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再定位

2022-10-03 17:57劉廷振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發展策略困境

摘要:受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報紙副刊日漸式微,報紙副刊即將消失的言論此起彼伏。對此,媒體應有清醒、理性的認識,找準癥結,積極應對網絡新媒體發展給報紙副刊帶來的挑戰。研究發現,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為六個方面: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的非福利性,無法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網絡的普及性和互動性的沖擊,網絡新媒體的低門檻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傳播形式單一。新的傳播格局下,報紙副刊雖面臨嚴峻挑戰,但也并非毫無優勢。只要及時調整思路,順應新的傳播趨勢,積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就能實現“1+1>2”的傳播效果,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謀得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困境;獨特優勢;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138-03

網絡新媒體因即時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廣受大眾喜愛。新的傳播格局下,報紙副刊版面受到擠壓,受眾大量流失,面臨生存困境。對此,有人認為報紙副刊已無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無法滿足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習慣,很快就會被網絡新媒體淘汰,失去生存空間。但不可否認,報紙副刊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如內容質量高、權威性強等。若能調整思路,重新定位,與網絡新媒體實現優勢互補,定能在融媒體時代謀得生存與發展。

一、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面臨的困境

新聞作為傳遞時代先聲的載體,因其本質屬性而走在時代前列,領風氣之先,成為引領社會新思潮的先鋒。作為重要新聞載體的報紙,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充當著引導大眾輿論的角色,成為大眾獲取新聞資訊的重要途徑。

相對新聞版而言,報紙副刊雖具有遲滯性,但自其誕生伊始,就頗受受眾青睞,成為文學重要陣地,為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學界所重視。各個時代的作家都曾借助報紙副刊大放異彩,不少作者從報紙副刊創作開始,最終成為文學大家。故有一種說法,“如果沒有報紙副刊,就沒有魯迅的雜文,就沒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沒有張恨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梢?,報紙副刊對文學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近年來,受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報紙副刊日漸式微,報紙副刊即將消失的言論此起彼伏。對此,媒體應有清醒、理性的認識,正確分析,找準癥結,對癥下藥。首先要做的,是厘清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面臨的主要困境。筆者認為,具體體現為六個方面。

(一)新媒體的沖擊

一方面,爆發式發展的網絡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如今,新媒體的移動性、便捷性、互動性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除少數老年受眾外,多數受眾都放棄了閱讀報紙。新聞類版面因此受到沖擊,而作為新聞類附屬品的報紙副刊,同樣面臨巨大的生存考驗。

另一方面,報紙副刊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即發表時間短、作品內容短、閱讀周期快。與專業文學期刊的作品相比,報紙副刊作品雖缺乏厚重性,但更新速度快。與網絡新媒體的文學作品相比,報紙副刊作品更新速度慢。這是因為網絡新媒體的文學作品可長可短,自由度高,可以根據受眾需求調整。如此一來,報紙副刊作品的更新速度說快不快,說慢不慢,處于專業文學期刊與新媒體文學快餐的夾縫之中,反而失去了“快”的優勢。

(二)報紙的非福利性

除極個別商業廣告性報紙外,報紙訂閱均需付費,并且報紙帶有鮮明的地方性,訂閱不同地方的報紙需要付出更多費用。反觀網絡新媒體,海量且免費閱讀讓受眾在短時間內便可知曉世界各地的新鮮事。報紙副刊版面有限、容量低,而網絡新媒體以其龐大的容量刊載了大量文學作品,作品的豐富性使得傳統受眾自然而然地轉向網絡新媒體。

(三)無法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融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誕生與普及,受眾的閱讀需求呈現出個性化趨勢。個性化閱讀的主要特點是自主性。也就是說,受眾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可在閑暇之余自主選擇并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在此背景下,傳統報紙副刊的審美定位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四)網絡的普及性和互動性的沖擊

隨著國家網絡版權法律法規的完善,網絡新媒體稿酬不斷提高,部分網絡新媒體稿酬甚至超過傳統紙媒,加之其字數不受版面限制,優勢明顯。并且,從閱讀量看,報紙的訂閱量有限,而網絡新媒體中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動輒幾萬甚至數十萬。作者與讀者的雙重流失,加劇了報紙副刊的生存難度。

