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難為”之因與“作為”之徑

2022-11-24 11:23劉方林
課程教學研究 2022年7期
關鍵詞:農村教師鄉土農村

文∣ 劉方林

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是指農村教師應具有教育教學所在地區或社區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傳統民俗、民間藝術、地理景觀與思想觀念等六類鄉土知識。[1]農村教師掌握鄉土知識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其專業發展,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更有利于促進以鄉土知識等為代表的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鄉土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講話時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些重要論述為鄉土知識等傳統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與路徑。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為鄉土知識能夠影響并以一定方式進入學校課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不僅關系到農村教師自身群體專業化的發展,而且對農村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還能弘揚與傳承我國的傳統地域文化。雖然我國陸續頒布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多項政策文件,傳統文化的地位和重視程度狀況有了一些改觀。然而,鄉土知識的價值仍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2]實際上,鄉土知識本身所蘊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土優秀知識體系以及豐富多元的生存智慧,對于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他事物和諧共存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借鑒價值。

由此觀之,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有著當前與長遠、實踐與美好愿景的重要意蘊。然而,觀照現實,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仍不免存在諸多問題,陷入了“難為”之境。

一、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難為”之因

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發展能夠在與社會、學校、農村教師等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贏。然而,就現實而言,其在教育需要與教師愿景上遭遇著尷尬,呈現出“非主流”的難為之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其一,社會的顧慮與忽視。事實上,從整體而言,社會所認可的是科學知識,相對來說忽視處于比較弱勢的鄉土知識。具體到課程而言,從課程政策演進來看,我國的課程政策制定是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做出的考慮,宣揚的多是國家主導和主流的文化,在一定意義上,鄉土知識、地方性知識、本土知識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等相對來說比較弱化和衰落。正如納西族學者楊福泉所言:“中國現代教育體制中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傳承的忽視,加速了本土知識傳承的衰落,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人甚至逐漸忘記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我國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溫鐵軍也曾吶喊:“完全搞制式教育是不行的,完全是標準化教材、標準化教學,在農村會水土不服,因為脫離了農村實際?!痹谌绾谓鉀Q制式教育時,他又談道:“倘若要改變制式教育,當務之急是發動鄉村教育,編寫農村適用教材,對農民進行適合他留在本鄉本土的教育,體現出中國農村教育要有鄉土味,因此,鄉村教師培訓很重要?!盵3]其二,農村學校的擔憂。一是因農村學校的教學內容務必服務于學生升學的煩惱;二是若是忽視主流倡導的科學知識的教學可能帶來的學校教育質量的下滑。其三,農村教師的憂慮。一方面,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發展缺少相關的教育政策法規的保障,或者是相關教育政策法規沒有與農村教師教育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沒有落實到農村教師教育中;另一方面,相關的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及鄉土文化的政策法規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科學規范化的促進“農村教師鄉土知識共同體”的機制,也沒有配套有效的后勤保障機制。

由此而言,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是在社會、學校與教師等利益相關者相互“拉扯”中陷入“難為”之地的。鄉土知識教育中的社會與學校的顧慮及擔憂折射出科學知識霸權主義在兩者之間的博弈,而這種博弈又未能使農村教師知識體系得以走向鄉土教育的和諧共進。實際上,針對上述問題,社會與相關教育政策機制未能起到“定心”之效。由此,來自社會、學校與教師等多方利益主體的共同作用使得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不得已而難為。

二、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作為”之徑

要破解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難為”之態,可從如下方面進行探索。

(一)著眼于鄉土文化與教育統籌的大局:政府應有的思維向度

首先,完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政策,讓鄉村教師甘于奉獻、扎根鄉村。2015年6月1日,為了發展鄉村教育,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明確了八方面的舉措,其中提及要全面提升鄉村教師的能力素質,按照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改進培訓方式。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引入不僅意味著一種視角的轉換,它還為農村的鄉土教育發展提供了路徑。因此,把鄉土文化與鄉村教師發展深度融合是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可行選擇。鄉土文化是本土性、區域性民族文化得以發展的支柱,以鄉土文化的視角來審視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健全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保障措施,消解農村教師充分發展鄉土知識的后顧之憂。農村教師是傳承和創新鄉土知識的直接踐行者,有關教育部門要切實關照農村教師的切身利益,可考慮基于鄉土文化的場域為農村教師在鄉土知識發展方面提供有效性指導與評價。

此外,要積極探索合理合情的利益補償機制,使更多的農村教師真正參與到促進鄉土知識發展的工作中來。有關部門還應探索促進鄉土知識的長效機制,有效推動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縱深化。事實上,農村教師掌握鄉土知識的策略不僅包含職前、職中、職后三個環節,還包含以此為周期的循環提升。具體而言,可以將鄉土知識納入到教師職前教育的課程體系中,開展農村教師深入挖掘鄉村教育資源的研修活動,增加鄉土知識的培訓。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深入探索鄉土知識發展的長效機制,統籌協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真正把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來加以實施。

