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公共空間活力重塑
——以上海北京東路地區為例

2022-10-25 08:27劉曦婷
華中建筑 2022年10期
關鍵詞:東路街坊成片

劉曦婷

1 研究對象

上海的城市建設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作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上海在2002年就劃定了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其中12片位于中心城區。這些區域經過多年的整體性保護,一方面文化風貌得以延續,另一方面區域整體品質與活力得以提升。

然而,在風貌保護區以外的地段情況卻呈現出極度的反差,空間品質與活力狀況十分堪憂,盡管這些區域中也零散地分布著許多風貌街坊和歷史建筑。究其原因,一方面正是由于沒有被納入風貌區,缺乏整體性的保護,加速了這些區域原本成片街區的消亡。另一方面,破碎化的里弄街區也不是2000年前后棚改項目的主要對象。所以這些區域里的里弄片區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城市中居住條件最差的類型。保護和發展的雙重缺失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些區域的逐漸衰敗及活力缺失。本文所指的非成片歷史風貌地區即是指這些位于風貌保護區以外,具有散布風貌街坊、里弄住宅的區域。

2017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公布,提出建設全球城市的目標,并劃定了中央活動區,作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而在中央活動區中,包括7片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及大面積的非成片歷史風貌地區。在過去建設中被忽視的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的活力復興對上CAZ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與急迫(圖1)。

圖1 上海中央活動區與歷史風貌區分布圖

2 核心問題——公共空間增量不足,空間需求不匹配

城市中心區活力復興有很多種方式,從歷史上美國城市美化運動到現在的美國highline計劃、英國全民參與的城市公園活動,以及上海近年來開展的美麗城區項目,實踐和研究都證明了公共空間是城市活力復興的重要手段。上海新版總規也明確提出了“建設便利可達、人性化、多樣性的公共空間”的目標。經過筆者研究,目前非成片歷史地段活力復興的有效抓手之一也是公共空間,而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也與公共空間有極度關聯性,重點存在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存量地區可用于觸發活力的公共空間增量極度不足,二是現狀空間對現存及可能吸引的人群需求極度不匹配。因而,如何重塑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的公共空間活力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2.1 空間增量問題

非成片歷史風貌地區公共空間最大的問題就是空間資源極度缺乏。首先是現狀綠地廣場的缺乏;其次是受到風貌街坊保護要求和經濟等因素制約,未來可用于轉換為大型公園綠地空間的地塊有限;其三是內部具有歷史及景觀價值的資源點周邊腹地空間有限。因此這些區域的公共空間需要找到一種有別于大型公園綠地的替代型空間,以更加靈活與開放的形式滿足對公共空間量的需求。

2.2 空間需求問題

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與周邊風貌保護區相比,區域內部文化點較分散,集聚效應和吸引能級都不夠強。因此,這些區域的活力人群來源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周邊強活力區,通過步行路徑的引導實現人群的導流;另一方面則需營造場景,激活增加區域內人群日常工作生活的交流與互動。

3 典型案例——上海北京東路地區

北京東路地區位于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的活力中心,是上?!耙唤缓印睉鹇缘暮诵膮^域。緊臨外灘、人民廣場、老城廂三大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南接南京東路、北有蘇河灣、大悅城。區域內部有多片風貌保護街坊及多處優秀歷史建筑。盡管地理條件優越,但作為一處典型的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地,該區域也具有活力不足的問題,是上海中心地區的活力洼地(圖2)。

圖2 北京東路地區區位現狀分析

筆者通過對北京東路地區的現狀調研,發現該區域正是存在著公共空間缺乏并且增量空間有限的問題。此外,區域內現狀公共空間品質較低,歷史建筑分散吸引力不足,風貌街坊可體驗性也較差。而由外灘、人民廣場等周邊區域來的人流,多以通過性為目的。通過大數據分析比較,也證實了現狀調研的結論,研究數據顯示該區域的人群活力點更多集中在街巷上,以及與街道緊臨的一些拓展區域,而現狀公園的使用率則相對較低。

為了激活區域的空間活力,在增量空間有限的前提下滿足區域現狀及潛在人群的需求,筆者提出建立一個以街巷為主體的公共空間網絡。結合數字技術輔助分析,對現狀POI、景觀點吸引力以及文化點吸引力綜合疊加分析,同時結合現狀的調研確定作為主干網絡的街道,確保人流能形成一個走向街道的動勢,同時在街道兩側有能夠吸引人群停留、駐足的文化景觀資源點。最終形成一街(北京東路)、一岸(南蘇州路)、四條南北縱巷,以及三片開放的街區弄巷的街巷網絡骨架。在骨架上又串聯了一系列小型的公園綠地、街角廣場與附屬綠地。在框架確立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設計手法實現街道向公共空間的轉換(圖3)。

