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級黨媒科技報道融合創新策略探析

2022-10-03 10:38李淼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融合創新

摘要: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是全國科教大省?!冻捎宓貐^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肮步ň哂腥珖绊懥Φ目萍紕撔轮行摹庇纱顺蔀榫糯笾攸c任務之一。作為省級黨媒,四川日報全媒體把加強科技報道融合創新作為服務“國之大者”“省之大計”和社會公眾的重要職責,作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的重大機遇,以蹚出一條新路。文章聚焦四川日報全媒體瞄準傳統科技報道堵點、痛點精準發力,加速推動報道融合創新、打造立體化傳播品牌的有益探索和初步成效,旨在探討省級黨媒在移動互聯時代如何發揮優勢、技術賦能,在科技報道領域實現出新出彩、后發趕超。

關鍵詞:省級黨媒;科技報道;融合創新;立體傳播;品牌打造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120-03

當前,中國正迎來科技發展黃金時代,科技新聞成為“必需品”。特別是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科學知識普及、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公眾對于科技的好奇和需求愈發強烈,科技新聞價值日益凸顯,有的還成為自帶流量的“網紅”信息。因此,給公眾提供全方位、高質量、易讀、悅讀的科技報道產品也愈發迫切,這是黨媒服務國家大局的職責所在,更是“搶奪”受眾的重要機遇。

長期以來,中央媒體在科技報道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在移動互聯時代,地方媒體發揮本地優勢,借助融合創新,也可以奮力追趕、獨樹一幟,甚至彎道超車。

近年來,四川日報全媒體(下文簡稱“川報全媒體”)充分挖掘本地科技“富礦”,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內容開掘、技術賦能、產品創新、平臺打造,加快建設能傳播科學思想、追蹤科技熱點、講好科學故事、宣傳創新成果、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創新氛圍的陣地和窗口,初步探索出一條省級黨媒創新科技融媒報道、擦亮科技傳播品牌的路徑。

一、堅持問題導向,全面系統梳理科技報道堵點、痛點

四川科研院所和科技平臺眾多,參與承擔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北斗導航等重大任務,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大科學裝置布局在此。2020年10月1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1],這為做好科技報道提供了“富礦”、指明了方向。作為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及旗下全媒體一直將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方向,抓住重大事件、重要節點、重頭亮點,推出很多可圈可點的報道。

但隨著媒體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科技報道理念和方式日益不適應受眾新需求和傳播新要求,為媒體普遍帶來挑戰。為做好融媒科技報道、擦亮科技傳播品牌,川報全媒體堅持問題導向,首先全面系統梳理報道堵點、痛點。

格局不夠開闊。從報道地位看,科技新聞總體讓位或淹沒于時政、經濟新聞中,跟進挖掘不夠。從報道視野看,仍局限于本土新聞和科技成果的發布,對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前沿和熱點的追蹤不足。從報道內容看,對民生科技、科技人物等“軟科技”開掘不夠??傮w看,仍是“小科技”定位,“配角”地位明顯[2]。

統籌不夠有力。從報道領域看,科技新聞資源散落于經濟、教育、文化多條線和多個陣地,在報社層面缺乏有力的整合集成。從日常部署看,科技報道總體仍是一事一地、見子打子,動態性、碎片化、同質化報道多,策劃性、主題式、特色性報道少,系統性、全局性、前瞻性深度報道尤其不足。

表達不夠通俗。從內容呈現看,“翻譯”不夠,導致專業晦澀有余、通俗易懂不足,行文也常板起面孔,存在內行專家認為表達不夠精準、“看不上”或“不解渴”,外行受眾又覺得解釋不夠淺顯有趣、“看不懂”甚至“不想看”的現象[3]。

手段不夠多元。從呈現方式看,文字報道仍是大頭,海報、短視頻、動漫等新媒體多元手段運用不足,全媒立體呈現尚處于起步階段,遠未發揮出技術和融媒手段助力讀者理解、促進廣泛傳播的作用。

隊伍不夠健全。從采編隊伍構成看,既有新聞專業又有科技背景的人員缺乏,能跟專家“聊專業”又能跟讀者“嘮家?!钡膶<倚陀浾呱僦稚?,負責科技報道的記者往往還要承擔大量其他報道任務,無法保證專注度。

這些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及時補短強弱,推動省級黨媒既擔負起科技宣傳主陣地重任,同時搶抓機遇,盡快把科技報道打造成為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支撐。

