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出版形勢下科技期刊編輯的業務能力建設

2022-11-22 08:32胡清華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
關鍵詞:編委編校科技期刊

梁 容,胡清華

(浙江大學出版社期刊分社《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編輯部,浙江 杭州 310028)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早已從報刊、圖書、電視、電話等轉變成了微信、微博、客戶端、網頁以及短視頻平臺、紙質媒介相融合的方式,因為網絡技術和現代多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切實地轉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以及知識的途徑,不知不覺中人們試圖或者被迫突破傳統媒體(報刊、圖書、電視、電話等)的單向傳輸局限性,渴望相互交流和引起共鳴,進而打造出了傳輸途徑與信息生產的融合出版模式。

1 融合出版的界定

從國外的研究來看,美國媒介研究者安德魯·納齊森(Andrew Nachison)把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認為是“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這里的“媒體融合”的含義與“融合出版”[1]相當,大概就是讓人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看到的東西也可以聽到了,聽到的東西可以參與操作了,讓知識變得可感、可觸。

從國內的舉措來看,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詮釋,即“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盡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在這里,《意見》指明了融合的具體方向和內容,包括體制、流程、人才等;也給出了策略,包括內容是根本、技術為支撐、管理為保障等。大環境、大時代,推動著媒體融合,促進著融合出版。

2 科技編輯自身以及工作現狀分析為例

據調查分析,無論是圖書編輯,還是期刊編輯,科技編輯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以浙江大學出版社期刊分社為例,其下轄的22種學術期刊中,中文刊7種,英文刊15種,浙大學報系列的刊9種(3種英文刊+6種中文刊)。在職員工33人,其中擁有博士學歷及以上的7人,其余除1人為本科學歷外均為碩士學歷,并且全部取得責編編輯資格證;14人及以上為高級職稱,其余均為中級職稱。33人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承擔不同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學有所用,用有所成。由此可見,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過硬的編校技能、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是科技編輯的特點,也是其業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誰天生適合做編輯,很多科技編輯也并非出自編輯出版專業,大多數科技編輯是出自相關學科,然后在走上編輯崗位后通過不斷學習編輯加工知識,不斷學習印刷、排版、設計等出版知識,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科技期刊編輯的??梢哉f不斷學習、開拓進取是編輯的業務能力之一,也是畢生追求。

3 融合出版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困境

3.1 傳統的出版流程根深蒂固

傳統的出版流程如下:來稿→收稿→初審→外審→錄用→進入編輯加工環節→印刷出版(網頁和紙質)[2-3]。這樣的流程根深蒂固,是編輯和作者最熟悉的方式,也是絕大部分期刊以前或者現在采用的方式。在這樣的流程中,往往有以下一些問題[3]:①送審時,科技期刊編輯難以找到十分匹配的審稿人。世界科學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專家層出不窮,科技期刊編輯往往囿于案頭工作而不熟悉各個行業專家最擅長或者最近在研究的內容,送審時只是在專家庫大致搜索關鍵詞,然后進入專家網頁查看相關研究,這樣較為費時,無異于大海撈針。②在對錄用論文進行編輯加工過程中耗時過長,重編校而輕新媒體宣傳。編輯加工占據了編輯的大部分時間,待一期稿件整理好、編校好,已經到了出版的截止時間。印刷出版后,編輯又匆匆投入下一期的稿件出版中。在此過程中較少期刊編輯部能對每篇稿件或者專題進行微信、微博等的新媒體方面的宣傳,使得稿件的學術價值不能充分發揮。

3.2 融合出版意識不強,新媒體應用技術不足

一提到出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圖書、報刊等傳統載體,認為學術出版應該保持固有的形態,付梓的那一刻才算論文的發表、觀點的傳遞與信息的傳播。雖然我們每天在刷著抖音、快手、B站等小視頻平臺,關注著微信、微博、今日頭條客戶端等的熱搜,但是我們鮮少把學術成果的快發,或者以視頻形式展現學術成果,以音頻介紹學術前沿,以直播帶動學術成果轉化當成常態。融合出版依舊在大多數期刊出版中被漠視。

此外,雖然我國存在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期刊集群,這些集群能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新媒體人才培養,使得他們的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體龐大、分布范圍廣,但對于大多數期刊尤其是單刊而言,新媒體受眾分散并且稀少。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進行平臺數字化升級,比如更新公眾號界面、購買額外服務等;另一方面是對短視頻、公眾號以及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不足,科技編輯往往會兼職運營新媒體平臺,其對新媒體工具運用不熟悉、操作不熟練,更是不會剪輯視頻或者運營修圖工具等。深層次原因在于大部分期刊不會將社里專項資金用于對科技編輯新媒體技術應用的培養。

4 融合出版時代科技期刊編輯的業務能力建設途徑

4.1 提高溝通能力,與編委建立良好關系

在以往的學術出版流程中,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即專家隊伍建設和維護[4-6]。但是,這項工作的模式可以發生改變。以《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為例,從 2020年新一屆編委會成立以來,編輯把對外審專家隊伍的維護重點轉移到了與編委建立良好的關系上。新一屆編委會成員由來自各個學科(包括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 38位老師組成,涉及該刊征稿范圍(農業工程、作物育種、基因編輯、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園藝學等)里的所有學科。一篇稿件通過初審后,編輯會把稿件推送給相應方向的1位或者2位編委,各編委根據稿件研究方向匿名送2~3名外審專家。這樣既保證了審稿的時效,也提高了審稿的質量,保證被錄用的稿件能體現一定的學術水平。此時,編輯需要提高溝通能力,與編委建立良好的關系。為此,編輯建立了浙大學報農學版編委會微信群,定時推送浙大學報農學版出版的論文,以便編委了解期刊近期動態;評選年度(一年評選一次)“最佳編委”,增加編委在本刊的歸屬感;對編委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的文章及時進行報道和宣傳,在與編委互動中增進交流。

