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語傳播學視域下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探索

2022-10-03 17:25張軍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教學探索人才培養高職院校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的節目主持人傳播語態和敘事方式面臨著轉型,主持人口語傳播能力在以“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顯現得尤為重要。目前,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教育過多強調有聲語言創作的字音準、聲音美,強調朗誦的藝術性及對稿件播報的處理技巧,但忽視了口語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技術服務型人才的社會責任,文章借鑒本科院校在口語傳播教學中的成功經驗,以提升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口語傳播教學能力為目標,為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發展探尋新的思路。

關鍵詞:口語傳播學;播音主持專業;高職院校;教學探索;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06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媒時代主持人口語傳播能力培養與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A0827

口語傳播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有關人與人之間溝通方法的論述。時至今日,口語傳播已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傳統加以系統化研究,其主要包括語言與非語言兩種形式,并將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思維融于一身,形成了更加廣闊的跨學科知識體系。

一、口語傳播學概述

(一)口語傳播學的定義與內涵

口語傳播學主要從人類的傳播主旨出發,把人類傳播視為一種雙向互動的溝通過程,研究主題除了聚焦在人類傳播互動這一信息的產制、接收、技巧與解讀的過程外,更強調上述過程中所牽涉的語藝、說服、協商、沖突解決以及意義共享等課題[1]。從口語傳播學的定義中不難發現,口語傳播學重新確立了以人為主的研究對象,無論通過怎樣的媒介進行交流,其溝通的主體都是人,并且以雙向溝通互動的形式存在。除了關注這一過程中傳播者互動信息的產生、接收、分析過程外,更關注在雙向溝通互動過程中對信息的理解、說服以及協商如何解決溝通中的矛盾沖突。因此,口語傳播學的研究重點,在于不同社會情境下人際、小團體、組織與跨文化傳播等人們的溝通與互動以及傳播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

(二)口語傳播學的特征

首先,口語傳播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F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指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而符號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人類的口語傳播最初是面對面的溝通形式,并以聲音作為語義符號的表達載體形成語音。媒介環境學者沃爾特翁認為,語音是語言的首要屬性,不僅交流和語音有關系,且思維本身也以特定的方式和語音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2]。在口語傳播過程中,語音可通過傳播者氣息的虛實強弱、輕重疾徐的變化呈現出高低錯落、豐富多彩的聲音色彩,表達出說話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狀態。語音作為人類口語傳播的外部表現形式,是人類運用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聲音形式,與自然界中其他聲音形式一樣具有音色、音高、音強、音長等物理屬性。而語音的即逝性是指當人發出喉原音后,通過口腔、胸腔、喉腔、鼻腔等共鳴腔體的擴大美化形成泛音,并傳導在口腔中各個咬字器官形成字音,當字音脫口而出后即隨著聲音的消失而消逝。所以張國光在《融合之境——口語傳播修辭新論》一書中提出,口語的前提是“即興”的,即便是事先準備好的稿件。在口語表達時,其語氣特征、情感的表現也只能符合當時的場景和情境,口語的即逝性使它難以在時空環境里留下任何痕跡。

其次,口語傳播是一個動態表現的過程?!皠討B”的含義是指口語創作的本質,涉及創作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對象三個方面[3]。在人類社會產生文字和印刷技術之后,人們之間的信息傳播主要以書面語和口語為主。書面語是創作主體以靜態無聲的方式將創作的思想、情感、創作內容固化成文字,可以使傳播對象在不同時空中通過閱讀反復品味。而口語則以動態有聲的方式,使創作主體如播音員、主持人通過鮮活多彩的語音形式表現出豐富多樣的內容與情感,并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的傳播內容變化語調,表達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谡Z傳播的重要特征不僅體現在動態的聽覺性質,還在于強調傳播媒介中的對話過程,這一動態的溝通過程從印刷文字普及前的“原生口語文化”時代,到廣播電視媒介開啟的“次級口語文化”時代,再到現在的以社交互動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2]。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媒介的發展,也促使口語傳播在受眾聽覺和視覺之間形成了新的互動格局。

