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當兵》敘事策略分析

2022-10-03 06:14高蘇虹韋琳可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敘事策略當兵紀錄片

高蘇虹 韋琳可

摘要:長期以來,軍事題材紀錄片是社會大眾了解人民軍隊的一個重要窗口,在輿論導向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融媒體時代,軍事紀錄片在創作上遭遇瓶頸,亟須從理念上、操作上有所突破。文章從敘事學的角度,對軍事題材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當兵》(以下簡稱《當兵》)的敘事策略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折射軍事題材紀錄片的人文色彩和社會價值?!懂敱匪捎玫囊龑偷臄⑹龇绞?、故事化的敘述結構、互動式意義構建,既符合傳統紀錄片的內在邏輯,又為進一步創新軍事紀錄片制作方式提供新的可能性。在堅持主流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新時期的軍事紀錄片應有意識地借鑒其他現象級紀錄片的手法,加強內容深度、根據觀眾特點進行差異化敘事、平衡好敘事中揭秘與保密的度,在內容生產上盡量與社會生活接軌,把準觀眾的興趣點,提升軍事紀錄片的吸引力。

關鍵詞:《人生第一次|當兵》;軍事題材;紀錄片;敘事策略;啟示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224-03

20世紀30年代,紀錄片大師伊文思在他的筆記中寫道,紀錄片“需要有效地激勵觀眾,并為他們提供積極的力量”。軍事題材紀錄片承擔著普及國防知識、展現人民軍隊作風、宣傳國家形象的重任,在傳播正能量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采用適當的敘事策略,將能強化其傳播效果。

一、紀錄片簡介

《人生第一次》是央視網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及騰訊視頻、bilibili、優酷視頻等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通過截取出生、上學、成家、立業等不同人生階段的斷面,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以點帶面,表達中國人的情感、面臨的挑戰、堅持的價值觀,折射中國人的時代精神。

《人生第一次》第四集是《當兵》,2020年2月19日上線,片長40分30秒,片中兩位主人公張書豪和徐龍在空降兵部隊中經歷無數第一次后,逐漸完成了從地方青年向空降兵的轉變。該紀錄片的累計播放量已達3677.8萬次,豆瓣平均評分高達9.2分,在華語口碑劇集榜上連續四周獲得第一。

二、敘事策略分析

大部分人對于敘事的理解都是“講故事”。誠然,故事及故事敘述者是任何敘事都必不可少的,紀錄片的內在邏輯也基于此。將《當兵》的敘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歷史沿革探索軍事題材紀錄片的變與不變,有利于從不同角度折射軍事題材紀錄片的人文色彩和社會價值。

(一)引導型的敘述方式

敘述方式,即紀錄片的表達形式,直接關系到故事的呈現。不僅敘事角度會左右事件的性質,敘述者在材料的取舍、組織乃至語態的運用上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故事的面貌和色彩。軍事紀錄片在敘述方式上通常采取較為主動的姿態,會有意識地引導觀眾。

1.非聚焦型視角,完整把握故事內容

視角指敘述者觀察故事的角度,一般分為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不同的視角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使得同一事件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構[1]。我國軍事題材紀錄片一般采用非聚焦型視角,全方位觀察故事和人物。

《當兵》沿襲了這種傳統,基于非聚焦型視角,對空降兵新訓作全景式鳥瞰,觀眾可以輕易把握張書豪、徐龍兩位主角的成長進程。同時,本片有時也使用省敘的手法,將對“跳傘”影響較小的整理內務、隊列訓練等簡要帶過,以此限制觀眾的觀察范圍,留下想象空間,也避免培養出觀影惰性。

另一方面,可以靈活轉換視角是非聚焦型視角的優勢之一,但《當兵》并未最大限度將其優勢發揮出來。20世紀80年代,被譽為我國紀錄片發展史上里程碑的《望長城》讓人們意識到內聚焦型視角的魅力?!懂敱吩谏婕叭宋锴楦胁▌訒r,如果悄然轉為內聚焦,便可以輕易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以此彌補非聚焦型的疏離感。

2.順時線性敘事,逐步厘清故事邏輯

紀錄片本身是一個具有雙重時間序列的系統,它內含兩種時間:被記錄的故事的原始時間和片中的敘述時間,時間線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觀眾的感官。

適應現代人思維習慣的改變,部分軍事紀錄片采用了較為復雜的時序?!犊嚯y輝煌》以歷史事件的進展為脈絡,忽而轉為當下的訪談紀實,忽而又再牽涉出此事件的緣起,不同的時空之間具有明顯的因果關系。這種交錯的時序結構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但對觀眾背景知識的要求較高。

《當兵》所采用的線式敘事使敘述時間與原始時間趨于一致,能讓觀眾逐漸加深對原本陌生的軍營生活的理解,厘清故事的邏輯演進關系。在某段平鋪直敘的情節中,又以閃回、閃前等敘述手段加入其他故事,如車站送別時閃回入伍前談話,交代兩名主角當兵的原因,由此充實了紀錄片的內容,豐富了節奏變化。

