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事問事 緣事問情:讀懂古詩的有效策略

2022-08-08 10:37周小榮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閱讀理解新高考

周小榮

摘 要 古代詩歌語言凝練,表達含蓄,想要讀懂并不容易?,F有常規的解讀策略很不適用,本文以“歌詩合為事而作”為依據,介紹“挑事問事,緣事問情”這一讀懂古詩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幫助學生突破讀懂古詩的難題。

關鍵詞 新高考 古代詩歌 閱讀理解

古代詩歌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必須珍視的文化遺產;學習古代詩歌,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心性修養,更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鑒于此,古代詩歌閱讀自然是每年高考必出的考題。

然而,對于考生來說,古代詩歌閱讀鑒賞當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要讀懂古代詩歌確實不易。平時閱讀,讀不懂就翻找參看工具書;考試時碰上稍有難度的古代詩歌,無處求助,就會方寸大亂,胡亂答題。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的問題可能不在學生:一是古代詩歌用語凝練,且是文言詞句,理解確實有一定難度;二是他們一直未曾習得相對高效的讀懂古代詩歌的好方法。

那么,哪里能夠覓得讀懂古詩的良策呢?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逼鋵?,詩歌緣事而發的創作機理,不只體現在唐代,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也本是古代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緣事而發的智慧與情感。既然詩歌的創作機理是緣事而發,那么我們要讀懂它的所“發”,就完全可以“溯洄從之”,探究摸索它的創作因為何“事”,詩人遇到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說,我們若是能明白詩中所寫的事情,也就不難明白它緣事而發的思想情感了。

標題挑事:大多古詩的標題都直接點明本詩所寫的具體事件,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望江南·超然臺作》?!都慕莅姿抉R》這首詩的標題也是同樣。關注一下“寄”這個動詞,我們就能明白,該詩所敘之事就是:詩人楊巨源給“江州白司馬”寫了一封信。詩歌的主體部分,大致應該都是信中所寫的內容。帶著這些信息繼續讀詩歌的主體部分,會大有收獲。

緣事問情:楊巨源為什么要給白司馬寫這封信呢?思念友人?想要叮囑他或是向他尋求幫助?可能性很多,光讀標題,答案還無法確定。

注釋挑事:這道高考題中的詩歌下邊有三個注釋。注釋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边@個注釋看似簡單,但若有心去從注釋中挑一挑詩人經歷的事情,就會有大發現。江州白司馬,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做江州司馬的時候,是被貶謫到九江去的。其間因為漂泊孤苦,還寫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豁然開朗,這首詩是詩人寫給被貶官到江西九江的白居易的。

緣事問情:楊巨源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寫信給白居易?看來尋求幫助是不大可能了,很大的可能就是思念、安慰,還有可能是抒發對朝廷的不滿與憤懣,本詩緣事而發的情感,依然無法確定。

通過注釋挑事,是我們明確詩歌所敘之事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閱讀有難度的古詩考題,一般都會通過注釋①,大致介紹一下詩歌的寫作背景。從注釋中明確詩歌的主體事件,是我們打開古詩理解的一把鑰匙。

一首古詩的主體部分在于詩句本身,所以,讀懂古詩的重點,還在于從“聯句”中挑事。之所以強調是“聯句”,是因為兩句往往才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表意單位、敘事單位。我們從詩句中挑事問事的時候,需要將兩句詩聯合起來進行探索與思考。

第一聯挑事: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從第一句中,可以知曉,詩人在信中詢問白居易是否平安?第二句“惠遠東林住得無?”中雖然有個動詞“住”,但從整聯詩來看,不是詩人住“在惠遠東林”這個寺廟里,而是繼續詢問白居易,在這個寺廟里能不能住,能否住得?

