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矩陣搭建策略研究

2022-10-03 16:05梁燁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對外傳播中華文化

摘要: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不論是向全球提供減貧經驗,還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提供綠色可持續發展策略等方面,都讓中國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國際形象得到極大提升,中華文化也因此迎來對外傳播的新機遇。文章以我國主流外宣媒體的工作現狀為研究基礎,從對外傳播基調和對外傳播矩陣等方面闡述新時期對外傳播理念。文章以理論結合實際,以世界民族平等共存、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為對外傳播基調,建議借助情感共鳴、文化對照等方式實現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軟著陸,并舉例說明如何通過跨國合作傳播、新媒體傳播、線下活動傳播等方式構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格局,讓外國受眾深入理解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的政策主張,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關鍵詞: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傳播基調;傳播矩陣;搭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053-04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沉淀讓中華文明屹立在世界東方。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也在不斷補充新的血液。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激發了國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斗志,也引發了外國受眾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強烈愿望。近兩年,在與世界人民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向國際社會展現了自己的大國擔當和大國風范,由此收獲了更多國際粉絲,他們對中國發展動態的關注度水漲船高。

盡管如此,仍然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國際輿論對中國的評價中有許多誤解,甚至一些西方政客主導的媒體無中生有[1]、歪曲事實。在此環境下,對外傳播工作者要堅定信念,堅持不懈地向外輸出優秀的中華文化,向世界解讀中國“到底是什么樣的”,從而打消一些外國人因為不了解中國、道聽途說而產生的質疑與疑慮。只有讓更多外國受眾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中國才能被國際社會接受,最終獲得普遍認同,從而提高國際影響力[2]。

一、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基調

國家實情、媒體傳播、公眾的判斷與認可,這三個因素最后形成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1]。因此,我國主流媒體要把握好民族平等共存、文化多元共生的外宣基調,在傳播中華文化精髓、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過程中,營造友好的文化交流環境,引導外國受眾對中國作出理性判斷,建立正確認知。通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其他國家的民眾能夠了解和認識一個穩定發展、和平友好和文明進步的中國,這是中國外宣的重要使命之一[2]。

(一)堅持民族平等共存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在西方大肆宣揚霸權主義、單邊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的當下,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和互利共贏的主張參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不論是共建“一帶一路”,還是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強調“共存”理念,因此,我國對外傳播工作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3]。特別是在實踐中華文化對外輸出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構建“協同”“互助”“共建”的大格局,更多地關注對象國人民的思想和情感。面對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矛盾時,不僅要給予充分理解和尊重,還要認真、耐心地解答。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宗旨不是殖民性的價值觀輸入,而是為了讓世界更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讓中國的發展惠及更多國家[4]。

(二)堅持文化多元共生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國文化的傳播也是一國國際形象的傳播[4],進入新時期,中華民族有了對本國文化更強大的自信,也就更理解和包容他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也表現出積極的狀態。因此,“文化自信”也促進文化多元共生,讓中外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近年來,重點外宣網站國際在線開設了《外媒看中國》《老外在中國》《國際微訪談》《國際三分鐘》等專欄,通過各種新聞報道展現國外主流媒體對中國社會動態的描述、評論,也讓外國友人現身說法,講述他們的經歷、過往,以及他們與中華文化的交集與故事,讓世界人民更全面更客觀地感知中國。公眾可以在這個網絡平臺上看到不同國籍、膚色、面孔的人參與國際文化活動,并在其中各抒己見、展現自我,體現中外文化碰撞下的“和而不同”。

區域性外宣媒體廣西北部灣之聲常年開設《魅力中國》《看中國》等節目,向目標國家受眾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傳統,介紹中國的社會風貌、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進化過程中的巨大貢獻。

廣西北部灣之聲開設的《東盟風情》節目則重點介紹東盟國家的民族文化、民間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走進使領館》節目則重點報道使領館官員的公共外事活動信息;《一詞一世界》節目中,特別以中越(漢語與越南語)、中泰(漢語與泰國語)、中老(漢語與老撾語)、中柬(漢語與柬埔寨語)、中緬(漢語與緬甸語)等多語種模式進行分眾化傳播,通過提取關鍵詞來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熱點,體現民間人文交往和情感互動,增進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親密感;在《華人世界》節目里,聚焦數千萬海外華僑華人的經歷與夢想、愛國情懷與思鄉情結,通過他們以當地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做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潤物細無聲”,實現與世界各國文化的無縫對接[4]。

