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眼觀心——唐詩《山行》氣象賞析

2022-10-22 05:20葉璐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關鍵詞:山行杜牧唐詩

摘 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歷史舞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從古至今始終發揮著積極作用,以其獨特魅力啟迪著人們的心靈,在國內外廣受贊譽。古詩詞之中不僅僅包含著豐富的文學價值、美學價值,還擁有著科學意義,比如氣象信息。文章以唐詩《山行》為例,分析這首詩之中所蘊含著的氣象知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全新的眼光解析《山行》這首古詩,旨在進一步了解其魅力,強化古詩的影響力與價值。

關鍵詞:唐詩 杜牧 《山行》 氣象知識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之瑰寶,藝術之傳承。在古詩詞之中,或包含著詩人熱情洋溢的情緒,或抒發著詩人悲觀的情感,或寓意深刻或清新雋永,其以簡練的筆觸,展現出多種世界,為讀者帶來無盡享受,這些詩人情感的表達與體現,大多通過意象來實現,但是在《山行》中,詩人另辟蹊徑,以豐富的氣象信息,展現出多樣化的地域差距,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美不勝收。

一、《山行》的創作背景及內涵

(一)創作背景

《山行》創作于晚唐時期,是詩人杜牧流傳甚廣的詩歌之一。詩人當時正在秋登寒山,被周邊美景色所吸引,故而創作該詩。全文雖短短二十幾個字,卻為讀者呈現出一副令人動人的秋日美景。杜牧宛如一個畫家的,用簡練的筆觸,輕松描繪出小路、白云、人家、紅葉等多種景象,形成一副唯美畫卷,帶給讀者無盡的想象與美的感受。在創作該詩時,詩人以景抒情,巧妙的把握住自然美的特點,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形成交融,情境一體。全文布局巧妙,構思奇特,秋日美景躍然紙上,令人賞心悅目,十分向往。詩人更是借助多種氣候信息,帶領讀者們深入到古詩之中,讀者自然而然的跟隨他的視角展開探索,輕易的走入詩人內心之中,感悟其精神。

(二)內涵賞析

《山行》是一首經典的七言絕句,詩人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出發點,為讀者描繪出深山之中的美好秋景。第一句,作者的視角從下到上,將山上小路的形態展現出來。以路徑為指引,帶領讀者們欣賞秋天的深山。其中“寒”這一字,凸顯出當時的氣候特點。寒有寒冷之意,以這一字,展現出深秋時的溫度變化;“遠”這一字,則是突出山路漫長,行走費力;“斜”這一字,則是與“遠”遙相呼應,展現出山勢的形態,不僅僅高,同時還緩。詩人之所以這樣描寫,主要是突出山坡并不陡峭的現狀,所以才可以悠然的坐著馬車在山上游玩。如果山路顛簸,馬車無法跟隨。緊跟著第二句,詩人用白云與“深”這一結合,展現出白云升騰處,飄渺浮動之感。這一氣候景觀,揭示出秋天獨有的氣候特點,同時也將山的高度體現出來。有前面的景觀做鋪墊,詩人很快就加入人文情懷,突出”有人家”這一特點。當讀者讀到這里,自然就會將深秋與人聯系在一起,腦海中升騰出深山之中,人們生活的蹤跡。在白云深處,裊裊炊煙,原本冷冽的山林也富有人氣,感受到深秋的活潑,之前的死寂一掃而空。同時,“有人家”與開頭的“石徑”相呼應,原來這一條小路就是通往山居人家之道。第三句,詩人開始解釋自己的停車的原因。此時夕陽西下,傍晚的楓林愈發美好,讓詩人十分喜愛,所以詩人才會停下車,仔細觀賞,沉浸其中。由此可見,詩人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對生活有耐心,且觀察細致之人。其中詩人用“晚”這一字,突出當時的氣象背景,帶領讀者身臨其境,與詩人共同感受楓林之美。首先,詩人運用晚,描述當時的時間特點。在前兩句之中,詩人展現的是白天的深山。而到了第三句,詩人則是展現傍晚的山林;其次,只有時間流逝,進入到傍晚以后,太陽才會從東邊逐漸移到西邊,緩慢落下,才會出現夕陽之盛景。夕陽是古詩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意象,夕陽的紅色與楓林的紅色在此時形成強烈的對照,互相輝映,楓林變得愈發的迷人,詩人因此停車觀賞;再者,“晚”的運用,還體現出詩人當時的心境變化。因為看到美好景物,詩人流連忘返,所以一直欣賞到晚上,還遲遲不肯離開。由此也可以證明詩人對于楓葉的喜愛之情。也正是因為詩人的這份熱忱與喜愛,最終才創作出流傳千古的篇章,為世人所喜愛。第四句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前面的描寫,正是為升華最后這一句做鋪墊。詩人將霜葉與二月花作比較。一個是秋天的楓葉,一個是盛開在春天的花朵,不同季節的花朵有著不同的狀態。二月正是春花盛開,爛漫絢麗的季節,此時的花朵鮮艷紅潤,惹人喜愛。經過霜染的楓葉,也展現出迷人的紅色,吸引諸多游客。詩人將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在凸顯楓葉色彩艷麗的同時,還表達出對于楓葉的喜愛與贊揚。楓葉在這深秋之中,不畏嚴寒,經過風霜考驗,體現出獨一無二之美,實乃游客之幸。