(五)網絡新媒體的低門檻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

報紙副刊一度享有“作家搖籃”的美譽,但作品上報門檻較高。網絡新媒體因低門檻而吸引了大量年輕受眾,并且受眾的個性化審美也能在網絡新媒體上得到滿足。

網絡新媒體中,活躍度高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大量年輕作者通過網絡新媒體與讀者互動,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創作水平,積累大量粉絲讀者。而讀者的個性化審美也可通過網絡新媒體得到滿足,他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類型進行閱讀。這種雙向選擇使作者與讀者都能找到各自的精確定位,是報紙副刊無法比擬的。報紙副刊作品在作品選擇上相對嚴格,正是這樣的高門檻,讓許多年輕作者和讀者望而卻步,導致他們寧愿選擇低門檻的網絡新媒體。大量年輕受眾的流失,已成為報紙副刊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

(六)傳播形式單一

伴隨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如今,報紙副刊傳播形式單一化,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而新媒體的傳播形式比報紙副刊豐富得多,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通過多樣化的傳媒形式實現可聽、可視文學,有效地激發了受眾的閱讀興趣。顯然,報紙副刊單一的文字傳播形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報紙副刊的獨特優勢

即便融媒體時代的報紙副刊岌岌可危,但其始終具有獨特優勢。

報紙副刊在文學界的權威地位無可取代。我國歷史上許多文學經典最初都是由報紙副刊發表的,幾乎每張報紙副刊都儲備了一批當地較權威、重要的作者。

相較文學期刊,報紙副刊發稿更快。許多文學期刊由于出版周期長,稿件通常需要耗費三個月才能確定采用與否。報紙副刊卻無須這么長時間,今天來稿,明天即可見報,因而深受作者喜愛。這一點是任何文學期刊都無法比擬的。

相較網絡新媒體,報紙副刊作品質量更高。網絡新媒體因門檻較低和版面不受限等,其作品質量遠不如報紙副刊。網絡新媒體中少有獲得重要評價的文學作品出現,就是很好的印證。

此外,報紙副刊連續多發的特點也深受作者喜愛。文學期刊由于出版期數較少,通常對同一個作者每年只提供一次發稿機會。而報紙副刊出版頻率高,可以在一年內多次刊發同一個作者的作品,甚至將其作為專欄作家。網絡新媒體雖然也可連續多發,但如前文所述,其作品質量不如報紙副刊。

任何新生事物都必然會對傳統事物產生沖擊,但這并不意味傳統事物就會被淘汰。照相機被發明時,有人預言繪畫會被淘汰;電視機被發明時,有人預言電影會被替代;電子書出現時,有人預言紙質圖書會消失等。事實證明,這些預言都沒有成為現實。同理,網絡閱讀代替不了報紙閱讀。

網絡閱讀強大的信息儲量壓縮了受眾的思考空間,這種淺閱讀的方式容易造成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失去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反省能力。并且,通過電子產品進行閱讀,還會對其身體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年輕受眾一旦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將極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近年來,已有大量專家學者指出網絡閱讀的危害性,倡導回歸紙質閱讀,提升全民素養。

三、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發展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全球性趨勢,新聞采編方式、傳播渠道、產品形態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只有成為全媒型新聞工作者,既掌握宣傳內容和傳播藝術,又通曉傳播手段和信息技術,才能把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技術應用于日常新聞輿論工作,借助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傳播渠道引導輿論;才能適應新興媒體即時傳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資源,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1]。這為報紙副刊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報紙副刊只要正確借力新媒體,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就能在融媒體時代煥發生機。那么,如何真正與新媒體實現優勢互補?二次加工無疑是一條可行之策。

二次加工的主要目的,是讓報紙副刊與新媒體真正融合,打造更多新的傳播形式。報紙副刊之所以面臨發展瓶頸,外因是受到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內因是自身墨守成規,未能與時俱進,真正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雖然部分媒體把報紙副刊電子版掛到了網上,但也僅僅是復制粘貼式操作,對于受眾會不會讀、有多少受眾讀,一概置之不理。這樣的融合僅僅是表面融合,毫無新意和創造,以致給受眾帶來“這只是報紙的電子版”的印象。要改變這種現狀,對報紙副刊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創新傳播形式,相當重要。