北部灣之聲的外宣主旨是以中國與東盟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的共同認知為交流基礎,維護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傳統友誼,不強勢推廣或指定某一種文化,讓文化多元共生,協同傳播。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3]。

(三)注重親和力與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在對外傳播中,文化親和力有助于提升傳播實效性。以真誠的態度、溫和的方式向他們講述中國人曾經經歷的和正在發生的真實故事,用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介紹他們感興趣的中華文化,更容易激發傳播對象的共情能力,獲得對方的同理心。

1.共通的情感與共同的利益關切

知己知彼,方能對策精準。在對外傳播工作中,從業者不僅需要擅長講中國故事,也需要學習和了解外宣對象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的現狀與發展,才能從中找到文化契合點,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生澀難懂的抽象概念、枯燥乏味的學術論點、嚴肅敏感的政治詞匯都不適合在對外傳播中頻繁出現,而通過具象的事物、簡單的感知、直接的情感進行溝通更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

人類共通的情感,如親情、友情、愛情,對故鄉的眷戀,對美食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以及人類共同的利益關切如脫貧致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能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容易引起共鳴,外宣可以從這些方向謀篇布局。以廣西北部灣之聲為例,其開設的《963朋友圈》節目通過聚焦如中緬建交70周年、中越建交70周年、瀾湄合作、中國—東盟抗疫合作、中老鐵路全線通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等中國—東盟大事件的宣傳報道,體現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的強大韌性,以及中國與東盟國家人民的人心所向、命運走向和共同利益關切。

2.用文化對照解讀內涵

在對外傳播工作中,常常要將抽象難懂的文化符號通過淺顯易懂的表達來體現表象背后的文化內涵,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文化對照的方式讓傳播對象心領神會。

當談及美食文化時,若想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華美食文化特色,可以將不同國家的同類型美食圖片編排在一起,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讓人快速領悟其中的滋味。例如,將廣西螺螄粉的照片和泰國冬陰功湯的照片進行對照時,人們馬上可以從兩者同樣偏紅色的湯汁聯想到食物都含有辣味,螺螄粉中的螺螄肉與冬陰功湯里的海鮮則都體現了兩者味道鮮美,螺螄粉里的酸筍和冬陰功湯里的香茅又說明了各自調料的獨到之處。在文化對照解讀的過程中,外國人更容易將中外美食中的異同一一排列,感受其中的新鮮點和趣味性。

在音樂文化領域,文化對照解讀的方式也有成功的案例。在中國名曲《梁?!穭傞_始登上國際音樂舞臺的時候,因為外國觀眾不理解樂曲名的中文含義,難以對旋律起承轉合所訴說的深情感同身受,后來通過在宣傳話語中加入了中外共通的情感引導——偉大的愛情,借助西方文化中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來比喻東方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才逐漸打破文化背景差異的壁壘,讓這首優秀的國風樂曲走進外國觀眾的心里。

在旅游文化推介中,越南下龍灣的美麗風貌曾經在中國的旅游宣傳介紹中被形容為“海上桂林”,中國的受眾通過介紹詞可以比對二者的地質特色,能馬上意會下龍灣的風情特色,這同樣也是利用了文化意象符號在敘事中的印象作用。同樣在對外宣傳特別是針對越南的受眾解析旅游文化時,也可以將桂林山水比喻成“江上下龍灣”。

就婚嫁文化來說,若想讓外國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禮儀,也可以通過對照解讀中外婚俗的場景、行為、物品等拉近與外國受眾的距離,引起共鳴,增加文化親和力。西方婚嫁文化中有這樣的古話:"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翻譯過來就是“一些舊的,一些新的,一些借的,一些藍的”。若是拿來對照中國的婚嫁習俗,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意象,如中國父母在孩子新婚時贈予的傳家寶、珍貴首飾、紀念品等物件就是“一些舊的”,新家庭組合時購買的新家具家電,可以理解為“一些新的”,婚嫁禮儀中親朋好友幫忙助興帶來的物件等,也可以看作是“一些借的”,那么“一些藍的”在西方婚禮中代表純潔、愛與忠貞,中國的婚嫁文化中也有一種專屬的顏色,那就是“一些紅的”,代表著喜慶、熱鬧,寓意以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正如同歷史上民族和民族意識的形成,每個族群都會有自己的紀念物、隱喻體、歷史故事以及敵人[5]。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應該加強國家之間文化價值觀念的相互吸引,找到不同文化中“形似”或“神似”的共通點,減少理解障礙,以尋求對彼此身份的認同。

