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排球運動科研進展與熱點演進可視化分析

2022-10-09 01:32李曉琨張明趙西堂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發文圖譜聚類

李曉琨,張明,趙西堂

(1.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526061;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隨著多學科的融合發展,排球運動領域的文獻資料存儲規模越來越大,對相關知識的系統把控難度也越來越大,大數據時代已悄然而至。如何應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探索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的發展規律,全面、準確地探索我國排球科研的研究熱點與演進脈絡,掌握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使排球運動相關知識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顯得尤為重要。

知識圖譜作為科學計量學的研究最前沿[1],它能以清晰、動態的形式揭示知識之間的關系,是實現知識可視化的一種重要途徑。近年來,在我國體育科研領域悄然興起運用知識圖譜方法來把握學科研究前沿和知識基礎發展動態的浪潮,如:國外太極拳運動[2]、國外足球運動體能訓練[3]、國外排球運動[4]、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5-6]、我國體育暴力研究[7]等知識圖譜相繼呈現。張欣教授[8]對國內外排球文獻進行了追蹤,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任何知識圖譜繪制的科學性都根源于數據基礎,即如何精準全面地檢索到所要研究主題的全部文獻是關鍵的問題,作者應該重視數據檢索方式,并在研究論文中有明確表述。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排球運動科研的前沿與演進進行更為全面的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我國排球運動科研全貌。

知識圖譜應該盡可能保留軟件生成圖譜的信息欄,CiteSpace提供的信息欄包含了節點數、連線數、網絡密度、Q值、S值等信息,這些均方便了讀者認識和理解圖譜,同時也是判斷圖譜繪制效果的依據。一般而言,在Q>0.3就可以說明聚類的結果是顯著的;一般認為在S>0.5時聚類是合理的,S≥0.7聚類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9]。

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所收錄的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引入CiteSpace V(5.1.R8.32bit)繪制知識圖譜,解讀我國排球運動領域研究狀況,把握我國排球運動研究熱點與演進趨勢,以便于同行了解排球運動最新研究前沿,促進排球運動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的SCI、EI、CSSCI來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而相關研究指出:檢索應運用盡可能廣泛的專業術語來確定所關注的知識領域,使得檢索結果應盡可能地涵蓋所關注領域的全部內容[10]。因此,本研究的檢索策略為“主題=‘排球’或‘男排’或‘女排’或‘沙排’(精確匹配)”,時間跨度不限,檢索結果顯示共獲得有效文獻1 891篇(檢索時間2018-03-09至今)。

1.2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指通過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科學計量和圖形繪制等一系列處理來可視化地展示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具有知識導航的作用[11]。能以清晰生動的形式揭示浩瀚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多重屬性,增強人們的洞察力,避免人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迷失自己。

所檢索數據資料:(1)使用中國知網(CNKI)自帶的計量可視化分析文獻的時空分布;(2)使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開發的可視化工具CiteSpaceV(5.1.R8.32bit)繪制我國主要的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知識圖譜,通過對相關文獻記錄中的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進行分析,探索排球運動科研在動態發展網絡中的前沿熱點與發展趨勢。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分布

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系統自有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對檢索到的文獻可以進行簡單的計量可視化呈現,這有利于對檢索結果的多重分析或歸類整理統計。

2.1.1 文獻的時間分布

發文量的歷時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研究主題的動態演進過程。

由圖1可知,被中國知網收錄的排球運動相關文獻起于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起始年),整體趨于波浪式發展趨勢,突出特點表現在奧運年呈現波峰狀態,說明奧運會對我國排球運動科研論文發文量有影響??v觀全圖可知排球運動科研成果于2000年至2008年之間處于相對高峰期:一方面,2000年悉尼奧運會排球科研量創出波峰,后續的幾個波峰可能與我國申奧成功和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有關;另一方面,2001年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杯冠軍,重燃了排球科研人員的激情,引發了2002年排球科研發文量過百篇,中國女排2003年和2004年重獲世界杯冠軍和雅典奧運會冠軍,致使2004-2005年排球科研論文量也達到鼎盛期——連續兩年發文量過百篇。由此可以說明我國排球科研論文量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奧運會排球賽的舉辦;二是我國排球隊的競技水平。從整體上來看,排球運動科研論文發文量并不符合普賴斯曲線(該模型認為科學文獻量按指數規律增長[2])。