3.主觀性解說詞,清晰展示故事情感

解說詞表達的是敘述者的意識和傾向,從中體現的是紀錄片的價值取向。我國軍事紀錄片最初以政治宣教為主要目的,采用畫面為解說詞服務的方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紀實風潮興起,解說詞逐漸轉向客觀敘述,即使偶爾發表評論也較謹慎。

《當兵》卻在正片開始前就毫不避諱地亮明導演故事講述人的身份,并利用這一身份在敘述上的靈活性隨時跳出片外,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和評價,調動和引導聽眾的情緒。這種敘述的出與入也是一種頓挫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訓練的艱辛,同時也使文中緊張的場面有所跌宕。

(二)故事化的敘述結構

故事化有利于增強紀錄片的感染力,這種手段在我國第一檔軍事紀錄片欄目《人民子弟兵》中就已初現端倪,但至今運用頻率仍舊不高。而要有效地傳遞紀錄片蘊含的價值觀,必須根據主題的需要,有主次、有層次地安排情節和人物,形成嚴謹的有機整體。在進行組合的同時也需要兼顧觀眾的接受習慣,為故事打造合理的環境,以期達成認知上的共識,激發情感共鳴。

1.巧妙情節推動故事發展

情節是故事結構中的主干,也是人物、環境的支撐點,甚至可以表現特定情感?!懂敱返那楣澆捎昧藦途€式線型結構,主線圍繞新兵首次升空跳傘,按時間順序組織各個訓練片段,預先設定了“完成傘降實訓”的目標,其間暗藏兩位主角的心理活動和成長歷程,總體展示的是從預期到實現的過程,帶給觀眾逐漸揭秘的快感。副線則反其道而行之,刻意淡化了人物和情節,著力刻畫“空降兵”這一集體符號。

主、副線之間穿插了一些對序列進展影響不大的小故事,作為情節進一步展開的背景,如軍營第一頓飯凍土豆和炒面粉的來歷、新兵第一次過集體生日。這種間隔是處理敘述較長事件的一種方法,通過中斷既定的敘述方向,插入一段節奏相異的事件以打破沉悶感,使故事顯得起伏頓挫。

2.人物特質凝練集體精神

我國軍事紀錄片發展初期,正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探索前進期,社會上對英雄的崇拜情緒高漲,紀錄片一度陷入神話革命英雄、書寫英雄史詩的狂歡中[2]。直至20世紀80年代,軍事紀錄片才開始將英雄還原為常人,并逐漸摒棄以往“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方式[3]。

《當兵》在平民化選題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鏡頭對準兩名新兵,集中展示了這一代年輕軍人的特點,著力體現常人身上英雄的一面。同時,透過對班長、連長等不同職務的軍人的差異性刻畫,使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并從他們的共性中展現出軍人整體的精氣神。片中所展現的每一名軍人,都不完全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而是依附于部隊這個無畏、奉獻的精神載體。對個人的情感和命運的展示,最終還是為了詮釋和構建他們所承載的軍隊形象和民族精神。

3.模糊環境升華普遍意義

敘事環境包含三大要素:自然現象、社會背景、物質產品,它們共同構成人物活動的客體和關系,是故事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當兵》側重于對自然環境和物質產品的描寫,社會背景則退居其次。日夜兼程才抵達的營區、整齊劃一的軍事設施、周圍有田野的訓練場,開闊的環境搭配整體偏藍的色調,奠定了紀錄片娓娓道來的基調,有助于觀眾靜下心細細品味其中發生的故事。

另一方面,部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系統,特別是本片展現的新訓期間,戰士們與外界的聯系幾乎降至冰點,為模糊處理社會背景提供了條件。而削弱社會性影響后,片中講述的故事似乎可以發生在現代文明的任一階段,這種含混性可以使紀錄片對“軍魂”的體現掙脫時間的束縛,而讓觀眾進入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感悟之中。

(三)互動式的意義建構

軍事紀錄片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它不僅存在于導演的意圖中,更是這一題材天然具備的。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對紀錄片進行再建構,所以一部紀錄片的意義通常是多元的。

1.陳述文本貼合真實特性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是紀錄片的基石和魅力所在。為了構建故事的真實感,《當兵》采用陳述文本,從新兵入伍經過訓練到完成第一次高空跳傘,整個故事線索清楚,對人物的成長、事件的發展都有清晰的解釋和交代,盡可能還原真實場景,力圖給觀眾以確定的信息。雖然故事進程中也穿插了一些小懸念,但很快就會安排新的情節進行解答,不給觀眾留下過多疑問。

這種常規操作之外,本片的題材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難免被打上“宣傳”的標簽。但導演對此毫不避諱,反而旗幟鮮明地支持片中這些年輕人當兵的決定,并號召觀眾也采取積極態度,對軍人群體多一些理解。在片尾更是以“彩蛋”的形式,植入特種兵的熱血訓練畫面,類似于傳統宣傳片中的精彩集錦。

