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文學“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2022-11-16 15:09林崇娟
廣西教育·C版 2022年9期
關鍵詞:兒童文學課程思政互聯網

【摘要】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兒童文學“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并對這一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闡述,提出應明確課程目標、重構課程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等策略,將思政內容和課程內容進行融合,旨在通過線上線下信息化教學落實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兒童文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互聯網+ 課程思政 教學模式 兒童文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7-0052-04

兒童文學是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應與時俱進,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特別強調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兒童文學課程“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重點是挖掘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關鍵是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把思政元素與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在專業知識的線上線下信息化教學中實現該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高職兒童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思政價值發揮不充分

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一門有豐富育人價值的專業基礎課程,對培養教育優質人才有重要作用。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這些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對兒童的審美教育、情感熏陶、價值觀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兒童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推進,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以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部分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零星分散,沒有明確的目標要求與內容要點,缺少實現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另外,教師通常只是通過學習文體知識、解讀作品、品悟思想三個教學環節進行課堂教學,在品悟思想環節中融入思政元素,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體會僅停留在兒童文學作品上,被動地接受作品中的思政教育,而缺少小學語文教育實踐層面的感悟與體會,兒童文學“課程思政”的價值也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優質在線課程資源不足

互聯網以及線上教學平臺的發展,豐富了現代課堂的教學形式,但當前的線上平臺優質的兒童文學在線課程資源不足。一是面向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優質在線精品課程較少。如智慧樹平臺,多數學校的兒童文學在線課程主要面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側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文學素養,而面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發展的線上兒童文學課程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提高兒童文學理論素養及實踐能力的學習需求。二是兒童文學在線課程理論知識多、實踐指導少。目前線上平臺的精品課程更多的是對兒童文學文體知識、兒童文學概論等理論知識的闡述,對提高學生小學階段兒童文學作品誦、講、演等活動設計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指導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更無法滿足小學語文教學崗位的需要。

(三)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仍聚焦線下課堂,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發揮評價促全面發展的功能。如教師對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師手動記錄、期末改卷等方式進行;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則通過線下課堂點評指導進行。這樣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教師與學生線上的評價互動不足,評價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如教師在運用線上教學平臺布置任務時,只是單方面地向學生推薦視頻鏈接,而對線上的引導與互動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學生線上學習的評價也不夠及時,不能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師生在線互動中。另外,學生利用互聯網展開學習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網絡上真偽難辨、良莠不齊的信息,教師很難及時回應學生的疑惑,也不能及時給學生有效的評價指引,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課程目標,重構課程內容

第一,教師應深入研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精神,結合教育專業的特點明確兒童文學課程的育人目標與內容重點,在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重構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開發校本教材,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深入挖掘兒童文學的思想情感、人文風貌與教育內涵,研究實現“課程思政”價值的路徑。同時,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深入研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接小學語文教育崗位需求,結合學生學情,明確兒童文學的課程目標。高職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兒童課程的首要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從意趣、情感、審美、認知、語言、行為等多維度閱讀分析及鑒賞作品的能力;其次是對文體內涵價值的把握,使學生具備創新表達能力;最后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達成知識傳授、職業能力發展、情感熏陶、素質養成的目標。具體來說,需完成的知識目標有:掌握兒童文學基本文體知識、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語言表達的技巧,鑒賞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的方法策略,懂得兒童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學生需具備的能力包括: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度鑒賞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恰當地誦讀、講述、演繹兒童文學作品,能夠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素質方面主要在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人文素養,培養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意識;思政目標包括: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奮斗精神、勞動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

第二,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教師要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材,科學地安排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關注生活中的熱點話題,結合教育專業特點,全面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诖?,筆者與教學團隊的教師對兒童文學課程內容進行解構與重組,將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模塊: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知識、兒童文學作品鑒賞與表達、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課程的教學思路為:首先學習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知識;其次結合文體特征和理論知識閱讀經典作品,挖掘并提煉作品內涵,深度鑒賞兒童文學作品;最后將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理解延伸到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