圖1 排球科研發文量時間分布圖Figure 1 Tim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pers in volleyball science

2.1.2 文獻的空間分布

發文量共時性變化可以通過作者、研究機構、期刊分布、研究團隊等反映研究主題的空間分布特征。

2.1.2.1 文獻的機構分布與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統計結果顯示,自1992年以來,文獻來源于北京體育大學的期刊論文有134篇,占排名前30名發文機構的15.02%,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分別位列前2~6名(見圖2),排名前6的均為專業體育院校。綜合性院校排名靠前的包括:華南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河南大學、魯東大學等。

圖2 排球科研發文量排名前30的機構分布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30 institutions in volleybal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由圖3可以看出,排球運動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從整體來看,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并不十分密切(連線的粗細與合作的頻率成正比)。

圖3 排球科研文獻集合中機構合作網絡Figure 3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n the volleyball scientific literature collection

2.1.2.2 文獻的期刊與收錄來源分布

排球科研論文主要集中在體育專業類核心期刊,發文量最多的當數《中國體育科技》和《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這兩家期刊年均發文量8篇以上;《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總發文量也在百篇以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和《西安體育學院學報》這3家期刊的總發文量也近百篇(圖4)。

圖4 刊載排球科研論文量排名前30的期刊分布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30 journals that publish volleyball scientific papers

其他綜合類期刊發文量相對較少,刊載排球科研論文最多的期刊是《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6年來共發表排球相關科研論文20篇,另外,《中國記者》和《瞭望》兩家期刊也刊發少量的排球評論和排球人物傳記相關文章。

從期刊收錄來源看,排球科研論文發文中來源于核心期刊的1 652篇、CSSCI來源期刊991篇、EI來源期刊6篇和SCI來源期刊1篇(有些期刊會被兩種以上的收錄源收錄)。

2.1.2.3 文獻的基金來源分布

從圖6不難發現,排球類科研論文的省部級以上基金支持并不多,總的支持基金類別共31類,支持文章篇數103篇,占總發文量的5.4%,這說明排球類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立項不多。

圖5 排球科研論文收錄期刊收錄來源分布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sources of journals included in volleyball research papers

圖6 排球科研論文主要基金來源分布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main funding sources for volleyball scientific papers

2.1.2.4 文獻的跨學科分布

由圖7可知,排球科研論文的發表主要集中在體育學科領域,其他學科領域中的排球科研論文主要集中在新聞與傳媒(主要是些排球相關的報道和評論)、特種醫學(主要集中在排球運動的流行病學研究)、人物傳記和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等學科領域;說明排球科研的學科范圍相對較窄,其他學科在排球運動中的應用研究相對不足、影響不大。

圖7 排球科研論文跨學科分布概貌Figure 7 Overview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of volleyball scientific papers

2.2 文獻作者分布

2.2.1 文獻作者分布

統計結果顯示,1992年以來排球科研論文發文量最多是北京體育大學葛春林教授,總發文量51篇,年均發文量1.96篇,他和他的團隊既是排球運動科研領域的引領者,也是排球科研的主力軍。發文量排名第二的是華南師范大學李毅鈞教授,發文量為39篇,其中署名單位為華南師范大學的31篇,署名單位為西安體育學院的8篇,他和他的團隊也一直奮斗在排球運動科研一線。說明上述兩位教授是近年來國內排球科研的領軍人物。緊隨其后的是廣州體育學院顧偉農、河南大學屈東華、廣州體育學院朱征宇、上海體育學院孟范生、天津體育學院張欣和北京體育大學尹洪滿、古松等。