圖3 北京東路地區公共空間框架

(1)一街

北京東路由于未來交通功能的需求尚在,所以該街道更多的是通過對小型綠地空間、轉角型空間、口袋型空間以及退界型空間的利用與改造來擴大街道的活動空間范圍,為街道兩側辦公人士和居民提供交流活動場所(圖4)。

圖4 北京東路公共空間更新策略

(2)一岸

針對南蘇州路街道狹窄無空間、防洪墻過高不見河的問題,采取路權改變、步行路臺高、增加挑臺、以及與南側建筑一體化設計等方式,將現狀最消極的濱河道路轉變為能吸引人的濱河帶(圖5)。

圖5 南蘇州路更新策略

(3)四條縱巷

四條南北向縱向主要是通過打通不連續的步行空間、采用分時共享形式,建立南京東路與蘇河北岸的步行聯系。除了增加小型綠地廣場外,還需通過美食、娛樂及文商為不同特色的街道功能植入與升級,使其成為南京東路的活力枝脈,更好地實現對人群的導流。

(4)開放里弄街坊

街坊里弄的開放,通常包括三種類型。其一如無錫小區,通過保留改造內部部分建筑、植入休閑功能,并開放建立公共弄巷,打通與濱河空間的聯系(圖6)。其二如承興里,是采用美麗家園社區更新的方式,保持原有居住功能,通過整治建立內部的公共通道,開放部分臨街口袋公園,增加交流與活力(圖7)。最后,對于可能收儲出讓的地塊,則通過城市設計引導建立公共通道,并將公共通道與骨干公共空間連接。

圖6 無錫小區更新策略

圖7 承興里更新策略

4 核心策略——街巷型公共空間體系

通過理論與案例實踐的研究,筆者認為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公共空間活力再生重點要解決空間增量不足與空間需求不匹配兩大問題,最適合的方式是建立以街巷為骨架的公共空間體系(圖8)。形式上,它是以街巷作為主要的公共空間載體和路徑,將街道與多樣化的面狀開放型空間結合的網絡模式。這里的街巷既包括我們常規認知當中的街道,也包括將街坊、社區開放的公共通道、里弄巷道。面狀開放空間則既包括正常的公園、廣場,也包括一些小型的附屬綠地、街角空間,街坊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類型。這里筆者將其總結為街道本身、街道附生和街區共生三種公共空間類型。

圖8 街巷型公共空間模式

這一公共空間模式的核心是街道,通過另外兩種類型增加街道的使用空間面積和類型,使其變成街道的一部分,產生許多模糊與交差的邊界。通過這樣一種公共空間模式能最有效地將周邊的風貌保護區及活力中心形成連接,實現人群的導流。并通過與街道相連的復合多樣開放空間使人群停留、貯足。再通過街區、社區的開放實現人群的互動與交流,保持日常的活力。

當然,街道型公共空間活力復興的成功除了規劃設計層面的引導,后期的實施落地與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還需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政企合作、社區共治為主導的供給路徑,更多的時候需要三方的共同協商和精細化管理。

結語

非成片歷史風貌地段公共空間活力再生的方式,不是簡單地增加一些點狀卻無人使用的綠地空間,而是建立以街道為主體的公共空間體系,核心是街道即公共空間,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與街巷融合、共生。至于如何化街道為空間,針對具體的街道問題,設計師可以有更為特色的發揮和精細化考量。

當然,城市活力復興是一個非常宏大以及復雜的問題,而街道的更新以及活力本身也是動態和生長的,活力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兩側的業態功能、生活的人群以及后期的城市管理。所以本文所提出的活力復興方式僅是以公共空間為切入的一種視角,通過建立人性化、多樣性的公共空間助力上

海建設世界級中央活動區。

資料來源:

圖2~4,6~7:《上海市北京東路地區城市設計及更新研究》項目;

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猜你喜歡
東路街坊成片
春游路上創意照
北京東路的歌謠
教師作品選登
自然資源部:存在大量閑置土地的 不得批準“成片開發”征收
自然資源部:制定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標準
以街坊為單元的老城區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區為例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規劃
百萬莊小區街坊調研及街區改造設計
永不相識的街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