時互動。通過這種互動方式,用戶可以在屏幕上以文本、實名或匿名的形式表達他們在觀看電影時的感受。這種多向互動方式充分實現了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從最先開始的“一對一、一對多”的傳播方式轉變為當前的“多對多”的方式,無疑使彈幕創造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互聯網交流平臺,將其互動交流性體驗特征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參與主體:“小眾聯盟”到“普泛化”

“小眾”轉向“普泛”,實際上是讓青年群體重新獲得青年亞文化的話語權,并將青年在媒介中的話語權歸還給青年階層。成人話語時一種基于成人價值觀和世界觀所建構的被強制用來作為青年的語言形式,而取締了青年的主動權,語言也不是青年自己來編碼的。青年亞文化時常帶有非主流、自我中心、叛逆等標簽,然而,網絡技術重新構建的新公共空間對許多青年群體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為飄忽在亞文化圈外的青年群體開放,使參與主體實現了從“小眾”到“普泛”、“個體”到“群體”的轉變。

青年群體借助新媒介多元的技術可以更多樣“書寫”自己的語言。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媒體文化將文化和科技以新的形式和結構融為一體,它塑造出新型的社會,并將媒體與科技成了組織的原則。3”新媒介技術逐漸突破了以往單一地口語、文字或影像來傳播的短板。比如彈幕視頻就將文字和視頻傳播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傳統的視頻觀看模式得到創新,從而使未來影像視頻產業朝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使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創造力得到有效激發,開始主動掌握媒介話語權,用屬于自己的符號來傳播何展示自己的文化,以此打造屬于自己的群體形象。

三、“后亞文化”時代下的青年亞文化

“資本對世界的深入滲透和同質化導致了文化的進一步分化和新的經驗、主體性和文化的新形式。4”體現出了后現代文化的重要特征。網絡媒介缺乏深度、時效性和全球化,使得無處不在的新青年亞文化無法抵抗單一的政治制度、主流價值觀和成人文化。如果依然抵制網絡媒體中的青年亞文化時不合時宜的,由于我們生活的世界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多元化主義的概念已經多次取代二元對立何主導文化的概念。

新媒介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呈現出多樣性何復雜性。諸如關鍵詞身體、性別、種族、民族、圖像等,進入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核心,換言之,新媒介創造出的青年亞文化已不再局限于某種風格鮮明而獨特固有的文化類型。青年人往往與特定類型的亞文化沒有聯系,但同時從一種類型遷移到另一種類型或屬于某些亞文化。例如,“新部落并不是指我們所知道的嚴格的組織形式標準,而是指通過促進正式的外觀和生活方式來表達的氛圍何意識狀態5”。這種新的社交方式鼓勵青年自由參與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的多個可移動和非固定“部落”,使青年能夠在部落中動態靈活地定位自己。

事實上,不同階級、教育水平、社會背景中的青年往往歸屬于各種不同的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也大相徑庭。在網絡媒體時代,這種青年亞文化不僅出現在傳統的音樂作品中,也不斷出現在電影、電視、視頻和大眾文化中,青年亞文化面貌的塑造都靠這些媒介產品的勾勒,從而繪畫出精彩豐富的青年亞文化奇觀。面對權威,現代青年亞文化不是一種公開的反抗,而是一種通過模仿、嘲笑和諷刺來使自己的自豪感得到滿足。

四、青年亞文化的前景

新媒介技術推動的當代青年亞文化轉向,意味著青年亞文化的“與時俱進”。新媒介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似乎總是作為社會主流文化中的一種不和諧音而被人們所知曉,它往往通過個人主義的張揚分散集體的凝聚力,它還可能違反異化和顛覆的規則,甚至可能陷入現實的虛無。這些都代表著文化和社會的分裂,同時也積極的想要去對文化進行適應和糾正。但是,所有這些對青年亞文化的控訴,都沒有將青年亞文化放置整個文化體系加以觀察和考量。

現在所展示的媒介文化圖景是指新媒體的點對點傳播、互動甚至相互融合的特點,它使同一類型青年呀問哈u的表現形式更加緊密,促進不同類型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創新和再生。因此,多樣化的青年亞文化豐富了新媒體的信息內容,使傳統媒體和主流文化都關注網絡中的許多亞文化符號。事實上,傳統媒介跟蹤報道的重點對象也在慢慢向網絡虛擬空間中的青年亞文化實踐活動靠攏。對青年亞文化事件的傳播與推廣,擴大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也促使主流文化接受民主和寬容的理念。

比如暑期在“愛奇藝”視頻網站上播放的名為《中國有嘻哈》的作為本土嘻哈文化顯現的音樂選秀節目,將原本不太所為人知何接受的說唱展示在大眾面前,通過媒體呈現出嘻哈文化中的饒舌藝術,展示了青年亞文化的另一種表達形態。這種通過傳播“主張表達、強調態度”的觀念,將說唱建構成全新的嘻哈文化,與當前主流文化進行融匯整合,向大眾進行傳播與推廣。青年亞文化的新生存方式得到了新媒介的幫助,它們在與主流媒介和主流文化的協調整合中進入主流。

總之,網絡新媒介的技術優勢使得青年亞文化得到有效的轉向與融合,實時、互動、跨文化、跨語言等新媒介所具有的的傳播特點,使得青年亞文化顯現出新的文化實踐和符號意義,也體現出青年群體獨有的方式與態度,這種亞文化為這一時期的文化創造和變革提供了多樣和開放的機會。這就是新媒體語境下青年亞文化轉向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美)亨利·詹金斯著,鄭熙青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7-68.

[2](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4:104-105.

[3](蘇)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玲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書店,1988:23-25.

[4](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9-60.

[5](加)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3-84.

作者簡介:李爽(1991-01),女,四川達州,漢族,碩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助教,課程與教學論。

猜你喜歡
青年亞文化新媒介彈幕
腦內彈幕
搞笑彈幕一籮筐
當四大名著遇上彈幕
亞文化對青年人的創作影響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青年消費主體性的建構
淺析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協調發展
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與跨界對話
論國產青春片的青春消費與懷舊敘事
媒介融合的內涵、典范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