圖8 排球科研論文高產作者分布Figure 8 Distribution of high-yield authors of volleyball scientific papers

2.2.2 高產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作者之間合作發表論文是學術成果產生的重要模式,也是最終合作團隊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研究高產作者的合作網絡可以為青年學者提供必要的科研信息。

將CiteSpace功能與參數設置區的Node Types選擇Author,設置“時區分割”(Time Slicing)值選擇2,閾值項選擇“Top N”,節點閾值設定為每個時間區隔內前50位高頻作者,得到由1 161個結點和689條連線組成的有關排球科研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9,字體設為10,節點大小設為30);該網絡圖中有2個比較大的合作網絡群體,大多數研究者還仍處于相對較獨立的研究狀態。為了更好地看清圖中2個較大合作網絡中隱含的相關信息,選取Filter菜單中的顯示最大K個合作子網絡信息,將K值標定為2(見圖10、圖11)。

圖9 作者合作知識圖譜Figure 9 Author Collaboration Knowledge Graph

圖10 作者合作局部知識圖譜1Figure 10 Author cooperation local knowledge map1

從圖11中可以明顯地判斷出最大合作子網絡中一個是以葛春林為核心的研究團體,另一個是以李毅鈞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團隊;第二大合作子網絡是顧偉農和朱征宇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圖中作者節點大?。ㄗ煮w大?。┡c被引頻次成正比,連線的粗細與合作次數成正比,連線顏色代表合作的年份。通過設計節點中心性的閾值(上圖閾值為3)調整標簽的顯示,從圖9中可以看出上述最大的子網絡處于知識圖譜的中心位置,第二大子網絡也處于靠近中心的位置,離中心越近中介中心度越高,說明這些學者在我國排球運動領域的知識流動和控制上占重要地位。

圖11 作者合作局部知識圖譜2Figure 11 Author cooperation local knowledge map

李杰和陳超美指出可以采用共被引網絡聚類和命名的方法對作者的合作網絡進行聚類[10]。因此,通過對兩個大的合作子網絡進行聚類,聚類過程使用LLR(對數似然法)算法和選取關鍵詞作為聚類標簽的方法探索各團隊合作者之間的合作密切程度,聚類也可以幫助人們更直觀地了解這些被引作者間的具體影響領域[12],為青年學者提供必要的科研信息,聚類結果如圖12和表1所示。

表1 排球科研團隊的主要成員及研究領域主要關鍵詞分布Table 1 The main members of the volleyball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圖12 排球科研合作網絡聚類知識圖譜Figure 12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volleyball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0代表作品:《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接發球進攻及防守反擊特點分析》,接扣球防守作為關鍵詞在該團隊研究文獻里多次出現;另外,另一篇代表文獻為《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核心要素》,關鍵詞包含專項力量、排球運動員等核心詞。

#1代表作品:《中外優秀男排選手前排扣球技術的三維運動學比較研究》《中外優秀男排選手扣快球技術的比較研究》等3篇文獻,均立足于國家體育總局的科研項目,關鍵詞包含了三維分析、男排、擊球高度、快球等,這3篇文獻共被引用的次數74次。

#2代表作品:《基于Web的排球競賽規則多媒體教學系統的研制與運用》和《排球基本技術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以及《九運會女子排球決賽的技術統計分析》是該團隊的代表性成果,總被引用次數為86次。

#3代表作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奧運專項”基金支持的《隔網對抗項目比賽技戰術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系上海體育學院研究團隊的代表作品,單篇總被引用次數為152次,代表該團隊的在本領域的影響力。

#4代表作品:《高水平排球隊核心競技能力、制勝規律及其對策研究》一文提出制勝對策,總被引用量為61次。該團隊依托2005年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發表了系列論文,奠定了一定的科研基礎。

