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課題研究,賦推廣之能

2022-11-25 20:21李永強
新作文·教育故事 2022年3期
關鍵詞:巴蜀共生重慶市

2018年,巴蜀小學“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獲得國家第二屆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這是一份殊榮,也是一份責任?!栋褪窠ㄐP浴烽_篇提到,“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嗎?直接了當地說,沒有!”教育要發揚文化、扶植思想、適應潮流、與時俱進!我們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更沒有絲毫驕傲自滿。我們接續追問,巴蜀如何高位再起步,還有哪些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我們又如何把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學校,助力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所有的探索都從追問開始,所有的追問都以實踐回應。于是,一個個課題應運而生。

先行一步,立課題

巴蜀自2002年開啟城鄉互助行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動以來,從未停止過對重慶市內各區縣學校的教育幫扶。2014年,原有“1+1+N”城鄉互助行升級為“中國好老師 巴蜀公益行”,志愿者行動進一步升級。獲得國獎后,我們進一步追問,怎樣整合已有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動與對內深化研究,借助信息技術,提升教育互助質量,讓成果助力更多學校的發展。

于是2019年9月,由巴蜀小學教育集團李永強副校長牽頭的課題——“學科+”成果的推廣深化的機制性研究,正式提上案頭,向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正式提交了課題申請書。2019年12月10日,批準立項。我們申報這個課題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課題研究倒逼現場實踐研究,進一步清理成果內涵,進一步探尋成果推廣應用的機制,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沒有想到,此課題立項后一年,即2020年12月31日,國家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有關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計劃。由此,自上而下的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研究日漸興起。

2021年9月,重慶市教育學會聯合重慶市各教學成果持有方發起了“共赴成果推廣應用,共創教育高質發展”的大型教育公益互助行動。在重慶市教育學會鐘燕會長的邀請下,巴蜀小學成為了公益互助行動的重要組織者與參與者。在鐘燕會長的領導下,在重慶市各兄弟學校的支持下,我們又向中國教育學會提交了“2021國家級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實踐研究——以重慶市為例”的課題申報書。很幸運,2021年12月31日,我們的課題被立項為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重點規劃課題。

共智共力,建體系

成果推廣應用指國家級教學成果的持有方主動把教學成果與全國的教研單位和學校共享,擴大成果的施行范圍。同時,使用成果的教研單位、學校、教師,通過聽、看、悟、體驗等培訓學習,內化、轉化教學成果并創造性地施行于教育教學現場??梢?,成果推廣應用不應是靜態的單向授受,而是動態的共創實踐研究。不應只是持有方與應用方的雙向互動,而應是多方協同一體的共生共長。一方面,持有方需進一步對成果進行凝練與優化,具化與形象化。另一方面,應用方也要基于本?;虮緟^文化實際進行成果引渡與改造。同時管理方、組織方還需進行統籌與指導。借助推廣應用報道宣傳,普惠更多第三方的教育實踐改革。由此最大限度發揮優秀成果的示范引領作用。

綜上,成果推廣與應用實際上需要一種生態學的方法論予以指導與引領。生態學理論包含生命觀、結構觀、生態觀與發展觀等核心內容。生命觀變對象為與主體平等的生命有機體。成果推廣應用不再成為遠離我們的一件工作,而是給予我們能量與營養,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活生生的教育活動。生態學還著力于探察有機體的內部結構與運行機制,認為只有弄清楚了結構與運行機制,才有利于認識本體。另外,生態學理論認為有機體還天然地置于大的生態場中,應分析與探明有機體內部與外部生態圈的共生關系。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更廣泛、更有質量的成果共享共生也是要考慮的事。生態學理論還以動態生長的時間軸來看待有機體,容納過程中的問題,也期許未來的向上向好生長。

可見,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綜合分析,成果推廣應用的基礎與前提是成果的生發與共生,即要有料;接著需厘清成果推廣應用的具體結構與運行機制,要有法,實效是關鍵;最后,還要構建起成果推廣應用的生態場,讓雙向互流變成多向共創共生,讓內部聯通變成內部與外部(大的教育場,包含可以知曉,愿意共行的所有組織與個人)共生,要有光,也即是需厘清成果推廣應用的影響機制。