二、精準靶向發力,加速推動科技報道融合創新

找準癥結后,川報全媒體靶向發力,圍繞理念重塑、資源重組、陣地打造、內容創新、技術支撐、流程再造、團隊建設等方面精準出擊,疏通堵點、去除痛點、解決難點,努力將科技報道培育成為融合報道新亮點和發展增長點。

強化科技強媒技術賦能。推動平臺融合轉型,科技報道提檔升級才有持續支撐力。川報全媒體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引領下,把“科技強媒”作為戰略考量,以“智媒+”引領,持續打造“智能+智慧+智庫”新型黨報。川報集團互聯網專業技術團隊達200多人,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和未來媒體實驗室、5G媒體實驗室等項目,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傳媒技術“新基建”和創新技術應用項目,將先進技術應用到新聞業務全場景,以“智能技術+智慧內容+智庫服務”突圍,傳媒科技新優勢初步顯現。如川報集團憑借自主開發的云展系統承建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云展館,為全國首個完全在云端呈現的國家級高科技展會展館[4],這既為報道注入前沿內容,又為融合創新持續賦能。

樹立大科技報道視野。川報全媒體大力拓展科技新聞內涵外延,既關注重大突破、重要進展、重大改革等“硬新聞”,又關注科技人才故事、科學精神弘揚等“軟科技”;既關注“高大上”的大政方針、重要活動,又關注“接地氣”的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科技,讓受眾有切實獲得感。同時,大力破除“盆地意識”,既充分挖掘本土科技“富礦”、全國科技題材中的四川元素,又緊盯全國乃至全球科技熱點。此外,還大力打破壁壘,在報社層面整合資源打造統一科技報道陣地,全媒一體策劃、跨部門協同執行重大選題。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背后并無四川元素。按傳統操作,此類報道以轉發新聞為主。在新理念指導下,川報全媒體記者當日仍努力對接國內知名物理學家,寫出獨家自采報道。

堅持移動優先理念。川報全媒體始終將移動端作為科技新聞報道絕對首發陣地,推動報道從“紙上”全面轉向“指尖”。在報道策劃中,始終將新媒體報道策劃置于首位并濃墨重彩地謀劃,這已成為全員自覺。目前,正聯合省內相關廳局、科研機構在川觀新聞客戶端建設專門的科技新聞專屬頻道。同時,充分利用移動傳播技術和手段,將創新重點放在適應移動傳播特點的產品內容研發生產上,大幅增加科技領域音視頻、數據等內容的生產,打造具有自身競爭優勢和四川特色的科技報道精品內容、融媒產品,構建立體化傳播矩陣。

做好輕量化多元表達。把有意義的變成有意思的、把重要的變成受眾需要的是媒體職責,也是著力提升的方向。川報全媒體著力提升“翻譯”能力,著力將專業知識、學術語言變成“家常話”,甚至“四川話”;著力提升報道“溫度”,以人為中心,關注人、講故事、融情感,善用自述、擬人、形象化、日記體、體驗式等手法和幽默化表達方式,改變科技報道“干巴”“高冷”印象;著力豐富多元融媒手段,既打造重磅產品,又生產有刷屏潛力的“微輕小”產品,通過強化輕量化讓報道易讀、悅讀、趣讀。如在報道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項目時,就用“宇宙空間天氣預報站”來定位,預報打雷下雨、提醒大家收衣服帶雨傘這樣的生活比喻貫穿全文。

三、多維多點突破,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科技報道品牌

建設科技創新報道頭部陣地。近年來,川報全媒體將科技報道持續“升格”。在前期將科技創新作為重要內容的《新知》周刊、將科學家作為重要對象之一的《人境》周刊基礎上,于2021年1月推出《科創未來》月刊。月刊每期四個整版,以雜志化方式呈現。

首期封面探訪華為四川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內頁“試驗田”“科技館”“大數據”三大欄目分別關注西南交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川渝兩地科技館、四川瞪羚企業。月刊隨后緊跟時與勢,持續增設“實驗室”“新經濟”“生活家”“科學家”等欄目。2022年4月又增設“科考隊”欄目,推出《追逐泥石流的人》,隨科研人員抵達科考現場、探尋科學背后秘密,視野不斷開闊、內容日益豐富。

一年多來,《科創未來》月刊推出上百篇深度報道,帶動推出2000余篇融媒科技報道,成為科技報道的“火車頭”。這些報道既關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這樣的頂尖實驗室和“元宇宙”這樣的熱領域,又聚焦中科院四川分院遷建、四川農業科研院所整合這樣的大事,還探討郫縣豆瓣減鹽不減味的“瘦身”秘訣等生活話題,并開展盤點總結、前瞻展望,推出《盤點2021 這些四川科技的高光時刻》《劇透2022 為國鑄劍的十大科技前瞻、十大科技猜想》等報道。