#5代表作品:《備戰第29屆奧運會中國女子排球隊及主要對手技、戰術打法特點的分析與研究》和《對中國青年男子排球運動員身體形態和專項身體素質的研究》,立足于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科研攻關項目主要針對我國高水平排球隊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以及比賽規律、新規則等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索,兩篇代表性作品共被引130次之多,在該領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6代表作品:關鍵詞如球的落點、進攻位置、進攻性擊球等來源于《中外高水平女子沙灘排球比賽進攻方式比較研究》一文,該文系2016年發表于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的最新作品,被引次數并不多僅為1次。

#7代表作品:《我國青年女排主攻手強攻突破能力量化評價模型與標準研究》《備戰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技戰術特征研究》,總被引28次。

#8代表作品:鐘秉樞等2016年發表于上海體育學院學報上的《“十三五”我國足球、籃球、排球發展研究》,開辟了三大球“十三五”規劃的新研究領域,被引9次。

#10代表作品:《中國高校高水平男排運動員心理素質與CPI-RC的研究分析》對參加全國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男子排球甲乙組前5名的代表隊進行CPI-RC心理測試與競賽發揮作相關分析,進一步證明社會價值內化和成就潛能追求對運動員心理素質的重大影響。

通過對各個研究團隊代表作品的追蹤,不難看出這些研究團隊的研究領域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主要來源于研究團隊的最新力作,如#6、#8;二是來自于團隊發文中被引用頻次高的作品,如#2、#3;三是來源于該團隊所創新的新領域,如#8“‘十三五’規劃”和#10的“加州心理調查表”。

2.3 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很小但卻是文章的核心與精髓所在,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通過分析排球運動科研領域的關鍵詞分布特點,可以直觀地了解排球運動科研領域的主要內容。從圖13可見中國女排、競技體育、女排、沙灘排球和排球運動技術(如攔網、扣球、發球)等是主要研究領域;同時也可以看出關鍵詞使用不規范的問題,一些關鍵詞并不能準確反映研究的主題,如中國、女子等。

圖13 排球科研高頻關鍵詞分布Figure 13 Distribution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volleyball scientific research

2.4 基于共詞分析的排球運動研究前沿熱點分析

研究熱點是指一段時期內某一研究領域內的研究人員高度關注的研究主題,一般表現為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相關關鍵詞也反復出現。因此,通過關鍵詞的共現網絡圖及聚類結果可以解讀國內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研究指出國外學者主要采用共被引分析、文獻耦合分析、詞頻分析3種不同的識別方法解釋研究前沿領域,詞頻分析既可以規避前兩種方法所具有的缺點,同時也具有動態性、即時性的優點,不會造成滯后[13]。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中,選擇CiteSpace功能與參數設置區的Node Types選擇Keywords,由于上文提到我國排球科研論文的年發文量與奧運年關系密切,故設置“時區分割”(Time Slicing)值設為4,數據閾值項選擇“Top N”,節點閾值設定為每個時間區隔內前50位高頻關鍵詞,采用最小生成樹網絡剪裁法(Minimum Spanning Tree)選用高級聚類(Advanced Clustering)得到由597個結點和704條連線組成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圖14);選擇從索引詞(K)中提取聚類名稱(對中文文獻聚類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從標題或摘要提取聚類命名[10]”),選擇時間線視圖(Time Line View)得出關鍵詞共現圖譜(圖15)。聚類結果顯示Q=0.79>0.3說明聚類的結果是顯著的,S=0.94>0.7說明聚類是高效率的令人信服的[6],所有聚類的S值在0.77~0.99之間,說明每個聚類均具有足夠的相似性。

圖14 排球科研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聚類后,1992—2017)Figure 14 Knowledge map of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volleyball scientific research(after clustering,1992—2017)

圖15 排球科研關鍵詞共現網絡時間線圖(1992—2017)Figure 15 Timeline of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volleyball scientific research(1992—2017)