由此,構建起了包含“一體化生發機制、實效型推廣應用機制、聯通態影響機制”三維一體的高質量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的結構體系。

1.有料:一體化生發機制

巴蜀小學一直將常態優質作為成果生發、研究、推廣應用、衍生的重要基石與方向。不做一張皮,說一張皮,要理實一體,知行合一。

深化即對內深化研究,推廣即對外與對內的宣傳介紹。為了推廣,需得再研究,讓成果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明、用得上、還好用。巴蜀小學著力實施了中華名項目成果再研究、“學·教小助手”成果數字化升級、教師教研成果應用改革。三大成果深化工程助力成果轉化升級,為推廣備料。

推廣是持有方深化后的再研究,也是應用方及普惠方的已有經驗再觀照與再研究,推廣即研究。

應用是基于成果價值認同后的校本實踐。實踐包含著豐富多樣的樣態,有移植式應用、借鑒式應用、改編式應用、重構式應用、啟發式創造等。所以,應用即創造。

2.有法:實效型推廣應用機制

在推廣應用實施上,需厘清為什么、誰來做、用什么、如何保障、如何優化推廣和應用幾大方面的內容。

一是認識驅動。要認識到,成果推廣應用是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抓手。作為持有方,成果推廣應用既是對自身成果的再研究與再創造,也是應盡的一份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

二是團隊支撐。推廣應用不是持有方與應用方的雙向互動,而是多方協同共生的創造性實踐。要協同多方力量做好推廣應用領導、組織、支持與保障工作。團隊是高質量推廣應用的活水源泉。

三是課程導引。課程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抓手,也是推廣應用的載體??紤]應用方個性化的實踐需求,我們研發了“火鍋自助餐”式推廣應用課程,包括自選式課程內容、工作坊式課程實施、發展性課程評價三大方面,從選擇差異度上分成了推薦菜、自助餐與定制菜。推薦菜是巴蜀小學的特色與經典成果,自助餐是基于巴蜀小學系列成果從中進行選擇,定制菜是應用方出菜單,我們進行組編或重構,場域上,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并行不悖。請進來、走出去、相逢第三處(如一起參加某次研討會)適切而定。段點上,沿著需求調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定期互動的持續共生鏈條有序推進,回環實施。方式上,參觀感受、現場體驗、動手實踐、一起創造等兼容并包;課程實施全程,采取自評、互評、他評互相質詢,過程性、終結性評價協同反饋,調查表、成果集等多元一體,發揮評價導向、反饋、改進、激勵、自省與預見價值。

四是資源保障。為實現成果泛在共享,智慧固化留存,經驗實時分享,我們搭建了“學·教小助手”資源共創、共生、共享平臺。

五是研究共生。2019年,我們申報的《“學科+”成果推廣的機制性研究》成為重慶市規劃辦立項課題,開始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對成果推廣應用的機制進行探索。

3.有光:聯通態影響機制

推廣應用不應只是星星之火,更應成為燎原之勢。隨著成果推廣應用的深入,主動聯系,邀約合作的同行隊伍不斷壯大;同行隊伍的壯大帶來了理論成果的不斷優化、更新與生發;七個示范區、聯盟校、合作校都在成果推廣應用中不斷生長,展露出了向上的生長狀態。走進教育現場,都可以看到課程綜合化的“影子”“氣質”“精神”。

仰望星空,齊閃亮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創建一些新的學校環境,實驗一些新的小學教育,巴蜀人一直在路上!這路上有國強民安的守護,有重要他人的陪伴,巴蜀人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立己達人,繼續做好成果深化研究、推廣應用工作。期待著我們都化為天空中一顆顆小小的星辰,一起照亮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整片夜空!

猜你喜歡
巴蜀共生重慶市
重慶市光海養蜂場
重慶市光海養蜂場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川渝兩地攜手共建“巴蜀電影聯盟” 聯合打造巴蜀特色電影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鑄造輝煌
——重慶市大足區老年大學校歌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