通過這首七言絕句,詩人即興詠景,借景抒情,展現內心所想,有著啟迪心靈,陶冶情操的美好效果?!渡叫小愤@首詩,重點描述秋天的美景,為讀者勾勒出迷人風景圖。在這一古詩之中,出現多個景物,雖然他們并不屬于同等的地位,但是通過詩人的描寫,將其循序漸進的聯系在一起。其中有主要景物,也有次要景物,有重點,也有陪襯,畫面愈發和諧統一,彰顯出詩人高超的創作水平。全詩總共有四句,最后一句是重點,前面則是鋪墊。通過前面的描寫,為最后一句的總結做出良好的烘托,進一步提升詩歌之韻味。

詩人在描寫景物時,并沒有進行夸張處理,而是采用寫實創作。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既突出當時的景色特點,同時還能夠傳遞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將詩人看到楓林晚景的欣喜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在深秋的山林之中穿行,因為看到楓林而停車,慢慢欣賞這一份美好。前面的所有鋪墊,在詩人看到楓林的這一刻,升騰為美好的情感。在古代,深秋一般有著蕭條,寂寥之感,但是詩人并沒有突出這一側重點,反而將描寫的重心放在楓林的艷麗之中。楓林要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可以想象,楓林是多么具有活力的一片美景。即便是在這深秋之中,即便是天氣愈發寒冷,仍舊有這樣的植物,散發著無窮活力。詩人并沒有和其他文人墨客一般,在這深秋季節,發出哀嘆,他用自己的觀察,巧妙歌頌自然之景,從而表達內心的豁達與豪爽之情。

二、以眼觀心——唐詩《山行》氣象賞析

《山行》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受眾,尤其是當代青少年的群體,幾乎人人都能夠熟練吟誦,并明確其內涵。整詩的意蘊深長,氣概豪邁,景色描寫優美,情感交融,是一篇值得反復鑒賞的佳作。詩中,不僅僅有著多重文學價值,還蘊含著大量的氣象信息,詩人通過客觀描寫氣象知識,展現出當時的景觀特點,將一首詩融入更多的科學色彩,增加古詩的厚度與重量。

首先,從第一句分析“遠上寒山石徑斜”。在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山峰的名字,反而用“寒山”兩個字代替。一來,這兩個字更加符合詩人創作詩歌的規律,滿足平仄需求;二來,詩人巧用“寒”字,揭示其當時的出游時間。眾所周知,楓葉盛開于秋天,詩人描寫的背景正是秋天。此時詩人用到“寒”字,可想而知,其登山游覽之時,空氣已然變冷,詩人在深山之中,感受到濃厚的寒意。如果剛過夏天,秋老虎盛行,不論是溫度還是濕度,都不應該用到寒這一字。由此可見,此時已經進入深秋,即便詩人保暖得當,仍舊能夠感受到寒意。也只有深秋這一時間段,溫度持續下降,朝著寒冷的冬天逼近,寒氣不斷積累,越來越冷,因此才會有“寒山”這一說法。