根據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的聚類結果可以得出國內排球運動科研近26年來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0#排球、1#運動競賽、2#體育工作者、3#排球運動員、4#跳發球、5#排球教學、6#女排精神、7#沙灘排球、8#教學效果、9#排球聯賽、10#后備人才、11#比賽、12#女排、13#中國隊、14#排球教練員、15#預防等15個領域,聚類規模的大小與聚類的編號成反比。相關研究指出:即便是在體育學科較高層次博士論文寫作中在涉及關鍵詞的使用時,也存在關鍵詞選詞不規范、用詞隨意等問題[14];從本研究的結果中也不難發現排球運動科研領域關鍵詞用詞不規范和隨意的現象,如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隊員等。

時間線視圖可以探索各個所聚類別的時間跨度和各個特定類別的興起、繁榮以及衰落的過程,清楚直觀地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時間特征。

根據上述聚類結果,可以看出1992年來我國排球運動科研的主要領域有:運動競賽、體育工作者、排球運動員、排球教學、女排精神、沙灘排球等領域。

通過對1992年來排球運動科研領域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反映出了我國排球運動科研發展的基本特征與客觀規律。但同國外排球運動科研領域相比,我國排球科研主要集中在排球運動訓練、競賽和教學領域,排球運動員流行病學研究明顯不及國外熱門,相關治療與康復的研究更是鮮見。

近30年來,國外排球運動科研中運動損傷的發生機制以及預防和恢復措施一直是最大的研究熱點領域,排球競賽訓練以及教學的研究次之,排球與其他運動項目的對比研究成為第三熱點[15]。說明我國排球運動科研已不斷地趨向綜合化發展,但發展不均衡,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研究傾向。排球運動員流行病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反映了我國相關科研人員缺乏。

3 結論及研究展望

不同的研究視角指向了不同的研究結論,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以得出:(1)從研究的整體趨勢看,排球科研論文年發文量受到了奧運會周期的影響,這反映了我國排球科研主要聚焦在競技體育運動領域;(2)從發文機構來看,體育院校是排球運動科研的主要力量,發文最多的三大體院分別是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發文量最多的3所綜合類大學分別為華南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從機構合作網絡看,我國排球科研機構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跨機構合作;(3)從主要的科研陣地來看,排球科研爭鳴的主要陣地是體育類專業期刊,其中《中國體育科技》和《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刊文量最多;(4)從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來看,在排球運動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兩位學者分別是葛春林和李毅鈞;在排球科研合作共現網絡中,最大的合作團體中有兩個核心作者分別是北京體育大學葛春林教授,代表性研究領域為接扣球防守,另一位是華南師范大學李毅鈞教授,研究領域為三維分析;(5)從主要聚焦的研究領域來看,1992年來我國排球運動科研主要領域有:運動競賽、體育工作者、排球運動員、排球教學、女排精神、沙灘排球等領域。

這些研究發現為我國排球運動領域未來研究和實踐的方向提供思路:

(1)打破機構壁壘,加強相關機構協同合作,推動排球領域縱深研究發展。打破機構“壁壘”,加強機構間合作,特別是相同或相近研究領域作者間的跨機構合作,推動排球運動科研向縱深發展;創新拓展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研究領域,確保排球科研可持續發展;

(2)跨學科融合,重視流行病學等研究方向,推動排球領域橫向拓展研究。加強排球科研跨學科合作,注重其他學科在排球科研中的應用;重視排球運動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強化排球運動員常見傷病的預防與治療研究。

猜你喜歡
發文圖譜聚類
七部門聯合發文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一種傅里葉域海量數據高速譜聚類方法
基于圖對比注意力網絡的知識圖譜補全
“植物界大熊貓”完整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
基于知識圖譜的k-modes文本聚類研究
基于數據降維與聚類的車聯網數據分析應用
基于模糊聚類和支持向量回歸的成績預測
圖表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