最后,口語傳播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媒介雙方所處情境脈絡和彼此所扮演角色的想象與認知,也是意義構建和共享的過程。眾所周知,廣播電視節目主持是在“一對多”的傳播形態下,以單一線性傳播為主。例如,在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初期,由于媒體發展程度的制約使得受眾接收信息的途徑極為有限,播音員、主持人對新聞信息的掌握及語言創作中處于強勢地位,所以其節目語言的播報方式多以宣讀為主。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化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豐富了受眾對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單一,受眾也從信息接收者演變成信息的發布者,并在不同情境中與主持人進行雙向互動,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傳播與被傳播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使得廣播電視主持人的口語化語態得以改變。

二、高職院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在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承擔起為社會培養職業應用型傳媒人才的重任。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慧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不斷融合已成為現今媒介發展的趨勢。高職院校若仍以培養“播報新聞”和“節目主持”人為目標,將難以滿足傳媒行業的發展需要,其教學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會日益突出。

(一)課程設置以新聞播音為主

目前,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大多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學體系為基礎,在教學時間和課程內容上進行微調,課程體系也是為滿足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對新聞播報和節目主持的需要而設置。例如,大一的專業課程主要有普通話語音與發聲,通過聲音、韻母、聲調及語流音變的訓練夯實學生的語音基礎;大二則通過學習播音創作基礎,對語言表達的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加以訓練,提升學生對廣播類節目有稿播音的能力;大三則以電視節目播音與主持課程為主,培養學生在電視媒體播報新聞以及掌握不同節目類型等方面的主持技巧。雖然部分院校也有開設演講與口才、主持人即興語言表達等口語課程,但都以語言表達技巧訓練為主,缺少口語思維能力的練習。表演、影視節目配音、攝影攝像、節目編輯制作等課程也都以立足廣播電視媒介的就業為設想,為傳統媒體培養主持人才的初衷并未改變。

(二)教學實用性不強

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專業技巧的運用方法、業務實踐中的經驗分享以及示范稿件的實踐訓練為主。通過專業小課對吐字歸音的技巧訓練,力求發音清晰準確,聲音圓潤動聽;在播音創作基礎課上,通過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的學習以及語言表達中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等技巧的綜合運用,完成從新聞消息到時評播報訓練。高職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教學長期存在“重技巧、輕規律”“重表達、輕內涵”的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中的大量受眾被引流到新媒體平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從并存發展為融合,媒介環境的變化使得媒體行業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也日趨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播讀新聞稿件、能夠發聲悅耳動聽的聲音,而是要求從業者擁有靈活的現場反應力、即興口語表達力、豐富的知識儲備、熟練的新媒體設備操作技術等實用能力。

(三)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是教學的活動的指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應以“掌握新技術、具備高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人才培養的重點。但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多仍面向傳統廣播電臺、電視臺,培養以有聲語言創作為主,人才培養仍以“重播音、輕主持”為主。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媒體融合愈加緊密,媒體行業的發展對主持人口語傳播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聯網電視節目主持人、電商直播主持人以及各類自媒體節目主持人的出現,凸顯出傳媒行業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但原有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過于注重朗讀和播音技巧,對口語傳播和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缺少足夠的認識,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

三、口語傳播學視角下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

(一)培養多元化的口語傳播能力

主持傳播是傳統廣播電視媒介中一種以主持人或主持人節目形態呈現的傳播方式,為傳統大眾傳播注入了人格化的特色[4]。它不是指主持人的傳播或主持活動的傳播,而是指具有人際性和人格化特征的一種傳播,突出了口語傳播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的話語權,使其在傳播過程中更多發揮出溝通、互動、協調的作用,而口語傳播學中有關人際溝通、公共傳播、組織傳播、小團體傳播等理論,對口語傳播學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