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矩陣搭建策略

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和手段都呈多元化特征,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應形成立體的傳播模式,通過廣播、電視、書刊、新媒體、線下活動等渠道構建傳播矩陣,從點到面,全方位發力。

(一)加強合作傳播

搭建合作傳播平臺、加強國際合作有利于減少信息壁壘,提高溝通效率,提升傳播效果。以區域性外宣媒體廣西北部灣之聲為例,近十年來,它與越南主流媒體在廣播節目、期刊等方面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2020年春節期間,北部灣之聲與越南廣寧傳媒中心共同錄制了越南語新春特別節目《同春共慶團圓年》,并在越南廣寧省傳媒中心廣播二頻率播出。節目從中國新春習俗、各地新春節慶、新春新風尚等方面向越南聽眾全面介紹了中國新春文化,宣傳和展現更加自信、開放和繁榮的中國形象。

除此之外,中越媒體合辦并共同編譯的期刊《荷花》雜志也由北部灣之聲負責運營。近年來,該雜志的發行數量逐年增加,辦刊質量不斷提升,為中越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旅游等信息。它在越南廣寧省云屯國際機場已經投入運營,實現了《荷花》雜志在國際航班上投放,不斷擴大雜志影響力。在定期出刊的同時,北部灣之聲也兼顧了新媒體平臺“荷花雜志”賬號的運營維護,堅持以中越雙語每日更新“微資訊”專欄,給中越兩國受眾帶來大量文化資訊。

自2009年開始,北部灣之聲在每年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舉辦期間,通過策劃中外記者聯合報道,展現區域貿易合作的豐碩成果和給區域內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其中,在第十五屆東博會期間,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邀請了柬埔寨NICE TV電視臺、老撾國家廣播電臺、緬甸國家廣播電視臺、泰國國家廣播電臺、越南之聲以及國內的五家省級媒體參加北部灣之聲策劃的《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東盟六國十一臺聯合直播特別節目》。本次聯合直播活動也是境外主流電視媒體首次通過電視直播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柬埔寨NICE TV通過與廣西廣播電視臺聯合在柬埔寨國家主題館(D10號館)區域內設立的演播室,與NICE TV柬埔寨金邊演播室互傳信號,從而在柬埔寨境內以網絡電視的形式面向全國播出。

節目籌備前期,廣西北部灣之聲與柬埔寨NICT TV電視臺在直播選題策劃、采訪拍攝制作、中柬各媒體資源宣傳播出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聯合制作完成節目素材。除此之外,其他參加本次跨國直播的中外媒體人也紛紛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平臺,以連線、音視頻、圖文推送等形式播發與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有關的報道。此次多國合作傳播是一次成功的對外傳播案例,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也獲得2017—2018年度由中國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廣播現場直播類大獎”。

(二)加強新媒體傳播

在新媒體背景下,對外傳播不再局限于單一、單向模式。在區域性對外傳播中,廣西北部灣之聲將大量日播精品節目同步策劃廣播版、圖文版、視頻版在調頻廣播與門戶網站北部灣在線同時上線,并且及時上傳至云端,如“廣西視聽”等新媒體平臺APP的官方賬號,方便新媒體用戶隨時到訪點播。

2022年6月,廣西北部灣之聲以端午為契機,策劃推出融媒體節目《我們的端午》。邀請泰國、老撾、緬甸、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青年,以及中國民俗研究專家,以端午話題開端,通過輕松的訪談暢聊端午文化的共享與傳承。節目以端午為縮影講好中國故事,生動呈現出RCEP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青年們在生活就業等領域發生的積極變化,反映了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命運與共的大主題。節目制作成視頻訪談節目、系列短視頻以及廣播特別節目,在柬埔寨頭條、泰國頭條、老撾華人頭條、廣西視聽、北部灣之聲Youtube、TikTok賬號等境外社交媒體平臺和北部灣之聲頻率,北部灣之聲老撾、泰國、柬埔寨國家電臺等落地廣播節目推出,在東盟國家影響廣泛。