2.理想觀眾參與意義創造

從觀影的角度看,紀錄片意義的來源不只是導演,也不完全是影片本身或觀眾。它存在于觀眾與紀錄片的交流過程之中,由觀眾和紀錄片共同創造意義。

《當兵》對涉及的專業知識,都由解說詞給出恰到好處的解釋,如巧用“把大象塞進冰箱”類比跳傘的步驟,降低了觀看、理解的門檻,但對部隊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仍是理想觀眾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但普通觀眾對空降兵的訓練缺少基本的認知,適應的價值體系也與部隊存在差異,因此很難憑借直覺和經驗解讀片中人物的行為,這對接收紀錄片潛在的意義造成了阻礙。

有過軍旅經歷的觀眾顯然更為理想,他們觀看《當兵》的方式,可以是投射現實、觀照自身,尋求命運的共鳴和精神的鼓舞。同時,他們也可以將其原本的敘事順序重新排列、組合、比照,從中找到強烈的身份認同。

3.留白結構拓展思考空間

時長限制、鏡頭的選擇性呈現,都決定了紀錄片中必然存在空白。觀眾只能直接地了解表層外顯的內容,而更多的細節則是通過這些確定的內容間接顯示出來的。這些空白往往被觀眾忽視或無意識地填補,但充分體會片中那些沉默的因素,明確空白在紀錄片結構和技巧中的作用,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導演的用意。

《當兵》對空降兵訓練情況的表現基本停留在基礎動作的重復上,截取的片段也相對輕松,甚至有幾個新兵出錯的搞笑場景,有意回避了疲勞、受傷的鏡頭,只用“三腫三消”這樣的只言片語來描述。這些不曾言明的隱秘情緒,由觀眾自行捕捉,進一步襯托了軍人的堅忍。另一方面,適當的空白為情節發展留下懸念,更容易激發觀眾解密的欲望,增強代入感。

三、啟示與思考

新媒體時代,軍事紀錄片在敘事策略上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大部分是對傳統手法的完善,創新不多。在堅持主流價值取向的前提下,軍事紀錄片應有意識地借鑒其他現象級紀錄片的手法,如《舌尖上的中國》文案與畫面的配合,《風味人間》對細節的處理,《人間世》對社會熱點的探討與關切。在內容生產上盡量與社會生活接軌,把準觀眾的興趣點,增強軍事紀錄片的吸引力。

(一)拓展內容深度

目前,軍事紀錄片主要有兩個創作思路:一是配合重大宣傳任務,以歌頌我國國防、軍隊為主;二是從探討的角度入手,對某些不恰當的做法進行反思。其中,第二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無論是哪種創作思路,紀錄片對意義的表達還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是對現象的展示,沒有深入挖掘其成因。

《當兵》在這點上做得也不夠,交代張書豪、徐龍當兵的原因,只歸因為他們個人樸素的愿望,觀眾并不知道這些年輕人為什么會產生為國防奉獻青春的想法。把這一點講透,紀錄片的思想性會再上一個臺階,也可以更加隱蔽地實現其政治價值。

(二)根據觀眾特點進行差異化敘事

融媒體時代,視頻內容跨平臺、多終端傳播成為必然趨勢。針對不同終端、不同平臺的觀眾進行差異化布局,可以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由愛奇藝制作的《破冰行動》正是根據電視觀眾與網絡用戶的群體差異,采用了兩套不同的宣傳手段、敘述模式,一舉成為年度熱播劇。

電視觀眾的觀影時間相對集中固定,大型系列紀錄片的發揮空間較大,可以采用比較嚴肅的宏大敘事,拓展軍事紀錄片的深度。移動客戶端則更青睞微紀錄片,對各種實驗性創作包容性強。短視頻則在傳播速度上擁有巨大優勢,也應考慮以花絮的方式,截取紀錄片沖擊力強的片段,制作相關的短視頻陣列,擴大觀眾覆蓋面。

(三)平衡好敘事中揭秘與保密的度

部隊生活對普通人而言相對神秘,揭秘性就成為軍事紀錄片吸引觀眾的重要法寶。輔之以新技術手段帶來的主觀性體驗,更能夠迅速引起觀眾的興趣?!懂敱吩谇捌谛麄髦芯鸵恢币浴暗谝灰暯菐憧锤呖仗鴤恪睘猷孱^。

利用GoPro拍攝的畫面可以使觀眾獲得主觀視角的體驗;VR、AR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成為可能;3D環繞的同期聲可以進一步構建臨場感。但觀眾的自由度提高后,可能與部隊的保密原則產生沖突,導演需要把握好揭秘與保密之間的度,各個環節的把關也勢必更加嚴謹。

四、結語

隨著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深入了解中國軍隊、軍人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軍事紀錄片的發展前景愈加寬廣。新媒體時代,軍事紀錄片更要開發多種題材,勇于創新敘事模式,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意義,尋找塑造人民軍隊形象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34.

[2] 趙志剛.我國軍事紀錄片創作發展及對策分析[J].電視研究,2008(12):50-52.

[3] 桂峰桃.增強軍事題材電視紀錄片的震撼力[J].軍事記者,2014(2):50-51.

作者簡介 高蘇虹,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 韋琳可,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

猜你喜歡
敘事策略當兵紀錄片
當兵為了啥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當兵爽不爽
當兵咱咋就當不夠
當兵當好兵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敘事研究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