(二)保障鄉土知識的持久有效運轉:學?!班l土知識共同體機制”的發展與完善

實際上,農村教師有效掌握鄉土知識最終要借助于學校。首先,學校應樹立合作共贏求發展的主動意識,為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有效發展構筑支持系統。農村教師的鄉土知識發展程度涉及學校的發展特色和師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學校應與教師就鄉土知識加強協商與合作,不斷化解學校教學中與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更為務實有效的合作途徑,為鄉土知識的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系統。其次,打造學校特色,凝練提升兼容并包的學校文化,為農村教師發展鄉土知識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學校鄉土教育資源的整合與統籌為農村教師有效擁有鄉土知識提供了現實的土壤。學校鼓勵教師掌握鄉土知識資源最終帶動的是整個學校鄉土文化組合的優勢。為此,農村學校要積極為教師掌握鄉土知識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以開放的姿態、兼容并蓄的理念,確保擁有鄉土知識的農村教師最大限度促進學校、鄉村與學生的發展。最后,明確農村學校的使命與角色,為農村教師掌握鄉土知識提供溫暖的母體。調查研究表明,部分農村教師對于鄉土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然而較少運用在教學中,這與農村教師的教育資源開發能力與校本課程的探究能力有關。因此,學校應積極組織農村教師深入挖掘鄉土教育資源,努力促使農村教師將“生活中的鄉土知識”轉化為“教學文本的鄉土知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知識,從而促進農村學校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更好地認同鄉土文化。

此外,學校還可以聘請民間藝人或鄉土專家走進課堂,促進農村教師與學生鄉土技能的掌握運用。例如,重慶市北碚區澄江小學的體育老師賴志剛曾談到,為了讓學生學好北泉板凳龍“非遺”項目,學校的體育教師向當地北泉板凳龍舞傳承人王文祥學習技藝,教師學會了,再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改編,將這項“非遺”項目加入體育課中,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學生都學會了這門傳統技藝。[4]

(三)落實專業發展的需求:農村教師必須擁有的鄉土情懷

考察當下的農村教師的實際生活,不難發現,較多的農村教師游離于農村的實際生活,處于農村“邊緣人”的狀態。因此,立足農村教師發展所需的鄉土資源,以鄉土知識的視角更能明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與其生存的鄉土場域的緊密聯系。有研究顯示,原住民在其鄉土所習得的認知技能,對其日后到主流社會求學,具有正面的影響,打破了過去認為原住民文化與主流文化相沖突的偏見。[5]

重視鄉土教育的功效,要更加重視農村教師鄉土知識核心素養的養成。首先,要有效激發農村教師掌握鄉土知識的自覺意識。鄉土知識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農村教師的自覺意識,而這需要以學校為代表的利益相關方進行有效的激發,如可以改革教師的課程主體意識,活化評價教師的指標體系,從調動農村教師參與鄉土知識的積極性入手,逐漸培養他們的自覺參與意識,變農村教師的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這將極大地促進鄉土知識目標的達成。[6]其次,要切實指導農村教師掌握與運用鄉土知識。深刻把握掌握鄉土知識的要義就是要把鄉土資源作為農村教師發展專業獨特性的有效路徑之一,這也是有效保存與活化鄉土資源配置的有效路徑之一。據此,鄉土教育專家的培訓、農村教育教研員的指導、民間藝人的示范等均有效促進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掌握。最后,農村教師要克服被動“服從需要”的認識誤區,需要農村教師走出狹隘的專業發展的范式取向,拓寬自己專業發展的話語權,從自我發展的角度積極探尋參與鄉土資源的意義,真正愿意并樂于參與鄉土資源的開發,借此獲得自身的發展。

總體而言,實現農村教師從“被動參與”鄉土知識的尷尬現實到自愿自主開發鄉土資源的應然回歸,是鄉土教育的應有之義。我國著名學者石中英早在2001年就明確提出要將重建本土社會作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我們的信條》中指出,我們深信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我們深信鄉村教師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術的觀念去改造社會。這可以看作是陶先生對于農村教師的諸多希冀。因此,只有多方舉措形成合力,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提升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整體質量,才能最終推動鄉土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實現農村教師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的現實訴求。

猜你喜歡
農村教師鄉土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土公共性重建
江瀾新潮
閱讀《鄉土中國》的價值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農村教師的課改觀
報告顯示:超六成農村教師希望流動到城市任教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