海外社交平臺是中國媒體在海外擴大影響力、公信力,提升傳播力、引導力的有效平臺。對外宣傳應該積極發力海外新媒體社交平臺,運用新手段、新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對外報道更加生動有趣,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對外報道的吸引力,特別是圖片和視頻的大量使用,使對外報道的形式更為豐富,傳播效果大有改觀[6]。

(三)豐富線下文化活動

趙啟正2017年在中國形象與全球傳播高端論壇上提到了公共外交會對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產生影響,針對不同外國人有不同的表達,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分對象地面向所有外國人[1]。對外傳播不僅要抓好線上傳播,同時也應該利用好公共外交中的線下文化活動,走精細化傳播路線,同時將線下與線上傳播串聯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廣西人民廣播電臺于中秋佳節前夕相繼在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舉辦“絲路傳情”系列文化活動之“同一個月亮 共一片愛心”2017中秋跨國友誼活動,五國駐南寧總領事館和中國駐當地大使館、總領事館給予高度評價?!对侥祥_放》網站、熱點新聞網、企業投資網等多家越南主流媒體,緬甸影響力最大的中文報紙《金鳳凰報》,柬埔寨國家電視臺和電臺,老撾影響力最大華文微信公眾號“xinhua老撾要聞”,泰國國家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均參與了報道,吸引當地群眾關注。

2018年春節,廣西北部灣之聲在緬甸、老撾等國開展了春節文化走出去系列重點項目,包括“絲路傳情·品新春文化”2018中緬新春聯誼暨《中國電視劇》欄目推介會、中老新春聯誼暨《中國劇場》欄目推介會。老撾國立大學副校長頌珍 奔潘米,緬中交流合作協會最高榮譽主席、原緬甸駐中國大使吳盛溫昂分別出席當地活動?;顒油ㄟ^《漁舟唱晚》《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包餃子、寫春聯等中國春節民俗文化體驗,與當地國民眾、華人華僑共慶新春。

通過線下的節慶活動傳播中華民俗文化,不僅能讓當地華人華僑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溫暖,同時可以增強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國家民眾中傳播的親和力。

2019年1月23日上午,由中國廣西廣播電視臺、柬埔寨國家電臺、柬埔寨國家電視臺主辦,廣西北部灣之聲、柬埔寨廣西商會承辦的2019中柬新春文化交流活動在柬埔寨金邊舉行。柬埔寨國家電臺、電視臺以及在柬中資企業代表和來自中柬兩國的媒體記者近1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1月27日,由中國廣西廣播電視臺、老撾國家電視臺、老撾廣西同鄉會主辦,廣西北部灣之聲承辦的2019中老新春文化交流活動在老撾萬象舉行。中老兩國民眾通過包餃子、寫春聯、送福字、春節文化知識趣答等形式,共賀新春佳節,共享中國文化。

將中華文化作為載體,舉辦系列的線下文化活動,打開與東盟各國人民之間友好交往的窗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拉近各國人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為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培植了肥沃的土壤,把共建的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三、結語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向外界宣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而對外傳播工作的主流媒體更應該擔起這個重任,利用新的傳播理念和科技手段,全力釋放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力量,讓中華文化的精氣神兒在全世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助力與世界人民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大國格局。

參考文獻:

[1] 賈樹枚.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趙啟正新聞傳播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71-299.

[2] 梁巖.中國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33-35.

[3]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39.

[4] 孫學宜.“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5-10.

[5] 仇勇.新媒體革命2.0:算法時代的媒介、公關與傳播[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210.

[6] 劉瀅.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新媒體策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94-101.

作者簡介 梁燁,碩士,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

猜你喜歡
對外傳播中華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僑圖書館將建海外漂流站 讓中華文化傳播海外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廈門日報》:聯手華文媒體 講好廈門故事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中華文化反思
新媒體時代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文化在我國國際話語權中的作用及路徑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