4.2 學習新媒體技術,助力融合出版

浙大學報農學版期刊為了方便讀者掌上閱讀,于2016年對網頁版進行了改造升級。而在期刊數字化及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筆者也早已覺察到新媒體浪潮帶來的改變,如 2021全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12.68億人,微信端早已成為知識和信息傳播的重要陣地。在此背景下,許多刊物或者出版集團推出了自己的微信訂閱號。為此,由筆者負責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浙大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于2020年10月正式上線,目前訂閱人數超過2 000人,活躍粉絲數超過8 000人。要想實現融合出版,傳統編輯也要學習新媒體技術。筆者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秀米、135、小螞蟻、i排版編輯器的使用,熟悉里面的排版格式、字體與模板等;對愛剪輯、數碼大師等視頻軟件進行研究學習;對微信公眾的界面進行合理設置,以保證從微信端與讀者和作者互動。在微信推文方面,保持一周四次以上的更新頻率,欄目有論文精選、最新目錄、專欄文章推介、編委資訊發布等。

學習新媒體技術,助力融合出版,科技期刊編輯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7-8]著手:①參加新媒體技能學習培訓。每一款文字或者圖片編輯軟件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優勢,參加新媒體技能學習培訓不僅能快速掌握軟件的使用,還能將各種新媒體形式融合起來,起到增強出版的作用。②與新媒體宣傳方面做得杰出的單位交流、合作。這是合作發展的時代,交流經驗才能“明得失”,合作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和讀者共享。③新媒體的形式要多樣化。除了文字、圖片等形式外,可以考慮運營視頻號、音頻號等,以更加可感的形式打動作者,提升刊的顯示度和知名度。

4.3 參加編校比賽,與同行競爭又交流

在大多數人看來,期刊編輯工作內容固定,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更是乏善可陳。但是近年來陸續推出的編校大賽(如第X屆高??萍计诳寄艽筚?、韜奮杯比賽、木鐸杯編校大賽、中國農業期刊網編校大賽等),在一定程度上為編輯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這些比賽中既有對編輯基本知識的考察環節,也有對編輯個人演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的考察項目,為培養綜合性的編輯人才助力。以筆者參加的第四屆高??萍计诳寄艽筚悶槔?,初賽為網絡答題,復賽為視頻演講+回答問題,決賽是現場演講+知識問答。筆者經過初賽的網絡答題,順利進入到了復賽。復賽之前參賽選手還需要錄制個人視頻,以更好展示期刊和個人風采。整個比賽下來,發現既是對演講能力的考察,也是對選手的PPT制作能力、對科技期刊的建設想法的考察。同時,在比賽中認識了來自其他刊的同行,彼此會交流辦刊心得、編校困惑等。一場比賽,是對編輯平時知識積累的考察,也是對編輯綜合素質的檢驗。一場比賽云集行業強者,這是編輯提高業務水平、向前輩學習的盛會,也是彼此認識、交流思想的難得機會。融合出版時代的編輯,需要“秀外慧中”,通過參加比賽提升自我認同感;通過比賽認識同行行路人,鋪就合作共發展之路。

為此,對想要在各種編校比賽中突出重圍的青年編輯提幾點建議[8-9]:①注重平時積累和學習。學在平時,積累在平時,但是對編輯知識的使用在即時。平時養成寫工作日記的習慣,記錄編校知識點的習慣,不斷充實自我。②積極參賽,突破自我。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參賽,一方面對自己沒自信,一方面覺得參賽比較費時。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參加一次比賽,得到了參賽經驗,也發現了自我的不足,還結交了同行,何樂不為呢。③保持樂觀心態,不過分注重比賽結果,重在參與和交流。參賽僅僅是工作之余的調節劑,不過分注重得失,不百般糾結結果,只要經歷過就會有所收獲。

5 結束語

隨著5G、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公眾閱讀習慣的變化,傳統的學術出版形式(比如圖書、報刊、電視、網頁等)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融合出版的需要,科技期刊編輯面臨著傳統出版思維根深蒂固、對新媒體技術學習不足的困境[10],但融媒體出版模式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新氣象,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變得多樣,通過提升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行業經驗,勢必會擺脫困境,助力期刊發展。在未來,編輯尤其是年輕編輯,應該積極探索融合出版形勢下的編輯業務提升渠道,采用線上學習+線下實操、理論+實踐、傳統+創新的模式,不斷突破自我,尋找編輯的真正生存之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編輯要善于調動周圍資源,優化出版流程,為科研成果傳播和學術發展助力。

猜你喜歡
編委編校科技期刊
編委風采
數字化出版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影響探究
《現代儀器與醫療》編委邀請函
第五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長沙舉辦
《心理學報》入選《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2021版
新增編委介紹
賀新春:編委理事會員
第六屆陜西省科技期刊評優結果揭曉《西北園藝》榮獲特色科技期刊獎
中國首個智能圖書編校排系統發布
編校手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