“寒”這一字,展現出秋天來臨以后,冷空氣下降,山上的氣溫越來越低,導致成為“寒山”。在表達氣溫的時候,“寒”也可以突出當時的空間環境,那就是冷清、寧靜。畢竟已經進入深秋,前來登山的人變少,于是便展現出“寒山”的景象。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在不同版本中,“深”也用“生”代替。如果是白云生處,指的可能是白云出生的地方;如果是白云深處,詩人則強調的是白云匯集,云霧繚繞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個漢字,用處卻是各有千秋,最終表達的風景也各具特色。如果要從氣象角度分析,“生”這一字與當時的秋景剛好契合。當時詩人游覽深山,正是深秋時節,冷空氣靠近,形成云霧?!吧边@一個字,能夠有效的展現出當時的氣候環境,和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相互輝映,為讀者展現出深秋美景之特征。秋天,隨著氣溫不斷下降,地面冷空氣上升,生成裊裊霧氣。此時在大氣之中,水蒸氣與冷空氣相結合,會變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與空氣之中的塵埃碰撞,就是人們肉眼可見的云霧?;诳臻g角度出發,云是在空中,霧氣則是由地面升騰而起。詩人登山之處,有著茂密的山林,較高的海拔,陡峭的山坡。在深秋這一時節,晝夜溫差非常大,白天可能溫度適宜,但是到了晚上,受到冷空氣影響,氣溫勢必會大幅度的下降。此時地面不斷降溫,越是海拔高的地方,溫度下降越快。也就是說,山腳下的溫度要明顯高于山頂的溫度。山頂的冷空氣,會逐漸往下吹,下面的溫度也開始逐漸下降。在山林之中,有著大量的植物和水蒸汽,當他們遇到冷空氣的時候,會立刻凝聚成小水滴。多個小水滴匯聚一起,變成霧氣,也可稱之為的輻射霧。這樣的云霧,一般在晚上才會慢慢產生。日出東方,隨著太陽的照射,溫度越來越高,霧氣也會從低處升到空中,最后變成白云。當然,在霧氣升騰的過程之中,也有可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影響,最終消失。在《山行》之中,杜牧能夠寫出白云生(深)處有人家這樣的詩句,如果從氣象角度分析的話,杜牧可能是早上就已經進入到山林之中。當時的氣溫比較低,所以整個山林呈現出“寒山”的狀態。也正是在這一時間段,云霧繚繞,如夢似幻,杜牧在模模糊糊之中,看到遠處的幾乎人家。這一描寫,充滿了動態之美,將當時的景象躍然紙上,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第三句:“停車做愛楓林晚”。在這一句之中,詩人用“晚”字,告訴讀者時間與季節的變化。此時正值深秋,冷空氣不斷逼近,導致整體氣溫下降,加速冬天的步伐,才讓“寒”出現的肆無忌憚,也順理成章的引出下一句的“霜”?!巴怼边€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傍晚。到了傍晚時分,晚霞呈現出紅色的光暈,夕陽落在楓葉上面,襯托出楓葉愈發艷麗與嬌媚。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的美無限擴大,令詩人駐足不前,流連忘返。如此良辰美景,似人間仙境,怎可輕易離開呢?詩人想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面對大自然的吸引,已經無法脫身,只演繹沉迷其中,好好欣賞。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在本句中,詩人將不同季節的景觀直接對比,展現出不同狀態下的植物之美。在霜的影響下,植物的顏色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霜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物理現象,一旦地面溫度下降到零攝氏度以后,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依附于物體的表面,產生凝華現象,形成白色冰晶。詩人在深秋時節登山游覽,因受冷空氣影響,所以看到霜這一景象十分合理。同時,在古詩之中出現霜這一字眼時,也可反證天氣之寒冷。正是因為寒冷,才會出現霜。當霜產生以后,會導致植物的葉綠素不斷分解,產生花青素。所以原本綠色的楓葉,在經過風霜的洗禮以后,葉綠素逐漸消失,花青素慢慢形成,最終呈現出紅色的狀態。氣溫的變化,會直接在植物的身上體現出來。當氣溫在某個時刻產生較大的變化時,楓葉一夜變紅也屬正?,F象。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南方的溫度大部分都高于北方。當北方全面入秋以后,南方的秋天才會姍姍來遲。楓葉的變化,與季節息息相關。比如說,冷空氣來的強烈,特別冷,那么楓葉就會快速變紅;如果冷空氣來的遲緩,秋天溫暖舒服,楓葉的變紅就變得比較緩慢,有的葉子在掉落的時候都未變紅。所以,在詩句之中提到的“霜”“寒”“晚”,都一一揭示了當時的氣候條件。那就詩人是深秋時節,溫度驟降,天氣寒冷,因此詩人才能夠有幸欣賞到滿山的紅色楓葉,從而感受自然之美。在美好的自然風景的烘托下,產生創作靈感,創作出流芳百世的《山行》,帶給世人無限美的享受。詩人運用“霜葉”二字,揭示楓葉變化背后的自然現象。在這里,詩人巧妙的將“二月花”拿出來與“霜葉”做對比,并且表現霜葉要紅于二月花。詩人之所以要做這樣的對比,一來是客觀的表達出楓葉的紅,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氣候之寒冷;二來詩人從精神層面,謳歌楓葉的美好品質。雖然歷經寒冷,飽經風霜,但是楓葉并沒有因此凋零。在面對風霜時,楓葉展現出堅韌的品質,在逆境之中不斷成長,最終形成片片紅葉,收獲人們的青睞。從這個角度,詩人何嘗不是用楓葉比喻人生,教導人們即便面對逆境,也要勇敢面對,以良好的心態堅持下去,最終綻放并收貨勝利果實,贏得美好人生!

三、結語

《山行》這首古詩不僅有良好的文學審美意蘊,還隱藏著多種氣象知識,值得后人反復欣賞與學習。當深入了解古詩詞,熟悉其中的氣象內容時,更能夠深刻的感悟詩中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張勁松.從《江南春》《山行》中看杜牧山水詩的風格特色[J].讀書文摘,2015(20).

[2]李煒.山水景色寄真情——論杜牧的山水詩[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6).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葉璐(1989-),女,浙江龍泉人,碩士,講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山行杜牧唐詩
杜牧
唐詩寫柳之妙
春夜講唐詩記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山行》
山行記及其他
唐詩賞讀
山行
山行
赤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