第三,在兒童文學作品鑒賞與表達教學模塊中,兒童文學作品內容的選擇應圍繞立德樹人的理念,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歌、兒童詩、兒童散文、童話、寓言、兒童小說為主,以教育部推薦的小學生閱讀書目為輔,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生認知發展特征,確定不同類型的文學閱讀材料。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人文風貌與教育內涵,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尋求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如融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的篇目有《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融合“鄉村振興、家國情懷”主題的篇目有《鄉下人家》《天窗》等,融合“不忘初心、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主題的篇目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軍神》等。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的應用模塊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鑒賞、誦讀、講述、表演、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扎實的兒童文學作品賞、誦、講、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指導以及課堂教學的基礎。在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賞、誦、講、演能力的實踐過程中,要將課程思政融入每一環節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利用文學作品的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在文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小學語文中啟迪兒童心智、涵養兒童性情、熏染兒童心靈的教育手段的意識,充分發揮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課程資源價值。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信息化平臺,系統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及實施路徑,構建“互聯網+課程思政”背景下“思、互、移”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思政內容和課程內容同頻共振。課堂實施環節:一是課前“思”,網絡信息聚合,激活前知,完成知識定位與概念重構,并提出問題;二是課中“互”,信息交互,開展協作互動學習,解決教學重難點;三是課后“移”,集多層信息群體智慧,完成建構創新、知識內化、知識遷移。在理實一體化環境中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政氛圍濃厚的教學情境,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專業基礎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在“互聯網+課程思政”背景下,運用“思、互、移”模式進行兒童文學作品閱讀、賞析、創作、誦讀、講述、表演等綜合性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八?、互、移”教學模式瞄準“兒童文學鑒賞、創編、表達能力”的培養,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真實教學環境學習與模擬情境練習相結合的特色,采用“自主文本解讀→閱讀分享→作品創編→展示交流→表達演繹”的學習實踐方式,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具有兒童文學鑒賞、誦讀、講述、創編、表演及組織兒童文學教學活動的綜合能力,為其將來從事語文教學工作、開展小學教育活動奠定基礎。同時,借助文學文本豐富的情感意蘊、奇異美妙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演繹方式,實現德育、智育、美育三大教學目標。

三、兒童文學“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課前,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給文本注入新的內容,聯系生活豐富閱讀體驗;課中,協作互動,多元結合,拓展文本解讀的深度與廣度;課后,突破上課時間的限制,走到校外廣闊的天地深入實踐。

(一)課前階段

教師利用在線平臺精準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身心特征、學習能力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組建小組學習團隊,同時制訂課堂教學計劃。教師通過“學會學云課堂”發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利用在線平臺收集學習資料,構建知識網絡。借助網絡平臺的優勢,學生可以在線上交流學習,教師能及時知曉學生情況,為學生答疑解惑。以張之路創作的兒童小說《鼓掌員的榮譽》為例,教師先通過線上平臺調查了解學生對兒童校園小說、小學校園教育教學的認識情況,然后結合兒童文學文本特點制訂教學計劃,在線上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查找資料,閱讀分析文本,形成兒童小說鑒賞分析學習資源;接著構建學習框架,建立小說人物分析檔案,結合小說開展綜合實踐調查活動,了解小學校園中那一類默默無聞、不被關注的小學生群體,完成小說人物分析,并在實踐中加強對關愛學生、爭做“四有”好老師的認識;最后,學生根據個體需求,建立個性化學習資源,提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課堂學習。

(二)課中階段

首先,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總結,明確教學重難點。接著教師拋出問題,通過微課、學習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接收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協作完成課中學習任務。最后,知識交互,師生在交流互動中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突破重難點。在師生線上線下閱讀體驗與交流互動中,實現課中人文內涵和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以《鼓掌員的榮譽》為例,結合學生課前對人物的分析思考,可通過協作互助、情境演繹的方式完善人物鑒賞知識框架。在建立人物鑒賞知識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同類文本閱讀,確定兒童小說的鑒賞角度,深入探析兒童小說的審美特質,拓展文本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在分析人物的過程中,從個性、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等方面感受人物形象中真、善、美的力量;在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加深理解與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課后階段

在課后階段,一是集多層信息群體智慧,總結兒童文學作品深度鑒賞解讀的方法;二是群文閱讀,鞏固運用方法路徑鑒賞同類文本,完成知識的遷移;三是能夠學以致用,進行兒童文學作品創作表達、文本演繹、展示交流。兒童文學的思政教育應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在“互聯網+”背景下深入挖掘兒童文學課后的思政元素,應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拓展課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徑。如在課后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讀書筆記展示交流活動;開展線上線下兒童詩歌誦讀、創作展示活動,借童詩慰藉心靈,熏陶情感;舉辦兒童故事講述比賽,到小學、社區給小朋友講故事,弘揚傳統文化;進行課本劇改編,演繹課本藝術等。教師結合線上線下活動開展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知識內化,拓展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文學、專業、道德素養,以達到陶冶情操、立德樹人的目標。

本文對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兒童文學課程進行教學模式研究與改革創新,在“互聯網+”背景下,尋找兒童文學課程與思政內容的契合點,重構兒童文學課程內容,探索兒童文學課程“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希望通過兒童文學的綜合性課堂教學涵養學生性情,豐富學生體驗,熏陶學生心靈,實現課程育人價值,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娟.論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J].傳媒論壇,2018(17).

[2]張靜,倪琳妍.“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88).

[3]何宇.“三全育人”視域下的兒童文學課程思政建設[J].廣西教育,2021(3).

[4]傅麗,金富巽.“互聯網+”背景下高?;旌鲜襟w育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J].當代體育科技,2021(23).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兒童文學課程‘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GXGZJG2020B0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崇娟(1990— ),廣西岑溪人,文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漢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兒童文學課程思政互聯網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唯童年不可辜負
——兩岸兒童文學之春天的對話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原生態”與兒童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