智媒時代下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身份逐漸不再有嚴格意義的區分,主持人的角色大有被淡化的趨勢。比如在央視新媒體推出的公益“直播帶貨”節目中,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組成的“央視 boys”把直播帶貨變成一場脫口秀,其主持人的身份逐漸隱藏于節目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妙語連珠的段子、金句,表現了央視節目主持人深厚的口語表達能力。播音員、主持人既是藝術語言工作者,又是傳遞新聞信息的媒體從業者。語言符號是播音員、主持人與受眾交流的工具,而口語又是人與人最基礎的溝通手段,播音員、主持人通過個性化的口語表達,不但能夠體現出主持人的氣質、相貌,反映出其思想高度、審美態度,也能使受眾感受到其個人的學識修養。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主持人從字正腔圓的播音到說新聞、評新聞的口語化表達,再到帶貨直播中的隱性主持,其語言風格的網絡化、個性化、多元化使主持人更接地氣,也更有表現力。

(二)培養口語表達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

主持人的語言能力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不僅是指語言中表現出的對稿件內容的精準掌握,還包含主持人對話題的甄選、立意定向、視角選取、思維發展等等,這些能都體現出主持人的思維能力。主持人的思維是口語表達的語言基礎,是主持人口語表達中句法、修辭的綜合運用及其對語體、語境的深刻感悟和體會。語言功能的形式則是主持人在傳情達意過程中對有聲語言表現力、感染力、影響力的體現。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在新媒體中,主持人若要提高辨識度,在龐大的融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并以個性化的主持風格被全網受眾接受,離不開扎實的口語表達能力。目前,高職院校對主持人的口語表達著重于聲音美、韻律美的形式訓練,忽視了語法、修辭與即興表達之間邏輯關系的訓練。在“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應在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強化口語表達的內容訓練。

交流是口語傳播最本質的功能,主持人與受眾間的交流活動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不管是借助物質媒介的傳播還是面對面的傳播,主持人都是以創造交流情境實現與受眾信息共享,其媒介身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傳播者。所以,培養學生如微信、微博、彈幕、直播互動、評論留言等多媒介渠道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高職院校為適應新媒體時代對傳媒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三)注重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口語表達的思維高度

在當今媒介多元化、相互融合的環境中,媒介素養已成為傳媒從業者必備素質之一。西方媒介環境學派認為人類文明經歷了口語時代、文字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在印刷時代之后,人們對媒介的認知范圍從讀書看報,拓展到以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視聽媒介為代表的非印刷媒介時代。人們對媒介的這種解讀和認知的能力被定義為媒介素養[5]。隨著媒體融合深入,受眾對信息的接觸幾乎都是借助媒介來獲取,并通過媒介傳輸的圖文信息、視聽符號了解外部世界。受眾在潛移默化中經歷著媒介的滲透和影響,所以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既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及手機自媒體等平臺篩選信息、甄別內容的能力,又能提升其在口語表達過程中的內容深度,從而完成在全媒體環境下不同語境信息和情感的傳遞。

四、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主持人在傳播語態和敘事方式上都面臨著轉型,媒介的融合也使口語傳播能力成為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及新媒體主播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因此,要從口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對高職院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提出新的思考:高職院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口語表達思維高度,培養學生多元化的口語傳播能力,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口語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

[2] [美]沃爾特翁.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詞語的技術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6-37,2.

[3] 王振宇.大眾媒介口語創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1-2.

[4] 高貴武,劉娟.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傳播格局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6(3):8-9.

[5] 于翠玲,劉斌.大學生媒介文化素養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8.

作者簡介 張軍,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口語傳播學。

猜你喜歡
教學探索人才培養高職院校
基于素質教育視角下的民族高校邏輯學教學探索與實踐
高中數學課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綜合實驗的教學探索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