緣事問情:詩人為什么要這樣連續發問?因為思念白居易,擔心被貶白居易的安危,擔心他的生活。

第二聯挑事:“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标P注一下詩句中的動詞“聞”和“說”,很快就能挑明事件:詩人聽說“湓浦似衣帶”,還聽說“廬峰勝香爐”。

緣事問情:詩人為什么要說自己聽聞到的江州風景?大概也是好奇,或者是想著辦法寬慰白居易,江州的風景還是不錯的。

第三聯挑事:“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彪m然此聯中“歲晏”“離鴻”“闕”等幾個詞有較大的理解障礙,但只要抓住了詩句中的兩個謂語動詞“題”和“望”,挑明事件并不難——詩人在給白居易寫詩,詩人望著“天遙”。其實,動詞“望”的主語也有可能是白居易,但是,如果從整聯詩的語義通貫來看,望著天邊遠方的還是詩人楊巨源。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詩人和白居易相隔甚遠,不會在與白居易書信交流中,去想象或臆測他是否“望闕天遙”,是否生“病”。

這聯詩中還有兩個形容詞性謂語“斷”和“孤”,稍微琢磨一下這兩個詞,還能挑出一些詩人事件來——詩人發現“離鴻斷”,詩人感覺像病鶴一樣孤單。

緣事問情:詩人為什么要寫信?為什么“離鴻”斷了?為什么望著天邊?為什么感到孤單?因為自己很孤單,所以想念白居易?因為戰爭還是因為自己也被貶?所以望著遠方天邊,京城宮闕?稍加思考,就有收獲。

讀懂了這聯詩句,可以成功地做對本道古詩閱讀題中的第一題,可以明確選項C的錯誤之處就在于誤判了謂語動詞、形容詞謂語 “望”和“孤”的主語。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古文詩句并不神秘,只要我們關注詩句中的謂語,然后恰當地補出主語,還是很容易快速挑出詩歌中所敘述的主要事件的。而只要事情明了,詩人依附其中的思想情感,自然也就明白了。

在詩句中挑事的要領有二:其一,要把標題挑事和注釋挑事中挑明的事件,貫穿到詩句挑事與讀懂當中;其二,關注詩句中的動詞謂語或形容詞謂語。如果詩句中的謂語就是詩人動作,那么詩人事件顯露無疑,如果詩句中的謂語不是詩人動作,則表明該句中,詩人的動作被省略了,需要給補出來。

古詩中常用典故。典故的作用很多,其中有一個最常見的作用是用歷史人物事件,隱晦婉約地說詩人自己想說的事,抒發詩人自身想要抒發的情感。根據典故的這個特點,我們可以順利地從典故中挑出古詩所敘之事。

這首詩的首聯里,有一個典故“惠遠東林”,具體內容是東晉高僧惠遠皈依佛門,隱逸避世,住在廬山東林寺。詩人借助這個典故,是要婉約地問白居易,能不能因為被貶江州,就像惠遠一樣歸隱寺廟,消極避世。抓住典故人物與敘事人物之間的相同性或是相反性,是從典故中成功挑事的關鍵。

緣事問情:詩人為什么要問白居易住不住得?為什么要用典故來表現?實際上,這是一種委婉的勸誡。

讀懂了整首詩,讀懂了這個典故時,本道古詩閱讀題的第二道題,便可迎刃而解。

“挑事問事,緣事問情”法是否適合所有古詩?應該說只要靈活運用,絕大多數古詩都是可以采用的。比如詠物詩,我們在詩中根本找不到詩人,怎么去挑其中的詩人事件?其實,有些詠物詩,詩人事件就是詩人在觀看,在聽聞,在評價該事物;而有的詠物詩,詩人和事物是融為一體的,事物事件就是詩人事件。又如男詩人寫的閨怨詩,大多數詩人事件就像是詩人在欣賞、品味一幅古典情韻的美人圖;而極少數閨怨詩,閨中怨婦可能也是男詩人的異化。

高考古詩鑒賞題,需要我們掌握一套高效讀懂古詩的策略,現實生活中的讀詩,修養心性,更是需要?!疤羰聠柺?,緣事問情”,讀懂古詩,高效可行。

[作者通聯:浙江江山中學]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閱讀理解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微課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導學探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如何提高高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做題能力
芻議英語閱讀理解講評課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新高考來了,家長該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觀題解題技巧指導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浙江新高考化學《有機推斷與合成綜合題》的特點分析與復習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