這些報道中大部分為首發或者獨家,引發四川科技領域高度關注和熱議,成為四川科技發展的“放大鏡”“風向標”“望遠鏡”。如《記者重訪“科技小崗村” 探尋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改進展》等多篇報道獲四川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

構建科技創新“1+1+N”立體傳播格局。在《科創未來》月刊第一個“1”基礎上,川報全媒體依托川觀新聞客戶端,全力打造另一個“1”——掌上科技傳播陣地。川報全媒體正聯合科技廳、中科院四川分院等單位,統籌各類新聞報道資源和陣地品牌,升級建設川觀新聞客戶端“科創未來”專屬頻道,打造川內最強科技傳播掌上平臺。

同時,還在四川日報要聞版和川觀新聞客戶端開設《科技發布廳》欄目,及時呈現科技獎勵大會、“玲瓏一號”全球首堆等重要科技動態、熱點和突破,并發揮好《新知》周刊、《人境》周刊、《思想》周刊等陣地的作用,有力策應《科創未來》,構建報道矩陣。如《思想》周刊聚焦科技熱點、高科技迷思或謠言,持續增加科技評論供給,在眾聲喧嘩中凸顯黨報影響力。

2022年3月,四川國際傳播中心揭牌,“四川造”的大國重器、重大科技成果和三星堆考古、大熊貓繁育的科技前沿成為國際傳播熱門話題,助力國家創新塑造形象。

呈現方式上以可視化為方向,借助海報、Vlog、微紀錄片、動漫、直播、微課以及音頻欄目《經濟BBking》和脫口秀視頻欄目《唐探經濟圈》等融合生產、包裝科技報道,打造爆款產品。如精心策劃包裝的《“中國空間站”過境四川》報道就沖上熱搜前10。

同時,強化科技賦能。2021年7月,將曾應用于天府國際機場等超大工程的數字仿真技術應用于科技報道,推出數字版《科創未來》月刊,首期內容為“圭目道路病害檢測機器人”;8月,數字版“未來實驗室”上線,有效提升科技報道直觀交互性,將科學原理通俗呈現,讓科技場景可視可感。依托立體傳播平臺,川報全媒體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議題設置、策劃整合、集成報道、產品打造、融合傳播能力。

打造科技創新多層次媒體智庫平臺。川報全媒體堅持開門辦報,充分發揮媒體優勢,加強與相關管理部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對接,開展多層次、多角度戰略合作,推動科技智庫平臺搭建、科技創新會展活動開展、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等深度合作和產品供給,打造媒體智庫運營品牌,將川報全媒體打造成助力四川科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平臺。

2022年4月,川報全媒體與數字化科普基地成功入選四川省第十三批省級科普基地名單,成為全省首家信息傳媒類科普基地。2022年3月25日,由四川日報社組建的新型媒體智庫機構——川觀智庫成立,科技創新是智庫發力的重點方向之一。如川觀智庫新產品《全球智庫報告綜述》關于量子互聯網怎么搞的深度綜述報道就引起了四川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關注,第一時間邀請報告撰寫記者陪同前往電子科技大學調研,對四川量子互聯網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川報全媒體還協辦四川省科普講解大賽等活動,深度參與組織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科普微視頻評選等活動,打造系列科技活動品牌。

四、結語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當前,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緊迫性日益凸顯。對科教大省的省級黨媒來說,這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創新無止境,科技報道融合創新也永遠在路上。川報全媒體將以思維創新、內容創新、技術創新應對新挑戰,堅定不移以互聯網傳播作為指導思想,持續加大投入、強化先進技術賦能、豐富融媒產品矩陣、做大做強智庫平臺、打造項目活動IP,不斷“破壁”“出圈”,實現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打贏主動仗,將科技融媒報道和立體傳播品牌越擦越亮,為四川承擔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貢獻黨媒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N].四川日報,2020-10-17(001).

[2] 歐陽儀.科技新聞的創新發展:評《科緣情懷:改革開放40年科技新聞作品選輯》[J].新聞愛好者,2022(5):2.

[3] 孫承斌.高度、廣度、溫度、銳度、氣度:加強科技報道五個著力點[J].中國記者,2019(1):56-58.

[4] 陳嵐.“智媒+”賦能新發展[J].新聞戰線,2021(13):61-63.

作者簡介 李淼,碩士,記者,四川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聞學。

猜你喜歡
融合創新
淺析新趨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
校企協同的物聯網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探索
淺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小學“優課”教學模式的多元分析
東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較
企業文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促進
新趨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
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