如何對報紙副刊作品進行二次加工?筆者所在的邢臺日報進行了有益嘗試。

(一)一稿多形

近年來,邢臺日報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在新媒體產品制作方面發力。與朗誦藝術協會合作,每期報紙選出優秀作品,由朗誦家配音,制作有聲讀物,并且專門開設了《掃描傾聽詩意邢臺》《悅讀之城月讀邢襄誦讀經典》專欄;與音樂家協會合作,提前邀請作曲家為當天報紙副刊上刊發的歌詞譜曲,歌唱家配樂;與攝影家協會合作,為報紙副刊中的游記配以攝影作品,對游記中描寫的風景、人物等開設錄像;與曲藝家協會合作,制作曲藝作品;與戲劇家協會合作,制作戲制作品,等等。通過對副刊作品的一系列深加工,使報與網形成一個整體,受眾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報紙副刊作品下方配發的二維碼,就可直接進入報紙副刊的“網絡風格”。

在“網絡風格”中,除了有當天報紙副刊上的作品的文字版本,還可以收聽作品的有聲讀物,瀏覽根據作品內容配發的圖片或視頻等。一稿多形,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閱讀興趣。

(二)增強互動性

進入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被大眾冷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報紙副刊與受眾的互動方式已嚴重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報紙副刊的吸引力。其實,報紙副刊只要積極運用好網絡,借力新媒體技術,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就能實現質變。

在此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媒體融合發展整體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2]。

夏衍曾說,“只有把社內外兩方面力量結合起來,才能辦好副刊”[3]。過去,媒體與受眾互動多通過書信和電話,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出更多便捷的互動方式。

近年來,邢臺日報著重強化編輯、作者、受眾三者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優勢,通過舉辦“以參與度大小增訂報紙”“評選優秀留言”“好建議有獎”“我心中的報紙副刊”等一系列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報紙副刊的信譽度和美譽度,有效地增強了報紙副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少受眾評價,“邢臺日報副刊是真正開門辦報、與時俱進的媒體”。

(三)緊跟時代,與時俱進

筆者在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舉辦的研討會上調查發現,許多報紙副刊的編輯年齡偏大,呈現老齡化趨勢。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報社領導認識不足,認為副刊編輯基本沒有采訪任務,就只需要在辦公室編稿即可,因而對副刊編輯的年齡放寬了限制。并且,由于副刊版面被大量壓縮,導致年輕編輯引進困難,加劇了副刊編輯的老齡化趨勢。

實際上,副刊編輯不僅不應老齡化,反而更應年輕化。因為年輕編輯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比如互聯網,比如新媒體,更了解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年輕編輯對新媒體具有更大優勢,無須改變思維模式,在心理層面具有先天優勢。

要改變副刊編輯老齡化這一現狀,報紙副刊必須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加大對編輯尤其是年輕編輯的培養力度。為此,邢臺日報著力從高校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并加大針對全體編輯的融媒體技術培訓力度,力求通過提高副刊編輯的綜合素養,來進一步增強二次加工后作品的吸引力,提升作品的傳播效果。

總之,對報紙副刊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從表面看僅僅是傳播形式發生了變化,實則對副刊編輯提出了更高要求。副刊編輯不能僅僅滿足于低頭編稿,還應學會“抬頭看路”,精準把握融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進而增強受眾黏性。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報紙副刊雖面臨重重困難,但只要與時俱進,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與新媒體實現優勢互補,就能謀得生存與發展,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一道新風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200.

[2]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54-355.

[3] 羅賢梁.中國副刊史略[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3:184.

作者簡介 劉廷振,本科,邢臺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融媒體時代發展策略困境
困境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融媒體時代如何培養記者的創新意識
融媒體時代,廣播如何挖掘音樂節的聲音價值
融媒體時代電視畫面的剪輯研究
融媒體時代三網融合下電視新聞網建設的思考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體育旅游產業的特征及發展策略探討
在線視頻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